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吗?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jian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有些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了束缚,沉溺于玩乐之中,学习成绩下降。虽然父母外出打拼会使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物质上的满足难以弥补孩子心灵上的缺憾。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
  1孤僻抑郁
  留守儿童自小便与父母相隔两地,尽管身边有爷爷奶奶的陪伴,但这与父母之爱比起来还是有明显不同的。相对来说,儿童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给他们好吃的或者陪他们玩,他们就会很开心。但是,儿童也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他们喜欢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比较,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自觉没有资格与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觉得自己家里贫穷,父母才会丢下自己外出打工。
  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感到无助、抑郁、孤独,这种想法使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从而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2不善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莫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可以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等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无法随时密切关注他们的成长,他们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压抑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愿再向父母倾诉,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
  调查显示,仅有28.1%的父母会经常与留守子女进行沟通,15.4%的父母从来不与孩子谈心。沟通情况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少女孩子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而有些男孩子则会惹是生非,破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随着父母在外务工时间的增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他们就更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了。
  3厌学心理
  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相隔甚远,而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差,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致使学业荒废。
  另外,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孤单,对父母有些想念,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不会的东西多了,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厌恶学习,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留守儿童干脆放弃学习,甚至产生辍学的想法。
  4对生活敏感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内心比较敏感。生活中一点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产生仇恨心理,对他人充满敌意。而大多数老人都比较疼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尽量满足,无意中助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对他人发脾气、怨恨他人。
  5不良行为习惯
  有学者调研发现,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为41.3%,远高于全国标准(12.97%)。儿童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外出务工的父母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出现违反学校纪律、对长辈的管教产生逆反等心理行为问题。比如,一些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还有的孩子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朋友,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优秀的留守儿童
  小金为,安徽省庐江县某学校的学生,他的父母远在广州务工,自小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身体不好,生活长期难以自理。从懂事开始,小金为就在每天放学后,一边做功课,一边照看爷爷。在爷爷心情不好的时候,他总是讲些有趣的事情,让爷爷高兴。农忙时节,他不但会承担日常的家务劳动,如煮饭、扫地、喂猪等,还到田间地头帮奶奶干农活,尽量减轻奶奶的负担。
  在学校,小金为是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每次期末考试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他兴趣广泛,是“校园广播站”的播音员,也是学校美术小组、科技小组、写作小组、环保小组等多个课外兴趣小组的成员。他还是班里的班长,热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作为留守儿童的一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还组织了“留守学生小分队”,带领同学们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动,比如帮助特困生、帮助孤寡老人。
  幼稚的面庞,粗糙的小手,乐观的生活态度,优异的表现……小金为就是这样用言行告诉人们:留守儿童也能够活出自己的风采,也能够表现出当代中国少年应有的品质和风范。
  不是所有留守都会出现问题
  留守儿童最初是作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提出的,媒体报道的极端案例更是直接推动了全社会对它的关注。
  长期以来,留守儿童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被“问题化”或“污名化”的倾向比较突出,甚至出现了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的趋势。人们也普遍认为,留守儿童处于父母亲情的相对缺失和家庭监管力度相对不足的环境下,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的留守儿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持有的一种观点:处境不利的留守儿童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存在或轻或重的缺陷及问题。媒体报道以及调查的结果使大众不仅怀疑甚至认同了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结论。
  然而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出现了“问题”,其中不乏小金为这样的优秀儿童,他们不仅没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产生各种问题,有的甚至比非留守儿童发展得更好。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留守儿童有积极发展的可能吗?
  笔者在访谈中也发现,同大众对留守儿童的认知不同,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有着积极的认知评价,比如“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我很爱跟同学交往,有很多朋友”,“我很爱学习”。留守儿童的同伴对他们也有很积极的评价,比如“他喜欢帮助别人”,“学习成绩好”,“自理能力强”。一位教师在访谈中提到,虽然某同学是一名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但她并没有表现出问题行为,相反,其在生活、学习上的表现都很优秀。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更激发了她的学习劲头,她爱帮助和照顾同学,自理能力强,在家中也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经常帮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照看自己的妹妹。
  所以,作为成长和发展的个体,留守儿童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成长力量,具有积极发展的潜力,他们与其他儿童一样都具有良好发展的态势和可能。我们在看待留守儿童现象时,不能只关注负面影响、心理和行为问题,而是要多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发掘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
其他文献
足球场上流传这么一句话:比赛常规时间90分钟靠的是实力,30分钟加时赛靠的是运气,点球大战靠的就是心理了。点球大战是最能考验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有许多著名的足球运动员都曾经跌倒在这个地方,如:意大利的罗伯特巴乔,英国的贝克汉姆等。  点球大战是指足球比赛中,在比赛必须决出胜负的前提下(例如世界杯的8强淘汰赛),双方在经过上下半场共计90分钟、外加全场30分钟的加时赛的激战后,仍未决出胜负的情况下,采
期刊
语言的交流在心理咨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双方交流信息、建立关系、沟通情感的基本条件,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者的主要工具。但是,在实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往往会捕捉大量的非言语信息来帮助自己了解、判断来访者的实际情况。非言语信息指的是人们在沟通交流过程中,不采用语言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而运用其他非语言的方式传递思想,表达情感。心理咨询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非言语行为,这些行为或伴
期刊
齐齐(化名)今年13岁,是一名初一男生。入学以来,他一直活泼好动,上课爱表现,学习中等偏下。老师发现他有一个怪癖:爱啃手指,他的左手指甲全秃,食指和中指骨节处有多处硬茧,时常因为硬茧被啃咬脱落而出血。据齐齐的班主任王老师介绍,齐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有这个毛病,他的父母知道并且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奏效,王老师于是想到了向我求助。  我邀请齐齐和他的父母一起来到我的辅导室。齐齐来到辅导室后一改往日多言
期刊
小严一脸懊丧地说:“刚才老妈打来电话,又唠叨起我男朋友的事。一听老妈干涉我恋爱,我就火冒三丈,气呼呼地对老妈说:我的事您少管,您再提这事我就永远不回家了……我听到电话那头老妈哭了,虽然我道歉了,可老妈还是很伤心。我真该死,气头上说出的话最伤人,而且伤的是最亲的人。我真恨不得在自己的嘴巴上安个撤回键,把说过的狠话都撤回来……”  说话,真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件大事。我们每天都要跟无数人说话,亲人朋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熟练运用幽默技巧,妙语连珠,将会使授课平添无穷魅力。在我踏上三尺讲台之初,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幽默教学之路”。  我觉得幽默是课堂的“润滑剂”,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学生不喜欢沉闷严肃的课堂,那犹如“一池死水”,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而幽默则如一块石头,能打破“死水”的沉默,泛起“千层浪”,从而激活课堂
期刊
自从爱上户外运动后,我经常骑着我的山地自行车四处游玩。每天下班以后,我都要安排一个小时以上的骑行活动,有时在白天,但大多数时候在晚上。夜游乡村,听蛐蛐歌唱,嗅醉人花香,看朦胧月色,顿时,人生的失意与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心里只有轻松与满足。  每逢周末,我们会选择一个稍远一点的地方,一般当天就能返回,难度不是很大,很多人都乐意参与。骑行,不再让我们觉得无聊,也不再让我们为没有朋友而苦恼。每年,我们
期刊
周末朋友小聚,已荣升为副校长的师范同学阿梅告诉我,单位里新近发生了一桩糗事:在开学初的干部任免大会上,工作勤奋、吃苦耐劳的王副主任,却在最后的领导测评环节未通过,依然担任副职;而业绩不如他、工龄未满十年的教导干事大张,则被火线提拔为正职,并全票通过。  见我面露疑惑,阿梅一五一十地向我描述了两人平素的工作情况。  王主任是个头脑聪明、手脚勤快、品格厚重的“老好人”,在单位里,他具体负责文件的起草、
期刊
在过往20多年的生命中,我常被“挚友”的问题困扰。我曾一直觉得友谊深厚的朋友是不会轻易分开的,但现实却一次次地打击我—很多之前还不错的朋友最终都因毕业、出国定居等各种理由分开了。大学时期,我好不容易交到一个认定为一辈子不分开的朋友,但是后来因为一些矛盾,也断了往来。这段失败的友情让我很是难过了一阵子。后来我发现,周围的很多同学也都是我这样。也许表面上看起来有不少朋友,也曾在某一时段有过可以交心的挚
期刊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但3岁亮亮的“远行”却是要打引号的。每天早上送亮亮进入幼儿园,妈妈都久久不肯离去,因为亮亮刚刚入园不久,暂时没有适应新生活,见到老师会哭,妈妈心疼不已,每次都急忙上前哄亮亮。即使被丈夫拉出幼儿园大门,她还是不放心,贴着墙壁、竖着耳朵听里面的动静。  母亲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如果家长不反思自己爱的限度和方式,“任性地爱”,很可能造成养育中“限制有余,放手不足”的现象,其中最
期刊
昨晚我梦到他了。他是我的同桌,也是我第一个喜欢上的男生。梦里,我一边和后排的女孩说话,一边偷偷看他。而他呢,将头埋进臂弯里,眼含笑意,正温柔地看着我。梦境很唯美,也让人感动,我醒来后,心仍沉浸在那种甜蜜中,很久很久不愿起床……  他比我大,相貌英俊,性情温和,文采斐然,是整个年级有名的才子,许多女孩子喜欢他,我是其中之一。她们都羡慕我和他同桌,但我无法“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太腼腆,太胆小,别说和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