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先“三影”词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他是北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曾任吴江县知县,官至尚书都官郎中。张先与北宋前期的词人晏殊、欧阳修、柳永齐名,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词以清新秀丽著称,“三影”词便很好的体现了这种词风。“三影”词都是千古传颂的名句,不仅张先本人以此而自鸣得意,世人也多称道之,张先还因此被称为“张三影”。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词话》云:
  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亦云:
  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世称颂之,谓之“张三影”。
  那么,“三影”词究竟好在哪里?它们又是如何体现张先清新秀丽的词风的呢?
  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需要做一个说明。前人所指“三影”,句子不尽相同,兹不深究,亦不赘述。本文的分析均以唐圭璋编《全宋词》中的词句为依据,即:
  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日瞳咙,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归朝欢》)
  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
  “三影”词的妙处本在于它是一个浑然的整体,但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本文特将其分成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亦真亦幻的朦胧
  朦胧如帘中望月,如雾里看花,影影绰绰,亦真亦幻。张先创造朦胧意境借助的是形形色色最能调动读者想象的“影”,这是因为“影”本身便具有一种变幻莫测、虚实难明的朦胧魅力。
  词人特别擅长写花影、月影、灯影、水影等,“三影”之中便有两处花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写的是月下花影。天上淡淡的闲云飘散,柔和的月亮悄悄地洒下银辉,簇拥的花朵在地上落下斑驳的影子。七个字写尽了月光下婀娜摇曳的花影的绰约风姿,写尽了从天上到地下融成一片的月夜的朦胧,这样的“月花影图”怎会不让人浮想联翩呢?再看“日瞳咙,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此句写的是不甚明亮的日光下的花影。(《辞源》释“瞳咙”作“暗而渐明貌”)夜风吹得落红满径,枝上些许未凋之花在不甚明亮的日光下落下稀疏的薄影;那帘儿也自然有些淡淡的影。帘内人懒卧看帘影,再透过竹帘看花影,帘影花影相映衬,真是柔美朦胧;而在读者看来,懒卧于帘内的人或许也只是一个朦胧的影子。第三影是柳絮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洁白的柳絮在荡漾着微风的天空里轻舞飞扬,转眼间便在苍茫的暮色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是飞扬的柳絮填满了暮色,还是暮色笼罩了飞絮,眼前只是一片薄雾般的濛濛。词人不借“朦胧”的字眼写朦胧,写来便亦真亦幻,便是一片清晰的朦胧的美的意境。看来,张先十分懂得创造意境的艺术辩证法。
  第二,蕴含深情的含蓄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含蓄,即钟嵘《诗品》所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者,也就是说诗词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周济认为,“子野清出处,生脆处,味极隽永”(《宋四家词选·序论》),张先“三影”词之含蓄处正在此含化难尽之“味”上。
  《天仙子》抒写的是临老伤春的伤感。词人因“春去”而感到到华年流逝,从而勾起了埋在心底的深沉而执著的愁情。“云破”一句偏用摇曳弄姿的花影撩人的愁恩:月下的花儿婆娑弄影本是美好的意境,而伤春之人所体会到的却是花与人之间如泣如诉的怨慕哀婉,这怎能不让人愁情倍增呢?《归朝欢》是一首少妇伤春词。词的上阙写到了夜风吹落红的春的流逝,写到了美人对好景不常的隐忧。其隐忧之情在下阕以“残花影”衬起,忧郁的美人卧看帘外疏疏落落的花影,自会生出一种哀婉的心曲。《剪牡丹》则是在赞美少女们令人赏心悦目的青春姿容。词上阙“野绿”一句和“柔柳”一句写出了融和的春色,“柔柳”句更有一种含蓄的意境,它似绘作了一幅淡色水墨画,极尽闲静幽雅之致。“柔柳”句以下写的是少女们一天到晚的活动,极力表现了她们的青春活力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样一群少女面对轻絮飞扬的春景,自然会陶醉于其中。“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的妙处正在于以淡笔托出浓情。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张先“三影”词之“味”便是“情”,是伤感之情、愉悦之情,而“三影”词的含蓄当然也就是指“影中含情”了。
  第三,别致传神的动态
  张先的写影名句皆富于动态,“三影”正是极富动态之影。影动便活,影活便极有神气、极有韵致。“三影”中最传神的当属“云破月来花弄影”。首先,词人不着一“风”字而无处没有风,闲云飘散现月,花枝婆娑弄影,皆是风动而致,引进了风才使得“月夜花影图”更富神韵。其次,三个动词“破”、“来”、“弄”运用得格外别致,尤其是“弄”字,涵义隽永,它赋予花以生命的动感,月光之下既有摇曳作姿之态,又有拟人诉情之意,正如王国维所说:“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此句也有风。
  柳絮在微风中轻舞飘然,而“坠”字似乎专与微风作对,殊不知“坠”字实是极写柳絮悄然落地的娴静姿态,它以动写静,而又让人觉得亦静亦动,真是精妙入神。再看“帘押残花影”(《古今诗话》所引词句中“押”作“压”,而“押”与“压”意义可通,不必深究)。此句与前面两句都不同,句中没有一个动词。有人以“押”作动词,似乎也讲得通,但总觉得难尽词意。《古代汉语词典》释“押”为“用以镇帘的器物,即帘轴”,《辞源》释“帘押”为“镇帘之具”,看来,“帘押”本是装在帘子下端的帘轴,起固定帘子的作用。那么“帘押”、“残花”、“影”皆为名物,何来动态呢?想来,那夜间吹得落红满径的狂风到清晨还不会全息了吧!帘押带着帘儿在晨风中轻轻晃动,帘影则随帘押而动,落在地上的花影亦随帘押而动,这不正是李商隐《灯》诗中“影随帘押转”所状之态吗?更妙的是帘内人透过帘儿看枝上残花时,那残花也只是影,这影被帘上的竹篾细细地切断,复又细细地相连,轻轻地随帘晃动,真是柔美之极。
  “三影”词之所以富于动态美,一是因为风的参与;二是巧用传神的动词或者说动词与“影”的搭配极为恰当。而“帘押残花影”不用动词却极写动态之美,则充分表现了张先高超的技艺。
  以上从朦胧、含蓄、富于动态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影”词的妙处,这样的妙处不仅是张先写影词的共同特点,在张先的其它词作里面也都有所体现。而当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这三个方面时,就会发现,张先词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新绝俗,字句别致传神,这恰恰构成了张先词清新秀丽的风格。这种词风既摆脱了先前花间词之纤媚,又不同于稍后柳永词之俗气,在宋初词坛上可谓别具一格。
  张先虽好为艳词腻声,但大部分词作所表现的情思较为深沉婉曲、含蓄细密,这是他一面如晏殊、欧阳修承南唐遗风多写小令而另一面又如柳永取时调新声创作慢词的结果。在五代词风向柳永词转变的过程中,张先处于一个枢纽的地位。陈廷焯说:“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白雨斋词话》卷一)这段话正确地评价了张先词在词史发展上的过渡地位。
  (高 立,山东省法律学校政治处;魏向昕,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其他文献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选录了《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学诗”的情节。该选文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很强的文学情趣:特别是香菱的两首“咏月”诗及其“梦中得句”,很值得我们玩味探究。
期刊
山东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 (必修)是根据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教材的主要特色如下。
期刊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基本编写理念。以话题形式组织单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调整单元内容,以“三维”目标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设计“学习活动”,是山东人民版教科书的突出特点。相对于传统教科书的课后“思考与练习”,“学习活动”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是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创造性地实施教材中
期刊
今春,得知山东普通高中课程先行改革,我们大多高中教师内心充满希望同时又无迷茫与困惑,对新教材该怎么教学?观念能跟上形势发展?今天当我们捧读山东人民版语文新教材静心思考时,不难发现,新课改与传统教学不是完全割裂的,语文新教材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又继承了传统教材的优良传统。
期刊
活动性学习专题是以高中学生普遍关注与思考的某个热点问题为中心,设计、整合系列自主合作拣究活动,精选相关学习资源而构成的语文学习专题,是单元文本学习活动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期刊
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  1.劝学(《荀子》)  2.师说(韩愈)  选读  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赵鑫珊)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  第二单元感受艺术魅力  3.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4.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乔治·桑)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根植于文本,并超越文本,要极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总是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期刊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语言的重要性。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因此,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成功运用。
期刊
作文需要创新,忌讳雷同。清人方东树曾说:“去陈言,非止字句,先在去熟意;凡前人所已道过之意与词,力禁不得袭用”(见《昭昧詹言》卷九)。这里说“力禁”,对中学生来说要求是高了些,但由此可见新意是衡量文章的重要标准。
期刊
写作能力如何,能代表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单纯是写作本身的问题,还体现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理论水平、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写作经验等诸多方面的素质。一句话,写作全面地体现着一个人的智能结构。应用文写作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就需要认真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