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入学不宜过早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aiyu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教二十多年,看到太多的家长想让孩子提早入学,原因有多种:其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做得比较好,也认为孩子的天赋不错,提前上学不成问题;其二,部分家长为了弥补“晚生晚育的损失”,让孩子早一年上学,将来能早一年走向社会;其三,部分家长将学校当成托儿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不但有人看管,还能学到一点知识;其四,个别家长由于家庭比较困难,希望孩子早点就学早点工作,早点赚工资贴补家用;其五,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早上学接受教育肯定会提高智力水平,参加工作后会有些优势,并且对今后的发展有利。
  但是,据我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来看,提早入小学的学生常常会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他们的身体吃不消。由于人小力薄,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瞄不准,就连背书包也觉得特别沉重,所以他们的身材一般都比较矮,胆子比较小,男孩子在这方面还会有点自卑。
  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样听课的效果就差,对课堂的讲解和作业的表现就打折扣,所以,作业迟交的基本是低龄生。
  自制力较差。低龄生入学,不能很好地克制对快乐游戏的渴望,游戏了以后,又不能很好地转入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总要慢一拍。学校每天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严格的教学计划,这些学习任务给他们很重的心理负担。
  低龄生经常完成不了课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批评,因此他们不能在一种和谐欢快的氛围中成长,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让本是美好快乐的童年蒙上阴影。低龄生也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要弱一些。由于小肌肉群没有发育完整,低龄生的书写动作总是要慢一些,书写的质量也不理想,在整理书包等自理方面,要做到有序、整洁是难上加难。
  低龄生赶不上适龄儿童的步伐,各方面落后,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了弱者心理,甘于落后,甘于被人忽视。这种心理将会影响人一生的成就,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低龄生语言理解能力、反应速度、日常生活常识的积累、社交能力等,与适龄生也是有差异的。
  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是以周围的同伴为参照物的。当年龄小的儿童因为某方面不足而显得落后时,他们往往就会变得自卑起来。他会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而步履维艰,甚至实际上已经变得很能干时,他也不相信自己。
  从儿童一生的发展来看,上小学以后,他就进入了“非游戏阶段”。求学阶段,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在等着;工作以后,有更多的任务在等着:成家、立业……而学龄前时期,是儿童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以游戏为生活主调的他们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可这段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仅占6年,作为家长为什么还非要压缩这本来就很短的美好时光呢?


  一些家长愿意让儿童早入学,可能是受了诸如“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等言论的影响,急于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以为这样就不至于落后。其实,知识、本领是随处可学的,不一定非要进学校。进小学之前,儿童照样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而且这种学习常常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效果更好。比如,儿童搭积木,在家长看来,就是孩子在游戏。但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空间知觉能力,往往为他以后学习立体几何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
  况且,儿童的学习是多方面的。知识仅仅只占其中很小的比重。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交际能力、情绪情感调控能力、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等等。大量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占着非常大的比重。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培养的,并不只在学校里。由于学龄前阶段知识学习的任务相对少,教师、家长都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有些家长给儿童改生日提前上学,可能是因为孩子离上学的年龄相差不多,家长担心孩子第二年上学年龄太大。其实,孩子在班里年龄偏大,未必是坏事。前面说过,儿童的自我评价是以同伴为参照物的。年龄偏大的孩子,各方面能力也相对较强,这样他们容易变得自信。
  为此,我总是规劝家长不要提早让孩子入学。有的低龄生和班级大部分学生比,要小整整1岁!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学习竞争,好比是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一次人生马拉松赛跑。孩子为此失去了很多成功学习的机会和愉悦体验。课内学得很辛苦,课外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学自己喜欢的,缺少了人生的很多体验,使孩子情商的发展受到影响。有权威资料表明:在儿童发展早期,7岁以前,年龄相差1岁,其在心智行为上的表现往往差异显著。所以从毕生发展的视角探讨个体发展历程,提早入学对孩子是不利的。
  当然,特别优秀的低龄生也有,但是为数极少。我们感觉同样是低龄生中,女孩子的表现一般要好一些。女生在低年级中有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差异会慢慢缩小。尤其是智力发育快、有主动学习要求、有承担能力、有耐挫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发展会好一些。而且到高年级学习或者初高中学习时,低龄女孩子还有一定的心理优势。但是我们还是奉劝家长:小学门槛,最好不要提早迈进!欲速则不达,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个损失。
其他文献
有段时间,儿子的老师三番五次上门家访,原因都一样:儿子在幼儿园里又打人了。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他居然张口咬伤了一个同学的面颊。  实际上,作为一个仅仅四岁的儿童,他的顽皮和“暴力”屡见不鲜。对小朋友抓一下、打一下是家常便饭;扯女孩子头上的蝴蝶结;抓起沉重的玩具扔到别人头上,种种行为,造成他自己和别人都小伤不断。  老师的频繁家访使我慎重思考了儿子的问题。我查阅了很多育儿资料,发现儿子的这些表现
期刊
我女儿今年6 岁,从她9 个月大开始,我们就带她在国内和世界各地旅行,至今已经走过了亚欧和南北美洲十一个国家,在国内也游历了山西、广西、江浙、云南、西藏等省市和自治区。一路走来,在应对孩子的如厕问题上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  孩子两岁半以前都是尿不湿不离身的,记得那时行李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整包的尿不湿,颇为壮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不再需要尿不湿的辅佐了,我们在旅途中也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紧张
期刊
提起涂鸦,可是孩子们的最爱,不分图案不论色彩随意作画。家有小儿五岁半,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涂鸦王”,一支小画笔在他的手下生出五花八门的图像,让您绞尽脑汁都猜不出他到底在画什么。更令人揪心的是,家里的墙壁彻底“遭了殃”,浅粉色的壁纸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疤”,实在有煞风景,让我不禁产生了禁止儿子随便涂鸦的念头。  恰在这时,我接触到了这样一本书《和孩子一起涂鸦》,单看封面,就令人大跌眼镜,封图毫无章法
期刊
我想很多小孩,会希望永远活在这样的电影里。就像小时候看《成长的烦恼》,恨不得一头扎入电视,有杰森和玛姬那么萌的一对父母。小时候,因为爸爸外遇,我的父母很多时候都形成了固定的吵架模式,家里成了肥皂剧的现场,每天定时上演哭闹、吵架、冷战、翻脸无情、互相羞辱的戏码。在那样狗血的家庭环境中,很多时候我的固定食谱,就是眼泪拌饭。  那时我就下了决心,以后结了婚,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干净、简单、快乐的情绪环境——
期刊
常常听到家长说“给孩子喜欢的玩具,他们会玩得入迷”。的确,孩子的成长怎能离开玩具呢?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玩具,如何发挥玩具的育儿效果,这就需要家长独具慧心,挖掘玩具的教育潜力。当然,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创作、发明玩具,享受亲子的快乐时光。  本期,我们精心策划了玩具这个专题,与你一起分享慧爸慧妈们的经验,在育儿的道路上和玩具做好“同盟军”。
期刊
NO.1鼓励孩子扮演角色。家长让三五个孩子在一起分角色朗诵莎士比亚的著名片段,朗诵名诗是很常见的,有时还让他们自编自演哑剧、小品和滑稽剧等。  NO.2鼓励孩子做小实验、搞小制作等。许多孩子都有“家庭工具箱”和“实验角”。“小科学迷们”做实验、搞制作、种花、植树、饲养小动物等,许多孩子每年都有新创造发明比赛。  NO.3鼓励孩子自制不花钱的礼物。在孩子需要送别人礼物时,家长鼓励孩子自己制作礼物,而
期刊
没想到,这份简历引来了身边几个朋友的惊叹:一个6 岁的小男孩,竟然学了这么多!你要在他身上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但事实恰恰相反,我是个“懒”妈妈:一方面我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可能把时间都用在孩子身上。另外,我也不是一个“全面手”,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给孩子最好的指导。我的选择是:借助社会上比较成熟的培训机构帮孩子培养各种兴趣爱好。  很多家长认为报兴趣班太苦太累,没有必要给那么小的孩子套上沉
期刊
聪明孩子不是训练出来的  父母应该知道视频上的这些表演与孩子的发展和教育没有一点关系,孩子的表演完全不是智商的表现,这些是不停“训练”的结果。如果你的方法正确,并且能有足够的时间,你也可以训练一个孩子做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至于孩子到底是不是理解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另外的问题了,而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有个两岁多孩子的父亲,他家的书房里有一张美国地图,他好不容易才教会了小女儿认出美国的五十个
期刊
再三考虑后,我决定采用“哭穷”的方法来教育女儿。周末,我带十多元钱和女儿去超市。买了两斤面条后想去买点肉,经过玩具柜时,女儿吵着要买一个四十多元的玩具熊。我拉开钱包让女儿看,叹着气对她说:“就这么十元钱了,你要买就拿去,今天不买肉了,回家喝西北风吧。”女儿委屈地撅起小嘴巴说:“你就带这么一点钱?”我向她解释,家里已经没钱了。前几天奶奶生病住院用去了一大笔钱,每月我们家有两千多元的房贷,过几天还要交
期刊
10 个小家庭的24 位家庭成员虽然身份、性格、文化、志趣、爱好各不相同,但人人都保持着一颗善良平和、厚道包容的心。陈家之所以能数十年和谐和睦、团结幸福,源自于他们秉承了“当好人,做好事,为社会造福,为家庭造福”的家训,形成了重学向善的良好家风。  “把党小组建在家庭,使党员成为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团结核心”是陈先觉老先生率领全家共创和谐的特色之一。陈家共有12 名共产党员。从2000 年起,陈家就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