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大佛的微笑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14891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28日,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后,顺便拜谒新昌大佛,感触颇深。只是二年前,我就来过,却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现在想来主要在于那时心不在焉,今日却上了心。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上了心,这事就留在心里;不上心,这事就成了过眼云烟。
  进了山门,导游让回过头看韦陀。这位韦陀将手中的兵器指向地面,明示这里的寺庙只许云游的僧人借餐,不可住宿,导游说,韦陀双手横端兵器,才许外来僧人吃饭和住宿。这韦陀是个伙食官呵。


  再回头,该是寺里大殿。却不是,眼前是一条甬道,两边砌了高高的围墙。甬道因围墙而幽深无比,任你睁大了眼睛,也看不见寺里的大殿。甬道不是平展的,而是循着周围的山势缓缓而上。甬道也不直,弯了好几个弯,谁也不知道弯头的那一边是些什么风景?甬道上的卵石,一个个圆润滑溜有包浆,每一只卵石都想告诉你一个故事。整条甬道大概上百米长吧,这个距离是什么距离?与你平日里想佛就见佛的经验大相径庭。
  进了大雄宝殿,瞧见一尊大佛端坐在上。却不是如来,而是弥勒佛。
  细细瞧去,大殿不大,紧挨一个山崖。佛像四周,皆是山体开凿。佛像也是山石雕刻。
  也就是说,在石佛开凿之前,这里还是一座山崖,是一个岩石的垂直平面。这里什么也没有。据说,新昌大佛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初年,历时30年完工,都1600多年了。可是,如果没有这座寺庙凸显于我的眼前,这个历史对于我来说,也近乎于无。有与无之间,相隔的到底是什么呢?


  在跨入大雄宝殿的一刹那,我突然感到一种无名的震慑。不是那些香雾缭绕,也不是那些帐帷装饰,而是大佛。首先是佛像的高度,据说座高身高加在一起接近16米,让我不得不仰视。仰视产生一种敬畏。其次是造像庄严,慈眉善目,令人油然而生一种崇羡心理。其三是佛像的眼睛是两个空穴,空穴替代眼珠,这里无就是有,让我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仰视,都觉得佛陀在看着我身上遮掩不住的“凡”。最令人怦然心动的是佛的微笑: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得意,你的失意;你的快乐,你的痛苦;你的爱,你的恨;甚至你的一切,仿佛全在这微笑中。
  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呵?
  据载新昌大佛的开凿年代与规模和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相近,比四川的乐山大佛早200多年,是江南第一大佛。然而这些都不能解释大佛的微笑。
  就说东晋永和(345-356)初年,有一个叫昙光的名僧漫游江左,夜宿新昌石城山下,待天明起来后,看见这里参天的古木,把初阳都挡住了,千仞的石壁上,有青藤垂绕,不时有叮咚的泉水声传来,沁人心脾,就决定在这里披荆斩棘,宿洞修行,草建了隐岳寺。这是新昌大佛的第一缕微笑。
  然而,真正迎来大佛微笑的是之后的3位僧人,民间传说为一人的三世轮回。南齐永明(483-493年)年间,头一名僧人叫僧护的来到这里,做了隐岳寺住持。僧护住持接下来的一个举动,改变了江南佛像雕塑在全国佛教界的地位。究其原因,史书上载:他见寺北有青壁千余尺,每至其下,便“闻管弦声或发光怪”,决心要将石壁刻成佛像。民间传说,是僧护住持在这里听到了靡靡之音,看见了佛光频现。
  这一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行动。他把自己捆在绳子上,猴子似地从悬崖的上方下滑到石壁上。他一手拿凿子,一手拿锤子。那一记响亮的叮当声,震飞了栖息在悬崖古藤上的鸟,吓跑了正在附近喝水的糜鹿,连崖壁也颤抖了一下。这是一个辉煌的开始。
  不管阴晴雨雪,也不管白天黑夜,僧护就把自己吊在崖壁上。饥了,掏一把挂在松枝上的冷饭团;渴了,饮一口崖上流下来的山泉。叮当声再响起时,不再刺耳,也不再寂寞,那些惊飞的鸟飞了回来,唱着悦耳的歌,与凿岩声此起彼落;那只糜鹿也回来,与野兔松鼠等一起,在崖壁下方翩翩起舞。
  叮!叮!这是世界上最单调的声音,却包含了繁多,甚至无限。谁能识得这里的关系呢?只有僧护。否则僧护不会去做如此简单的事的。


  僧护不仅发出如此单调的声音,而且,把他自此以后生命中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刻,都用来重复这个单调。一直到齐建武年间(494-498年),僧护圆寂。石壁坚硬,却经不住僧护的刻凿。大佛的头部形象初步显现,大佛的微笑就如初现的晨光。
  僧护的弟子僧淑继承了他的衣钵。他的衣钵就是凿子和铁锤。僧护依然把自己悬在崖壁上。这根绳索还留有师傅的体香,凿子和铁锤还粘着师傅手上的汗泥。
  叮叮!僧淑的第一锤有些生疏,让周围的飞鸟走兽有些诧异,但几锤下来,声音变得与师傅没有二致。山间的牲灵以为圆寂的僧护复活了。鸟复歌唱,兽再舞蹈,与叮当声相吟共舞。
  风霜雨雪,唯有这叮当声是一缕温暖;虎吼狼嗥,只有这叮当声脉脉含情。
  僧淑的身子渐渐消瘦了,僧淑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盏油灯,没日没夜地燃烧着。
  僧淑把自己的肉体燃烧了,就燃烧自己的灵魂。僧淑的灵魂放射出异人的光彩,像涅槃中的凤凰。
  后来僧淑主持下的石城山刻佛工程据说是“资力莫由”而停工。
  梁天监十二(513年)年,来了一位名僧叫僧祐,与其说他是受朋友之邀,不如说受了前二位住持的精神感召。他是专程来到这里主持凿佛工程的。历史记载僧祐(445-718年)是当时的律学大师,在佛教文史学和佛像雕刻上均称得上是大家。
  大家到底是不一样。他先是发现前二位僧人雕凿的石佛“失在浮浅”。这也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由浅入深的规律。也有民间传说他的功力之大,在于吸收前二位高僧的法力。史书上说:僧祐于是再次招集工匠,“大事更张,因旧功铲入五丈”,而且,“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仙腹之悬阁,高张图范”,前后用了四年时间,就把弥勒石佛坐像雕刻完工。
  而民间传说是这样的:单说僧祐主持了凿佛工程后,每天凿岩不止。僧祐的凿岩声比前二次的都大,引来了不止是本地的飞鸟,不止是附近的兽。僧祐凿岩时,整个天上的飞鸟都在歌唱,整个山间的走兽都在舞蹈。每天西山顶上的太阳是僧祐敲落的。僧祐晚间凿岩爆出的火花,缀到天上变成了耀眼的星星。
  僧祐在原来的基础上向里凿进五丈,那最后一锤敲落时,奇迹就发生了。霎时,山崩地裂,金光四射。所有的飞鸟都飞上天空,飞鸟的眼睛都盯住一个地方;所有的走兽都大声吼叫,声音中传出的那绝不是恐怖,而是幸福和吉祥。一尊美轮美奂的弥勒石佛坐像诞生了。原来石佛就藏于石壁之中。
  这与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说中的愚公率领着子子孙孙也不会穷尽的家人,每天不止,挖着挡住家门前的王屋山和太行山。有一天,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一夜间将两座大山搬走了。这是中华民族远古人民想象的产物。
  原来新昌人民的想象力,与中华民族的想象力是难分伯仲,不分上下的。
  新昌大佛,任何力量也挡不住,由此微笑起来。
其他文献
天童寺,地处鄞州东南,太白山麓,四面青山环伺,群峰围绕,古木参天,绿阴匝地。若不是前两年新通的隧道,真若是世外仙境,正合佛家清净出尘之意。天童寺建于西晋年间,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禅宗的重要道场,是日本曹洞宗祖庭,在中国的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在宁波这几年每年至少都会去一次天童,开始的两三年,因为山峰阻隔,必须从盘山公路绕过去,九曲连环的山路惊险无比,左摇右摆间,人的心都提到嗓子里。好
期刊
你看过电影《古墓奇兵》吗?  如果看过,你一定记得美丽帅气的萝拉,从一道苍苔满布、树根缠绕的废墟石门走出来,那就是吴哥窟的“塔普伦寺”。一个名叫阇耶跋摩的国王,为了纪念他母亲所盖的庙宇。  刚到塔普伦寺,我和所有游客一样,失声惊叫出来!  眼花缭乱,端着相机的我,傻傻地站在那里激动发呆——眼前,遍地是雄伟的建筑、崩落的巨石、参天的古木与精美的石雕缠绕一起、几棵老树纠结的树根,狠狠插入庙宇墙垣的画面
期刊
天童寺是浙江宁波著名的古刹,早在宋代已是中国佛教“五山十刹”之一。当时日本来华的高僧,以到明州(宁波)参拜此寺为荣。从日本今尚藏有的南宋时绘的《大唐五山诸堂图》中,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天童寺的规模。而今世界的佛教信徒能娓娓道此寺者,亦不乏人。它不但是古寺,同时又是宁波的一个风景区,远道跋涉而来朝山进香、游山观水者,常年络绎于途。  天童寺是我重游之地,记得八年前曾经来过。那时候途中的小白岭公路尚未筑
期刊
宁波自古文人政要巨贾辈出:蒋介石、沙孟海、童第周、包玉刚、邵逸夫……而以宁波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史学”、思想界诸子百家皆由此出,人们皆好奇,是什么样的风水可以造就这样的福地?  卧佛之缘  去过蒋介石老家奉化溪口的人应该都从导游口中听说,蒋家门前有两座几乎对称的山,绵长如龙脊,两座山的正中间则对着蒋氏故居,形成了双龙戏珠的格局。我虽不懂风水,看着两座山的形状,倒也觉得这个比喻贴切。  近日,位于宁
期刊
去过普陀山二次。  第一次,是挂着红领巾的青涩年华,我参加省铁联指宣传队,乘着火车沿着铁道线,到处演出,跑到舟山群岛;几个小伙伴在一个当地队友的带领下,偷偷从沈家门码头,溜到普陀山岛上去玩。  从那天起,这普陀山的佛陀、海水、沙滩,便成了我心中最珍贵、最纯净的一道风景。  第二次,是前几年专为一个好友的手术康复,去黄大仙的老家浙江金华还愿。我因在那里抽到了一支上上签,欢喜满满,便贪心起来,心想,干
期刊
史海钩沉,追顾往事,不能不想得很多:我离开故乡转眼已经20多年,又远在万里之外,许多情景还历历如同眼前。  在台州,不仅有佛教名山天台山,有国清寺,还曾经有日本曹洞宗的祖庭瑞岩寺——这是湮没的辉煌,是值得自豪的。我很想有机会在荒凉冷寂的古寺大遗址上走一走,洗涤心胸的俗尘。故乡对一个人的养育,也应该有传统文化上的丰富滋养。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上的一些文化古迹将不可避免
期刊
香港的那个凤凰,还有中央电视台加上报纸,一个月里媒体五花八门,几十家围着我采访,都问:那么早你咋会想到买个岛过把岛主瘾?我这是跳蚤咬肚脐自晓得,哪是岛主!捣乱的捣,一头猪的猪。为这个岛我没有太平过,自找的,自作自受。十几年风里雨里,天风海涛,死去活来,用原始人类的手法描划、制作、运输、安装,当代人类的方法赚钱、投入、奔走、忽悠,命都快丢了好几次。几千万下去,刻个“永久免费”看都不要看,走了。辛苦不
期刊
我沿着青青石板路,慢慢走着,生怕过重的脚步,踏碎了这里的宁静;也生怕走得太急,错过了细微的风景。  山里的空气很清新,一下车便迎来一种扑面的清爽,或许是这里的参天古木,或许是脚下潺潺的溪流,更或许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我缓缓走着,两边的树木年代已久,亭亭如盖,林间鸟语,更清脆悠远。  将至拐角处,有7座白塔,后面为唐代一行大师的衣冠冢。墓碑上有“一行禅师之塔”6个大字,两侧为一副对联“博览经史编著大
期刊
走海上天路  凌晨四点,天一片朦胧,地还在安睡,寂寥的虫鸣,一行人匆匆的脚步,打破了夜的宁静。  我们乘车前往普陀山旅游。天色渐亮,我坐在靠窗旁,看远山,山头云雾缭绕;瞧蓝天,蓝天泛着白云朵朵。依着窗外的朦胧,心也跟着朦胧起来,朦胧中,朝霞漫过车窗,映红了车内孩子们的脸。高速路两旁是挺拔的白杨树。眼前正是精致的江南水乡,格子状水塘稻田,青瓦房屋,郁郁葱葱气节斐然的竹子,众多的叫不出名的绿色植物,满
期刊
曾经在它石佛前的树丛里蹒跚学步,小手摘下一叶绿荫,那绿荫庇护我走过了风风雨雨;曾经在它山风里入梦,柔柔梦境里,有父母的笑容和亲切呼唤;曾经在它山崖石阶上行走,一步接一步,每一步飞出一个梦想,一日又一日,深入心扉,拂也拂不走……  它,就是上虞峰山道场。  熟稔、亲切的上虞口音,此时,在杂志社的会议室此起彼落,几位白发苍苍的上虞春晖中学学子,相约前来,他们在深圳居住,曾是父母亲的学生。常年来,一直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