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坚持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构建人文化学院各项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储备,将学校创建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和谐育人环境。高职学院文化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师生员工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品位方面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文化建设及其功能的发挥。高职院校能否适应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仅把改善办学条件、扩大规模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构建体现学校个性与魅力的特有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将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对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与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校园建设;校园环境;校园网
作者简介:黄河(1965-),男,湖南醴陵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讲师。(湖南 湘潭 411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9B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3-0029-02
营造人文精神氛围,创设人文关怀环境,创建人文校园是深化学院内部改革,确保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建设人文校园,就是要全面营造人文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充满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情怀,得到充分尊重信任,勇于承担使命与责任。教师以自己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文校园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人文校园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人文化学院各项管理
“管理即服务”是现代管理理念,倡导以人格魅力为基础的管理,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管理过程中的能动性更应加以重视。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身心处在发展中,最重要的管理功能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别于社会人的管理;有别于社会人的个性,精神层次的教师是特殊的知识阶层,因此,在构建高职院校管理制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引入人文管理理念,挑战传统管理制度,构建理与情、刚与柔相结合的和谐高职院校管理制度。
通过人文价值的引导,以人文关怀为基础,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拉近各类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心理障碍,并在干群之间获得“心理认同”,产生“群体共识”。高职院校管理者应该和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看作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以高尚无私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广大教师,形成干群之间和谐平等、友爱合作的关系。
二、人文化教师教学,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储备
教师的工作具有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培育人格的特点。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具有高尚灵魂的教师才有可能培育出具有高尚人格的学生。教师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前提条件,因此,学院的管理要把教师个人的自由、自主、平等作为实施管理的先决条件,要重视教师个性的张扬,形成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在个性充分发挥基础上整体发展。我们倡导讲品位,讲大气,讲合作,弘扬合作精神,人文精神,创造精神,敬业精神;教师应该尊重理解学生,不仅注重科学知识教育,而且注重人文精神教育;讲宽容,形成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让学校充满生气和活力,善待跟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讲诚信,以对待人的诚心、诚实、诚意取信于人。在师生关系上,坚决摒弃有封建礼教色彩的“师道尊严”,倡导建立“和谐,民主,合作,师生融为一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因为这是一个张扬个性、注重人格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主体回归的人文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高度重视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培养以及问题意识的创新教育时代,这是一个以信息多源,易选、易得、教育者权威削弱,教育更趋向于理性,趋向于民主的网络教育时代。时代必将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的新型师生关系上。教与学本来就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一个整体,我们将体现教与学对应关系的师生关系定位在体现人文精神的“民主,平等,合作,和谐”上,使得教与学协调发展,互为促进,并且师生能共同成长,真正达到教学和谐发展的境界。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博伊在一份报告中提出:“掌握科学技术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要继续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应使受教育者成为有仁义之心和关心他人的人,并具有运用所学技能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观念。”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主义精神,博伊呼吁“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学校和教师应在每一节课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飞速发展的国家和社会在呼唤人文关怀,面对严峻而富有挑战的现实,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全体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而且要有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人文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培养人文精神的行为。这是因为人文知识对人生真谛有着充分的揭示,从而能启发人们的自我反思,帮助人们达到自我的人文境界。正是借助感性和理性的人文知识,一代一代的人们才有可能提出、探索和回答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人文精神是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是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并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学院全体教师加强人文知识学习、提高人文知识储备,关键要将蕴含其中的优秀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并将其融入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之中。在实际工作中,以自身优秀的品格、丰富的情感、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等人格魅力给学院注入更多人文关怀,这样就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人文化校园环境
让校园处处充满爱,营造蕴涵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与氛围。浓郁的充满人情关怀的氛围,蕴含人性化的设施,富有人情味的环境,是孕育人文精神的水分土壤,弘扬人文精神的阳光雨露,这是弘扬人文精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从人的功能属性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追求生命的意义,关注人的生命,体现人生的价值,营造出一个稳定向上、健康和谐、充满关爱的校园氛围。
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是一门陶冶心灵的“隐性课程”。为了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尽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学院每年都在增加投入,让校园的每一处设施、每一个角落和一草一木都能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同呼吸共成长,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文明的、能熏陶学生情操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根据学院人文校园建设的实践和以上认识,人文校园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1.构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
让校园生活充满思想、情感和智慧,提升学生在校生活质量。使宽松的教育氛围让每类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开发。提倡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特色的研究性学习,通过学习方式的改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深化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教学,实现情意与认知的统一
情感不仅指学习的热情、兴趣和动机,更包括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和求实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态度观这三个要素应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去。
3.构建网络型的人文校园
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深刻地影响到学校。据调查,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98%的学生都喜欢上网,这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构建网络型的人文校园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优化人文宣传,建立校园网。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均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更多的人文精神的宣传。如有的学校开办了“校园美景”、“学校沿革”、“学习园地”、“师生作品”、“文艺苗圃”、“校友风采”等栏目,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2)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形式。近年来,各高职学院为了提升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在大多数教室里全都配备了电教,一方面激发了老师的创造性,同时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加强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老师们人均一台电脑,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成了很多学校的教学要求。
(3)通过校园网,搭建交流平台。针对高职学院学生爱上网的特点,不少教师借助校园网与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的互动交流。有些通过QQ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向健康。有的老师收集大量与专业有关的课外知识放在网上,让学生点击学习,扩大了他们的视野。今天,高职学院在培养技能人才的道路上任重道远。我们如能坚持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与同事、学生、家长携手构建一个和谐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服务关系,那么,我们的校园就会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也将培育出更多社会适用的人才。
四、结语
高职学院文化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师生员工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品位方面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文化建设及其功能的发挥。高职院校能否适应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仅把改善办学条件、扩大规模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构建体现学校个性与魅力的特有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将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对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与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高职教育工作一定要适应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和目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教育,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能够真正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科技与人文编委会.科技与人文(第一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李建军,邵统亮.建设人文校园的理论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3(4):112-115.
[3]张殿纪.校园环境建设新论[J].教学与管理,2004,(12):9-10.
[4]蒋旋新.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7):31-33.
[5]李蕴.民族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6]付萍.浅析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8,(1):69-70.
[7]何传红.武汉市财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校园建设;校园环境;校园网
作者简介:黄河(1965-),男,湖南醴陵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讲师。(湖南 湘潭 411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9B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3-0029-02
营造人文精神氛围,创设人文关怀环境,创建人文校园是深化学院内部改革,确保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建设人文校园,就是要全面营造人文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充满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情怀,得到充分尊重信任,勇于承担使命与责任。教师以自己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文校园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人文校园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人文化学院各项管理
“管理即服务”是现代管理理念,倡导以人格魅力为基础的管理,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管理过程中的能动性更应加以重视。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身心处在发展中,最重要的管理功能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别于社会人的管理;有别于社会人的个性,精神层次的教师是特殊的知识阶层,因此,在构建高职院校管理制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引入人文管理理念,挑战传统管理制度,构建理与情、刚与柔相结合的和谐高职院校管理制度。
通过人文价值的引导,以人文关怀为基础,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拉近各类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心理障碍,并在干群之间获得“心理认同”,产生“群体共识”。高职院校管理者应该和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看作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以高尚无私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广大教师,形成干群之间和谐平等、友爱合作的关系。
二、人文化教师教学,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储备
教师的工作具有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培育人格的特点。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具有高尚灵魂的教师才有可能培育出具有高尚人格的学生。教师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前提条件,因此,学院的管理要把教师个人的自由、自主、平等作为实施管理的先决条件,要重视教师个性的张扬,形成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在个性充分发挥基础上整体发展。我们倡导讲品位,讲大气,讲合作,弘扬合作精神,人文精神,创造精神,敬业精神;教师应该尊重理解学生,不仅注重科学知识教育,而且注重人文精神教育;讲宽容,形成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让学校充满生气和活力,善待跟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讲诚信,以对待人的诚心、诚实、诚意取信于人。在师生关系上,坚决摒弃有封建礼教色彩的“师道尊严”,倡导建立“和谐,民主,合作,师生融为一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因为这是一个张扬个性、注重人格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主体回归的人文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高度重视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培养以及问题意识的创新教育时代,这是一个以信息多源,易选、易得、教育者权威削弱,教育更趋向于理性,趋向于民主的网络教育时代。时代必将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的新型师生关系上。教与学本来就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一个整体,我们将体现教与学对应关系的师生关系定位在体现人文精神的“民主,平等,合作,和谐”上,使得教与学协调发展,互为促进,并且师生能共同成长,真正达到教学和谐发展的境界。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博伊在一份报告中提出:“掌握科学技术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要继续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应使受教育者成为有仁义之心和关心他人的人,并具有运用所学技能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观念。”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主义精神,博伊呼吁“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学校和教师应在每一节课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飞速发展的国家和社会在呼唤人文关怀,面对严峻而富有挑战的现实,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全体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而且要有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人文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培养人文精神的行为。这是因为人文知识对人生真谛有着充分的揭示,从而能启发人们的自我反思,帮助人们达到自我的人文境界。正是借助感性和理性的人文知识,一代一代的人们才有可能提出、探索和回答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人文精神是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是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并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学院全体教师加强人文知识学习、提高人文知识储备,关键要将蕴含其中的优秀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并将其融入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之中。在实际工作中,以自身优秀的品格、丰富的情感、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等人格魅力给学院注入更多人文关怀,这样就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人文化校园环境
让校园处处充满爱,营造蕴涵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与氛围。浓郁的充满人情关怀的氛围,蕴含人性化的设施,富有人情味的环境,是孕育人文精神的水分土壤,弘扬人文精神的阳光雨露,这是弘扬人文精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从人的功能属性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追求生命的意义,关注人的生命,体现人生的价值,营造出一个稳定向上、健康和谐、充满关爱的校园氛围。
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是一门陶冶心灵的“隐性课程”。为了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尽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学院每年都在增加投入,让校园的每一处设施、每一个角落和一草一木都能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同呼吸共成长,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文明的、能熏陶学生情操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根据学院人文校园建设的实践和以上认识,人文校园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1.构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
让校园生活充满思想、情感和智慧,提升学生在校生活质量。使宽松的教育氛围让每类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开发。提倡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特色的研究性学习,通过学习方式的改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深化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教学,实现情意与认知的统一
情感不仅指学习的热情、兴趣和动机,更包括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和求实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态度观这三个要素应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去。
3.构建网络型的人文校园
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深刻地影响到学校。据调查,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98%的学生都喜欢上网,这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构建网络型的人文校园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优化人文宣传,建立校园网。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均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更多的人文精神的宣传。如有的学校开办了“校园美景”、“学校沿革”、“学习园地”、“师生作品”、“文艺苗圃”、“校友风采”等栏目,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2)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形式。近年来,各高职学院为了提升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在大多数教室里全都配备了电教,一方面激发了老师的创造性,同时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加强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老师们人均一台电脑,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成了很多学校的教学要求。
(3)通过校园网,搭建交流平台。针对高职学院学生爱上网的特点,不少教师借助校园网与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的互动交流。有些通过QQ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向健康。有的老师收集大量与专业有关的课外知识放在网上,让学生点击学习,扩大了他们的视野。今天,高职学院在培养技能人才的道路上任重道远。我们如能坚持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与同事、学生、家长携手构建一个和谐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服务关系,那么,我们的校园就会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也将培育出更多社会适用的人才。
四、结语
高职学院文化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师生员工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品位方面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文化建设及其功能的发挥。高职院校能否适应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仅把改善办学条件、扩大规模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构建体现学校个性与魅力的特有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将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对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与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高职教育工作一定要适应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和目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教育,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能够真正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科技与人文编委会.科技与人文(第一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李建军,邵统亮.建设人文校园的理论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3(4):112-115.
[3]张殿纪.校园环境建设新论[J].教学与管理,2004,(12):9-10.
[4]蒋旋新.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7):31-33.
[5]李蕴.民族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6]付萍.浅析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8,(1):69-70.
[7]何传红.武汉市财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