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满眼风光满心迷茫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ui4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每年5月份起,我们一家都为“暑假去哪儿玩”而纠结。
  以前,我们全家自助游,经济又实惠,还能促进亲子感情。儿子三年级时,我们给他报了“小记者班”组织的英国7日游学——儿子第一次走出国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从此,他的旅游胃口越来越大。国内的线路,已被他嗤之以鼻。
  四五年级,他分别去美国、澳大利亚游学,时间大多是半个月到一个月,费用在3到5万不等。除带回当地的纪念品之外,儿子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英语口语。然而我计算了一下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觉得“游学”学到的东西应该不止这些。
  而媒体的不断曝光,验证了我的猜测:举办游学的机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机构以牟利为目的,在孩子去了国外之后,将“去名校参观”“插班听课”和“当地教师互动”等环节改为了购物和自由活动。更有甚者,很多机构干脆将“学”的部分彻底删除,带着孩子们吃喝玩乐。
  再看儿子,几次游学下来,心变得浮躁虚荣。他开始对品牌着迷,并且不断刷新朋友圈——在游学中,他国际朋友没交到几个,国内的纨绔子弟反而认识了不少。最糟糕的是,在这种高消费的活动中,孩子们产生了一个错觉——将来,我要是考不进大学,爸妈就会出钱将我送到国外,那里的环境可比国内好多了。
  这种错误的思维,让儿子学习变得越来越缺乏动力。原本,我们是想用国际名校来激励他,没想到反而给他找到不好好学习的退路。
  2
  我多次尝试与儿子沟通,最后都以不愉快收场。
  儿子搬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道理来反驳我,我则用生意人惯有的思维跟他计算“成本和收获”,告诉他这种投资不合算。
  最后儿子问我:“如果我暑假不去国外,老师让写暑假作文时写些什么呢?”
  我咨询了儿子的班主任,老师无奈地说:“每到学期末,孩子们无心复习,整天都琢磨着假期去哪里玩。父母应该知道,保持孩子有一颗平静的心最重要。这些孩子现在是好好读书打基础的阶段,根本没必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游学。”
  我很认同班主任的看法。无奈,我们过去错误的做法已经让孩子的心变得又野又大,想要重新收回来,谈何容易。
  谈到写作文的事,老师说:“一写到‘最有意义的事,最高兴的事,最难忘的事’,全班孩子都在写旅游,讲来讲去都是套话。还有人在作文里显摆自己去过哪些地方,玩过哪些东西……这类作文,我都给最低分。其实,我布置暑假作文,是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真善美,记录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绝对没有催促他们去旅游的意思。”
  3
  我从网上下载了相关资料,好好整理了自己的思绪。然后,我约儿子去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谈心。
  话题就从最新的高考改革开始。我问他对于高考“弱化英语加强汉语”的看法,他吐了吐舌头:“考语文,我真的很虚,文言文的部分需要加强,我最怕了。”
  我告诉儿子,我对这样的改革是举双手双脚赞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当然要从小学好自己的语言。儿子反驳我说:“我很多朋友都准备中学出国,他们觉得自己首先是世界公民,然后才是中国人。”
  我给儿子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30年前,当我还在小山村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问大家:“你们长大了要做什么?”班级里每个同学都发言,大家的理想都非常远大。只有我和山牛两个人被老师批评了:我说自己长大了只要走出小山村,做啥都无所谓。山牛的理想更实在——他想做个好农民,娶个好媳妇。后来,我们都长大了。这批同学里只有我和山牛实现了理想。山牛现在成了村里最大的企业家,那些梦想做科学家、大官、世界冠军的同学都在给他打工。
  儿子笑得直不起腰来,他认识那位山牛叔叔,也知道我所说的都是真话。我借此告诉他:“胸怀世界是对的,然而先要对自己有所认识。自己的位置都没找准,何谈汲取世界文化的精髓?”
  我又跟他聊电影,谈到李安和张艺谋的区别。儿子很喜欢这个话题,他也认同李安所说:“先是中国的,然后才是世界的。”
  儿子的话匣子打开之后,我跟他又重新聊起游学这件事。我问他是不是有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感觉。虽然觉得国外的东西很好,然而自己能吸收的东西实在有限,回来不久就忘干净了?
  儿子不承认也不反驳。
  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对中国文化的精髓还没有更深的认识,你的万卷书没读到位,走万里路自然收获不大。”
  我明确表态:“我不打算中学阶段送你出国。如果高考你没考上,我希望你复读。如果你想出国,就自己申请奖学金出去。我觉得你在中国接受了高等教育,明确自己的方向之后,再出国学习,才能物超所值。”
  儿子嘴上虽然不服气地说:“你这个斤斤计较的商人啊。”心里对我的话还是听进去了。
  4
  今年暑假,我们全家进行了一次台湾游。
  在台湾,我们都由衷感慨,台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得比我们好!台湾的建筑古朴低调,没有西方的那种荣华和铺张,而且这里老百姓的综合素质很高。在台湾一个朋友家里,儿子发现与自己同年级的小姐姐,语文水平比自己高了好多。
  虽然,我们走了多年的弯路,兜了个大圈子。但是,国家高考方案的合宜调整启发了我们——对我的孩子来说,后续的补课一定来得及。帮助孩子在国学与传统中认清自己,才能成为国际化的“中国人才”。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其他文献
名人小档案:   梅贻琦(1889年-1962年),字月涵,天津市人,祖籍江苏武进。他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著有《中国人的教育》《中国的大学》以及《梅贻琦自述》等。   梅贻琦性格温和,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路上,他总是把最恰到好处的爱给孩子。他认为:“养儿养鱼也。家庭像水,父母犹如大鱼,孩子犹如小鱼,教育就像游泳。大鱼前
期刊
新潮流应运而生   一直以来,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多为有关单位请专家给父母做讲座、答疑解惑,家庭教育的教学既缺乏系统性,也缺乏一对一的针对性。如今,父母自己站出来发光发热,利用微信、微博做育儿媒体探索、开创公益教育机构。这一新潮流的涌现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其特点与发展走向值得关注。   我们正处于以数字化、全球化为特征的飞速发展时期,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父母群体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越来越
期刊
一   去年秋天,我收到一位美国同学的邮件,说他儿子这学期要学习一些世界地理和文化知识,过段时间会讲到中国、日本、越南、柬埔寨等亚洲国家,希望我女儿能给他儿子班上写封信,介绍一下中国和北京。   同学的儿子在迈阿密上幼儿园,今年5岁。   我当时很感慨。在北京上一年级的女儿,没有这样的课。她所在的幼儿园每逢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都有庆祝活动。但仔细想想,这些其实都是西方文化、甚至仅仅是美国
期刊
作为父母,你还在为育儿问题找不到对策而纠结苦恼,还在为无暇研读教育书刊而愧疚不安?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是不是也想随时与人分享心得,或随时有人指点迷津?   本刊邀请两位家庭教育公益机构的创办者撰稿,她们不仅努力引领着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还为更多的父母提供了便利实用的学习平台。   博雅小学堂(微信ID:boyakids)是通过智能手机收听的中国第一家儿童人文电台。   博雅小学堂着眼于帮助那些
期刊
2014年初,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学生李雁志获得了市科学小博士一等奖。同年6月1日,他被评为鼓楼区优秀少先队员,接着又获得了“华罗庚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一等奖。  近日,笔者采访了李雁志的妈妈颜娟。这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妈妈很低调。她说教育孩子其实没什么诀窍,就是多忽悠!  忽悠一:望远镜  2002年李雁志出生了。李雁志的妈妈和爸爸都属于高学历高收入高素养的三高人群,也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天下父母心。他们希
期刊
2014年5月,荣获新浪教育2013年度中国榜样家长的刘称莲,推出著作《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这位陪读妈妈把“和谐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的理念用于育儿实践,使女儿李若辰顺利走过关键的初中三年。高中毕业后,李若辰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还成了青少年畅销书作家。刘称莲善于抓住生活细节,利用孩子的兴趣点顺势而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她还注意构筑爱的边界,亲子之间保留各自独立的空间,让孩子
期刊
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具体规范:  3-6岁幼儿园阶段  1、知道跟好家长、老师。  2、不踩踏草坪,不采摘花果。  3、不乱扔垃圾。  7-12岁小学阶段  1、便后及时冲水,不随地大小便。  2、不触摸文物,在景物上不画写、不划刻。  3、不追、捉、打、喂动物。  4、不攀爬景区设施。  5、带走自己产生的所有垃圾。  13-15岁初中阶段  1、吐痰和口香糖用纸巾包好丢入
期刊
一  从睿睿3岁半开始,父母逐步发现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遇事知难就退,绝不再去尝试。  比如,前几天爸爸带他去游乐园时,他跟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当其他小朋友在跳跳垫上,高兴地跳上跳下时,睿睿只站在一旁看哥哥姐姐们跳,他也跟着乐,但决不上去跳。当哥哥姐姐们下来时,他才小心翼翼地上去跳。奶奶说睿睿不跟小朋友一起跳,可能是因为怕小朋友笑他跳得不高,跳得不好,毕竟他刚刚学会向上跳,有点胆小爱面子。  那天晚
期刊
小学生可以自己改名吗?  江苏苏州一读者来信咨询:我儿子胡乐今年上六年级,他一直为自己的名字而烦恼,小的时候,同学说他的名字像女孩,再大一些,同学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糊了”。眼看着要升初中了,他想给自己改个名字。请问像我儿子这样的未成年人,可以给自己改名字吗?  答:法律赋予我们一项权利叫做“姓名权”,是指自主决定、变更、使用姓名的权利,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跟随父亲的姓氏,
期刊
别把暴力“遗传”给孩子  江苏南通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女儿今年上四年级,从去年开始,她在学校三天两头打架,我们不得不带被她打过的孩子去看病。原来她只是在学校用暴力,现在回到家里脾气也越来越大,她妈妈的脾气也爆,结果两人天天吵架,有时还动手,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这么难管呢?  答:最近流行一个词语叫“隐性留守儿童”,意思就是说父母虽然和孩子在一起,但他们却不重视或者不懂家庭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