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的世界坐标

来源 :报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ouy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新清华、老清华,都未曾失去“走出去”的
  传统与情怀,而至于那个“世界一流大学”之梦,也早已
  化为某种基因,嵌入清华人的血脉之中。
  
  岁月腾挪,转眼清华百年。
  百年清华,恰是一个世纪的中国史。这一百年里,你能够看到一个国家如何走出丧权之辱,直至世界T台的长袖善舞——而这一点,正是百年前清华人出发的最大动力。而反观清华之于世界,而当中国跃居GOP全球第二位时,百年前胡适们“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却依然遥远。
  我们要讨论的远不止历史的光鲜,还有现世的蹉跎困顿。百年清华固然可敬可畏,但面对九百年牛津、八百年剑桥,面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相对不自由、无独立,清华的价值显然并不仅在于这段历史。我们要直面的,还有那个“世界一流大学”之梦。当中国的GDP短短几十年内跃居世界第二,作为13亿人口的最高学府之一,清华的“世界身份”又何以立足?
  百年竿头,清华再出发,寻找一个新的世界坐标。
  
  清华的世界梦想
  
  急遽中国,一百年总嫌太长,抖落一地都是记忆的苔藓:煌煌国运相逢文弱书生,从此点燃国耻和炮火也浇不灭的薪火文明——都是挖也挖不尽的故纸堆,埋着越擦越亮的理想种子,那时,人们尚且相信真理,相信知识可以救世。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学校,从清华学校到成立大学部,继而成为国立清华大学,这一百年,清华走出了14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60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1949年之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有59位出自清华,而此后的新中国命运,又交织着多少清华基因……
  正如一度为母校百年庆泼冷水的蒋方舟所坦言:“无论一百年前还是今天,清华都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一点。”
  事实上,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百年清华追逐最好的过程,实则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直至今日,尽管早已有深刻的不可复制的变化发生,但无论新清华、老清华,都未曾失去“走出去”的传统与情怀,而至于那个“世界一流大学”之梦,也早已化为某种基因,在中国教育深陷体制、产业乃至道德之困的今天,仍然依稀可辨。
  
  从美国移植来的大学
  
  至今,清华大学极富戏剧性的发轫,仍被人当作奇闻秘辛津津乐道:“原来是美国人建了清华!”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与脱胎于晚清旧体制的北京大学不同,清华的诞生,的确并不属于一个国家现代教育的正常发端。
  清华的诞生,众所周知,是因为“国耻”,是用美国返还的部分“庚款”成立的——庚子之变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清政府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为担保,向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赔款白银4.5亿两(约合3亿美元)。其中美国分到的赔款占全部的7.4%,共为美元“二千四百四十四万又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但事实上,其中美国赔款的1278.5万多美元,属于超索。时任驻美公使、曾有留美经历的梁诚心生良策:“似宜声告美国政府,请将此项赔款归回,以为广设学堂,派遣游学之用。”
  中间历经与种种反对力量的角力,1909年,在北京设“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以及“拟建游美肄业馆恳恩赏清华园”的奏折终于得到批准。设在史家胡同里的游美学务处,紧锣密鼓地招考头两批留美学生,并在几乎未经任何培训的情况下匆匆派遣至美国的同时,几十里外的清华园内,开始大兴土木,“将围墙先行修建,然后将各项工程次第举办”。百年清华,就这样始于国耻,建于“四万万人之膏血”基础之上。
  用美国返还的“庚款”,就得按美国的制度。所以早期清华的办校目标就是“把美国的学校整个搬到清华来”。不得不说清华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1920年,罗素参观完清华,有人问其有何感受,罗素感叹:“清华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来的大学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逐渐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清华因故照搬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办学理念,某种意义上也是无心插柳,却也为中国收获了一片巨大的绿荫。
  也因此,与世界诸多著名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起步比较晚,但是起点并不低,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自身的制度建设,成功地实现了与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大学的接轨。从1911至1929年,清华从一所由美国移植而来的学校,变成了一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独立大学。
  毫无疑问,这是一所出色的大学,她的年轻与贫寒都无法掩盖一种由求知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光芒。1920年,访问北京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便已惊叹:“一进校门就可以发现中国惯常缺少的所有美德都呈现在眼前,比如清洁、守时和高效……所见到的任何一件东西,都让我感到完美。”
  出身清华后来又做了北大校长的胡适曾经说:“吾他日能望见中国有国家的大学,可比此邦的哈佛,英国的剑桥、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
  当年清华先行者们的一番苦心,在今日的留学大潮和精英移民面前,显露的却是非一般的尴尬和无奈。
  
  百年留学潮
  
  清华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早期一味“美国化”的种种措施,在国人心目中,是依附美国殖民地教育的样板,因而被称之为“买办学校”,常因此成为社会舆论的众矢之的。
  然而,对于一所设立时将主要宗旨定位为“留美预备”的学校而言,其真正目的,却绝非让这些经过千挑万选出的“质地聪明、性格纯正、身体强壮、身家清白、恰当年龄”的最优秀的中国学生,尽早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美国化。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终极目标:“他日学成归国,报效祖国,贡献社会,为母校增光。”
  而事实上,从1911年清华大学成立到1929年之间,老一辈清华人历经辛亥洗礼,借力五四、建立国学研究院……直至完成清华的独立和本土化,一雪清华园内一度西风压倒东风的“前耻”。这一点,与当年梁诚一手促成庚款办教育、周饴春越洋护送学子的苦心,不谋而合。
  更为巧合的是,百年后的今天,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清华,依然在恶补“留洋与国际化”一课。目前清华已与世界200余所学校签订了校际协议,与82所海外院校签署了学生交换协议,学生出国人次逐年上升。从派出学生的比例来看,约有40%的博士生、25%的本科生有海外学习经历。在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时,有海外教育经历的本科生比例已达到30%。
  事实上,自1985年以来,该校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到了2006年,清华和北大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而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亦曾坦言,北大和清华已经成为美国博士最大供应地,而由于将近九成的中国高科技专业博士会选择留下,美国媒体更是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据报道,仅在美国加州的清华学子就达到13000人,而海外现有的约20个清华大学校友会几乎都在美国,也就不足为奇。
  这一背景之下,再看1941年原载于《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清华三十周年纪念号”上册中的《大学一解》,更别有一番深长意味,文中梅贻琦将中国大学与以牛津为代表的西洋大学在制度与精神层面比较,得出精到论述:“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
  如果能从清华百年历史中摘出一根显而易见的脉络,毫无疑问,持续百年的留学潮算是一缕不大不小然而不可绕行的暗流——更为有趣的是,当年清华先行者们的一番苦心,在今日的留学大潮和精英移民面前,显露的却是非一般的尴尬和无奈。
  
  一流的清华
  
  毫无疑问,4月26日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将成为一个里程碑——但恐怕不会成为一种胜利。就在这个月,清华官方称,到2020年,清华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事实上,这几乎是中国特色宣誓的2.0版本——2001年,清华建校九十周年,就曾邀请10000名国际领袖和学者参加其90年校庆,宣誓到百年校庆时“清华大学将成为世界一流名校”。
  10年过后,清华在大多数国际排名中的名次徘徊在36到58之间,虽然还算不错,但是与名校哈佛和牛津仍相去甚远。
  实际上,教育更像一粒种子,需要培育,需要环境,更需要人心的浇灌。正如国际排名机构大多倾向于认为清华在钱能够买到的东西上都做得不错,像硬件设施和教职员工,但问题是,人们的主要精力似乎总是在“他处”——竞选、升教授、出书、扩招、盖房子、买楼、申请更多的经费……这一切都严重牵制了大学的治学能力,这体现在国际排名的评估上,则是学术引用次数(即学术转化和创新)与硬件设施的不匹配。后者凸显了教育体制中存在的更为严重的问题,这一点上,许多常见的对中国体制抑制创新独立的批判性思考,同样适用于清华。
  正如蒋方舟在《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中写道:“清华人是可爱的,愤青少,领导多,内心大概还是有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悲壮,表现出来却是高屋建瓴,虚头八脑的老干部摸样。”是什么造就了如此面目——强制性教育?行政化管理?还是来自一所大学身后那些看不到却结结实实存在着的无形压力与威胁?答案看上去并不高深,但如何开口回答,却真的是一门中国式学问。
  当然,清华不必做国际排名的奴隶,但如果仍怀有一丝成为一流国际名校的理想(事实也正是如此),那么如何在遵循大学之道、培养健全人格、提升科研教学水平,服务国家社会上不务虚地一一践行,一百年之后,对清华人乃至整个中国教育而言,这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他文献
坐上过山车的菜价让菜农心痛如绞,但市场菜价却依旧坚挺。涨时消费者最受伤,菜农却不是最受益的;跌时菜农最受伤,消费者也不是最受益的。    一边是地头蔬菜一钱不值,菜农欲哭无泪;一边是市场菜价居高不下,餐桌沉重不减。济南菜农韩进因无法承受菜价下跌而自杀,菜农之死一下子触动了人们紧绷着的神经。一方面城市物价不断上涨,一方面蔬菜收购价格大跌,“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现象竟然同时发生。“最后一公里”的增
期刊
曾经,中国以大规模合资和市场换技术的思维,实现了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时至今日,自主品牌依旧弱小,核心技术也并未用市场换到。    中国27年的“市场换技术”,该盖棺定论了。4月17日,广汽本田理念品牌第一款合资自主车型S1面世,揭开了此前备受推崇的“市场换技术”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在这之前,“市场换技术”在中国一直非常有市场。  当然,中国用合资27年,建立了完备的零部件体系,也培育了中国
期刊
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看这本书了,看了5遍,就像自己也绕着地球看了5圈,漫长的旅途也该累了。  和从前一样,这是一本“温暖心灵的幸福散文”,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人在旅途。书中的航海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回顾着114天的轨迹——和平号在横滨港口的细雨蒙蒙里告别故里,向西经东南亚、南亚入红海、地中海,再扬帆北指,沿西欧抝折的海岸线而上直至北冰洋,绕中美地峡而回。行程共计52311公里。  这样浩瀚的旅程定会
期刊
主持人的话:  有的人说,创业成功之道始于知而关乎行,知行合一。有的人说,创业没有大小之别,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本期推出的企业覆盖了与人们日常消费相关的不同领域,甄选出八个企业,其独树一帜的经营特点供各位创业者参考。    武汉派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派乐汉堡  启动资金:10万  网址: www.pala.com.cn    项目介绍:派乐汉堡西式快餐采用科学配制而成,原材料的供应商大部
期刊
6年努力未果,内地和海外的王老吉品牌,最终未能实现“统一经营”。这个庞大的利益版图,是否无法避免决裂的命运?    4月11日,在内地运营“红罐王老吉”的加多宝集团发表声明称:呼吁“有关国有企业必须尊重知识产权、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多宝强烈要求和敦促有关国有企业,珍惜各方多年的共同努力,不要摧毁这一文化遗产瑰宝”。  一场王老吉品牌之争正在上演:商标拥有者广药集团言辞凿凿称此品牌价值108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90华诞来临之际,全路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业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各铁路局早安排、早行动,迅速掀起纪念热潮;各铁路局求新意、求特色,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各铁路局重实际、求实效,用出色业绩向党献礼。结合“三保一促”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保安全、保质量、保稳定、促发展”各项中心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各
期刊
法律必须追究破坏市场秩序的犯罪者。但同样,法律也必须保护正常的市场行为,探讨吴英案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此。    全社会为药家鑫案浪费了太多感情。如果真正关心中国法治进程的话,李庄的“漏罪”案审判更加离奇。药家鑫案离民意太近——情绪的洪流,李庄案离政治太近——利益的考量。对法治而言,被其中任何一种力量绑架都是“杯具”。其间登场的吴英二审开庭似乎更多地带来理性探讨的空间,加上当下又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关键
期刊
保障食品安全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只有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惩处机制,严惩违法犯罪行为,才能保障食品安全。    2011年4月9日—11日,英国媒体连续报道了瑞典科研人员的研究报告,称某些欧洲知名品牌婴儿食品中的砷、铅、镉等重金属含量高于母乳。4月13日,某晚报刊登报道《雀巢否认米粉含砷是因在华标准“宽”几百倍?》,质疑雀巢在我国和国外实行两套标准。此后,该文被各网站广为转载
期刊
正如现代的王室大婚也能办成与民同乐的  庆典,科学家们也在借机邀请人们,以科学的角度望去,  一起分享这个妙趣横生的世界。    4月29日,当威廉王子与凯特·米德尔顿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拥吻时,这场王室婚礼成为一段新的童话。当天,2000多位贵族名流齐聚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见证了这对新人的结合。教堂外,是数十万围观的市民和从世界各地赶来的观礼者,以及全球20亿电视观众。  同时送上祝福的,还有各路学
期刊
食品安全是社会诚信的底线,从三聚氰胺到染色馒头,食品变成化学试验品震惊社会,不断冲击着社会的诚信和安全底线。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今人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从古到今,食物都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和健康的头等大事。无论再伟大再英明再坚强的人,也不能不吃饭,不进食。  然而,如今似乎什么都不敢吃了,我们将何以生存?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庸人自扰,更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事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