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狄金森的小诗一直被我喜欢着。而今天,当我读窦桂梅老师的《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时,作为一名渐或跟风跑、偶生倦怠感的语文教师,又一次找到了把自己带向远方的书和诗行。掩卷凝思间,越发觉得这朴实无华的文字间充满拨云见日之力,在窦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解读中,收获更多的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深思。
· 用思考之锤撬文本之美 ·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虽然理论知识是丰富的,但我亦如很多教师一样,对待新生事物是固执守旧的。对待课堂教学,大多时候总是在忠实地执行着教参的“规定”,再想方设法将收集到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努力做着知识的传声筒。即使没有全盘拿来,越雷池半步也是谨小慎微,对那些不合理或不适合当下学生的部分更是盲目遵从。对于文本,我们的深层钻研是奢侈的。当思维和情感只会机械模仿与照搬,时间一长,独立思考就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这些,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怎能发挥它的感染、激发、引领作用呢?
而窦老师的“我思式”的文本解读,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方绿草地。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如何转化呢?窦老师告诉我们,只有为师者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才会“由思抵达诗意的栖居”。“运思”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关键,也是将文化积淀为人格的保证。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来不缺乏严谨枯燥的文法训练,缺少的正是深沉理性的“运思”过程。学生“运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运思”,教师首先要“运思抵达”,努力突破传统的语文观与教学观,自觉审视甚至超越权威的声音,努力把文本本身的意义和自己的教育诉求建构在一起,形成具有个人经验的“我”的理解。然后走进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实践性、创造性地完成课堂“运思”。
于是,就有了窦老师与《游园不值》的深度会谈。循着叶绍翁的足迹、循着文本,窦老师在宋诗的特点、江湖诗派的追求、园林的品味与木屐的意蕴中,不断思考、不断追问:诗题仅是讲游园未能进园,未能得见园之主人吗?既然“不值”即“不遇”之意,那“不遇”的感慨究竟是什么?诗人由“红杏出墙”引发出“春色满园”,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诗人不遇中所拥有的,引申到“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生活给你关了一扇门,还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从而引发出“不遇中有遇”的主题。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疑惑、突破与喜悦的体验,与各人视界的融合,将成为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值得珍藏的终极落点。这样,把握教学的温度、引入教学的广度、走向教学的深度,幫助学生在精神上种上一株株高大的“运思”之树,从而达到教学的高度。当老师和学生最终水到渠成获得体悟时,这是多么幸福的自我超越。
可在我们的课堂中,正如窦老师所言,多少次的赛诗会,表面上轰轰烈烈,可我们的学生没有思索与感悟又有什么意义,我们所追求的智慧的发现、文化的积淀又从何而来。
行走在窦老师的字里行间,我有了独立担当的勇气,因为:盲从,令人永远糊涂;思考,令我马上清醒。
· 用智慧之眼探文本之涵 ·
在网络冲击的今天,无可厚非的是,电子媒介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方便。在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们的学习也不知不觉间流于泡沫化、快餐化,对文本的阅读少之又少,更谈不上什么文本审美的培养。当整个教育变得急躁功利时,孩子的心灵又怎能不变得冷漠、势利呢?而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为我们的学生构建健康富足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人生的起点就拥有美好的朝向。
要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朝向,首先教师本身就应当是美好的,就如窦老师一般,做一朵永远盛开的玫瑰,骄傲地绽放。这需要我们做一名有专业自信的教师,而这份自信来源于何处呢?来源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来源于教师的专业钻研的智慧。窦老师告诉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无权选择课本,但我们有权决定怎样使用教材。因为她深知,一个教师解读教材的路能走多远,学生的理解就能走多远。窦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从文本出发,又超越文本,再到课堂上智慧的引领。她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向文本的语言,使学生喜欢去读,读了之后还是喜欢;借助自己的眼力,帮助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好处,传递语感给学生,从而获得阅读技巧,自觉构建语文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有魅力的语文。
怎样的文本解读,才能更好地引领课堂呢?窦老师为我们展示的《隔窗看雀》课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课例中没有那些空热闹的满堂问,文本是一个整体,你要进行深入感悟,必须抓住关键,进行分析。窦老师认为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把文本落实在关键词上面。一开始板书的“雀”字就暗含玄机,随后抛出的教学重点“忙碌和普通”、教学难点“不羞愧、不自卑”,采用读悟结合的办法抓住重点字词,即文中有声、有色、有情感、有力度与质感的字词,引导学生由表层走向深层细心体味,在揣度中,学生的思绪“驰骋纵横”间,渐有滋味、渐生情感、渐养精神,有了对文字的触摸与体味,情感自然和谐地引发,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能不提高呢?
还记得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我也如《向命运挑战》的教者一样,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课前交流时感觉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认识也具有高度。但我并没有在此基础上,抓住题眼“伟大”与“悲”之间的联系,而是又从“南极考察”出发,肤浅地切入文本,这样的文本解读于学生又有何益处呢?这样的教学就是荒芜一片,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
行走在窦老师的字里行间,我有了做孩子们精神文化的守望者、建设者的底气。我坚信,只要上路,就会遇到隆重的庆典。
· 用实践之手扎文本之实 ·
我们的语文课标里,一再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可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更多的是追求教案设计的精彩、课件准备的新奇等等依靠外在的人力、物力辅助就可以实现的环节上。对于沉淀在我们教学中的、言谈举止间表现出来的语文素养,也就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否以充满语文味道的方式与学生对话、交流,能否为学生引路、照明,这种种仅靠临阵磨枪或集体智慧永远也无法达到的素养,确实是我们大部分教师所缺失的。那么,真正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道路到底在哪里呢?也就是说,能否找到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积累智慧和情感的课堂教学方式呢?
从窦老师的教学,尤其是“因细腻而伟大”课堂教学中,我寻得生机。窦老师在“三个立足”上进行“三个超越”,又在此基础上以课堂来炼金——“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正如窦老师所言,每位教师想拥有影响孩子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回归教育现场,把视角集中在“人”的身上,返璞归真,无疑是最可行而又最省力的捷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奠基。那些扎着新理念的红头绳,扮演着美丽的时尚女郎,陶醉于漂亮的科研外衣的教育,只会让课堂缺少细心与悉心,更会缺乏细节的铺陈与感受。那样,只会让教师的情感变得粗糙,心灵走向封闭,师生的交往变得简单而草率,又怎么会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呢?
从窦老师的言语中,我们领略到了这样的语文课堂观:课件是否用到刀刃上——教学《春天在哪里》,活生生的人不用,非要在课件上弄出一个春姑娘的声音,这种脱离生活的话语,制作课件的作用何在?书写教学是否有效——低年级教学《风》,大屏幕出现的艺术字体代替教师的课堂书写,这样并非严谨的书写教学,学生能记住多少?朗读情感的引领是否到位——教学《再见了,亲人》,教师一上来就要求学生带着悲伤的情感朗读,这种并非学生生发出来的情感能读出味道?小组讨论是否有益——教学《麻雀》,学生在教师预设问题后“无所谓”的评价与言说,又怎么能感受到老麻雀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呢?布置的作业是否有价值——教学《瀑布》,三位教师,三种思路,可这些泛泛而谈,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乍看起来有意思的作业,学生又会怎样去完成呢……
行走在窦老师的字里行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为自己找到坐标,内在的反省和自省让我收获成长。
此时,只想说:感谢您,窦老师——是您,让我有了撬文本之美、探文本之涵、扎文本之实的勇气与力量,有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思考与智慧。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这方天地里,我亦会如您般心怀虔诚与审慎,用心踏着务实的步子,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探寻文字里的财富,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在宝贵的课堂岁月里,如梵高的向日葵般,执着地盛开。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20中学
· 用思考之锤撬文本之美 ·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虽然理论知识是丰富的,但我亦如很多教师一样,对待新生事物是固执守旧的。对待课堂教学,大多时候总是在忠实地执行着教参的“规定”,再想方设法将收集到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努力做着知识的传声筒。即使没有全盘拿来,越雷池半步也是谨小慎微,对那些不合理或不适合当下学生的部分更是盲目遵从。对于文本,我们的深层钻研是奢侈的。当思维和情感只会机械模仿与照搬,时间一长,独立思考就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这些,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怎能发挥它的感染、激发、引领作用呢?
而窦老师的“我思式”的文本解读,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方绿草地。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如何转化呢?窦老师告诉我们,只有为师者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才会“由思抵达诗意的栖居”。“运思”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关键,也是将文化积淀为人格的保证。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来不缺乏严谨枯燥的文法训练,缺少的正是深沉理性的“运思”过程。学生“运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运思”,教师首先要“运思抵达”,努力突破传统的语文观与教学观,自觉审视甚至超越权威的声音,努力把文本本身的意义和自己的教育诉求建构在一起,形成具有个人经验的“我”的理解。然后走进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实践性、创造性地完成课堂“运思”。
于是,就有了窦老师与《游园不值》的深度会谈。循着叶绍翁的足迹、循着文本,窦老师在宋诗的特点、江湖诗派的追求、园林的品味与木屐的意蕴中,不断思考、不断追问:诗题仅是讲游园未能进园,未能得见园之主人吗?既然“不值”即“不遇”之意,那“不遇”的感慨究竟是什么?诗人由“红杏出墙”引发出“春色满园”,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诗人不遇中所拥有的,引申到“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生活给你关了一扇门,还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从而引发出“不遇中有遇”的主题。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疑惑、突破与喜悦的体验,与各人视界的融合,将成为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值得珍藏的终极落点。这样,把握教学的温度、引入教学的广度、走向教学的深度,幫助学生在精神上种上一株株高大的“运思”之树,从而达到教学的高度。当老师和学生最终水到渠成获得体悟时,这是多么幸福的自我超越。
可在我们的课堂中,正如窦老师所言,多少次的赛诗会,表面上轰轰烈烈,可我们的学生没有思索与感悟又有什么意义,我们所追求的智慧的发现、文化的积淀又从何而来。
行走在窦老师的字里行间,我有了独立担当的勇气,因为:盲从,令人永远糊涂;思考,令我马上清醒。
· 用智慧之眼探文本之涵 ·
在网络冲击的今天,无可厚非的是,电子媒介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方便。在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们的学习也不知不觉间流于泡沫化、快餐化,对文本的阅读少之又少,更谈不上什么文本审美的培养。当整个教育变得急躁功利时,孩子的心灵又怎能不变得冷漠、势利呢?而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为我们的学生构建健康富足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人生的起点就拥有美好的朝向。
要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朝向,首先教师本身就应当是美好的,就如窦老师一般,做一朵永远盛开的玫瑰,骄傲地绽放。这需要我们做一名有专业自信的教师,而这份自信来源于何处呢?来源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来源于教师的专业钻研的智慧。窦老师告诉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无权选择课本,但我们有权决定怎样使用教材。因为她深知,一个教师解读教材的路能走多远,学生的理解就能走多远。窦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从文本出发,又超越文本,再到课堂上智慧的引领。她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向文本的语言,使学生喜欢去读,读了之后还是喜欢;借助自己的眼力,帮助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好处,传递语感给学生,从而获得阅读技巧,自觉构建语文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有魅力的语文。
怎样的文本解读,才能更好地引领课堂呢?窦老师为我们展示的《隔窗看雀》课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课例中没有那些空热闹的满堂问,文本是一个整体,你要进行深入感悟,必须抓住关键,进行分析。窦老师认为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把文本落实在关键词上面。一开始板书的“雀”字就暗含玄机,随后抛出的教学重点“忙碌和普通”、教学难点“不羞愧、不自卑”,采用读悟结合的办法抓住重点字词,即文中有声、有色、有情感、有力度与质感的字词,引导学生由表层走向深层细心体味,在揣度中,学生的思绪“驰骋纵横”间,渐有滋味、渐生情感、渐养精神,有了对文字的触摸与体味,情感自然和谐地引发,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能不提高呢?
还记得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我也如《向命运挑战》的教者一样,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课前交流时感觉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认识也具有高度。但我并没有在此基础上,抓住题眼“伟大”与“悲”之间的联系,而是又从“南极考察”出发,肤浅地切入文本,这样的文本解读于学生又有何益处呢?这样的教学就是荒芜一片,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
行走在窦老师的字里行间,我有了做孩子们精神文化的守望者、建设者的底气。我坚信,只要上路,就会遇到隆重的庆典。
· 用实践之手扎文本之实 ·
我们的语文课标里,一再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可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更多的是追求教案设计的精彩、课件准备的新奇等等依靠外在的人力、物力辅助就可以实现的环节上。对于沉淀在我们教学中的、言谈举止间表现出来的语文素养,也就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否以充满语文味道的方式与学生对话、交流,能否为学生引路、照明,这种种仅靠临阵磨枪或集体智慧永远也无法达到的素养,确实是我们大部分教师所缺失的。那么,真正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道路到底在哪里呢?也就是说,能否找到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积累智慧和情感的课堂教学方式呢?
从窦老师的教学,尤其是“因细腻而伟大”课堂教学中,我寻得生机。窦老师在“三个立足”上进行“三个超越”,又在此基础上以课堂来炼金——“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正如窦老师所言,每位教师想拥有影响孩子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回归教育现场,把视角集中在“人”的身上,返璞归真,无疑是最可行而又最省力的捷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奠基。那些扎着新理念的红头绳,扮演着美丽的时尚女郎,陶醉于漂亮的科研外衣的教育,只会让课堂缺少细心与悉心,更会缺乏细节的铺陈与感受。那样,只会让教师的情感变得粗糙,心灵走向封闭,师生的交往变得简单而草率,又怎么会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呢?
从窦老师的言语中,我们领略到了这样的语文课堂观:课件是否用到刀刃上——教学《春天在哪里》,活生生的人不用,非要在课件上弄出一个春姑娘的声音,这种脱离生活的话语,制作课件的作用何在?书写教学是否有效——低年级教学《风》,大屏幕出现的艺术字体代替教师的课堂书写,这样并非严谨的书写教学,学生能记住多少?朗读情感的引领是否到位——教学《再见了,亲人》,教师一上来就要求学生带着悲伤的情感朗读,这种并非学生生发出来的情感能读出味道?小组讨论是否有益——教学《麻雀》,学生在教师预设问题后“无所谓”的评价与言说,又怎么能感受到老麻雀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呢?布置的作业是否有价值——教学《瀑布》,三位教师,三种思路,可这些泛泛而谈,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乍看起来有意思的作业,学生又会怎样去完成呢……
行走在窦老师的字里行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为自己找到坐标,内在的反省和自省让我收获成长。
此时,只想说:感谢您,窦老师——是您,让我有了撬文本之美、探文本之涵、扎文本之实的勇气与力量,有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思考与智慧。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这方天地里,我亦会如您般心怀虔诚与审慎,用心踏着务实的步子,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探寻文字里的财富,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在宝贵的课堂岁月里,如梵高的向日葵般,执着地盛开。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20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