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抑制剂对斑马鱼幼鱼缺氧后复氧的脑保护作用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对斑马鱼幼鱼缺氧后复氧行为学的影响,检测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方法

将受精后5 d的斑马鱼幼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缺氧后水复氧)及干预组(缺氧后抑制剂复氧),根据抑制剂浓度(5、10、20 μmol/L)将干预组分为干预组1、2、3 3个亚组。利用ZebraLab行为仪记录幼鱼活动情况,比较组间运动距离、低速及快速运动持续时间等行为学指标。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全脑组织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全脑组织p38 MAPK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蛋白(Bax)及Caspase-3表达水平,反转录-qPCR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mRNA水平。

结果

行为学分析显示,干预组2和干预组3幼鱼自发移动距离高于模型组(P<0.05)。光刺激后幼鱼均表现为移动速度增加,撤除强光后对照组、干预组2和干预组3幼鱼移动速度逐渐恢复正常。荧光TUNLE结果显示,干预组1、2、3的凋亡指数分别为21.7±2.0、12.8±1.9和17.7±2.6,均小于模型组(46.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模型组及干预组p-p38/p38蛋白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该比例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2的Bcl-2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而Bax及Caspase-3的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10 μmol/L的p38 MAPK抑制剂可明显改善斑马鱼幼鱼缺氧后复氧脑损伤行为学改变,可能通过上调Bcl-2、下调Bax及Caspase-3的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是发生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一种潜在致盲性视网膜病变,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ROP发病率有所上升,如能做到及时治疗,则可显著降低ROP的致残率,现就ROP的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过去几十年,生物学标志物作为无创工具在很多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监测中被广泛应用。在围生医学,随着高危新生儿的存活率增高,越来越迫切需要可监测新生儿脑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因为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当临床表现和监测参数发生变化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早期发现脑损伤的高危新生儿非常关键。这些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可使临床医师在疾病的早期即进行干预,并监测这些干预的有效性。然而,目前尚无
早产儿常因动脉导管管壁发育不良、前列腺素分泌异常等原因而发生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以往常用吲哚美辛或布洛芬(环氧化酶抑制剂)进行药物干预,近年来对乙酰氨基酚(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开始用于促进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疗效与布洛芬相似,不良反应少于布洛芬。现就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机制、干预时机、方式、剂量、时间、效果及不良反应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研究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病及随访情况,为BPD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BPD患儿资料。将患儿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对2组患儿住院及随访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共纳入早产儿1 325例,其中BPD患儿47例,BPD发病率为3.5%。其中轻度组26例,中重度组21例。中重度组患儿出生体质量显著低于轻度组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肠道危急重症之一,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显著降低NEC的发生率。母乳中低聚糖、生长因子、谷氨酰胺、乳铁蛋白等成分具有抗感染、保持肠黏膜完整性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另外母乳营养物质的比例、渗透压尤其适合早产儿消化道的生理需要,故可有效预防NEC的发生。现对预防NEC的母乳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HIE的治疗已进入亚低温治疗时代,早期、连续、规范的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可为亚低温治疗筛选合适病例,早期评估HIE严重程度,从而进行早期神经保护治疗及疗效评估,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并改善HIE的远期预后。现就aEEG在亚低温治疗HIE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目的分析婴幼儿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的特点,评估他克莫司(TAC)治疗婴幼儿SRNS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岁以下确诊SRNS的76例患儿,患儿分3组:口服TAC组(TAC组)、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组(MP冲击组)及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CTX)冲击组(MP+CTX冲击组),观察1年,记录入组患儿各时间点的尿蛋白定量、淋巴细
新生儿休克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识别极其重要。心率变异性分析及脉氧仪监测灌注指数有助于早期识别新生儿休克。新生儿休克治疗除遵循休克治疗的一般原则外,应重视新生儿期特殊类型休克的处理。
目的探讨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4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采用UCBT治疗高危ALL儿童66例的临床资料。患儿均采用强化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分别为全身照射/环磷酰胺/阿糖胞苷(TBI/Cy/Ara-C)13例,白消安/环磷酰胺/氟达拉滨(BU/Cy/Flu)47例,BU/Cy/Ara-C 6例。环孢素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