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贵的红色资源让不少乡村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充沛的前进力量,“红色资源+”的思维已经被不断拓展、延伸,新的文旅业态正在形成。
江苏大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它们蕴藏着历史故事,彰显着初心使命。不少地区以此为依托,从这些红色资源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发展红色文旅产业,促进乡村振兴,让曾经贫瘠落后的小乡村成为人们“打卡”的新景点。
这些红色景区通过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彰显出当年革命战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着前来参观、学习和考察的人们。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旅游形态在江苏蓬勃发展,让乡村变美了,村民也富裕了。
重现“苏南小延安”
上宁杭高速往南40分钟,从溧水白马镇往南京东南,宽阔的柏油马路两旁分布着大片蓝莓园,小小的白色蓝莓花点缀其中。就在绿林之间,白墙红瓦、碧水环绕的红色李巷跃然而出。今年4月7日公布的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上,李巷榜上有名。
踩着青石板路走进李巷,陈毅旧居、钟国楚旧居……一间间青砖黑瓦的老屋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38年,新四军从皖南东进苏南,到达溧水后,这里先后成为新四军一支队1团和二支队4团团部驻地。1941年11月塘马战斗后,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到李巷及周边地区,偏僻的李巷村成为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陈毅三次来到李巷,粟裕率领四个纵队,以溧水为起点,开辟苏浙皖根据地,江渭清、钟国楚等新四军将领曾在此战斗生活过。
李巷,被称为“苏南小延安”,在这里及周边,新四军建立指挥中心、训练班、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完善的组织体系。然而,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大半个世纪以来,承载着辉煌历史的李巷并不为外人所知。
2016年,溧水联合设计机构,投入数亿元对李巷进行整体改造,重新规划了青石板路和小桥流水,对老式房屋进行加固修缮,并面向村民征收126个老物件,最大程度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2017年国庆,全新的红色李巷对外开放,声名鹊起。
随着红色李巷人气一路攀升,它先后获得全国重点乡村旅游区、江苏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各地学习团纷至沓来。与传统的红色教育基地不同的是,在李巷村参观学习如同串门,从钟国楚旧居出来后,没走几步路又遇到陈毅旧居,留下的原住民保留了村子的烟火气,李巷制茶坊、李巷照相馆、时光杂货铺等新的体验项目同样随处可见。游客在参观学习的同时,还能尝试制作茶叶、手磨豆浆,穿上新四军军装在战壕里照相,感受当年的战斗和生活场景。
“李巷村本身就是自然村,我们按照全域旅游的思路,在保持村庄肌理和风貌的同时,把红色遗址串起来,把特色项目导进来,最终打造成沉浸式、体验式的红色教育场景。”红色李巷项目负责人说。
红色景点进阶旅游景区,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杜晓兰过去在镇上打工,后来做了开胸手术,身体越来越干不动了。2017年,她回到李巷村,在离家几步路远的制茶坊看管店面,每个月有2100元钱的固定收入。赶上生意好,每天有两三百人来体验制茶和磨豆,忙到桌子都来不及擦。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靠近游客中心的道路两旁,村民把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手工做的小菜拿出来销售。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一度沉默的李巷村如今已接待游客80万余人次。红色李巷走出历史深巷,向红色文化地标迈进。
传承红色奋斗精神
江苏泰兴,一片红色的沃土。
作为苏中革命的摇篮,泰兴红色资源丰富。在这里,涌现出泰州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沈毅、隐蔽战线上的女英雄沈安娜、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等一批革命英雄,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泰兴战斗过,著名的黄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的重要战斗都曾发生在泰兴大地上。泰兴市现有24个红色教育基地、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两个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泰兴党史学习教育的“精神富矿”“力量源泉”。
每一段革命故事、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学习党史知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科书。泰兴坚持让红色资源走出博物馆、展览馆,更好地“动”起来、“活”起来,增加党史教育“原味”“趣味”。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沈安娜生平展馆等教育基地,设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为主题的现场党史教育板块,将黄桥决战精神、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精神融入党史教育的“主打色”。打造提升“红色研学”主题路线,推进“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理上心来——百年党史大讲堂”“新思想我來讲”等宣讲活动,在镇村开展网络直播,实现红色教育云教学、云浏览,让党员干部随时学、随地学、掌上学。
红色精神融入泰兴人的血液之中,以红色精神为激励,泰兴人在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奋勇拼搏。
周庄村位于泰兴古溪镇东北方,全村共有2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500亩。黄桥战役前夕,营溪战斗在周庄打响,新四军九团团长徐绪奎和17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当地老百姓为他们竖起了“营溪战斗十八烈士纪念碑”。革命火种薪火相传,迈入新时代,周庄村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多年来,村委会积极引导老百姓发展养殖业,依靠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通过流转土地成立养殖场;通过盘活闲置厂房新建服装厂;通过积攒资金新建标准厂房出租,慢慢地在还清村级欠债的基础上,如今村级集体经营性固定收入节节攀升。
贫困村被打造成了“样板村”
刘老庄是淮安市淮阴区一个普通的村庄,7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让这个村庄从此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82名指战员为掩护刘老庄当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安全转移,从拂晓到黄昏,面对1000多日伪军的疯狂扫荡,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英勇顽强地击退敌人五次冲锋,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刘老庄村围绕八十二烈士陵园这一红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功能集聚的红色旅游景点。2013年3月18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是在该影视基地完成外景拍摄的。在突出红色旅游的同时,刘老庄还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密切结合,这些年来陆续吸引包括沁园度假村、千亩葡萄采摘园、千亩果蔬园、垂钓中心、千亩苗木园等一批农家休闲观光项目落户。几年下来,农民的纯收入从3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的18000元,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到全区先进村、小康村的跨越发展,成为了就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样板村”。
今年5月,淮安市文工团创排了首台大型原创舞剧——《我的刘老庄》,剧名即寓意刘老庄战斗、刘老庄记忆、刘老庄传统、刘老庄精神,在任何年代、任何环境下都永葆鲜红,光芒无限。这既是一堂生动形象的党课,也是刘老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佐证。
像李巷村、周庄村和刘老庄这样的红色资源在江苏还有许多。江苏是党史资源大省,数据显示,江苏拥有革命遗址遗迹1710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6个、省级党史教育基地53个。这些纪念场馆及陈列其中的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党在江苏大地的光辉历程、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
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让不少乡村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充沛的前进力量,“红色资源+”的思维已经被不断拓展、延伸,新的文旅业态正在形成。
江苏大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它们蕴藏着历史故事,彰显着初心使命。不少地区以此为依托,从这些红色资源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发展红色文旅产业,促进乡村振兴,让曾经贫瘠落后的小乡村成为人们“打卡”的新景点。
这些红色景区通过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彰显出当年革命战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着前来参观、学习和考察的人们。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旅游形态在江苏蓬勃发展,让乡村变美了,村民也富裕了。
重现“苏南小延安”
上宁杭高速往南40分钟,从溧水白马镇往南京东南,宽阔的柏油马路两旁分布着大片蓝莓园,小小的白色蓝莓花点缀其中。就在绿林之间,白墙红瓦、碧水环绕的红色李巷跃然而出。今年4月7日公布的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上,李巷榜上有名。
踩着青石板路走进李巷,陈毅旧居、钟国楚旧居……一间间青砖黑瓦的老屋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38年,新四军从皖南东进苏南,到达溧水后,这里先后成为新四军一支队1团和二支队4团团部驻地。1941年11月塘马战斗后,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到李巷及周边地区,偏僻的李巷村成为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陈毅三次来到李巷,粟裕率领四个纵队,以溧水为起点,开辟苏浙皖根据地,江渭清、钟国楚等新四军将领曾在此战斗生活过。
李巷,被称为“苏南小延安”,在这里及周边,新四军建立指挥中心、训练班、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完善的组织体系。然而,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大半个世纪以来,承载着辉煌历史的李巷并不为外人所知。
2016年,溧水联合设计机构,投入数亿元对李巷进行整体改造,重新规划了青石板路和小桥流水,对老式房屋进行加固修缮,并面向村民征收126个老物件,最大程度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2017年国庆,全新的红色李巷对外开放,声名鹊起。
随着红色李巷人气一路攀升,它先后获得全国重点乡村旅游区、江苏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各地学习团纷至沓来。与传统的红色教育基地不同的是,在李巷村参观学习如同串门,从钟国楚旧居出来后,没走几步路又遇到陈毅旧居,留下的原住民保留了村子的烟火气,李巷制茶坊、李巷照相馆、时光杂货铺等新的体验项目同样随处可见。游客在参观学习的同时,还能尝试制作茶叶、手磨豆浆,穿上新四军军装在战壕里照相,感受当年的战斗和生活场景。
“李巷村本身就是自然村,我们按照全域旅游的思路,在保持村庄肌理和风貌的同时,把红色遗址串起来,把特色项目导进来,最终打造成沉浸式、体验式的红色教育场景。”红色李巷项目负责人说。
红色景点进阶旅游景区,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杜晓兰过去在镇上打工,后来做了开胸手术,身体越来越干不动了。2017年,她回到李巷村,在离家几步路远的制茶坊看管店面,每个月有2100元钱的固定收入。赶上生意好,每天有两三百人来体验制茶和磨豆,忙到桌子都来不及擦。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靠近游客中心的道路两旁,村民把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手工做的小菜拿出来销售。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一度沉默的李巷村如今已接待游客80万余人次。红色李巷走出历史深巷,向红色文化地标迈进。
传承红色奋斗精神
江苏泰兴,一片红色的沃土。
作为苏中革命的摇篮,泰兴红色资源丰富。在这里,涌现出泰州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沈毅、隐蔽战线上的女英雄沈安娜、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等一批革命英雄,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泰兴战斗过,著名的黄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的重要战斗都曾发生在泰兴大地上。泰兴市现有24个红色教育基地、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两个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泰兴党史学习教育的“精神富矿”“力量源泉”。
每一段革命故事、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学习党史知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科书。泰兴坚持让红色资源走出博物馆、展览馆,更好地“动”起来、“活”起来,增加党史教育“原味”“趣味”。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沈安娜生平展馆等教育基地,设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为主题的现场党史教育板块,将黄桥决战精神、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精神融入党史教育的“主打色”。打造提升“红色研学”主题路线,推进“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理上心来——百年党史大讲堂”“新思想我來讲”等宣讲活动,在镇村开展网络直播,实现红色教育云教学、云浏览,让党员干部随时学、随地学、掌上学。
红色精神融入泰兴人的血液之中,以红色精神为激励,泰兴人在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奋勇拼搏。
周庄村位于泰兴古溪镇东北方,全村共有2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500亩。黄桥战役前夕,营溪战斗在周庄打响,新四军九团团长徐绪奎和17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当地老百姓为他们竖起了“营溪战斗十八烈士纪念碑”。革命火种薪火相传,迈入新时代,周庄村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多年来,村委会积极引导老百姓发展养殖业,依靠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通过流转土地成立养殖场;通过盘活闲置厂房新建服装厂;通过积攒资金新建标准厂房出租,慢慢地在还清村级欠债的基础上,如今村级集体经营性固定收入节节攀升。
贫困村被打造成了“样板村”
刘老庄是淮安市淮阴区一个普通的村庄,7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让这个村庄从此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82名指战员为掩护刘老庄当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安全转移,从拂晓到黄昏,面对1000多日伪军的疯狂扫荡,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英勇顽强地击退敌人五次冲锋,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刘老庄村围绕八十二烈士陵园这一红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功能集聚的红色旅游景点。2013年3月18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是在该影视基地完成外景拍摄的。在突出红色旅游的同时,刘老庄还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密切结合,这些年来陆续吸引包括沁园度假村、千亩葡萄采摘园、千亩果蔬园、垂钓中心、千亩苗木园等一批农家休闲观光项目落户。几年下来,农民的纯收入从3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的18000元,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到全区先进村、小康村的跨越发展,成为了就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样板村”。
今年5月,淮安市文工团创排了首台大型原创舞剧——《我的刘老庄》,剧名即寓意刘老庄战斗、刘老庄记忆、刘老庄传统、刘老庄精神,在任何年代、任何环境下都永葆鲜红,光芒无限。这既是一堂生动形象的党课,也是刘老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佐证。
像李巷村、周庄村和刘老庄这样的红色资源在江苏还有许多。江苏是党史资源大省,数据显示,江苏拥有革命遗址遗迹1710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6个、省级党史教育基地53个。这些纪念场馆及陈列其中的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党在江苏大地的光辉历程、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
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让不少乡村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充沛的前进力量,“红色资源+”的思维已经被不断拓展、延伸,新的文旅业态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