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国产灾难片的文化症候

来源 :记者观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che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好莱坞固定化的制片制度的影响下,模式化成为电影创作的基本特征,多种类型的划分是这种固定模式下的必然结果,灾难片伴随着好莱坞类型化的开始而诞生。灾难片往往通过构建极具观赏性的奇观场景呈现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抉择与反思。相较于好莱坞灾难片,中国的灾难电影发展较为缓慢,且内容以真实事件改编的主题为主,既有表现自然灾难的影片 《惊涛骇浪》《惊天动地》《超强台风》《唐山大地震》等,也有反映公共性突发事件的影片《惊心动魄》《烈火英雄》《中国机长》,还有体现世界末日主题的影片《流浪地球》。灾难片中宏大的奇观场景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症候。
   新世纪国产灾难片的美学追求
   所谓影片“奇观”,就是指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及其产生的独特的视觉效果。国产灾难片以其极具隐喻的色彩和震撼逼真的特效构建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灾难景观。
   极富隐喻的色彩对比
   色彩是影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画面可以通过色彩传递特定信息。色彩的搭配是影片总体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观众的情绪起到引导和推进作用。
   色彩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国产灾难片通过对色彩的运用,赋予色彩隐含的象征意味。通常暖色调给人以温暖、活力、充满希望的感受,而冷色调和中性色调则表现沉闷、阴冷、荒凉、恐惧的景象。灾难前后冷暖色调对比在增强视觉感染力的同时将影片的内涵与人物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1942》再现了1942年河南的大饥荒场景,反映了当时战争与灾荒对生命的践踏。全片以灰调为主,少有的鲜艳色彩均来自国民政府和官僚阶级。《唐山大地震》开篇使用黄色为主的暖色表现方家平凡而温馨的家庭生活,而地震之后,整个唐山尸横遍野,画面转向黑白色调,色彩的对比暗示着地震抹去了生机与美好,只留下悲凉的现实与难以愈合的创伤。
   震撼逼真的特技制作
   除了镜头和色彩这类常规的视觉符号外,新世纪的国产灾难片开始注重使用特技来建构奇观。《紧急迫降》作为中国第一部运用电脑特技制作的灾难片,呈现了37个镜头的数字特技,其中许多镜头达到了当时好莱坞的数字特技制作水准,飞机冲上天空360度旋转;庞大的机翼与救援人员擦肩而过;飞机迫降后机身剧烈抖动等特技画面为观众带来逼真的视觉享受。《超强台风》中表现洪水泛滥的特技镜头长达50分钟,艺术化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灾难的冲突,是新世纪国产灾难电影奇观建构的突破。《惊天动地》采用500多个特技镜头展现地震时地动山摇、亲人骨肉分崩离析的悲壮奇观。2019年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也蕴含着灾难内核当世界被冰封在地下,地球又会“流”向何方?特效场景的制作呈现出极具震撼力的世界末日景观,让观众叹为观止。
   新世纪国产灾难片的主流价值呈现
   影视媒介以其传播的优势,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工具。因此,主流意识形态与灾难情境的缝合使国产灾难片呈现出浓厚的主旋律色彩。
   灾难情境对现实的观照
   纵观新世纪以来的国产灾难片,大多取材于真实发生的社会事件。例如《紧急迫降》(2000)的原型是1998年发生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飞机迫降事件;《超强台风》(2008)再现了2006年台风“桑美”登陆浙江长达15个小时的恐怖经历;《烈火英雄》(2019)以2010年7月发生的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为背景。这类灾难片既满足了观众的感官体验,也增加了电影与现实的关联。
   福柯曾提出“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视觉奇观建构下的国产灾难片背后表征了复杂的时代语境。《中国机长》(2019)是由2018年川航3U8633机组人员空中成功处理险情这一社会事件改编,以献礼片的形式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档播出,它不仅再现了空难发生的惊险与机组人员的临危不惧,更是在国庆这一爱国情绪高涨的时期,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群体中成功宣扬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主流价值。
   主流价值观发挥重要作用
   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一书中分析了影院机制和观影心理,并强调了三个关键词一认同、窥视、恋物。在观影过程中,观众认同了自己观看者的角色和银幕上的角色。此外,麦茨指出影院机制是建立在一种双重缺席和双重在场之上的,而观众的观影行为其实是一种“缺席的在场”。观众对于影片的银幕世界而言是缺席的,但又通过在场的观影行为对影片的角色与情节产生认同。国产灾难片正是以这种“认同机制”实现对观众的“询唤”。不同于好莱坞式的个体英雄,国产灾难片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方面营造出一个集体的受难共同体,另-方面也强调集体力量、国家力量对受难者的拯救。《惊天动地》中,一位解放军在家人经历地震生死不明时仍然选择跟随部队解救更多受灾人民。《中国机长》中,飞机从高空遇到特殊险情到最后成功着陆,是整个机组、地面控制中心以及民间团体协作的结果。《流浪地球》中,各国人民团结合作共同推动发动机为刘培强点燃木星争取时间,这实际上也是全球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隐喻。灾难片体现的由个体加入到集体并实现价值的过程使观众观看灾难片时将自我投射在角色上,对影片内容产生共情,使观众产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强烈认同。
   新世纪国产灾难片背后的反思
   新世纪以来,国产灾难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长,但实际上真正优秀的灾难电影仍然屈指可数,这主要表现在主旋律色彩过于浓厚和浅显的主题表达上。
   浓厚的主旋律色彩与英雄塑造的符号化
   国产灾难片大多表现为国家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战胜灾难,呈现出浓厚的主旋律色彩。受灾群众仅仅被定义为需要被拯救的符号,而实施救助的英雄群体则是国家形象的符号表征,灾难景象的呈现往往是为了衬托国家对人民的拯救。例如《中国机长》中,机长在高空应对威胁生命的紧急状况之时,丝毫没有体现出一丝恐惧或犹豫,反而自始至终都表情坚定,冷静应对。《超强台风》中,特种兵出身的许市长正直刚毅,具有非凡的魄力,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惊涛骇浪》也通过对三组军人家庭的塑造展现军人在应对特大洪水灾害时的英勇无畏。可见,军人符号已经成为国产灾难片中必不可少的角色设置,这类人物的刻画传达了英雄临危不惧的高大形象,宣扬了人民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呈现出浓厚的主旋律色彩。另外,国产灾难片多以大团圆式结局呈现,虽然满足了传统中国观众避讳死亡、追求团圆的心理期待,但也容易在大众群体中形成刻板印象,让影片前期大量铺设的灾难情节显得后力不足。
   災难题材的单一与主题表达的浅显在好莱坞的类型片分类中,常常将灾难片划分至科幻片的范畴,这是因为好莱坞的灾难片多以科幻题材为主,既包括因人类科学创造的怪兽题材如《哥斯拉》《我是传奇》,也有《2012》《独立日》《后天》等幻想出的末日题材。反观国产灾难片,大多都是根据真实的自然灾害或公共事件改编的现实题材,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产灾难片想象力的缺失。
   另外,从《超强台风》《惊天动地》《中国机长》等影片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多数中国灾难片注重对灾难场景和救援过程的关注,强调危机的解除和圆满的结局,而缺乏对于灾难的思辨与主题的升华;另一方面,对于感官刺激的强调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故事深度思想的欠缺。《流浪地球》通过展现人类对地球的拯救来表达人类对于家园的向往,但这种拯救也是为了防止导致地球毁灭人类,对地球的拯救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拯救。
   优秀的灾难电影应该是震撼的奇观画面、深度的反思以及崇高的主题表达共同作用的产物,他们既能通过画面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震撼,也能透过故事内核为观众提供情感宣泄与思想认同。国产灾难片正在不断发展与探索的路上,我们呼唤更多像《唐山大地震》这类关注受灾群体、刻画普通人细腻情感的灾难片,也期待更多《流浪地球》这类充满想象力的科幻性灾难大片出现。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社会责任理论”其实就是西方著名新闻理论专家对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垄断主义竞争发展阶段的新闻社会风险责任理论思想发展做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实践总结。突发事件是对传统媒体的一个考验,传统媒体在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时对于整个社会与全体公众来说应当具备一定的媒体责任与社会义务,新闻媒介在多次突发事件中呈现出了比较优异的表现。   当前传统媒体对社会主义责任履行的现实困境   社会责任主义
期刊
眼下,很多人第一时间关注热点新闻、突发事件都是从手机、电脑平台获取,方便快捷。这是传统定时定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做不到的地方。笔者在这里关注和讨论的是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电视时政新闻在当下这种新的传播环境下,应该如何敞开大门,拥抱迎接新型媒体形态,让原有传统的样子添加一些新气象新元素。   当时代的巨轮滚滚到来的时候,每种事物都会或多或少、或快或慢、或前或后遭遇到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地方党报想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本文以《东莞日报》十一年七次改版为例,通过大量的事实案例
期刊
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国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传递正能量是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时代,主流媒体更应该坚持以高专业素质进行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   技术变革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内容受众的数量之大,受众的社会角色之复杂,导致传播效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如何兼顾传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文化再生产效果对于提升相关文化价值和社会地位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应针对新媒体生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和文化再生产进行研究分析,改善相关文化在实际传播和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突出新媒体生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文化再生产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良性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文化再生产顺利开展,就应在考虑各项
期刊
2017年,中国古风美食博主李子柒通过YouTube进入国际受众视野,获得高关注度。她的古风美食视频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讲好了中国故事。作为成功讲好中国饮食故事的典范,她用中国美食与世界“对话”,打破了不同国家地域的交流隔阂,让中国饮食文化成功“走出去”。本文从如何讲好中国饮食故事的角度,探寻了李子柒古风美食视频的特点以及讲好中华饮食故事优化路径的思考,继而为中华美食“走出去”提供参考
期刊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互动性更强,它改变了大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大众对新闻资讯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新媒体时代,党报如何直面挑战、谋求长远稳定的发展成为党报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党报要想成功转型,实现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编辑的转型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培养党报编辑的创新意识,在编辑报道新闻时才能打破惯性思维,主动求新求变,为党报的转型发
期刊
学生时代的文学爱好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了一名媒体人,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自由自在,其实不然,记者是辛勤的蜜蜂,尤其像我们这样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和尚”,要想念到“真经”,在行业内站稳脚跟,有突出的影响力,成为读者喜爱点赞的记者,更是要哪里有需要,就去向新闻的第一线采编新闻。记者的工作领域非常广泛,有些地方的采访工作开展也会有危险。可以说,哪里有灾难,哪里有时事热点,哪里就有记者。
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通讯员来稿,照片画面杂乱无章,主次不清,然后用一大段文字说明来告诉你他拍的是什么,典型的是画面不够,文字来凑。我们知道,摄影是运用点、线、面,光影、图像、色彩等画面语言来传播的工具和艺术,好的摄影作品能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如果图片只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主题不明,主次不清,主体不突,那还不如直接运用文字来描述,摄影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如何在一个场景
高校德育工作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然而,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存在着育人的全员性不足、全程性衔接不到位、全方位性未形成有效联动等问题。本文结合吉林省“学习筑梦”行动的思想指引以及破解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分析“学习筑梦”行动在德育工作中的融合路径,提出:健全组织机制,推动全员融合;实施育人改革,推动全过程融合;搭建育人平台,推动全方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