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其次,家长、学校、社会要为农村小学充分挖掘书源使之有书可读;再次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农村学生 课外阅读 重要性 挖掘书源 习惯 方法
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存在着相当大的、多方面的差距,课外阅读就是其中之一。
1.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少年时期多阅读的书籍。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长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益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
2.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在农村小学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表现在:
2.1 课外阅读兴趣极低。由于农村学生受家长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影响,并非“诗书之家”,没有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孩子从小就看书。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2.2 几乎没有课外阅读条件。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差,即使是镇(乡)中心所在也没有一定规模的书店,要买书都得到较远的县城,所以农村小学生的书包中,“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哪有什么课外书。加之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象样的图书室,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很大限制。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受限制,是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方面,必须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条件。
3.加强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3.1 充分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可读。
鲁迅先生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饮”,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可读。
(1)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部和高部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逐步向抽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逻辑性、说明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2)学校要建图书馆和图书室。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国家教育经费要向各农村倾斜,将规模较小的校点撤并到中心地区,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馆或图书室。有了图书馆或图书室,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农村学生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3.2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2)好书引读。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合适孩子的口味,孩子会对书感兴趣。
3.3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曾国潘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要做到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作好读书笔记。
(1)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划一划。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想想作者为会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抄一抄。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
(4)写一写。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总而言之,加强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其次,家长、学校、社会要为农村小学充分挖掘书源使之有书可读;再次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农村学生 课外阅读 重要性 挖掘书源 习惯 方法
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存在着相当大的、多方面的差距,课外阅读就是其中之一。
1.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少年时期多阅读的书籍。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长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益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
2.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在农村小学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表现在:
2.1 课外阅读兴趣极低。由于农村学生受家长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影响,并非“诗书之家”,没有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孩子从小就看书。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2.2 几乎没有课外阅读条件。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差,即使是镇(乡)中心所在也没有一定规模的书店,要买书都得到较远的县城,所以农村小学生的书包中,“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哪有什么课外书。加之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象样的图书室,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很大限制。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受限制,是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方面,必须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条件。
3.加强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3.1 充分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可读。
鲁迅先生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饮”,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可读。
(1)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部和高部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逐步向抽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逻辑性、说明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2)学校要建图书馆和图书室。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国家教育经费要向各农村倾斜,将规模较小的校点撤并到中心地区,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馆或图书室。有了图书馆或图书室,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农村学生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3.2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2)好书引读。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合适孩子的口味,孩子会对书感兴趣。
3.3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曾国潘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要做到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作好读书笔记。
(1)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划一划。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想想作者为会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抄一抄。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
(4)写一写。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总而言之,加强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其次,家长、学校、社会要为农村小学充分挖掘书源使之有书可读;再次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