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师资质量着眼学生未来发展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j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月13日—5月11日,笔者到美国肯塔基州Murray State University(MSU)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访学.Murray位于肯塔基州西南部,在肯塔基、田纳西、密苏里和伊利诺伊四州的交界处.MSU是一所四年制、具有师范特色的公立大学,成立于1922年.访学期间,笔者研修了三门课程,参观了三所学校,有些许感触和体会.
  笔者长期从事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编写和编辑工作.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要学习哪些数学?教师如何教数学?学生如何学习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是什么?我们如何进行教材多样化的建设?等等.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促使自己思考.在MSU的四个月,给了自己思考的时间、空间和氛围,努力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自己的本职工作,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更好地服务广大教师和学生.
  1师资培养与课程设置: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性结合紧密
  1.1三门研修课
  在MSU笔者研修了三门课:两门数学课、一门教育课.两门数学课:一门是未来小学和初中老师的必修课《mathematics for middle and elementary teachersⅡ: mathematical reasoning》(《数学推理》),另一门是未来高中数学老师的必修课《sets,logic and functions》(《集合、逻辑和函数》);一门教育课:《advanced strategies of teaching in the middle grades》(《中学高级教学策略》),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集中一起上课,每个学科专业作为一组,主要内容是学科课程单元和每堂课的评价设计、课堂管理策略以及学科课程教学的技巧等等.
  四节研修课实例:
  “三线八角”课.这节课讲了外错角,在证明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后,老师又拓展了一下,讲到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过渡很自然,讲述很直观,从地球的赤道、南北极、0°经线、180°经线,直观说明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当然,这堂课最重要的是statement and reason(结论和理由)要分别表述,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言必有据.这节课的学生将来主要做小学和初中教师.
  operations and properties(运算及其性质)课.中间讲到运算的封闭性,以及加法和乘法的单位元,代数味道很浓,很多地方用矩阵运算作为反例.这节课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师工作.
  一节教学策略课,确切地说,这节课的主题是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课堂上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数学、科学、语言和社会.老师布置的任务是根据每个学科的内容标准,确定每个学科的教学要求.看到学生手头的材料,这不是一个难题.学生把手头的内容标准,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可,6年级、7年级和8年级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与科学、社会、语言等学科不同,数学的要求显然是螺旋上升的.在这三个年级,内容都是:比率和比例关系、数系、表达式和方程、函数、几何、统计和概率;每个年级的要求不同,要求主要是:理解、应用和解决问题,应用主要指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长度、面积和体积:量和单位的换算课.这种类型、这种内容的课,放在国内,我们肯定说,这太小儿科了,这不是我们小学阶段讲的内容吗?美国大学还弄这些玩意,啥意思?此话不假,确实我们小学阶段学过,学生也会换算,而且做了大量的题目,随便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肯定没有问题.
  仔细琢磨起来,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一方面,对我来说,美制单位是全新的,在它面前,我是个小学生;另一方面,从单位的换算上,如何消去单位,如何由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三维的体积,这里面蕴涵着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面积和体积是怎么定义的?平方、立方是如何得来的?这些既是生活常识,也是数学发展的脉络之一.生活常识不用说了,说是数学的发展脉络之一,多啰嗦几句.单位长度是个原始定义,这是起点,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是在单位长度的基础上定义的:边长为一个单位的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定义为单位面积;棱长为一个单位的正方体的体积,我们定义为单位体积.有了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我们才能度量物体在二维和三位空间中所占的大小.在这个定义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步和两步乘法的运算,相应地,单位也进行了乘法运算,一步的是平方,两步的是立方,这样多大的面积、多大的体积就出来了.这个说清楚了,一维到二维、三维的过渡,就非常自然了.果不其然,这堂课就是这么讲的.挺有意思、挺有思想.尽管现在有很多单位换算器的小软件,很容易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多了解一些,丰富我们的理性思维,不也很好吗?!
  我们知道很多量和单位的换算,从数学角度看,都是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正比例函数描述.但是华氏度和摄氏度的转换正比例函数就不行了,这时要用到一次函数f=18c 32,或c=5(f-32)/9,此时教师讲到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1.2师资培养与课程设置
  通过研修这三门课程不难发现,它们的针对性很强,学生是未来的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学科课程与教学实际联系密切.在研修中,我始终在考虑我们的师资培训问题,之所以谈这个话题,是因为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太大了,教师是培养人的行业,传道、授业、解惑.发展靠人才,人才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从大的范畴看,现在我们的师资培养分为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的继续教育.职前教师培养机构,国内太多了,师范大学、师范学院,不带师范字样但以师范为特色的大学,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说至少上百所,不为过.职前教师培养机制大致相同,第一年学科专业基础课,第二年、第三年学科专业课,最后一年教育心理、学科教学课程,再加上教学实践.
  多年以来,师范大学向综合大学靠拢,似乎提高自己的品味和品质,纳百川,容天下.一些重点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超过师范专业,还有一些师范大学,终于摘掉了自己头上“师范”的帽子,名称上成为综合大学.很长时间,充斥着“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讨论,甚至争论.两者似乎水火不容,师范似乎与学术不搭边,学术中似乎没有师范,学术如果搭上师范,似乎从专卖店到了大卖场,降低了层次,降低了品味.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师范特色的很多课程,经验型的居多.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概括,或者说基于脑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育心理学薄弱,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我们自己确实做的不好.   靠拢的原因,分析一下,无外乎招生、就业、大学教师自身的社会认同感等因素.非师范专业能招到好学生,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能找到好工作,综合大学的教师社会认同感强.学校从自身发展角度着眼,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似乎丢了自己的职责.为什么这么讲?
  以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专业为例,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优秀的师资,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为未来一代传承知识,获取必要的学习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操,为进一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发展世界打开一扇窗户.教书育人,是崇高的社会劳动,辛勤的园丁、灵魂的工程师,这些称呼,一点都不为过.这种专业职责和社会期盼,对职前教师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重要性如何表达都不为过.
  看看我们怎么做的.第一年专业基础课,这个专业是数学,课程是: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高等代数;第二年,专业课,这个专业仍然是数学,课程是:常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抽象(近世)代数、大学物理;第三年,课程是:实变函数、复变函数、高等几何、点集拓扑、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当然这三年还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政治类课程.最后一年,数学教育类课程:数学教学论、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课程论等,当然还有教学实践,到中学听课、讲课.毕业,两个月后,到中学任教.这是我们的“生产线”.
  从课程设置上来说,有问题吗?似乎不大,但是从实际效果看,问题多多.接受的数学专业的训练,够吗?我想这些科目如果深入下去,足够了,数学教师,重要的当然是数学的训练和素养,没有数学,教学无法谈起,因为我们是教数学;数学教育专业的素养咋样?当然比数学差,毕竟这个专业的实践性强,没有时间,没有实践,没有积累,肯定是不行的.抛开这个因素不提,仅仅是数学教育的理论,够了吗?当然不够,太少了.特别是如何从高观点看中学数学内容,把中学数学的内容放在现代数学的眼睛里,我们能够看到什么.这方面我们做的不够.
  上面说的太抽象,拿个例子说明.代数最重要是运算和运算律,数、式、方程和不等式的变形,其实就是运算以及灵活运用运算律;几何很重要的功能是推理,借助直观的形象,研究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并给出严格的证明格式,通过推理,由主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这就是数学的力量、知识的价值.我们数学教育类的课程,在这方面做的如何,我想不是很乐观.
  一言以蔽之,我们应把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如数系、运算、证明、函数、可能性等,用现代数学的语言进行解读,用现代数学的眼睛认识它们,把握他们的内涵.先让它们飞起来,飞到巡航高度,然后慢慢降落到教材上,落实在教学中.我们有这方面的教材,但是需要发展,需要成为职前教师培养计划的核心课程.数学家,数学教授,在这方面可以大有所为.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陶醉其中,是一种人生境界,很好.但是普渡众生,是更大的社会责任.M.克莱因、H.弗赖登塔尔、R.柯朗都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古今数学思想》、《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是什么》之所以成为数学教育的名著,是因为它们既能平稳起飞,又能安全降落.
  职后教师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日常的教研、集中培训等等,都是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目的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每年都在做教材的培训,也是职后教师培养的重要方式.如果把职前教师培养看成上游,把教师的课堂教学看成下游,那么我们的职后教师的培养就处在中游,上、中、下游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怎么做好我们的中游?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终生需要学习的职业,仅仅是一桶水不够了,还要有一眼泉,有继续发展的动力.由于教材本身的特点,教材培训涉及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反馈的效果也不错.但是从师资培养的角度讲,我们的层次还可以提高一些,在对课程教材全面解读,和教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进而形成我们的培训资料,发挥我们的学科研究和出版优势,作为教材培训的必备图书.这既是对我们教材培训资料的提升和发展,更是提高我们教材编写质量的重要途径,促使我们更好地研究数学和教学,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我们的责任.
  2对学生学习基础的思考: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从事基础教育的我们,如何处理好打基础与学生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工作中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我们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我们不仅要做教材的编写,而且要进行课程的研究,课程是上位的概念,教材编写要在课程的指导下进行.由于编写体制和工作性质的关系,现在我们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材编写.但是内容的问题,设置内容目的是必须清楚的.
  现在是信息社会、开放社会.整个社会、整个互联网是个超级学校.但与过去相比,我们学习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啥原因?我想主要是这些内容太基础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这些是米、水,不论社会如何发展,这些是必须的,老祖宗吃饭、喝水,我们现在仍然要吃饭、喝水,未来也是这样,至少现在看是这样,所以数学的基础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从课程研究,从教育本身的属性来说,从未来的发展来说,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问题.
  从数学课程研究的一个局部讲,数学基础内容是哪些东西?是课程标准规定的这些内容吗?仅仅是这些内容,还是这些内容可以更精简?毋庸置疑,抽象、推理和模型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离散数学的内容:二进制、十进制、数列与递推;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图论:图形的分类与拓扑;微积分等等,这些内容是不是可以成为我们的基础内容?我们的数与式的运算,我们的几何证明,我们的解析几何,需要学习这么多吗?!高中课标的一些专题有些很好,可以讲的浅显直观一些,干嘛一定要讲透、讲所谓的数学家的清楚,不可能也没必要.这方面的研究,其实很薄弱.   当我们在做具体工作的时候,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写文章,阐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基础内容的加入,我们的科学研究,需要有充分的论证.基于现在,更要基于未来的发展.也许有些专家认为,无所谓,只要把他们认为的基础学好了,其他一切顺理成章,驾轻就熟.是这样吗?其实有些高估了.
  我们重要的是在学校的教育中给学生一扇窗户,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知道数学的广阔.意识远远要大于技能,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但是思想意识的培养,需要灵感、悟性,需要过程、刺激,需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需要学,更需要思.
  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当然要有充分的论证,其实还有些东西是直觉,没有太多的理由,第六感,这些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你会发现,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并存,感性与理性并存,理智与情感并存,思辨与实证并存,这始终是矛盾的共同体,相依相存.它们可以在一个人头脑中打架,但是没有结果,没有谁被另一个击败,没有谁被另一个消灭.我们不能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要论证内容的内涵是什么,要解读其现在的价值,更要解读其未来的价值.打开这扇窗户后,要引导学生透过它大概能看到什么,大概在多远的地方,大概什么时候能看到它,看到它后你又会看到什么等等.先迈出这一步,以后要靠自己,靠每个人的认识,更靠每个人的悟性.
  怎么教?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很多的工作,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机构,教育学、心理学就研究这些事.怎么学?有一次与几位朋友聊天,说到9 6怎么算,就10个手指,低年级的小学生不灵了.我开玩笑说,脱了鞋,就没问题了.但是19 6呢?这是个难点.当学生能用1个手指表示10时,那么他的思维就飞跃了,这个飞跃不是件容易的事.1个手指就是1个手指,为什么可以表示10个手指呢?!这时这个手指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手指,更是一个抽象的手指了,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就来了.这些是我们认知心理需要研究的问题.具体的、更多的需要教师琢磨,需要专家提供指导,让学生思考、理解、抽象、概括、推理.
  多年来,我们对美国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基础差,学的宽泛,但是要求不高,“一英里宽、一英寸深”说的就是这个事.但是仔细琢磨一下,“一英里宽、一英寸深”是否也有其价值和存在的土壤?为学生认识未来世界多打开几扇窗户,开阔视野,不也很好吗?!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这种提法.
  3参观中学、观察课堂教学:深入体会教育是上层建筑
  访学期间参观了三所中学,听了两节数学课,切实感受到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3.1教室
其他文献
4写在最后  这两个阅读理解题都是通过阅读建立技巧解题,相对而言,案例1设计需要完善,案例2则设计的比较合理,案例2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进行模仿研究的结构相对明显,这也是阅读理解起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再回看案例1,设计的思路离模型较远,学生无法进行联系,成为命题达不到效果的重要原因.那么对于这样一类阅读理解题,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呢?笔者从以下一些方面给出提高的对策: 
当下学生研究性学习机会太少,这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究其因:一是教师应试教育思想作祟,认为放手让学生去研究问题,对备战中考简直是浪费时间;二是即便教师觉悟到研究性学习能促进数学“四能”建设,但苦于挖掘不到思想性和可操作性俱佳的学习题材,只得畏而却步.基于后者,笔者尝试:立足三角形及其内切圆基本构图,一旦深入“算二次”思想,仅用初中数学知识,就能逐步展开对勾股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内切圆半径公式、
【摘要】“体悟数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方式,对教师而言则更多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样的课堂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切入点,从让学生体验数学好玩开始,引导他们亲身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结论的顿悟过程中,自然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
每天晚上,熊妈妈总是催小熊刷牙。刷牙刷牙,总是刷牙,真是讨厌。牙膏的味道一点都不好闻,弄在牙齿上,真难受,舌头舔到,更难受。小熊想,如果能不刷牙就好了。  晚上,小熊做了一个梦。梦里,小熊在一个满是泡泡的地方飞来飞去,一把巨大的牙刷跟着它,大牙刷刷刷他的头,刷刷他的脸,刷刷他的身體,还刷刷他的脚心,小熊忍不住咯咯咯笑出了声。在梦里,他开心地和大牙刷做游戏。醒来后,小熊不怎么讨厌牙刷了。
食物教育,在不同文化的土壤里,开出了不同的花朵。  日本:食育就是生命教育  日本的食物教育既包含了生命、自然、感恩这样的人类通识文化,又包含了均衡、协作、饮食习惯这样具体的生活文化,在全球食物教育中具有鲜明特点。日本人相信,食育就是生命教育,教導孩子真正的食物原味,可以传承其对自然的崇敬之心。  ——《视点31》  吃得好,也要吃得开心。日本妈妈们经常会变着法儿捣鼓菜单花样,盛菜用的器皿,偶尔改
【摘 要】 近年来,中考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成为学业评价领域的热点课题.基于本土化的韦伯模式,从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知识分布平衡性一致性四个维度,对2019年桂林、贵港两地中考试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两份试卷在各维度一致性整体上良好;第二,两份试卷在各学习领域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表现不一.未来中考命题要更加重视课程标准,确保中考试题与课程标准的高度一致性,尤
2019年6月,笔者有幸参加无锡市中考数学试卷命制工作.现就2019年无锡市中考数学试卷第25题(全卷共28题)的命题历程与各位读者分享与交流.  1命题构思 结合整卷的知识点及能力考查点的布局设置,同时考虑到充分发挥中考试卷的教学导向作用,笔者因此初步确定试卷第25题为应用题,拟从教材中采集原始素材,同时融合多个不同板块内容,命制一道代数类应用题,呈现形式为函数图象方面的应用題.难度方面,要求充
宝宝的幼儿园离家距离不远不近,走路半小时,开车10分钟。最开始,宝宝上小班,我们专门请了司机,每天开车接送他,小家伙能自己走路的机会很少。一个学期下来,孩子经常感冒、发烧,而且面黄肌瘦,也不爱说话,让我们倍感揪心。  从小班下学期开始,我与宝宝爸爸、宝宝一起商量,以后每天全家人一起开着“11路车”去送他上学。宝宝当时就很好奇,“我们家附近没有‘11路车’啊,怎么开呢?”我露出一脸“坏笑”,让宝宝低
儿子5岁了,最近越来越喜欢讨价还价。我们经常为一些小事纠缠很久。比如,为了每天要不要刷两次牙这个问题,孩子也和我讨价还价,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我满足了他的要求,他才开始刷牙。为此,每天要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真不知如何是好。  讨价还价是父母教给孩子的。因为一开始,“交换条件”都是父母主动提出来的。比如,“只要你今天好好弹琴,周末我就带你去坐过山车。”这样一来,孩子在听话顺从前,就会先想想自己究竟能
【摘要】“去括号”是整式加减运算的基础,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乐观.通过对“去括号”教学的目标定位,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充分经历“去括号”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剖析“去括号”知识“去”的实质与关键属性,力图完善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去括号”的理解与运用.  【关键词】去括号;教学情境;形成过程;思考  1问题提出  两道易错题:(1)-(a-b)=-a-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