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报纸新发展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手机二维码与报纸的结合为报纸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无线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实现报纸与视频的空中联动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应用了二维码的报纸也正经历着新的变革。
  【关键词】二维码 手机 报纸
  2004年以来,报网互动成为国内报纸探寻的新媒体道路之一,如在报纸上开设网络版、在网络上开设电子版报纸等。然而随着web2.0时代到来,纯粹地将报纸搬上网络的方式也不再受到欢迎。传统报纸和所属的新闻网站为了扩大影响力又一次对传播渠道进行创新。
  2011年4月8日《每日商报》推出全国首份二维码报纸,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移动互联网下直接获得视频、音频、图片等信息,实现了报纸与互联网的空中联动。2012年11月,成都的《华西都市报》推出“魔码”应用、南京《金陵晚报》推出二维码报纸,一时间,报纸二维码应用似乎迎来了春天,报纸充满“动感”。
  一、什么是二维码
  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①由于二维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信息,因此能在很小的面积内表达大量的信息。
  手机二维码是指二维码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将手机需要访问、使用的信息编码到二维码中,并利用手机的摄像头识读,实现快速上网、快速浏览网页,下载图文、音乐、视频等信息。二维码为媒体提供了一个与用户随时随地沟通的方式。
  二、手机二维码在国内的发展
  2004年中国移动在内部交流大会上提出手机条码业务,2005年开始在上海等地试点手机二维码业务,主要是将手机二维码与商家促销进行合作。直到2006年5月联通公司才推出国内第一款识别条码的手机。
  尽管中国的手机二维码相较欧洲日韩起步较晚,但是在某些领域也逐渐成熟,如移动订票、积分兑换,电子折扣券都已经广泛使用二维码,火车票上二维码更为人熟悉。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7月16日,国内第一本将二维码应用于图书的数字出版物诞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携手北京飞普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骑车游北京》一书,书中大量使用二维码,提供细致周到的骑游攻略,成为最实用的骑行宝典。这些二维码涉及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内容形式,实现了读者、作者、编者论坛交互等功能。这些信息为图书增添了内容省去了纸张,既直观动感又低碳环保。
  三、报纸“变形”,讯息延伸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指出影响我们思维和行动的不是内容,产生“效果”或影响的实际上是媒介形式本身。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改变我们过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新的媒介导致我们在感知、思考与行为上引入了新的“尺度”、新的“速度”、新的“模式”。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印刷媒介扩大了人的感知,人们的视觉感受得以扩展。但是纸质媒介只能是线性的、连续的、序列的。这种单一的感知不能满足受众对于信息感官体验的追求。随着网络诞生,多媒体出现,传播形态复杂多样了。费德勒在1997年提出“媒介变形”概念,将媒介变形定义为“传播媒介的变形常常是由感知需要、竞争、政治压力、社会与技术革新等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引发的”。③费德勒认为,新媒介不会自发和独立的产生,它们是在旧媒介的变形中逐步形成的。报纸和手机作为独立的媒介存在已久,正是将这两种已经存在的“旧”媒介相结合,形成了今天报纸手机二维码联动,成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这是报纸又一次开始的“变形”,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融合入自我的呈现中,实现信息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可以预见,将来,单一的平面媒体将不复存在,报纸不仅延伸人的视觉,也会延伸人的其它感官体验。而手机与报纸这样可随身携带的媒介将这种全知觉的体验延伸到随时随地。
  四、手机二维码的报纸应用的成熟条件
  2012年4月8日,杭州《每日商报》推出bobo code二维码应用软件,并首次在报纸上刊登30多个二维码,截止当天下午17点30分,通过该软件扫描的频率达9496次。其中下载浏览次数最多的是该报自身的广告宣传片。11月4日,《华西都市报》推出“魔码”二维码应用,近两周的时间超过3万智能手机用户下载客户端,在华西都市报刊登的150个二维码中,总扫码量达到22万次。二维码的应用让读报时代进入了扫报时代,二维码一触即发得益于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
  1、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快速普及
  手机被誉为第五媒体,看新闻、上网、拍照片、传输文件等电脑具备的功能正在大规模的复制到手机上。近年来,智能手机逐渐普及,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显示出巨大市场,新闻、广告、电子商务等都想抢占用户手中的这一块天地。智能手机具备拍照扫码并解码的硬件和软件为二维码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纸媒是二维码呈现符号的最好载体,网络是二维码原始信息的载体,手机则成为了两者的中介。
  2、3G网络——无线网络高速发展
  手机扫码之后需要联通网络才能观看二维码携带的信息,过去3G网络、wifi资源不及现在丰富,二维码也没有广泛应用的条件。现在3G网络蓬勃发展,机场、车站、图书馆、餐厅、城市广场等许多公共场所都有免费的wifi网络覆盖,报纸推出二维码的应用正当其时。
  一份报纸,一个手机,处在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的地方,受众就可以“横扫”二维码,从文字阅读进入视听享受。报纸凭借其强大的信息采编、资源整合能力,为报纸的数字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
  五、报纸手机二维码应用后的新变化
  报纸版面在改变,手机扫码在增加,手机二维码的应用为报纸带来了新的变化。   1、从及时性到即时性
  一般报纸只能第二天刊登头天的新闻,新闻时新性是报纸的一大弊端。二维码应用之后,在报纸截稿时间后发生的新闻,可以预先刊登相关信息的二维码,即可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如4月21日,《每日商报》对凌晨3时30分才开赛的西班牙国王杯决赛进行了二维码报道。比赛结束时,已是5时30分,报纸已经成版印刷。但《每日商报》的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看到相关比赛的视频和精彩镜头,可以说最大限度的缩小了时间差。报纸甚至可以将当天即将发生的新闻链接在报纸的二维码中,时间一到,读者就可以拿上自己的手机进行现场观看。实现从及时性到即时性的飞跃,这对于报纸可谓革命性的突破。
  2、从有限版面到无限空间
  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所有登报的新闻都经过层层筛选,确保新闻价值最大化。而二维码承载的信息量理论上是无限的,可以容纳无限量的新闻。当二维码应用到报纸上,就为报纸控制了版面,节约了印刷成本。11月16日,《华西都市报》刊登《四川十大最美村落出炉 颁奖典礼本周日举行》的新闻,文字信息是难以将这些村落的美丽逐一呈现的。文字旁边二维码则将40个村落的图片涵盖,只要轻轻一扫,手机就可以看见图片,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信息,也为报纸节约了版面。
  3、从平面单调到动态直观
  报纸的传播方式是线性的,平面的。单一的文字和图片很难直观再现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状况。将二维码承载的视频信息刊登在报纸上,则全方位立体呈现新闻,同时增添新闻的易读性。11月15日,《成都商报》在报道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新闻时配以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二维码直接观看对接虚拟视频,将新闻直观化。
  信息直观化还体现在报纸对服务信息的刊登,二维码丰富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实用性的服务。如4月20日《每日商报》对刊发的一则商铺招商信息配以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显示商铺的具体位置,周边环境,有助于对该信息有兴趣的读者能深入了解。
  4、广告营销新路径
  二维码利用多种媒体互动的优势为静态的报纸图文广告增添了音频视频,成为广告客户的新宠儿。同时广告客户通过扫描次数、下载次数直观了解广告传播效果,帮助广告商找到最有价值的投放媒体。报纸媒体作为汽车、房产、家居投放广告的重地,视频广告为这些商家提供了最为生动直观的产品呈现方式,并且扫码之后可以保存信息,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在朋友亲人中分享,扩大广告影响力。
  结语
  报纸独特的信息接收方式和阅读体验是电子媒介永远不可代替的,但是在数字媒介的冲击之下,报纸仍需要探寻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手机二维码的应用至少在现阶段为报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不久,无线上网服务将会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扫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将完整的一份报纸阅读完,而通过手机二维码可以在零碎的时间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深入的了解。新闻附带上二维码,为新闻信息增加了厚度。可以想见,将来灾难新闻旁边的二维码不仅可以告诉人们灾难现场的最新情况,还可以附带如何在灾害中自我保护规避灾害的图示;再或者在电影发布会新闻旁通过扫码获得最新的电影宣传片和电影票折扣信息等。二维码的普及将新闻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无关者”会越来越少,而新闻的“参与者”则会越来越多,报纸与网络之间的联系将会愈加紧密。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2241.htm
  ②黄晓钟、杨效宏、冯钢:《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③Werner J.Severin/Jams W.Tan-
  kard,Jr著,郭镇之 主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出版社,2006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采访者注:张彩珍,女,浙江宁波人。上海同济大学德语系毕业。1954年从宣传部门转入体育战线,曾多年任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主任。1985年起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兼任国家教委委员,并担任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等职。1991年底退居二线后,担任过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顾问、中国老年体育协会主席等职。2001年离休。在40多年的体育工作
英国《卫报》记者尼克·戴维斯在撰写有关《世界新闻报》窃听遭劫女孩的手机的报道时,曾对编辑说,这是他迄今为止写的最有力量的稿子。  但是,他没想到,这篇报道出炉后引起的反响竟如此之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不仅撼动了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而且在英国政界及警界掀起轩然大波。  短短一个星期内,一个又一个辞职声明,一封又一封道歉信,一张又一张逮捕令——这场窃听风波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升级成愈演愈烈的風暴,
〔摘要〕 从早期思想到中期思想,柏拉图一直把什么是美当作其哲学探讨的一个基本论题,美的问题构成了其哲学研究的必要内容。围绕什么是美的主题,重思柏拉图对什么是美的追问,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什么是美追问的内在脉络:对美本身由下定义朝美的理念方向发展;二是对什么是美追问的根本方法:依靠辩证法寻求事物的定义,从而取得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三是对什么是美追问根本上是哲学的追问: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既有区别又
一  我第一次见到曾小祥的时候,他正救我的命。  对于差点儿进了省游泳队的人来说,那真是十分荒诞的溺水意外。当时的我正憋了口气要来个冲刺,却不知道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整条腿立刻麻了,呛了一口水之后,意识和身体就完全失控了。  我醒过来的时候已经被曾小祥拖到了岸上,他也已经完成了人工呼吸,虽说是救命,但两个大男人多少还是有些尴尬。  当天我请曾小祥吃了晚饭,他是广东人,IT男,只是在成都出差停留几天
总结·反思·展望    “东西部同行”是一项基于教育BLOG的同侪互助式的网络远程协作教学研究活动。是东部教育博客在教育部援助西部精神的感召下,在BLOG技术的支持下,对西部教育博客的教学业务进修的支持与帮助。该项交流采用网络工作坊的基本方式,重在通过教案分析,引发头脑风暴、激发教育智慧,使西部教师同步感受到东部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思想和业务的成果,掌握了与东部同步的自我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法,加速
乔治·伊顿候爵(Marquis George Eaton,1898-1958)是一位杰出的会计学家和会计实务界的先驱。他曾于1956年担任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AICPA)的主席,是美国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会计大师之一,于1959年被列入会计名人堂(The Accounting Hall of
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在家族收藏中,另一位起到重要作用,且同样叱咤风云的人物登上艺术舞台。  艺术帝国的崛起  经过了将近40年的收藏过程,所罗门于1937年共同成立了“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以寄托他对当代艺术的热忱。接下来的1939年,他与希拉在纽约市54街东24号的一间展室中共同创办了“非具象艺术绘画博物馆”,在这里公开展室自己的藏品,并由希拉担任馆长。  自博物馆建成后,首次展
【摘 要】进入全媒体时代,与当代纸质媒体的新闻版面的扩张相比,传统副刊版面开始逐渐被挤压,出现了一些困境。而报纸的魂之所系——副刊,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嫁接新媒体,融入新时代,才能在新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文学副刊 创新 《平原》  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此言可谓切中报纸副刊的“命脉”。然而,进入全媒体时代,与当代纸质媒体的新闻版面强势扩张相比,传统副刊版面开始逐
【摘 要】大型专题宣传的策划与实施是期刊编辑工作的难点,需要灵活掌握,根据主题特点来量身打造。本文通过对旅游期刊大型专题宣传概念、内容及其特点的简要分析,结合“30年中国最美风景”之“浙江最美”专辑作为具体实案,归纳出在做大型专题宣传中一些组稿与编辑过程中的要求与特点。  【关键词】旅游期刊 策划方案 编辑思路  旅游期刊大型专题宣传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所担负的主题类专题报道具有特定的
11月12日,美国纽约,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但室外的温度并不低。Martha Miller的父亲用耙子把落叶堆在一起,孩子们就可以在上面玩耍嬉戏。  新闻图片一:  11月19日,加沙,遭到以色列空袭后,一名巴勒斯坦男子拎着一个毛绒玩具走在满是残骸街头。  图片二:  32岁英国探险摄影师Robbie Shone和他的团队一起在瑞士Gorner Glacier冰川中的洞穴进行研究,并拍下了这些绝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