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海口市一名小学男生在作文里写:“如果我有一颗炸弹,就会炸平我的学校;如果我有一把刀,就会杀死我的妈妈。”父母们为此震惊之余,同时也开始疑惑:为什么这孩子要和学校及父母作对、并流露出强烈的憎恶?
孩子的心理状态,事实上是对父母教育方式及相处模式的反馈。而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可能因为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对父母产生不同程度的敌对情绪。
妈妈我想杀了你
在忙于建立亲子关系的父母心中,没准儿会对“仇亲”一说嗤之以鼻。多数父母甚至还认为,孩子不听话,和父母作对,不外乎是进入了逆反期,这是好事,说明孩子正在更多地探索这个世界,并逐步形成独立价值观,变得更有主见。
然而乐观父母们的这个认知到底肤浅了些。当孩子的眼里写着“厌恶父母,恨这个家”的情绪,就不是能单纯视为逆反表现所能说明的问题。逆反期的孩子容易出现仇亲心理,但仇亲却并非只发生于逆反期,这甚至是个直到孩子成年,都可能一直伴随的现象。
“得知女儿想杀我,我震惊得差点当场晕倒。”接受采访时,福建的钟瑜婷神色复杂地说起事情的经过:“上周,从语文老师那儿拿到女儿的作文——给妈妈的一封信。虽然是以
‘亲爱的妈妈’开头,里面却满含怨气。她说,我不是实现您人生遗憾的工具,我根本不想在繁重的学业之外,还要去上钢琴课和舞蹈课讨您欢心,可是每次和您沟通,我却只能看到您已不再年轻的脸上流露出的种种刻薄。从小到大,我一直在忍受您‘笨、蠢’的无情的责骂,我恨透了您,妈妈,我真想杀了您!”
“女儿今年17岁,高二,我的确给她报了业余艺术班,希望她拥有更多特长,不能输给其他孩子。女儿的钢琴成绩其实并不理想,我也经常很严厉地说她笨,还会给予相应的惩罚。我一直觉得这是为她好,没想到,她竟然这么恨我。”
在一些相关调查中,很多父母并不清楚“仇亲”这一概念,也更不知道如何化解孩子的“仇恨”。钟瑜婷也承认,她的确忽略了女儿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利。但即便她给女儿停掉钢琴课及舞蹈课后,也没能修补已经恶化的母女关系,“作文事件”后,女儿一直拒绝和她说话。
问题在哪里
孩子反馈给父母的心理状态,事实上是对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相处模式的投射。孩子为什么会对朝夕相处的父母产生敌意?这可能依然要从父母身上寻找原因。
父母作为孩子责无旁贷的监护人,总是容易过于紧张孩子的未来,于是就容易形成强迫和控制,甚至为此急功近利地责骂,在孩子思想越发独立时,则理所当然地会被这种情况所困。除了这种控制型父母令孩子憎恶外,还有言传多过身教的说教型。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管教孩子的言行上,自己却显得大大咧咧。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说别人坏话,放低自身礼仪标准,生活习惯随意懒散,毫不上进,却要求孩子做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还有彻底忽视孩子心理健康,只管尽完给孩子衣、食、念书不愁的义务,冷漠到连控制孩子都懒得的粗暴型。他们通常处理不好夫妻间的矛盾,当着孩子大吵大闹,以及事事埋怨指责,甚至动辄动手打孩子。
而这些父母,都会不约而同地惹来孩子的愤怒和仇视,严重则可能会给孩子留下“被父母毁了一生”的阴影。而经济并未独立的孩子,采取的反抗方式,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恨。
要么和父母一沟通就吵架,要么采取完全不理会的冷暴力,甚至在情绪激动时做出伤害父母、自残及离家出走的危险行为。
另外,就算父母自认做得足够好、不同于以上三类,也不能彻底忽略仇亲问题。
从孩子自身的心理发展角度,10岁前后的孩子会经历一个心理“仇亲期”。此时的他们身心都非常渴望美好,就会产生强烈的攀比心。在与周围人群,如老师,同学的父母、邻家阿姨等的比较中,他们会主动憎恶父母的俗不可耐的说教、过于老化的知识、十分随便的仪态和生硬的讲话方式等。
而父母这一时期与孩子的相处,也很容易和自身的“婚姻之痒”发生严重的冲撞,如果缺乏自我调节和正确引导孩子的觉悟,导致无意识的伤害,孩子就会从憎恶转为仇视。
解铃还须系铃人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孩子仇亲这一敏感的心理状况,关乎父母的一言一行,那么,父母要化解孩子的“仇恨”,就得建立和孩子共同面对问题的能力。
譬如接纳孩子的仇恨,重新审视自己,再对孩子进行细致有效的引导。
“儿子今年8岁,最近很喜欢和我们对着干,比如先生让他收拾玩具,他就偏要把玩具弄到客厅来,堆得到处都是。如果我们用更严厉的语气规范他的行为时,他就会狠狠地恨我们一眼,然后再掉头走开。最近一次,连严厉告诫也不管用了,先生终于动手打了他。几巴掌重重地落在小屁股上,儿子跟着竟大哭大闹,我恨你们!我恨你们!”
曾凡是杭州一个妈妈论坛的红人,同样遭遇孩子仇亲的她,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不知道这个小人儿怎么学会使用恨这个字,但这引起了我的重视。晚上我走进儿子的房间,问他为什么恨我们。儿子却委屈地哭着说,你们就知道对我说‘不要这个,不要那个’,昨天我看到爸爸也是用了东西乱扔,还是你给他收拾的。而且你们很久都没带我出去玩了,我们还是不是一家人呀?我当然恨你们了。”
曾凡和先生工作很忙,先生近期忙到周末也要加班,而她一回到家,则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务上。跟儿子对话后,她才心酸地发现,这是因为对孩子关注太少、要求太多导致的。
接着,曾凡把儿子的心理告诉了先生,并跟先生约法三章,在对儿子有要求前,先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儿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周末她负责带儿子出去玩儿半天,先生则在平时给儿子买点零食和小礼物,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两周后,被满足心理需求的儿子不闹了。曾凡说,其实化解孩子的仇恨,就是和他们重新建立一次亲密关系。有些人把这想象得很困难,其实孩子要的,只是父母的理解和关爱。
别和孩子赌气
人们总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进入仇亲期、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的孩子也是一样。每个孩子都渴望获得父母的爱,当来自父母的爱出现了缺失,孩子自然会心生不满,进而转化为“仇恨”。
很多父母认为,在子女抚育方面,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却还是遇到了孩子的不满,这令这些父母不知所措。
不妨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父母既然能单方面地认为自己并无问题,那么就说明在教育子女上,缺乏良好的沟通意识。孩子的心思不被体察,自然无从知道孩子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无论付出再多的爱,对孩子而言,都不见得是符合他们需求的,也自然不能令孩子满意。所以说,仇亲的孩子,一定有一对不懂沟通的父母。
当父母们遭遇孩子的敌对情绪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尽管被自己的孩子“仇恨”令人不快,但切忌自己也情绪上头,采取呵斥、打骂、责罚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如果感觉愤怒难平,建议先离开现场,想想你正遭遇了什么,如何更好地处理,给孩子树立榜样,相信你会很快平静。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语气轻柔地和他们谈谈,弄清楚孩子的内心想法。
如果孩子愿意聊,这无疑是个良好的引导机会,但得避免说教。可以先听孩子讲,让孩子宣泄完情绪,再引导孩子去思考并征询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思考除了对父母发脾气外,是否还有别的解决方案,再和孩子一起分析不同方案可能出现的后果,最后让孩子自己得出最佳解决方案。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与尊重,情绪将得到舒缓,也会学习如何理解、尊重父母,同时也培养了孩子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如何处理的能力。
和仇亲孩子的沟通法则
沟通 当孩子主动和你谈话,不论孩子年龄大小,都别似听非听。如果手上有要紧事做,可以跟孩子说明,取得孩子谅解后,找个空闲的时间,耐心而认真地听听孩子的需求;
尊重 了解孩子的需求后,如果合理,要尽量支持孩子。 如果不合理,就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加以矫正,别只是唠叨说教,也别事事干涉对孩子指手画脚;
引导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这并不代表否定孩子,可以多让孩子发表对家庭事务的意见,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家庭成员感,巩固亲子关系;
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的颠扑不破的教育法则。孩子一般都是根据别人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言词来学习和评价别人的,当然也包括评价自己的父母;
冷静 孩子仇亲时,对父母有再过分的言行,父母都应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分的反应。即使是一次偶然的过火行为,也容易在亲子关系上留下长期的裂痕。
孩子的心理状态,事实上是对父母教育方式及相处模式的反馈。而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可能因为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对父母产生不同程度的敌对情绪。
妈妈我想杀了你
在忙于建立亲子关系的父母心中,没准儿会对“仇亲”一说嗤之以鼻。多数父母甚至还认为,孩子不听话,和父母作对,不外乎是进入了逆反期,这是好事,说明孩子正在更多地探索这个世界,并逐步形成独立价值观,变得更有主见。
然而乐观父母们的这个认知到底肤浅了些。当孩子的眼里写着“厌恶父母,恨这个家”的情绪,就不是能单纯视为逆反表现所能说明的问题。逆反期的孩子容易出现仇亲心理,但仇亲却并非只发生于逆反期,这甚至是个直到孩子成年,都可能一直伴随的现象。
“得知女儿想杀我,我震惊得差点当场晕倒。”接受采访时,福建的钟瑜婷神色复杂地说起事情的经过:“上周,从语文老师那儿拿到女儿的作文——给妈妈的一封信。虽然是以
‘亲爱的妈妈’开头,里面却满含怨气。她说,我不是实现您人生遗憾的工具,我根本不想在繁重的学业之外,还要去上钢琴课和舞蹈课讨您欢心,可是每次和您沟通,我却只能看到您已不再年轻的脸上流露出的种种刻薄。从小到大,我一直在忍受您‘笨、蠢’的无情的责骂,我恨透了您,妈妈,我真想杀了您!”
“女儿今年17岁,高二,我的确给她报了业余艺术班,希望她拥有更多特长,不能输给其他孩子。女儿的钢琴成绩其实并不理想,我也经常很严厉地说她笨,还会给予相应的惩罚。我一直觉得这是为她好,没想到,她竟然这么恨我。”
在一些相关调查中,很多父母并不清楚“仇亲”这一概念,也更不知道如何化解孩子的“仇恨”。钟瑜婷也承认,她的确忽略了女儿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利。但即便她给女儿停掉钢琴课及舞蹈课后,也没能修补已经恶化的母女关系,“作文事件”后,女儿一直拒绝和她说话。
问题在哪里
孩子反馈给父母的心理状态,事实上是对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相处模式的投射。孩子为什么会对朝夕相处的父母产生敌意?这可能依然要从父母身上寻找原因。
父母作为孩子责无旁贷的监护人,总是容易过于紧张孩子的未来,于是就容易形成强迫和控制,甚至为此急功近利地责骂,在孩子思想越发独立时,则理所当然地会被这种情况所困。除了这种控制型父母令孩子憎恶外,还有言传多过身教的说教型。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管教孩子的言行上,自己却显得大大咧咧。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说别人坏话,放低自身礼仪标准,生活习惯随意懒散,毫不上进,却要求孩子做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还有彻底忽视孩子心理健康,只管尽完给孩子衣、食、念书不愁的义务,冷漠到连控制孩子都懒得的粗暴型。他们通常处理不好夫妻间的矛盾,当着孩子大吵大闹,以及事事埋怨指责,甚至动辄动手打孩子。
而这些父母,都会不约而同地惹来孩子的愤怒和仇视,严重则可能会给孩子留下“被父母毁了一生”的阴影。而经济并未独立的孩子,采取的反抗方式,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恨。
要么和父母一沟通就吵架,要么采取完全不理会的冷暴力,甚至在情绪激动时做出伤害父母、自残及离家出走的危险行为。
另外,就算父母自认做得足够好、不同于以上三类,也不能彻底忽略仇亲问题。
从孩子自身的心理发展角度,10岁前后的孩子会经历一个心理“仇亲期”。此时的他们身心都非常渴望美好,就会产生强烈的攀比心。在与周围人群,如老师,同学的父母、邻家阿姨等的比较中,他们会主动憎恶父母的俗不可耐的说教、过于老化的知识、十分随便的仪态和生硬的讲话方式等。
而父母这一时期与孩子的相处,也很容易和自身的“婚姻之痒”发生严重的冲撞,如果缺乏自我调节和正确引导孩子的觉悟,导致无意识的伤害,孩子就会从憎恶转为仇视。
解铃还须系铃人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孩子仇亲这一敏感的心理状况,关乎父母的一言一行,那么,父母要化解孩子的“仇恨”,就得建立和孩子共同面对问题的能力。
譬如接纳孩子的仇恨,重新审视自己,再对孩子进行细致有效的引导。
“儿子今年8岁,最近很喜欢和我们对着干,比如先生让他收拾玩具,他就偏要把玩具弄到客厅来,堆得到处都是。如果我们用更严厉的语气规范他的行为时,他就会狠狠地恨我们一眼,然后再掉头走开。最近一次,连严厉告诫也不管用了,先生终于动手打了他。几巴掌重重地落在小屁股上,儿子跟着竟大哭大闹,我恨你们!我恨你们!”
曾凡是杭州一个妈妈论坛的红人,同样遭遇孩子仇亲的她,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不知道这个小人儿怎么学会使用恨这个字,但这引起了我的重视。晚上我走进儿子的房间,问他为什么恨我们。儿子却委屈地哭着说,你们就知道对我说‘不要这个,不要那个’,昨天我看到爸爸也是用了东西乱扔,还是你给他收拾的。而且你们很久都没带我出去玩了,我们还是不是一家人呀?我当然恨你们了。”
曾凡和先生工作很忙,先生近期忙到周末也要加班,而她一回到家,则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务上。跟儿子对话后,她才心酸地发现,这是因为对孩子关注太少、要求太多导致的。
接着,曾凡把儿子的心理告诉了先生,并跟先生约法三章,在对儿子有要求前,先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儿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周末她负责带儿子出去玩儿半天,先生则在平时给儿子买点零食和小礼物,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两周后,被满足心理需求的儿子不闹了。曾凡说,其实化解孩子的仇恨,就是和他们重新建立一次亲密关系。有些人把这想象得很困难,其实孩子要的,只是父母的理解和关爱。
别和孩子赌气
人们总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进入仇亲期、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的孩子也是一样。每个孩子都渴望获得父母的爱,当来自父母的爱出现了缺失,孩子自然会心生不满,进而转化为“仇恨”。
很多父母认为,在子女抚育方面,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却还是遇到了孩子的不满,这令这些父母不知所措。
不妨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父母既然能单方面地认为自己并无问题,那么就说明在教育子女上,缺乏良好的沟通意识。孩子的心思不被体察,自然无从知道孩子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无论付出再多的爱,对孩子而言,都不见得是符合他们需求的,也自然不能令孩子满意。所以说,仇亲的孩子,一定有一对不懂沟通的父母。
当父母们遭遇孩子的敌对情绪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尽管被自己的孩子“仇恨”令人不快,但切忌自己也情绪上头,采取呵斥、打骂、责罚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如果感觉愤怒难平,建议先离开现场,想想你正遭遇了什么,如何更好地处理,给孩子树立榜样,相信你会很快平静。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语气轻柔地和他们谈谈,弄清楚孩子的内心想法。
如果孩子愿意聊,这无疑是个良好的引导机会,但得避免说教。可以先听孩子讲,让孩子宣泄完情绪,再引导孩子去思考并征询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思考除了对父母发脾气外,是否还有别的解决方案,再和孩子一起分析不同方案可能出现的后果,最后让孩子自己得出最佳解决方案。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与尊重,情绪将得到舒缓,也会学习如何理解、尊重父母,同时也培养了孩子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如何处理的能力。
和仇亲孩子的沟通法则
沟通 当孩子主动和你谈话,不论孩子年龄大小,都别似听非听。如果手上有要紧事做,可以跟孩子说明,取得孩子谅解后,找个空闲的时间,耐心而认真地听听孩子的需求;
尊重 了解孩子的需求后,如果合理,要尽量支持孩子。 如果不合理,就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加以矫正,别只是唠叨说教,也别事事干涉对孩子指手画脚;
引导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这并不代表否定孩子,可以多让孩子发表对家庭事务的意见,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家庭成员感,巩固亲子关系;
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的颠扑不破的教育法则。孩子一般都是根据别人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言词来学习和评价别人的,当然也包括评价自己的父母;
冷静 孩子仇亲时,对父母有再过分的言行,父母都应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分的反应。即使是一次偶然的过火行为,也容易在亲子关系上留下长期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