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学生视觉思维的教学情境探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_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在校的中学生,基本上是在电影银幕与电视屏幕前长大的,是在浓厚的影视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据2002年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北京市的家庭里,表示“天天看电视”的儿童有64.2%,“经常看电视”(每周3-6天)的有19.5%,“偶尔看电视”(每周2天以下)的有14.5%,“不看电视”的只有1%。影视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所不包,它打破了地域、民族、文化和职业等所有的界限,所有人都能同聚一个电影院,同享一个银幕或屏幕。“超女”“快男”的火爆、“网络扫墓”“电子月饼”的流行等都说明了影视文化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对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强的社会影响。所以,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一个视觉文化时代。
  在这个“眼见更为重要”的视觉文化时代,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视觉化和具象化。本已是弱势群体的听力障碍学生在这样一个视像膨胀的“非常时期”,如何解读眼花缭乱的视觉资源,进行“图像”重组或建构“图像”而不至于进一步被边缘化?我们以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听力障碍学生真正从视觉文化时代中,汲取到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知识,并启发他们学会用视觉语言的表达形式表述自己的思想?怎样让我们的听力障碍学生摆脱过分依赖直观视觉信息的思维惰性?这些都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视觉思维是视觉文化时代不可或缺的思维范式
  随着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都可以用数字化的形式表现,最终都将通过人机界面形式表现出来。这打破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人的思维活动以一个又一个连续的图像进行。于是,图像符号构成了整个世界,图像成为思维的主要工具。“看”上升为这个时代的阅读方式,视觉成为文化的媒介平台。视觉时代要求生活于其中的人至少具有一种视觉文化意识,即不再被动地、无意识地接受视觉文化冲击,而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观察并思考周围的视觉形象与视觉现象,在适应视觉文化环境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生存、思维、交往方式,从而不至于落后时代的发展。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视觉思维是建立在视觉器官对外部刺激进行反应的基础上,视觉器官得到外部刺激,以信号的形式逐层传送至大脑,形成视觉意象,这些视觉意象成为视觉思维的直接材料。视觉思维就是指人类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对视觉意象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整理,以寻求含意、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视觉思维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它由表及里包含四个方面:视觉感受能力、视觉审美能力、视觉解读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发展的今天和明天》在谈到形象思维(即视觉思维)在当今世界的作用时指出:“通过图画进行交流,已经发展到空前的规模。一切视觉的表达方式正在侵入每一个人的世界,正在渗透到所有的现代生活方式。今天,形象,无论作为知识的媒介物,或者作为娱乐,或者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在文化经验的各个阶段上,都表现了出来。”
  二、视觉思维在听力障碍学生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科学实验表明,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速度方面,人的视觉中枢明显快于听觉中枢,这个速度差别高达500倍。人脑3/4在为视觉服务,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事实上人是通过视觉形象,用“脑”在观察世界。“正是因为视觉的传播是直接的,因此它必定在比语言更深入、更生动的体验层次上与人们的心灵相联结”。因此,“看”不仅仅是视觉的一个过程,而且也是思想的一部分。
  视觉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指利用眼睛来完成教学信息的加工、发送和接受。通过“看”及利用视觉语言(主要是图形、色彩、质感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进行交流。运用视觉符号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不但可以消除因文字时空不同而产生的阻隔,借助视觉语言顺利完成与历史的对话,还可以大大缩短课堂知识传授的宝贵时间,加快知识从讲授到认知的速度。由于眼脑直映省去了“读”和“听”两个阅读环节,因而大大提高了阅读速度;运用形象思维,加深了记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法大多是“注入式教学法”,强调词和数字,忽视视觉思维和创造力,分析性语言压倒了感性描述,扼制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听力障碍学生对有着语法规则、线性和抽象特征的文字语言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弱,但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东西兴趣浓厚;他们虽然听力有障碍,但有着比健全人更为敏锐的眼睛。针对这样的特殊教育对象和视觉文化时代的大背景,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口述、黑板教学方式必须改善,甚至变革。如果我们善于借助视觉符号传达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富于直观性、形象性、非线性和整体性,就可以有效地发掘和培养听力障碍学生的视觉思维意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模拟思维、联想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此,我们应为听力障碍学生设置更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利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动画制作技术、影视处理技术,乃至虚拟现实技术,为听力障碍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资源,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影视片段等视觉化的手段来表征教学信息。让听力障碍学生直接感知这些鲜活的视觉对象,并在感知的过程中分析和解释这些视觉信息,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实践自己的行为,再去发现对或错。总之,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会利用视觉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设影视教学情境,发展听力障碍学生的视觉思维
  1915年,电影先驱、美国著名的电影大师格里菲斯预言,不到十年这样的时刻将会到来:公立学校的儿童将要通过电影被教会一切东西。那时他们再也不必非阅读历史不可了……一切东西,除了艺术,可能还有思维的科学,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教授。现在看来,格里菲斯的预言早已经实现。影视媒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里的作用也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它正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方式。
  影视在“保存生活”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通过机器方便、快捷地将生活记录在感光材料上,然后再由放映机放出来。这时,人们“看”到的(不是想象的)是与现实“一模一样”“动起来”的“生活”。如果我们从“生活”中获取了某种信息,那么这个信息所附载的材料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机器记录并还放出来的直接、具体、可听可见的形象——它能够像抽象概括、带随意性的符号一样来传情达意,但它又不具备符号的抽象性、概括性以及系统性和通用性。影视媒介传送信息的这个特点,给我们的听力障碍学生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可以用影视再现历史和生活,用影视来研讨教学。
  该情境所要注意的变量是:教师对影视资料的把握、开发和引导能力,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为此,教师要具有一定视觉文化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剪辑相应的影视资料。既要考虑影视资料的典型性、启发性,又要考虑到听力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的影视资料必须外挂中文字幕,内容不宜晦涩艰深。
  (二)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还要备选定的影视资料,将预看与问题设计相结合,必须考虑怎样从影视中引出问题让听力障碍学生思考,让他们带着问题观看。
  (三)随时观察听力障碍学生的观看状态,将影视媒体演示、启发与讲解相结合。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常会出现与预设不符的“意外”,是先讲解后演示,还是先演示后讲解,或是边演示边讲解,这都需要教师根据每个班的具体情况机智地选择并加以启发。
  (四)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模式。影视教学情境中学生受光电的综合刺激,大脑容易兴奋,但时间过长大脑容易产生疲劳感。所以,影视教学适宜局部运用,还要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部分,互展所长,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采用活动教学,促使学生在观看影视和研究性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影视文本中真正所要阐述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视觉文本的解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批判地看待视觉文本的信息,多一种视角看待大众传媒,增强他们对视觉文本的分析和取舍能力。
  (六)鼓励听力障碍学生使用视觉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完成了视觉学习、视觉交流和视觉思考后,对他们的学业评价方式与方法也应变革。运用视觉文本创作可纳入听力障碍学生学科成绩考核的范畴。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中影视教学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创作视觉文本(如DV创作、画报、影视改编及表演等),要求其主题明确、构图简洁;视觉文本友好性,方便其他交流者阅读;能准确地运用视觉文本表达自己的思想。
  实施听力障碍学生的课程改革必须首先认识到:对听力障碍学生实施特殊教育不是因为教育对象特殊,而是听力障碍学生需要特殊;不能把听力障碍学生教育的落脚点放在缺陷补偿上,而应该放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上,放在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发展上,放在充分开发他们想象力的潜能上。
  立足于视觉文化时代这一现实,创设影视教学情境,遵循听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听力障碍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思考和分析,是培育听力障碍学生视觉思维、开发其潜能的良好途径。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我国理学家朱熹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从一个角度肯定了提问的价值。日本学者斋腾喜博更深化了提问的意义,他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与教学休戚相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课堂教学增添不少活力,便于沟通文本与学生的思想,取得课堂教学良好效果。因此,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学目的的高
期刊
“古诗词鉴赏”是一门探究性活动课,其教学起点、重点、难点都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必须缩短与古人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古人的内心,体验古人的情感,做一回古人。  一、体验的心理学分析  什么是体验呢?王克俭认为:“体验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它的核心是情感。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际出发,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情感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另一
期刊
一、高中音乐课堂鉴赏教学中的“怪现象”  音乐鉴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终生渴望听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  可是,当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一种“怪现象”: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接受没有问题,但他们却讨厌上音乐鉴赏课。现在的学生,可以有
期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从法律层面明确九年义务教育属政府公共产品,也就是说,政府必须承担基础教育年龄段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责任,每个年龄段公民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义务,进而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然而,理论政策的简单明了,并不代表实践、落实的方便易行。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公平问题在不同的地区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表现为不同的问题。我们应充分
期刊
在学校生活中,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一次上课时,我见一学生思想开小差,便让他复述我刚讲过的一个简单的文言特定句式。他站起来后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我批评了他。想不到他却和我顶撞起来,我怒气难消,后半节课也因此上砸了。而这又导致了有些学生流露出对我的不满。  课后冷静下来想,不做班主任以后,我和学生的沟通渐渐少了,导致师生间的感情有所冷淡,这就势必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又联想到学生的作文实在不如人意
期刊
我生长在一个渔农村,从记事起,我的父母就整天在海上,脚踏帆船,手握潮汐,挣闯着波澜壮阔的命运。那时我的周围又少有同辈伙伴,读初中时,得到了一本带锁的日记本,从此,我就有了向这本子涂鸦的欲望。这些被称为“日记”的心情故事,也不是什么鸿篇大论,也没有什么妙语警言,只是写着写着,如今近三十册的日记本就勾出了一条生活的弧线,也印出了心灵蜗行的轨迹。  工作后,我也一直写,并鼓励没有写日记习惯的学生也开始写
期刊
作为有着四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温州市第二十中学有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有对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不懈思考。2008年,学校在继承和发展“双目标”办学追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阳光育人,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以生为本”,不断创新德育模式,强化落实德育措施,优化改善德育环境,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基础扎实”的高素质阳光少年。近几年来,学校在加强学生
期刊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特别突出了学生先“学”的重要地位,也革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师对“先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先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学案”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围绕“学案”进行文章“寻读”。学生肤浅的“先学”,取消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其次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依旧根据自己预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流
期刊
黄丽秋,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温州市龙湾区教科研室副主任,现任温州市第二十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系温州市名校长、温州市“跨世纪551人才”。曾被评为浙江省新教材实施先进工作者、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教科研青年标兵、温州市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等。迄今获省市级奖和发表的论文近20篇,获省市级奖课题5项,出版教材2部。在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阳光育人,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    记 者 黄校长
期刊
教师的教育生命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在《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一书中,主编王铁军教授经过翔实的调查、分析,将名校长、名教师的教育生命周期描述为:资格预备期——角色适应期——胜任成熟期——高原停滞期——突破超越期——平稳过渡期。在这六个阶段中,“突破超越期”是教师教育生命发展的关键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它将突破教师教育生命发展的“高原停滞期”,继续发展前进,但非常艰难。那么,我们处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