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是欧债危机、美债问题惹的祸,全球市场呈现下跌趋势,中国市场也未能独菩其身,银行系QDII深陷泥淖。今年第三季度,正在运行的247款银行系QDII产品亏损面进一步扩大,超过70%亏损,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欧美深陷债务危机,银行系QDII产品第四季度的收益也不容乐观。
亏损产品超过70%
银行系QDII产品七成亏损,实在令投资者大为伤神。
根据普益财富最新统计,截至9月末,正在运营的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有247款,累计收益率为正的有73款,负收益有174款,亏损产品超过70%。其中,中资银行QDII理财产品现存28款,平均累计收益率为-19.40%,为正的仅有7款。外资银行QDII产品219款,累计收益率为负的产品有153款,占比63.57%。
花旗银行2007年11月发行的“贝莱德全球基金新能源基金美元系列”,从发行至今的浮动跌幅为57%。2010年,花旗银行发行的1款QDII产品一亨德森全球科技基金,近3个月的收益为-3.5%。
产生如此大面积的亏损,原因究竟在哪里呢?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与当初QDII出海时机选择不当有关。现存的银行系QDII产品大部分发行于2007年7月到2008年7月时段,即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前夕的产品占大多数。这些银行系QDII产品将于今年年末至2012年集中到期,而日渐加剧的欧债危机,将令银行QDII遭遇大面积亏损。
银率网理财产品分析师认为,第四季度市场走势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如果市场未能出现好的表现,QDII产品到辫收益不乐观。
银行被指缺乏自主管理能力
随着2007年到2008年发行的大量高风险QDII产品,今年年末至2012年将密集到期(期限大多在3-5年),商业银行将不得不被推上风口浪尖,商业银行的自主管理能力遭受质疑。
2007年前后,银行系QDII产品发行火热,从最初的十多款增加到153款,到2008年达到208款。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2009年银行系QDII产品骤降至81款,而当年中资行未发行QDII产品。2010年,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很多银行发行的QDII理财产品大幅减少,发售主体仍是外资银行,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分别发行50款和16款。沉寂一年后,中资银行也恢复发行银行系QDII产品,但发行数量很少,仅中行发行1款,工行发行2款。今年,中资银行对QDII理财产品的兴趣减退,仅有中行发售了1款产品,外资行只有花旗、渣打发售了49款QDII产品。
“抛开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发售的QDII产品不论,去年仍有部分银行发行了60多款产品,现在看来时机不对,过于冒进。”某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直言。
有业内人士指出,与中资行相比,外资行发行QDII产品会更容易一些。目前,不管是中资行还是外资行,在QDII产品上,都未能充分承担起自主管理的职责。
国内相当部分商业银行并不具备结构性产品设计和风险防范能力。“一开始,基金和银行都是把资金募集完了以后,交给海外的合作伙伴管理。但从2009年起,一些基金公司开始自主管理,因此经历了这样一轮牛熊市以后,就有了一批对海外市场比较熟悉的人。虽然他们的投资水平与国外经验丰富的投资经理相比还有差距,但整个流程是—个标准的资产管理路线。而银行一直没有进行这样的锻炼。”一位业内人士直言。
银率网分析师认为,从银行本身的发展来讲,如果自主研发结构性产品,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结构性产品才能达到风险与收益平衡。而银行作为平台,为了完善产品线,配置通过海外投行购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无可厚非。不过,在考虑到自身盈利的同时,银行要更多的兼顾到投资者的风险与收益。
亏损产品超过70%
银行系QDII产品七成亏损,实在令投资者大为伤神。
根据普益财富最新统计,截至9月末,正在运营的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有247款,累计收益率为正的有73款,负收益有174款,亏损产品超过70%。其中,中资银行QDII理财产品现存28款,平均累计收益率为-19.40%,为正的仅有7款。外资银行QDII产品219款,累计收益率为负的产品有153款,占比63.57%。
花旗银行2007年11月发行的“贝莱德全球基金新能源基金美元系列”,从发行至今的浮动跌幅为57%。2010年,花旗银行发行的1款QDII产品一亨德森全球科技基金,近3个月的收益为-3.5%。
产生如此大面积的亏损,原因究竟在哪里呢?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与当初QDII出海时机选择不当有关。现存的银行系QDII产品大部分发行于2007年7月到2008年7月时段,即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前夕的产品占大多数。这些银行系QDII产品将于今年年末至2012年集中到期,而日渐加剧的欧债危机,将令银行QDII遭遇大面积亏损。
银率网理财产品分析师认为,第四季度市场走势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如果市场未能出现好的表现,QDII产品到辫收益不乐观。
银行被指缺乏自主管理能力
随着2007年到2008年发行的大量高风险QDII产品,今年年末至2012年将密集到期(期限大多在3-5年),商业银行将不得不被推上风口浪尖,商业银行的自主管理能力遭受质疑。
2007年前后,银行系QDII产品发行火热,从最初的十多款增加到153款,到2008年达到208款。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2009年银行系QDII产品骤降至81款,而当年中资行未发行QDII产品。2010年,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很多银行发行的QDII理财产品大幅减少,发售主体仍是外资银行,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分别发行50款和16款。沉寂一年后,中资银行也恢复发行银行系QDII产品,但发行数量很少,仅中行发行1款,工行发行2款。今年,中资银行对QDII理财产品的兴趣减退,仅有中行发售了1款产品,外资行只有花旗、渣打发售了49款QDII产品。
“抛开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发售的QDII产品不论,去年仍有部分银行发行了60多款产品,现在看来时机不对,过于冒进。”某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直言。
有业内人士指出,与中资行相比,外资行发行QDII产品会更容易一些。目前,不管是中资行还是外资行,在QDII产品上,都未能充分承担起自主管理的职责。
国内相当部分商业银行并不具备结构性产品设计和风险防范能力。“一开始,基金和银行都是把资金募集完了以后,交给海外的合作伙伴管理。但从2009年起,一些基金公司开始自主管理,因此经历了这样一轮牛熊市以后,就有了一批对海外市场比较熟悉的人。虽然他们的投资水平与国外经验丰富的投资经理相比还有差距,但整个流程是—个标准的资产管理路线。而银行一直没有进行这样的锻炼。”一位业内人士直言。
银率网分析师认为,从银行本身的发展来讲,如果自主研发结构性产品,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结构性产品才能达到风险与收益平衡。而银行作为平台,为了完善产品线,配置通过海外投行购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无可厚非。不过,在考虑到自身盈利的同时,银行要更多的兼顾到投资者的风险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