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教学处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剧性作品具有巨大的教学价值,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启迪学生心理,净化学生品格的有效资源。本文主要从强化作者简介,分析人物形象,创设教学意境,回归现实生活方面,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分析和教学策略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强化作者简介,感受悲剧精神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过于重视文本教学,受“回归文本”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对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等知识介绍。殊不知,强化作者简介概述,能够拉近学生与作品时空距离感,消除时代隔膜,深化学生对作品、文章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对于悲剧作品而言,大部分悲剧作品来源于生活故事,是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要想了解作者对超现实的关于人类、人性等根本问题的思考,领悟到悲剧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资源,就必须从作者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入手。如鲁迅《祝福》一文,以“鲁镇”为社会背景而进行叙述,讲述了祥林嫂中国农村妇女的悲剧命运,实则是作者对自身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是对封建社会腐败落后的批判。对于这一悲剧作品进行分析,就必须向学生细致分析鲁迅的人生经历。鲁迅出生于封建大夫家庭,后因祖父下狱、父亲病逝,家道中落。一系列的人生变故让鲁迅饱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及其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悲剧精神
  大部分悲剧作品都依托于人物故事,借助于人物形象,向读者传达悲剧精神。人物作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是揭示文章主题的重要因素。分析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心理,体验人物性格特征,从人物角度出发,感受作品内在的悲剧情感,是强化学生对悲剧精神理解的重要途径。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般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而实现的,因此,为了近距离地接触悲剧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要细化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和心理分析和感受。就人物语言分析来说,语言能够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传达人物心声,直撞读者灵魂,是读者和人物情感交流的桥梁。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毅然决然地接受了刺杀秦王的任务,这样舍生取义的悲剧精神着实令读者震撼。特别是众人掩面而泣为荆轲送行时,荆轲尚未透露出半点不舍和伤感,高声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语道出了荆轲舍生取义的、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塑造荆轲高大、伟岸的人物形象。
  三、创设教学意境,感受悲剧精神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意境中所展开的,良好的意境氛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课文分析和学习的欲望,强化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于悲剧作品的分析教学,创建情景、意境尤为重要。这是由于大部分悲剧作品创作时代久远,学生很难跨越时代的鸿沟,拉近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体验和感受到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而品味到悲剧作品中内在的价值、精神。创设教学意境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甚佳。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进步和教学改革融合发展的重要产物,集声音、图片、文字和色彩于一体,具有能动会变、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像具备等优势,能够带给学生感官冲击和享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为悲剧作品营造和创设一个忧伤的氛围和意境,引发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或悲伤、或愤怒、或悔恨、或无奈的感情。如,在《雷雨》教学中,老师可组织学生观赏影片,让学生在演员形象生动的表演中,细细地品读和挖掘作品的悲剧情感。
  四、回归现实生活,感受悲剧精神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艺术,很多悲剧题材都是从生活中来的,都是对某个社会现象、人物故事的缩影。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分析,需要融入生活体验,带着对生活的感受步入到作品阅读中来,为悲剧作品的赏析教学注入活力和生机。人类情感无关时间、空间距离和变化,情感是相通和相同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或者时空的隔阂而有所差异。因此,回归生活,将目光從课堂教学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把作品中的情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将生活中的情感放入到作品欣赏中,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如鲁迅的《祝福》,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丧夫、中年丧子的凄惨命运实在是令读者怜悯,但现实生活中仍旧存在许多生活凄苦的女人,他们人生因为种种不幸事件的发生,内心的悲伤和无助和祥林嫂是一样的。在作品分析教学中,老师就可以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出发,调动学生悲伤的情绪,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作品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其他文献
在梦里,我总能见到时而静谧时而喧腾的江水,这是我故乡的水。站在江边,凝望着白绸缎似的江水,几丛青色水草在碧波深处摇曳,为白绸缎增添了一丝生机;几尾小巧玲珑的黛色小鱼,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瞬间百年过去了。然而,那种声音却依然清楚地在我的耳畔回荡——那便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的呐喊声。谁也不会忘记百年前的辛亥革命
图文转换这道高考试题,是从小学的看图说话演绎而来的,只是小学生的看图说话主要是叙事性或者是描述性的,多强调图片的故事性,引发小学生对阅读故事的兴趣,诱导儿童对英雄和童话世界的认识,高考试题中的图文转换,重点强调的是认清图表中内容所反映的實质性问题,和对图表信息筛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学生在高三复习备课中,要准确把握图文信息,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专项训练。  一、读懂图表信息 
期刊
当思绪正随着小河中的流水向前缓缓流淌时,密密的,凉凉的细雨,就已送来了秋的消息。总是在盛夏时节追忆繁春的绚丽,而现在又在深秋时节慨叹夏日的茂密。 As the thoughts fl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以及写作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其最近几年间频繁出现在高考作文中,这不是偶然。其符合课程标准对中学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也符合《实施意见》在考试内容改革方面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必须认清其内在包含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相关内涵,从而可以有效把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过程、写作的方向,既而有效解决写作的内部困境所在。 
期刊
“小小的人儿啊,风生水起啊,天天就爱穷开心啊;逍遥的魂儿啊,假不正经啊,嘻嘻哈哈我们穷开心。”曾经的花儿乐队以这样俏皮的歌词向我们诠释了穷快活。而对于现在的生存在物
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让读者在审美愉悦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当文学作品选入小语教材,除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之外,还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典范的祖国语言文字的重任。所以,对选入小语教材的文学作品,编者大都要进行改动,《冬阳·童年·骆驼队》就是一篇被改动过的文学作品。  《冬阳·童年·骆驼队》在编入教材时,细微的改动有30多处。这些改动包括更换字词、标点,删减句子、字词,调整段落、语序
期刊
【摘要】高校后勤“新人”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新人”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高校后勤生产关系,提升了高校后勤生产力水平,但由于“新人”自身素质的差异、环境的影响以及各高校改革力度和对后勤重视程度的不同,“新人”的现实表现与前途出路也不尽相同,高校、后勤管理者特别是后勤“新人”需对此进行反思和科学规划。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后勤 “新人”现实表现 前途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7
窗外的那一轮明月,徐徐地升上夜空,照映着人世间的美好。我还是像往常一样,拿着书本开始做作业,忽然,门铃响了,“这么晚了,是谁啊?爸爸和妈妈不是说去外婆家不回么?”我边走
散文是一种文体,在散文中不仅包含着优美的语言,而且包含着作者的情感,良好的散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实现对该篇散文的整体把握,从而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散文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去体会散文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本文就以《春》的教学为例,提出几点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学好散文的策略。  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