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进入近现代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进入一个巅峰时期,赏石文化在此时也进入了高潮。
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此时盘点赏石文化百年史话,以纪念辛亥革命。
赏石著作、赏石团体大量涌现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处于求生存、求解放时期,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破坏,赏石文化进入低谷,但仍有不少文人、画家、收藏家爱好奇石矢志不渝,有的以石自喻,爱其坚贞“孤高介节”,并和民族气节相联系,寓以坚强不屈之精神。
近代中国的赏石专著以章鸿钊的《石雅》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王猩酉《雨花石小记》、张轮远《万石斋大理石谱》最为著名。其中,章氏《石雅》首次应用了近代科学的一些观点,对我国传统赏石文化与西方赏石文化做了一定程度的比较和分类论述。张轮远的《万石斋大理石谱》,虽然主要论述的对象只限于雨花石和大理石,但其“灵岩石质论”、“灵岩石色论”、“灵岩石文论”、“灵岩石象形论”,以及其等次、品级划分及理论等,实为各类观赏石中所普遍使用的原则。张轮远在收藏中感悟石头形体之万变千奇,天然纹色之美妙,赞曰:“可谓兼人之至色,备天地之神奇。”钟爱其“坚贞沉静,孤高介节”,“故乐而忘倦,愿与之终身游”。其友崔酿泉赠诗曰:“藏书藏石两兼之,石可呼兄亦可师,坐踞书城容啸傲,孤综那许俗流知。”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赏石文化也有长足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古老赏石文化,植根在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华文化沃土之上,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重视赏石的审美价值。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赏石热一浪高过一浪,我国也出现了全国性的赏石热。最主要的标志是各种赏石展览、专业展馆、学术团体和专著、报刊的大量出现,其势如雨后春笋,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专门经营石头的生意也应运而生,并空前繁荣起来,在许多地方还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产业。赏石团体组织完善,逐渐形成完整的组织体系。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是全国性赏石组织,下设全国赏石专业委员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相应赏石学会,全国各地现有各种爱石、赏石、奇石、石玩、石艺、山石、雅石、盆景方面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大大小小在1000个以上。
许多省(直辖市)还形成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州)和县(区)三级学术团体网络,其中尤以南京中华奇石馆、武汉中华奇石馆、柳州八桂奇石馆、山东省奇石艺术展览馆等30余家专业石展馆最有影响。
民间石馆更是星罗棋布,不可胜数。赏石文化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赏石理论的指导,并逐渐建立完整的赏石理论体系。这是中国赏石文化成为独立学科的基础,也是作为赏石文化发源地的中国不可推辞的历史重任。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外赏石活动和学术会议的增加,很多赏石理论家、赏石鉴赏收藏家、园林专家及文学艺术家、书画家、考古学家、地矿专家等,都积极动手撰写文章,仅赏石专著、画册、报刊和资料汇编等多达数十种。
其中影响较大者有:桑行之等编辑的《说石》,李雪梅主编的《中国古玩辨伪全书·石玩篇》,贾祥云撰写的《中国收藏及鉴赏·中国观赏石之收藏篇》,刘水编著的《南京雨花石》,袁奎荣等编著的《中国观赏石》,赵有德编著的《柳州石玩精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奇石》,黄忠胜编的《中国赏石大观》,贾平凹的《石头记》,以及《石玩艺术》、《石之美》、《台湾石头的故乡》、《雅石铭品欣赏》、《黄河石谱》等。
这些作品以及众多的画册、报刊,对于赏石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赏石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等,都起了推动作用。
赏石活动的日益普及
20世纪80年代初,柳州在国内首先并多次举办了石种繁多、新奇高雅的石玩展,首辟石玩交易市场。柳州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对石玩艺术的执著追求和积极的发掘,经过审评,认定了一批本市石玩艺术家和收藏家,还出现了不少奇石专业村。
合山市马安村位于红水河畔,附近十五滩盛产奇石,每年冬季有700多人下河滩拣捞奇石,全村240多户农家庭院成了五彩缤纷的奇石店,红水河产的彩釉石、鸳鸯石名扬四海。山东临朐县是江北最大的奇石集散中心,市场占地25480平方米,有1300个摊位,年交易额达1.3亿元,奇石专业户640户,2200多人。
赏石文化的发展已跨越国家和地区,国际性的学术团体和国际展览、交流日益增多。赏石文化在东方文化圈中的发展更是高潮迭起,成为代表国家文化和文明的象征。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宜昌市、徐州市、淄博市、武汉市、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学会与各地省市建委、园林局联合承办的全国赏石展览和赏石学术研讨会,已先后举办了六届。
第一届中国赏石展览于1992年10月18—31日在湖北宜昌市云集山庄举行,来自全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解放军共56个单位160多位代表参展,展品近3000件。
随后,几乎每隔两到三年就会有一次全国性的观赏石活动展。
同时,国际赏石活动也日益频繁。上海会议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赏石研讨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甘伟林会长、付珊仪秘书长、贾祥云副秘书长等代表我国参加了会议。韩国寿石会理事长郑佑贤先生,德国赏石协会主席、欧洲赏石联合会主席wie ·Benz先生,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苏雪痕先后发言。我国有28个省直辖市选送了优秀的赏石与盆景参展,参展赏石230件,盆景120件。
1999年10月在台湾举办第五届亚太地区赏石会暨展览会,中国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组织参加会议和展览。第六届展览会在马来西亚举办。第七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会于2003年2月27曰在菲律宾马尼拉会展中心开幕。北京市代表在会议上提出申办下一届的主办权,并已获得顺利通过,申办成功。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设立奇石专项展,并建成昆明国际奇石馆。
1999年柳州举办首届国际奇石节,19个国家和国内25个省市5万多人参加。柳州建成奇石城,面积80000平方米,建筑20000平方米,成为奇石交易中心、石文化交流中心。
在此期间,全国性的赏石观摩会、研究会、精品展、邀请会也相继召开。1990年7月,国家地矿部和国家旅游总局共同主持在北京召开“中国首届观赏石观摩与研讨会”。1993年上海爱石协会陈瑞枫先生筹办第一届中国名人藏石精品展。1994年郑州奇石王国藏石馆李广岭先生筹办第二届中国名人藏石展。1995年桂林天然奇石馆向科生先生筹办第三届中国名人藏石展。
山东省赏石协会1996年在济南举办了山东省首届赏石展,1998年在淄博举办了第二届赏石展暨淄博市首届赏石展览。
赏石研究形成独立的学科
进入20世纪90年代,赏石文化迅猛发展,赏石队伍日益壮大,赏石文化更加普及,各种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拍卖会、研讨会相继举办,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层次越来越高。
各种介绍研究赏石的报刊、杂志、专著、画册不断面世,中国赏石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新气象。更为可喜的是,在普及赏石文化知识、传递赏石信息的同时,相当一批赏石专家、赏石爱好者对赏石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为完善中国赏石理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们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全面、系统研究赏石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学科特色、赏石分类、类型特征、赏石的自然分布、理化结构、成因机理、观赏价值、美学特征、收藏与鉴赏、展览与交流、可持续性发展等。
比如杨鸿勋、贾祥云、苏雪痕、赵有德、沈宽先生多年来在赏石文化上努力耕耘,不断探索,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赏石历史专论,对中国赏石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运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借助考古学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科学论证,第一次提出中国赏石文化起源于三代(夏、商、周)。
中国的赏石评价和鉴赏应以观赏作为主导因素,通过自然石头的形态、质地、纹理、色泽、声韵、意境、几座、名称八大观赏要素来进行综合评价。
中国赏石的命名采用双命名法,即在尊重传统形成的命名基础上,对新石种采用双命名法,将观赏特点和石头的产地相结合。如山东临朐产的彩石,有的称五彩石、七彩石等,按双命名法称为鲁彩石。
张士中、袁奎荣先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石头的成因、构成、演化、观赏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使人们在赏石中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理论上对赏石的观赏特性进行了科学论证。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苏雪痕教授自1993年以来,除在教学上设赏石艺术课程外,还在毕业论文中专设赏石论文,带领毕业生深入研究,都对赏石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纪是中国赏石文化空前发展和复兴的时期,赏石专家马鸿斌先生在收集大量赏石文化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天地石心》,以后又着手撰写《二十世纪中国赏石文化史》。
赏石是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石头的外部形态、自然特点是在特定的地质、地理、压力、温度等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表现出古朴的自然美。赏石又是一种发现艺术,通过人类的视觉、触觉、听觉感知石头的基本属性,发现其形态美、色彩美、音韵美、质地美,从而产生激情、引发联想,并赋予石头一定内涵,也就构成了赏石文化的深刻文化底蕴。赏石是高雅艺术,它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更需要悟性和灵感。东方赏石文化强调意境,追求深刻的内涵,赏石启迪心智,品石悟道入禅、修心养性、陶冶情操。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有句话‘玩物丧志’,别的不论,玩石头却绝不丧志。玩的石都是奇石,归于发现的艺术,不是谁都有心玩的,谁都玩得出的,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淡泊的态度,天真,美好,这就是缘分。”
人本身是大自然中一分子,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爱石是其天性,是对自然崇拜的具体体现。石头是大山的缩影,爱石如爱山,人们移情于奇石之上,钟情于奇石之美。石性、人性、天性,相互交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当代是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也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时代,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追求返璞归真。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美是赏石的真谛,追求意境是赏石的至极。
从石头上读到诗,从石头中看到画,从石头中聆听音乐,从石头中体悟自然的奥妙,从石头中体悟宇宙的玄机,从石头中体悟人生的哲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人石合一,方为真谛。
(作者系赏石理论大师、教授级高工)
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此时盘点赏石文化百年史话,以纪念辛亥革命。
赏石著作、赏石团体大量涌现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处于求生存、求解放时期,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破坏,赏石文化进入低谷,但仍有不少文人、画家、收藏家爱好奇石矢志不渝,有的以石自喻,爱其坚贞“孤高介节”,并和民族气节相联系,寓以坚强不屈之精神。
近代中国的赏石专著以章鸿钊的《石雅》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王猩酉《雨花石小记》、张轮远《万石斋大理石谱》最为著名。其中,章氏《石雅》首次应用了近代科学的一些观点,对我国传统赏石文化与西方赏石文化做了一定程度的比较和分类论述。张轮远的《万石斋大理石谱》,虽然主要论述的对象只限于雨花石和大理石,但其“灵岩石质论”、“灵岩石色论”、“灵岩石文论”、“灵岩石象形论”,以及其等次、品级划分及理论等,实为各类观赏石中所普遍使用的原则。张轮远在收藏中感悟石头形体之万变千奇,天然纹色之美妙,赞曰:“可谓兼人之至色,备天地之神奇。”钟爱其“坚贞沉静,孤高介节”,“故乐而忘倦,愿与之终身游”。其友崔酿泉赠诗曰:“藏书藏石两兼之,石可呼兄亦可师,坐踞书城容啸傲,孤综那许俗流知。”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赏石文化也有长足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古老赏石文化,植根在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华文化沃土之上,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重视赏石的审美价值。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赏石热一浪高过一浪,我国也出现了全国性的赏石热。最主要的标志是各种赏石展览、专业展馆、学术团体和专著、报刊的大量出现,其势如雨后春笋,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专门经营石头的生意也应运而生,并空前繁荣起来,在许多地方还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产业。赏石团体组织完善,逐渐形成完整的组织体系。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是全国性赏石组织,下设全国赏石专业委员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相应赏石学会,全国各地现有各种爱石、赏石、奇石、石玩、石艺、山石、雅石、盆景方面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大大小小在1000个以上。
许多省(直辖市)还形成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州)和县(区)三级学术团体网络,其中尤以南京中华奇石馆、武汉中华奇石馆、柳州八桂奇石馆、山东省奇石艺术展览馆等30余家专业石展馆最有影响。
民间石馆更是星罗棋布,不可胜数。赏石文化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赏石理论的指导,并逐渐建立完整的赏石理论体系。这是中国赏石文化成为独立学科的基础,也是作为赏石文化发源地的中国不可推辞的历史重任。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外赏石活动和学术会议的增加,很多赏石理论家、赏石鉴赏收藏家、园林专家及文学艺术家、书画家、考古学家、地矿专家等,都积极动手撰写文章,仅赏石专著、画册、报刊和资料汇编等多达数十种。
其中影响较大者有:桑行之等编辑的《说石》,李雪梅主编的《中国古玩辨伪全书·石玩篇》,贾祥云撰写的《中国收藏及鉴赏·中国观赏石之收藏篇》,刘水编著的《南京雨花石》,袁奎荣等编著的《中国观赏石》,赵有德编著的《柳州石玩精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奇石》,黄忠胜编的《中国赏石大观》,贾平凹的《石头记》,以及《石玩艺术》、《石之美》、《台湾石头的故乡》、《雅石铭品欣赏》、《黄河石谱》等。
这些作品以及众多的画册、报刊,对于赏石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赏石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等,都起了推动作用。
赏石活动的日益普及
20世纪80年代初,柳州在国内首先并多次举办了石种繁多、新奇高雅的石玩展,首辟石玩交易市场。柳州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对石玩艺术的执著追求和积极的发掘,经过审评,认定了一批本市石玩艺术家和收藏家,还出现了不少奇石专业村。
合山市马安村位于红水河畔,附近十五滩盛产奇石,每年冬季有700多人下河滩拣捞奇石,全村240多户农家庭院成了五彩缤纷的奇石店,红水河产的彩釉石、鸳鸯石名扬四海。山东临朐县是江北最大的奇石集散中心,市场占地25480平方米,有1300个摊位,年交易额达1.3亿元,奇石专业户640户,2200多人。
赏石文化的发展已跨越国家和地区,国际性的学术团体和国际展览、交流日益增多。赏石文化在东方文化圈中的发展更是高潮迭起,成为代表国家文化和文明的象征。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宜昌市、徐州市、淄博市、武汉市、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学会与各地省市建委、园林局联合承办的全国赏石展览和赏石学术研讨会,已先后举办了六届。
第一届中国赏石展览于1992年10月18—31日在湖北宜昌市云集山庄举行,来自全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解放军共56个单位160多位代表参展,展品近3000件。
随后,几乎每隔两到三年就会有一次全国性的观赏石活动展。
同时,国际赏石活动也日益频繁。上海会议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赏石研讨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甘伟林会长、付珊仪秘书长、贾祥云副秘书长等代表我国参加了会议。韩国寿石会理事长郑佑贤先生,德国赏石协会主席、欧洲赏石联合会主席wie ·Benz先生,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苏雪痕先后发言。我国有28个省直辖市选送了优秀的赏石与盆景参展,参展赏石230件,盆景120件。
1999年10月在台湾举办第五届亚太地区赏石会暨展览会,中国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组织参加会议和展览。第六届展览会在马来西亚举办。第七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会于2003年2月27曰在菲律宾马尼拉会展中心开幕。北京市代表在会议上提出申办下一届的主办权,并已获得顺利通过,申办成功。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设立奇石专项展,并建成昆明国际奇石馆。
1999年柳州举办首届国际奇石节,19个国家和国内25个省市5万多人参加。柳州建成奇石城,面积80000平方米,建筑20000平方米,成为奇石交易中心、石文化交流中心。
在此期间,全国性的赏石观摩会、研究会、精品展、邀请会也相继召开。1990年7月,国家地矿部和国家旅游总局共同主持在北京召开“中国首届观赏石观摩与研讨会”。1993年上海爱石协会陈瑞枫先生筹办第一届中国名人藏石精品展。1994年郑州奇石王国藏石馆李广岭先生筹办第二届中国名人藏石展。1995年桂林天然奇石馆向科生先生筹办第三届中国名人藏石展。
山东省赏石协会1996年在济南举办了山东省首届赏石展,1998年在淄博举办了第二届赏石展暨淄博市首届赏石展览。
赏石研究形成独立的学科
进入20世纪90年代,赏石文化迅猛发展,赏石队伍日益壮大,赏石文化更加普及,各种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拍卖会、研讨会相继举办,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层次越来越高。
各种介绍研究赏石的报刊、杂志、专著、画册不断面世,中国赏石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新气象。更为可喜的是,在普及赏石文化知识、传递赏石信息的同时,相当一批赏石专家、赏石爱好者对赏石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为完善中国赏石理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们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全面、系统研究赏石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学科特色、赏石分类、类型特征、赏石的自然分布、理化结构、成因机理、观赏价值、美学特征、收藏与鉴赏、展览与交流、可持续性发展等。
比如杨鸿勋、贾祥云、苏雪痕、赵有德、沈宽先生多年来在赏石文化上努力耕耘,不断探索,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赏石历史专论,对中国赏石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运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借助考古学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科学论证,第一次提出中国赏石文化起源于三代(夏、商、周)。
中国的赏石评价和鉴赏应以观赏作为主导因素,通过自然石头的形态、质地、纹理、色泽、声韵、意境、几座、名称八大观赏要素来进行综合评价。
中国赏石的命名采用双命名法,即在尊重传统形成的命名基础上,对新石种采用双命名法,将观赏特点和石头的产地相结合。如山东临朐产的彩石,有的称五彩石、七彩石等,按双命名法称为鲁彩石。
张士中、袁奎荣先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石头的成因、构成、演化、观赏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使人们在赏石中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理论上对赏石的观赏特性进行了科学论证。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苏雪痕教授自1993年以来,除在教学上设赏石艺术课程外,还在毕业论文中专设赏石论文,带领毕业生深入研究,都对赏石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纪是中国赏石文化空前发展和复兴的时期,赏石专家马鸿斌先生在收集大量赏石文化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天地石心》,以后又着手撰写《二十世纪中国赏石文化史》。
赏石是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石头的外部形态、自然特点是在特定的地质、地理、压力、温度等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表现出古朴的自然美。赏石又是一种发现艺术,通过人类的视觉、触觉、听觉感知石头的基本属性,发现其形态美、色彩美、音韵美、质地美,从而产生激情、引发联想,并赋予石头一定内涵,也就构成了赏石文化的深刻文化底蕴。赏石是高雅艺术,它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更需要悟性和灵感。东方赏石文化强调意境,追求深刻的内涵,赏石启迪心智,品石悟道入禅、修心养性、陶冶情操。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有句话‘玩物丧志’,别的不论,玩石头却绝不丧志。玩的石都是奇石,归于发现的艺术,不是谁都有心玩的,谁都玩得出的,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淡泊的态度,天真,美好,这就是缘分。”
人本身是大自然中一分子,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爱石是其天性,是对自然崇拜的具体体现。石头是大山的缩影,爱石如爱山,人们移情于奇石之上,钟情于奇石之美。石性、人性、天性,相互交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当代是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也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时代,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追求返璞归真。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美是赏石的真谛,追求意境是赏石的至极。
从石头上读到诗,从石头中看到画,从石头中聆听音乐,从石头中体悟自然的奥妙,从石头中体悟宇宙的玄机,从石头中体悟人生的哲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人石合一,方为真谛。
(作者系赏石理论大师、教授级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