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改要避免“穿新鞋走偏路”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lu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给每一位历尽“风雨”的语文教师带来了希望。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精神”的提出,无不让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欲借课改春风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但喜悦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语言课程的改革应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历程,不是转瞬即逝的“跟风运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能不能将课改落到实处,能不能彻底转变观念,绝不能将课改形式化,穿新鞋走偏路!
  应该看到,此次改革的力度是相当大的,以前高中3年的语文内容,在新课标中压缩为5个必修模块,在高一、高二共两个半学期内完成。另有3个半学期左右的时间,学生可用来选修。选修课现在设计为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各学校根据自身资源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课程名称自定。必修课每个模块计2个学分,学生修满10个学分,可以达到基本水平。选修课学生可依个人兴趣自选4个模块,修满8个学分后,与必修课共计18个学分,即可为语文科目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可见,课程新了,容量大了,若还沿用过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跟不上学生变化的步伐的。但在我们的改革中,有很多教师只是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改革,将一些改革成分夸大,走了偏路,归其表现,有如下几方面:
  
  一、过分追求课堂火热,忽略教师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的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道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相机解决其他问题。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更要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二、矫枉过正,过分强调主题多元化
  
  新课程主张,“要培养学生审美与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准和道德境界。
  如莫泊桑的《项链》,原来的主题是“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人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慨——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现在,学生们不必拘泥于一点,可以通过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后的举动,不是赖着不还,也不是买个假的还上,更不是通过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看出她人性善良、可爱的一面。然而有些老师怕背上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扼制学生思维创新的恶名,放任学生的任意发挥而偏离主题太远,就适得其反了。主题多元化的趋势决不是从绝对的一元化走向对无限衍义的认同。读者的主体作用不是无限和万能的,它理应受到作者、作品的制约,即其对作品历史具体性的凭借。同时,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离不开具体的“语境”。离开“语境”盲目地标新立异,其结果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用简单的语文实践活动代替深刻的文本阅读”
  
  新教材增选大量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增加了生气,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能简单的就文解文,应该深入作者灵魂深处、深入作品的艺术世界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获取与作者类似的生活体验,才能完全读懂。许多教师让学生在没有真正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编演诗剧的形式代替深入的文本阅读,似乎对教材进行了改革,但从理解人物本身的内涵来说差距太大,属严重失误。
  新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来贯彻。但改革教法决不能凭兴趣,图方便,追新獵奇,流于简单化,应该在深入研究语文教育规律,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是需要时间来磨合的,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其不成熟的早期,问题暴露得越早,越有利于它的解决。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课程改革主体的教师们,应尽早进入角色,少走弯路,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精心钻研,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晋州市职业技术中学
  
其他文献
一、热爱、尊重和理解学生,努力争取学生的信任  常言道:“老师的爱,是最纯洁的爱。”热爱学生是师爱的起点,热爱学生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努力帮助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应耐心地教育学生。尊重学生是师爱的核心,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教师千万不能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几句刻薄的话,会使学生一直怀恨在心,这就严重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理解是师爱的基础,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学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解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可见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正确运用解题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习题,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让习题练习成为学生提高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激发器。    一、求新    创设新颖的情境,引起对新题型的兴趣。目前课本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垄断”。在教学中注意使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行为。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课前没准备,听课就显得非常被动,而且还会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也不高,在复习的时候更是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在日常学习生活
摘 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对中小学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小学德育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 创新 以人为本    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发展。现代德育不是管理人、约束人、控制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因此,面向21世纪的小学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因此,中学生数学作业的布置与评判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一些学校,中学生数学作业的状况却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练习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
众所周知,职业高中因为学生学习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老师教学没有了高考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出现了学生没兴趣,教师没方法的无奈与尴尬。长期以来,职业高中的作文课形同虚设,作文教学流于形式。在职高作文教学中,老师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学生怎样才能主动写作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几点关于职高作文教学方面的看法:  一、联系学生作文基础的实际,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职高学生作为
[摘要]现在的高年级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发育期,并出现叛逆现象,简单说教不但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不能达到预期思想教育效果。运用教学实例阐明如何用“暗示”的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叛逆期;行为;有效引导;暗示法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9601  暗示教学法一词,又称启发教学法,它是保加利亚暗
學生们一提到作文课,就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不知从何下笔。归结原因,大致体现在:作文内容僵化,缺乏生活气息;作文训练封闭,堵塞写作思路;重知识传授,轻人文体验。那么,作为学生习作路上的指导者,我们如何为孩子的习作之路点亮一盏灯呢?习作指导课上到底该导些什么呢?  一、导出写作的兴趣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克服我国传统教学长期存在的弊端。  我国传统教学的长处:学生基础知识和技巧扎实,计算推理能力强。我国传统教学的严重弊端:学生学得死板,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分低能,学多悟少,会而不明。  2.它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3.它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的共识。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围绕在我们身边,贯穿于全身心的始終是“新课程”这个重要的词语。在过去一年“新课程”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我有过不少的收获,现在我所要考虑的问题是:对于“新课程”,我是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换用另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我今年的教学实践中会不会有新的突破出现。  一年级艺术课程中有《校园里的发现》这一课题,我设计了教学活动“看一看”,在去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的做法是:带领小朋友走到校园中去,老师就像是旅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