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科学“做思共生”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tear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组织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但实际上,小学科学课上,往往存在“动手有余而思维不足”的状况。如何促使学生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把科学课的探究学习引向纵深?如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 创设情境,植入问题
  科学课中,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五花八门,但这些问题往往目标不明。只要与主题沾边的,不管问题有无价值,也不管是否类似,只要想到都会一股脑地提出来。
  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准备了几种常见的物品:鸡蛋、橡皮泥、硬币、小碗、装满水的小瓶子、泡沫板、大水缸。然后创设如下情境:如果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作出如下猜想:硬币沉下去;小碗浮在水面上……等学生发表完看法后,笔者依次放入所有物体。随后笔者追问:“针对你看到的现象,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橡皮泥为什么会沉下去?泡沫板为什么可以浮起来呢?笔者问:是不是有价值的问题都要在课堂上探究呢?学生领悟了“问题需要有价值”“客观条件不允许探究所有问题”等。此时,笔者拿出一杯盐水,把鸡蛋放入盐水中,鸡蛋竟然浮起来了,学生很惊讶。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追问道:鸡蛋怎么浮起来了呢?为什么呢?笔者及时加以点拨:“今天我们就来尝试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根据此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笔者抛出本课讨论的问题:“怎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学生们热烈地讨论着,纷纷表达自己的设想:绑在漂浮的物体上;把物体做得扁扁的……
  学生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中,直接了解到本课的探究重点:“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学生的方案各种各样,甚至有学生根据语文课学到的“死海”的知识,推测到鸡蛋会浮起来的原理。此时,教师再次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二、 大胆尝试,交流设计
  当下的科学课,有些老师主张“动手之前先动脑”“方案由学生设计,教师可以放手”,这种观点可以说是片面的。一方面,学生应该在有效的思维参与中设计自己的方案;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如何有效参与,什么方案更合理,如何调整思路,这些都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怎么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活动前,先给同学们小组讨论的时间,并且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图设计出作品。學生在交流过程中生成了如下方案:拍扁变薄;搓成小棒;捏一个小船(但是很厚);做成空心球体……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变成作品,制作出来,然后放在水里尝试、验证。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纷纷动手,大胆尝试,并且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评价各自的作品。学生通过交流、设计、再交流这一过程,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逐步完善自己的设计。
  笔者认为,学生的设计不能不切实际,而是要紧紧围绕问题,有思维的参与才是有效的设计。学生在设计、交流与改进中学习,并通过实践的验证来改进自己的设计,实现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三、 放手建模,实践改进
  在学生提出问题,并确定研究问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建模。学生通过“任务——设计——交流——评价——改进设计”后,就可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验证设计。在本课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建模验证,出现了多次失败的状况。此时,笔者继续鼓励学生,再次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改进设计,并再次建模验证。这样既让学生积极思考,实现了“重在探究的过程”这一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目标,也实现了“做思共生”的理想,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失败并不可怕,但在失败之后要去反思,要去改进,笔者正是把这样的理念带给了学生。科学知识只是一个结论,而真正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过程比知识更为可贵。
  四、 自我挑战,提升思维
  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提问——设计——交流——建模——验证——再设计——再建模”这一反复的过程。在本堂课上,笔者不仅仅停留于使橡皮泥浮在水面,还增加了一个新挑战:用同样大的一块橡皮泥浮在水面并承受最重的重物。学生在已经掌握使橡皮泥浮在水面的方法后,对于这一挑战信心十足,大多数学生能再次设计图纸——建模——测试。后来,虽然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们没有完成挑战,但此时的科学课堂已不仅是教授科学知识,也让学生经历了一名工程师的常规工作流程,在课后他们也能用同样的过程来做出更多有质量的产品。
  科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大胆假设,更需要严谨求证。学生的思维往往天马行空。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既要有适当的自由和热闹,也不能沉迷表象,不能落脚于教师预设的成功,而要“让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结合STEM教学理念,把科学、技术、工程有机整合,将过程喜悦与成果喜悦结合起来,将自由的假设与艰苦的验证结合起来,不断积累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手脑并用,做思共生”,是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并带入日常生活,是做思共生的精神品格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太华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教学中,如何通过拓展阅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给所带的小学二年级班级取名“蝴蝶与毛虫”,开展了课本拓展阅读、故事讲堂、枕边书阅读、亲子共读等形式的系列化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逐步提升阅读素养、语文素养,进而不断提升和完善核心素养,为身心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和家长也从中受益良多。  【关键词】核心素养 第一学段 拓展阅读 整班系列化阅读  
期刊
一个人的童年,离不开阅读的滋养。阅读就要从经典开始,因为阅读经典会把奇妙的想象力、美好的心愿、善意的爱惜渐渐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拥有幸福和担当的能力。  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是让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阅读得以在教室点燃的重要因素。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首先要是一个熱爱阅读的人,惟有如此,才能打造书香教室,为社会和未来培养真正热爱读书的种子。教师要拥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阅读那些可能为孩子所喜
期刊
操练是快乐英语课堂的主要手段,在小学生习得英语知识、形成语言技能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和把握好操练环节,提高任务操练的有效性,使课堂不枯燥、有深度,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英语能力?本文将从操练的层次性、趣味性、情境性方面对英语课堂中的操练方法进行探究,以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一、注重操练的层次性——使学生能练  一般来说,课堂的操练顺序安排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
期刊
【摘要】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发展儿童的识字、写字能力。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归类识字,组建字族集中识字,儿童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对儿童识字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利用文本字族激发兴趣、发现隐形字族培养习惯、鼓励自建字族挖掘潜能等方面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儿童的识字能力,为阅读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组建字族 部编本 识字
期刊
【摘要】复述教学是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复述教学存在着“束之高阁,不予理睬”“概念模糊,定位不准”“缺乏策略,机械简单”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复述训练。  【关键词】重要情节 对象特点 关键词语 人物角色 文本内容  什么是复述?简言之,就是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而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把课
期刊
新课程改革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自主、合作、探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探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教学效果。而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由教师来主导,“我备课,我讲课,我负责,我管理。”学生被当成单独的学习者,没有被当成共同管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能不能让学生参与教师备课,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创造更多的学习机
期刊
反思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很多教师侧重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通过阅读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往往忽视了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忽略了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因此,常常出现“重读轻写”甚至“读写分离”的現象。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确,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
期刊
数学童话通过有趣的数学习题、丰富的想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夸张的表现手法塑造寓意深刻、脍炙人口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可以是神仙、英雄,也可以是世间的凡人,还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实物,把自然物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所以最受学生的欢迎。要想让学生把数学学好,必须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拥有较好的数学学习动机。要达到这一目的,数学童话是一剂“灵丹妙药”。  如何让数学童话为教育教学所用
期刊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学习古诗词枯燥乏味,且与当今生活相距甚远,甚至有人会认为古诗词早过时了,其实不然。我校重视古典诗词教学,以丰厚学生民族文化底蕴,强化语文功底,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多年来,笔者在古诗词教学的路上一路成长,一路收获,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与思考。  一、激发兴趣,古诗词给生活添彩  教学中我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发展的历史开始,一步步让他们感受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成
期刊
【摘要】就目前语文教学中的读、写教学经常性掉链的现状,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以教材文本为范例,教给学生一些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以及习作的规律和方法,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據表达的需要准确到位地处理语言文字。本文是笔者从自身语文教学实践出发,在把握五年级学生习作现状的基础上,对阅读教学指向习作的粗浅探索。  【关键词】语文课程 苏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