临床分离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jo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上海部分医院分离的流感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以及耐药菌株的克隆传播情况.方法 以琼脂稀释法测定氨苄西林等13种抗菌药物对2006年上海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156株嗜血杆菌属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PCR扩增检测TEM和ROB型β-内酰胺酶基因和喹诺酮类耐药株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以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比较细菌的同源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采用χ2检验,ERIC-PCR条带模型转换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09株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敏感率为74.3%,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敏感率为100.0%.109株流感嗜血杆菌和47株副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产酶率分别为25.7%和19.1%(χ2=0.776,P=0.378),产酶株均检测到TEM基因.109株流感嗜血杆菌中仅1株对环丙沙星耐药,其gyrA基因存在84位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parC基因存在206位甘氨酸突变为精氨酸.ERIC-PCR结果显示,106株流感嗜血杆菌在85%相似度水平可被分为73型.结论 上海地区流感嗜血杆菌临床菌株对除氨苄西林外的其他常用抗菌药物仍保持很高的敏感率.受试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的主要机制均为产TEM型β-内酰胺酶.在包括氨苄西林耐药株在内的流感嗜血杆菌中,克隆传播尚不普遍。

其他文献
近2年,我们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部分患者于治疗前或治疗后行肝组织活检,现将资料完整、治疗48周、随访超过6个月以上的22例报道如下。
期刊
TNF-α是炎性反应的关键性细胞因子,在早期有促进康复、限制炎性反应发展的作用[1].但TNF-α的过量表达,可能造成疾病预后不良.SARS患者治愈后,部分康复者出现肺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lung fibrosis)改变。
期刊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在4至7月份发生,多发生在婴幼儿.病原体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CoxA)16型最为常见 ~[1].1969年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首次分离出EV71且1974年首次报道以来 ~[2],EV71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十多次暴发与流行 ~[3-6].我国1981年在上海最先发现本病,此后各省市均有报道 ~[7]。
期刊
从1883年Koch发现霍乱弧菌至今,霍乱疫苗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灭活霍乱弧菌全菌苗为注射用疫苗,因保护力低,不良反应大,已停止使用。
期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人兽共患病是指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疾病.世界上已经证实的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有200多种,在我国已发现的也有100余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的新出现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I))和重新出现传染病(reemerging in
期刊
细胞外HBV DNA是一种松弛环状的双链DNA(rcDNA)分子,其两条链均不闭合.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是一种不断折叠而形成的超螺旋结构DNA分子,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 ~[1].在乙型肝炎(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单纯依靠监测外周血HBV DNA远不够.本研究对治疗前、治疗过程中乙肝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定量分析肝组织中HBV cccDNA,同时检测肝组织及血清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256只,其中240只用D-氨基半乳糖溶液制备ALF模型.将大鼠分为ALF模型组、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经腹腔分别注射RPMI 1640培养液、裸肝细胞悬液、微囊化肝细胞悬液各2 mL.另外6只作为健康对照组,另10只用于肝细胞分离.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肝细胞中Skp2蛋
目的 分析近5年上海地区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亚型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方法 对上海地区流感监测哨点流感样患者和聚集性流感暴发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接种犬肾细胞(MDCK),直接荧光免疫法鉴定阳性分离株型别,多重RT-PCR鉴定亚型.结果 2004年至2005年初的季节性流感以A/H3N2为主;2005年末至2006年中期的季节性流感以A/H1N1为主;2006年末到2007年10月份分离到的流感
例1男,33岁,因乏力、心悸1周入院.患者2个月前查抗-HIV确认试验阳性,CD4+细胞26/μL.诊断为AIDS,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仑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近1周感全身乏力,伴心悸、气促,无咳嗽、咳痰.体格检查:体温36.7℃,贫血貌,血WBC4.0×109/L,RBC 1.99×1012/L,Hb 62 g/L,红细胞压积0.17,红细胞平均体积86 fL,平均血红蛋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