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热词往往是由一个社会热点话题的出现而衍生出来的词语,具有很强的事件性和时代性。现如今“吃土”等网络热词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大众对“吃土”一词的知晓程度、传播途径、喜好程度、使用频率、使用场合、个人态度等,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力,从而预测网络热词的未来发展。热词的风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心理状况,研究热词不仅有助于规范和丰富语言的发展,更有助于引导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吃土”;网络热词;成因;生命力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大量网络热词应运而生,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但是诸如“吃土”、“剁手”等网络热词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它们有什么含义?频频使用网络热词真的好吗?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了本文的调查研究。本文以“吃土”一词为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大众对其知晓程度、传播途径、喜好程度、使用频率、使用场合、个人态度等,通过分析得到的有效数据,总结出“吃土”的影响力,进而预测其生命力。进行此次调查,不仅能反映出大众的心理变化和社会公众话语权的变化,更能为语言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通过发放200份纸质及网络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40份),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人们对于“吃土”一词的知晓程度、传播途径、喜好程度、使用频率、使用场合、个人态度等,进而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较为全面、准确、客观的结论。
二、“吃土”的登场——网络造词运动下的新产物
语言是由人类创造的、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一种工具,它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媒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言本身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大量网络热词涌现。2015年“双十一”期间,人们在网上疯狂购物到超过预算,在微博等平台上调侃自己今后只能吃土。紧接着“吃土”一词被广泛使用,成为热词里的又一新宠。
人们对网络热词的研究不胜枚举,然而,截止2016年3月,输入“吃土”,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网上能检索到的文章只有一篇,而且是研究关于某些3岁孩童为何爱吃土这一问题,但是此“吃土”非彼“吃土”,“吃土”一词在今天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和用法。其他关于热词的研究不少,例如,汪榕培(2000)在《外语与外语教学》报刊发表一篇文章,提出大多数新词都是由传统的六中构词方法构成的,使用频率依次为复合法、缩略法、派生法、转化法、逆生法和拟声法。部分新词的出现是因为旧词在发展中有了新的意思,还可以从其他语言借用新词,并且分析新词的发展方向是数量剧增、来源多样、形式简洁。孙瑞(2011)在《语文建设》报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分别从词语的“价值指数”、“和谐指数”、“约定指数”分析网络词语的可接受度,得出的结论为:网络词语在日常交流中可以使用,但在正式文件中,目前很难被接受。
而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大众对于“吃土”一词的了解情况、传播途径、使用场合、喜好情况等,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归纳总结出“吃土”一词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这不仅能提高人们对于语言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三、“吃土”的成因——语言媒介与网络媒介的“互动”
“吃土”一词的出现,不仅是语言本身发展的结果,更是互联网环境下衍生的产物,它是语言媒介与网络媒介共生的结果。
“吃”是指用手或工具把食物送入口腔,经过牙齿咀嚼后下咽经食道管进入胃里,再由消化系统完成整个消化过程。“吃”的宾语可以有多种,第一种:“吃”加受事,比如吃肉、吃菜等;第二种:“吃”加处所,比如吃食堂、吃饭店,实际上是:在饭店吃的意思;第三种:“吃”加来源,比如吃利息;第四种:“吃”加方式,比如吃小灶;第五种:“吃”加工具,比如吃大碗、吃火锅等。
“土”本义为尚未固结成岩的松、软堆积物。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有不同的含义。“土”可以用来形容当地的东西,如“土话”、“土特产品”、“土鸡蛋”。用在“土鸡蛋”一词中的“土”指的是鸡蛋是纯天然的,没有添加任何化学成分,这种鸡蛋也越来越受欢迎。除此之外,“土”还可以形容已经过时的事物,例如“土包子”。简而言之,“土”指的是一些很平常但又必不可少的东西。
“吃土”一词是于2015年11月11日光棍节出现的,在那天,人们疯狂购物,以至于节日过后太穷,饭都吃不起了,只能吃土,这是人们自嘲的一种说法。
除了语言本身的原因,“吃土”的出现还有社会原因。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对公众话语权的需求变大,网络热词一旦出现,借助网络就可快速传播。另一方面,消费心理的变化是导致“吃土”出现的又一原因。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越来越开放,关于消费方面的流行词也越来越多,比如“吃土”、“剁手”等,它们非常形象、贴切地反映了人们的经济状况,诙谐幽默又不失简洁准确。再者,当下城市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应运而生的新词不仅能娱乐大众,还能缓和工作压力。此外,这些新词的使用人群主要是年轻人,许多人为了跟上潮流不落伍,也为了能听得懂别人讲话,也就从众使用这些流行词语。
四、“吃土”的生命力——全媒体时代的“昙花一现”
从人们对于“吃土”等网络热词的态度来看,调查问卷显示,有11.43%的人表示不能接受这类词语,28.57%的人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使用这类词语,54.29%的人表示既能接受又会使用“吃土”等词,只有5.71%的人喜欢并且会经常使用这类网络热词。由此可见,“吃土”一词在短时期内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会使用这类网络词语,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不能接受“吃土”等词。
从“吃土”的特点来看,首先,形象准确。73%的调查对象表示会使用“吃土”一词,27%的人表示不会使用这类词。而在这73%的热词使用者之中,约57%的人认为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事物让人眼花缭乱,人们常常感到无语,没有贴切的词语去表达他们的感情,“吃土”等网络热词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认为这类词语非常符合语境,概括性强,生动形象,诙谐幽默。除此之外,“吃土”这类网络流行词简洁明了,便于理解,符合当代年轻人不喜冗杂繁琐的用语特点。22%的网络热词使用者表示,为了追赶潮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他们选择使用这类词语。 从“吃土”的传播途径来看,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8.57%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是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和日常交流来了解并使用这一词语,然而,只有7.14%的调查对象是通过报刊杂志得知这一词语,4.29%的调查对象是通过书本了解“吃土”一词的。由此可见,“吃土”等网络热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网络,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众所周知的是,网络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吃土”一词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极有可能在不久后被其他流行语所取代。
从“吃土”的使用群体来看,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年龄在30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之中,约70%的人表示他们会使用“吃土”这类词语,约30%的人表示,“吃土”之类的词语粗俗不雅,不愿意使用。在年龄在30岁到50岁的中年调查者之中,只有30%的人表示会使用“吃土”等词,而70%的人则表示无法接受这类词语。在5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中,鲜有人知道“吃土”、“剁手”等词。由此总结出,“吃土”的使用者一般仅限于年轻人。“吃土”等流行词语具有生动、准确、流行的特点,广受追赶时髦的年轻人的喜欢。而对于年龄较大的人们来说,他们很少听说并拒绝使用此类词语,在他们观点里,这类词语不符合规范,并且认为部分词语很粗俗,他们表示不能接受。
从“吃土”的社会影响来看,一方面,网络热词的使用使人们的公众话语权扩大,人们借助于网络平台,使用网络流行词来表达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这样有助于扩大民众意见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从而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吃土”等流行词的广泛使用对于青少年会造成一定的误导,不利于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汉字的学习。此外,“吃土”等网络热词的泛滥成灾,不利于汉字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语言的规范化进程。
五、结语
“吃土”是网络造词运动的新产物,由语言媒介和网络媒介交互共生,准确、形象、简洁,但与此同时,诸如“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等网络词语又具有不容忽视的潜在不良影响,具有误导青少年、受众人群有限、不利于语言的规范等潜在的不利因素。在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热词也只是昙花一现。因此,国家应该适度规范网络热词的发展,减少其不良影响,推动语言的规范化和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侠.网络热词的时代心理和精神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11):115.
[2]刘晓丽.全媒语境下热词成因考察[J].湘潭大学学报,2011,35(4):130-132.
[3]孙瑞.试论网络新词语的可接受度[J].语文建设,2011年9月:36-38.
[4]宋伟奇.2014年度英文热词的知晓度研究[J].大学英语,2015,12(2):117-121.
[5]汪榕培.英语新词的来源及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7-11.
关键词:“吃土”;网络热词;成因;生命力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大量网络热词应运而生,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但是诸如“吃土”、“剁手”等网络热词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它们有什么含义?频频使用网络热词真的好吗?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了本文的调查研究。本文以“吃土”一词为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大众对其知晓程度、传播途径、喜好程度、使用频率、使用场合、个人态度等,通过分析得到的有效数据,总结出“吃土”的影响力,进而预测其生命力。进行此次调查,不仅能反映出大众的心理变化和社会公众话语权的变化,更能为语言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通过发放200份纸质及网络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40份),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人们对于“吃土”一词的知晓程度、传播途径、喜好程度、使用频率、使用场合、个人态度等,进而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较为全面、准确、客观的结论。
二、“吃土”的登场——网络造词运动下的新产物
语言是由人类创造的、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一种工具,它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媒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言本身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大量网络热词涌现。2015年“双十一”期间,人们在网上疯狂购物到超过预算,在微博等平台上调侃自己今后只能吃土。紧接着“吃土”一词被广泛使用,成为热词里的又一新宠。
人们对网络热词的研究不胜枚举,然而,截止2016年3月,输入“吃土”,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网上能检索到的文章只有一篇,而且是研究关于某些3岁孩童为何爱吃土这一问题,但是此“吃土”非彼“吃土”,“吃土”一词在今天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和用法。其他关于热词的研究不少,例如,汪榕培(2000)在《外语与外语教学》报刊发表一篇文章,提出大多数新词都是由传统的六中构词方法构成的,使用频率依次为复合法、缩略法、派生法、转化法、逆生法和拟声法。部分新词的出现是因为旧词在发展中有了新的意思,还可以从其他语言借用新词,并且分析新词的发展方向是数量剧增、来源多样、形式简洁。孙瑞(2011)在《语文建设》报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分别从词语的“价值指数”、“和谐指数”、“约定指数”分析网络词语的可接受度,得出的结论为:网络词语在日常交流中可以使用,但在正式文件中,目前很难被接受。
而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大众对于“吃土”一词的了解情况、传播途径、使用场合、喜好情况等,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归纳总结出“吃土”一词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这不仅能提高人们对于语言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三、“吃土”的成因——语言媒介与网络媒介的“互动”
“吃土”一词的出现,不仅是语言本身发展的结果,更是互联网环境下衍生的产物,它是语言媒介与网络媒介共生的结果。
“吃”是指用手或工具把食物送入口腔,经过牙齿咀嚼后下咽经食道管进入胃里,再由消化系统完成整个消化过程。“吃”的宾语可以有多种,第一种:“吃”加受事,比如吃肉、吃菜等;第二种:“吃”加处所,比如吃食堂、吃饭店,实际上是:在饭店吃的意思;第三种:“吃”加来源,比如吃利息;第四种:“吃”加方式,比如吃小灶;第五种:“吃”加工具,比如吃大碗、吃火锅等。
“土”本义为尚未固结成岩的松、软堆积物。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有不同的含义。“土”可以用来形容当地的东西,如“土话”、“土特产品”、“土鸡蛋”。用在“土鸡蛋”一词中的“土”指的是鸡蛋是纯天然的,没有添加任何化学成分,这种鸡蛋也越来越受欢迎。除此之外,“土”还可以形容已经过时的事物,例如“土包子”。简而言之,“土”指的是一些很平常但又必不可少的东西。
“吃土”一词是于2015年11月11日光棍节出现的,在那天,人们疯狂购物,以至于节日过后太穷,饭都吃不起了,只能吃土,这是人们自嘲的一种说法。
除了语言本身的原因,“吃土”的出现还有社会原因。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对公众话语权的需求变大,网络热词一旦出现,借助网络就可快速传播。另一方面,消费心理的变化是导致“吃土”出现的又一原因。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越来越开放,关于消费方面的流行词也越来越多,比如“吃土”、“剁手”等,它们非常形象、贴切地反映了人们的经济状况,诙谐幽默又不失简洁准确。再者,当下城市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应运而生的新词不仅能娱乐大众,还能缓和工作压力。此外,这些新词的使用人群主要是年轻人,许多人为了跟上潮流不落伍,也为了能听得懂别人讲话,也就从众使用这些流行词语。
四、“吃土”的生命力——全媒体时代的“昙花一现”
从人们对于“吃土”等网络热词的态度来看,调查问卷显示,有11.43%的人表示不能接受这类词语,28.57%的人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使用这类词语,54.29%的人表示既能接受又会使用“吃土”等词,只有5.71%的人喜欢并且会经常使用这类网络热词。由此可见,“吃土”一词在短时期内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会使用这类网络词语,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不能接受“吃土”等词。
从“吃土”的特点来看,首先,形象准确。73%的调查对象表示会使用“吃土”一词,27%的人表示不会使用这类词。而在这73%的热词使用者之中,约57%的人认为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事物让人眼花缭乱,人们常常感到无语,没有贴切的词语去表达他们的感情,“吃土”等网络热词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认为这类词语非常符合语境,概括性强,生动形象,诙谐幽默。除此之外,“吃土”这类网络流行词简洁明了,便于理解,符合当代年轻人不喜冗杂繁琐的用语特点。22%的网络热词使用者表示,为了追赶潮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他们选择使用这类词语。 从“吃土”的传播途径来看,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8.57%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是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和日常交流来了解并使用这一词语,然而,只有7.14%的调查对象是通过报刊杂志得知这一词语,4.29%的调查对象是通过书本了解“吃土”一词的。由此可见,“吃土”等网络热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网络,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众所周知的是,网络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吃土”一词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极有可能在不久后被其他流行语所取代。
从“吃土”的使用群体来看,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年龄在30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之中,约70%的人表示他们会使用“吃土”这类词语,约30%的人表示,“吃土”之类的词语粗俗不雅,不愿意使用。在年龄在30岁到50岁的中年调查者之中,只有30%的人表示会使用“吃土”等词,而70%的人则表示无法接受这类词语。在5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中,鲜有人知道“吃土”、“剁手”等词。由此总结出,“吃土”的使用者一般仅限于年轻人。“吃土”等流行词语具有生动、准确、流行的特点,广受追赶时髦的年轻人的喜欢。而对于年龄较大的人们来说,他们很少听说并拒绝使用此类词语,在他们观点里,这类词语不符合规范,并且认为部分词语很粗俗,他们表示不能接受。
从“吃土”的社会影响来看,一方面,网络热词的使用使人们的公众话语权扩大,人们借助于网络平台,使用网络流行词来表达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这样有助于扩大民众意见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从而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吃土”等流行词的广泛使用对于青少年会造成一定的误导,不利于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汉字的学习。此外,“吃土”等网络热词的泛滥成灾,不利于汉字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语言的规范化进程。
五、结语
“吃土”是网络造词运动的新产物,由语言媒介和网络媒介交互共生,准确、形象、简洁,但与此同时,诸如“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等网络词语又具有不容忽视的潜在不良影响,具有误导青少年、受众人群有限、不利于语言的规范等潜在的不利因素。在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热词也只是昙花一现。因此,国家应该适度规范网络热词的发展,减少其不良影响,推动语言的规范化和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侠.网络热词的时代心理和精神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11):115.
[2]刘晓丽.全媒语境下热词成因考察[J].湘潭大学学报,2011,35(4):130-132.
[3]孙瑞.试论网络新词语的可接受度[J].语文建设,2011年9月:36-38.
[4]宋伟奇.2014年度英文热词的知晓度研究[J].大学英语,2015,12(2):117-121.
[5]汪榕培.英语新词的来源及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