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桃是世界四大坚果之一,在我国的陕西核桃是种植群众最多的经济林树种。随着陕西省核桃经济林种植数量的逐渐增加,在核桃的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陕西省核桃经济林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分析了陕西省核桃经济林的发展的现状,最后针对当前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促进陕西省核桃经济林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陕西核桃;经济林;产业发展
1.引言
核桃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林之一,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种植,同时,核桃也是我国经济林中传统的出口创汇果品。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核桃需求量的加大,核桃的价格也在逐渐攀升,给我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我国很多的核桃经济林种植者脱贫致富,走上了经济富裕的道路。其中陕西省是我国种植核桃经济林历史比较悠久并且群众基础比较好的省份,核桃经济林的种植使陕西省的许多农民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逐渐发展成为陕西省主要的经济林产业。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陕西省政府不断加大对核桃经济林种植的扶持力度,并出台了促进核桃经济林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目标,以促进陕西省核桃经济林更好更长久地发展。
2.陕西省核桃经济林产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2.1 自然环境的影响
核桃经济林受自然环境和地域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以及光照等。核桃经济林一般比较适宜年平均气温在9~16℃以上、年降雨量800毫米以上、空气比较湿润、并且光照比较充足的地域;由于核桃的根系较深并且抗性较差,因此对土壤的要求一般是深厚肥沃,并且土壤疏松;另外核桃经济林对于地势的要求一般是在平地、臺地或坡度10度左右的背风向阳的缓坡地带。陕西省的很多地域都比较适合核桃经济林的自然生长环境。
2.2 国家政策扶持因素
核桃经济林产业一直是国家比较重视的农业经济型产业,国家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核桃产业的扶持力度是比较大的,并且还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政策。核桃产业的相关政策最重要的功能便是能有效的形成导向作用,从产业的基层使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促进产业发展。
2.3 市场变化因素
市场变化是影响核桃经济林效益的最关键的因素。而市场因素中最关键的就是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购买意向。在2014年之前陕西省核桃价格一直趋于上升状态,2014年以后出现不稳定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新疆的核桃种植逐渐崛起,并且逐渐打开了市场,因此,陕西省的核桃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陕西省核桃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3.1 缺乏完善的科学化管理,核桃品种良莠不齐
目前,陕西省的核桃种植多数以小散户的形式经营,小散户种植的农户对于核桃的种植方法只是沿用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旧的模式,形式过于粗放,缺乏科学性,对于科学的栽植、病虫害防治、灌溉、修剪、施肥等知识了解得很少,从而导致了核桃经济林的种植的成活率不够高、核桃产量不够高等。还有部分农户不懂得核桃的最佳采摘期,往往为了抢占市场过早地采摘了核桃,导致了核桃的果肉不够饱满,烘干率较低,严重影响了核桃的品质。另外,虽然陕西省已经引入了20多种核桃良种,但是核桃种植仍然没有实现良种化。有的农户仍然采用实生繁殖的古老方法。育苗者通常不经过筛选多种品种混杂使用,从而导致了种苗会出现各种问题,还有的农户在嫁接的过程中盲目跟风,随意嫁接,导致收获时核桃种类良莠不齐。
3.2 经济产业化程度较低,销售渠道受阻
陕西省的核桃经济林产业大多数仍然是以分布广、规模小的形式存在,产业化程度较低。销售渠道大多数仍然是小商小贩收购的形式,虽然在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产业协会的帮助下,陕西省核桃经济林的销售渠道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但是和现代化的电子商务来比还是比较落后。
3.3 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
经过深加工的核桃产品,附加值比较高,经济利润比较丰厚。目前陕西省核桃加工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少、产品开发不足,大多数都是以原始果品的形式或者粗加工的形式销售,产品的经济利润比较低,不利于陕西省核桃产业的做大做强。
3.4 缺乏基层科研队伍
陕西省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多数集中在城市,而在基层镇和农村专业技术配置少,专业化程度不高,很难找到专业的科研人员来对核桃种植农户进行指导。一些先进的核桃种植技术和核桃采摘管理技术很难在陕西省得到大规模地推广和应用。另外,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农业技术人员很难到达,核桃经济林的种植科技成果很难转化成生产力。
4.促进陕西省核桃产业发展的策略
4.1 加强调研,解决问题
陕西省政府早在2010年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了2015年和2020年的核桃经济林发展目标。在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省核桃面积已经达到1144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第一果。但是在各地的生产中依然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品种杂乱、重栽轻管、效益低下、病虫害严重等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很严重。因此陕西省政府首先实事求是地深入到各地市和基层农户进行实地调查,根据各地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基层现状的核桃经济林发展子目标;然后在明确核桃经济林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新的核桃经济林发展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将规划落到实处。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为了便于科研人员到农户基层进行指导和核桃种植栽培以及管理技术的指导和推广,我省大力扩建并完善商洛、陇县等核桃主产区的国道、高速公路出入口,同时在部分核桃产地的交通要道建设核桃交易市场,进一步推进陕南地区核桃示范园的生产用房建设、农村水泥路建设、示范园区灌溉设施建设、山区核桃烘干晾晒场地建设、县级核桃物流仓储中心建设,逐步提升我省核桃示范园的建设质量,进一步确保陕西省核桃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4.3 重视种苗,确保供应
要想发展好经济林,种苗的选择是最基础的一步。因此,陕西省的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一定要把种苗的选择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重视程度。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建设的国有苗圃建立和完善种苗繁育基地,二是支持引导专业大户参与良种苗木生产和采穗圃建设,有计划地组织种苗生产,保证良种苗木供应。三是要严格执行种苗管理法规,加强种苗质量监管,坚决杜绝伪劣假冒种苗,确保基地建设全部使用优质、丰产的良种壮苗。
4.4 搞好协调,加强领导
为了更好地促进陕西省的核桃经济林产业的发展,陕西省政府建立了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全省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各个相关部门应当任职任责,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各个县市和有建设任务的基地县也要像省里一样,成立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核桃经济林建设发展的组织领导,做到任务到单位,责任到人。总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推动陕西省核桃等干杂果产业的发展。
5.结语
核桃经济林作为陕西省的重点经济产业,必须加强重视和管理。陕西省具备很好的核桃经济林生产自然环境和土壤优势,当地政府和群众一定要群策群力利用好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引进先进的经济林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与时俱进,在核桃经济林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和困难面前,创新发展路径和方法,为陕西省的核桃经济林开拓出一条通向国际化市场的光明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萌;陕西省核桃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11.
[2]刘萌,刘光哲;陕西核桃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5,(06):48-51.
[3]刘广振.陕西省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基地建设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05.
[4]白淑芹,贠海龙;陕西省宜君县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3,(11):324.
关键词:陕西核桃;经济林;产业发展
1.引言
核桃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林之一,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种植,同时,核桃也是我国经济林中传统的出口创汇果品。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核桃需求量的加大,核桃的价格也在逐渐攀升,给我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我国很多的核桃经济林种植者脱贫致富,走上了经济富裕的道路。其中陕西省是我国种植核桃经济林历史比较悠久并且群众基础比较好的省份,核桃经济林的种植使陕西省的许多农民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逐渐发展成为陕西省主要的经济林产业。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陕西省政府不断加大对核桃经济林种植的扶持力度,并出台了促进核桃经济林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目标,以促进陕西省核桃经济林更好更长久地发展。
2.陕西省核桃经济林产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2.1 自然环境的影响
核桃经济林受自然环境和地域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以及光照等。核桃经济林一般比较适宜年平均气温在9~16℃以上、年降雨量800毫米以上、空气比较湿润、并且光照比较充足的地域;由于核桃的根系较深并且抗性较差,因此对土壤的要求一般是深厚肥沃,并且土壤疏松;另外核桃经济林对于地势的要求一般是在平地、臺地或坡度10度左右的背风向阳的缓坡地带。陕西省的很多地域都比较适合核桃经济林的自然生长环境。
2.2 国家政策扶持因素
核桃经济林产业一直是国家比较重视的农业经济型产业,国家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核桃产业的扶持力度是比较大的,并且还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政策。核桃产业的相关政策最重要的功能便是能有效的形成导向作用,从产业的基层使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促进产业发展。
2.3 市场变化因素
市场变化是影响核桃经济林效益的最关键的因素。而市场因素中最关键的就是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购买意向。在2014年之前陕西省核桃价格一直趋于上升状态,2014年以后出现不稳定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新疆的核桃种植逐渐崛起,并且逐渐打开了市场,因此,陕西省的核桃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陕西省核桃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3.1 缺乏完善的科学化管理,核桃品种良莠不齐
目前,陕西省的核桃种植多数以小散户的形式经营,小散户种植的农户对于核桃的种植方法只是沿用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旧的模式,形式过于粗放,缺乏科学性,对于科学的栽植、病虫害防治、灌溉、修剪、施肥等知识了解得很少,从而导致了核桃经济林的种植的成活率不够高、核桃产量不够高等。还有部分农户不懂得核桃的最佳采摘期,往往为了抢占市场过早地采摘了核桃,导致了核桃的果肉不够饱满,烘干率较低,严重影响了核桃的品质。另外,虽然陕西省已经引入了20多种核桃良种,但是核桃种植仍然没有实现良种化。有的农户仍然采用实生繁殖的古老方法。育苗者通常不经过筛选多种品种混杂使用,从而导致了种苗会出现各种问题,还有的农户在嫁接的过程中盲目跟风,随意嫁接,导致收获时核桃种类良莠不齐。
3.2 经济产业化程度较低,销售渠道受阻
陕西省的核桃经济林产业大多数仍然是以分布广、规模小的形式存在,产业化程度较低。销售渠道大多数仍然是小商小贩收购的形式,虽然在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产业协会的帮助下,陕西省核桃经济林的销售渠道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但是和现代化的电子商务来比还是比较落后。
3.3 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
经过深加工的核桃产品,附加值比较高,经济利润比较丰厚。目前陕西省核桃加工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少、产品开发不足,大多数都是以原始果品的形式或者粗加工的形式销售,产品的经济利润比较低,不利于陕西省核桃产业的做大做强。
3.4 缺乏基层科研队伍
陕西省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多数集中在城市,而在基层镇和农村专业技术配置少,专业化程度不高,很难找到专业的科研人员来对核桃种植农户进行指导。一些先进的核桃种植技术和核桃采摘管理技术很难在陕西省得到大规模地推广和应用。另外,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农业技术人员很难到达,核桃经济林的种植科技成果很难转化成生产力。
4.促进陕西省核桃产业发展的策略
4.1 加强调研,解决问题
陕西省政府早在2010年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了2015年和2020年的核桃经济林发展目标。在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省核桃面积已经达到1144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第一果。但是在各地的生产中依然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品种杂乱、重栽轻管、效益低下、病虫害严重等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很严重。因此陕西省政府首先实事求是地深入到各地市和基层农户进行实地调查,根据各地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基层现状的核桃经济林发展子目标;然后在明确核桃经济林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新的核桃经济林发展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将规划落到实处。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为了便于科研人员到农户基层进行指导和核桃种植栽培以及管理技术的指导和推广,我省大力扩建并完善商洛、陇县等核桃主产区的国道、高速公路出入口,同时在部分核桃产地的交通要道建设核桃交易市场,进一步推进陕南地区核桃示范园的生产用房建设、农村水泥路建设、示范园区灌溉设施建设、山区核桃烘干晾晒场地建设、县级核桃物流仓储中心建设,逐步提升我省核桃示范园的建设质量,进一步确保陕西省核桃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4.3 重视种苗,确保供应
要想发展好经济林,种苗的选择是最基础的一步。因此,陕西省的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一定要把种苗的选择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重视程度。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建设的国有苗圃建立和完善种苗繁育基地,二是支持引导专业大户参与良种苗木生产和采穗圃建设,有计划地组织种苗生产,保证良种苗木供应。三是要严格执行种苗管理法规,加强种苗质量监管,坚决杜绝伪劣假冒种苗,确保基地建设全部使用优质、丰产的良种壮苗。
4.4 搞好协调,加强领导
为了更好地促进陕西省的核桃经济林产业的发展,陕西省政府建立了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全省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各个相关部门应当任职任责,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各个县市和有建设任务的基地县也要像省里一样,成立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核桃经济林建设发展的组织领导,做到任务到单位,责任到人。总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推动陕西省核桃等干杂果产业的发展。
5.结语
核桃经济林作为陕西省的重点经济产业,必须加强重视和管理。陕西省具备很好的核桃经济林生产自然环境和土壤优势,当地政府和群众一定要群策群力利用好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引进先进的经济林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与时俱进,在核桃经济林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和困难面前,创新发展路径和方法,为陕西省的核桃经济林开拓出一条通向国际化市场的光明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萌;陕西省核桃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11.
[2]刘萌,刘光哲;陕西核桃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5,(06):48-51.
[3]刘广振.陕西省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基地建设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05.
[4]白淑芹,贠海龙;陕西省宜君县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3,(1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