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二十余年间,许许多多的跨国企业进入到中国,为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先行的管理和营销理念,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那么在跨国企业进入中国的同时,也有不少的中国企业在发展壮大中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近十年来,国际化已经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的一个基本战略。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这些先期走出国门的企业在国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促使我们对于中国企业跨国营销进行理性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走出国门?有没有必要走出国门?是什么动力促使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竞争更为激烈环境也更为复杂的新市场进行市场开拓。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考查企业跨国营销的目的。
一个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无论其出发点是什么,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占领市场,扩大企业的经营覆盖范围,寻找利润增长点,发展和壮大企业。要想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企业就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具有某种优势的企业才可能进行跨国营销,将这种优势发挥出来,使企业的规模壮大。所以说优势在更多情况下是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在一个企业决定是否进行跨国营销的时候,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本企业在国际上具有何种优势?这种优势能否转化为竞争的胜势?总结中国企业跨国营销的情形,有七种优势会促使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1.成本优势
尽管随着营销学的发展,成本已经不单单只包括制造成本,而且单纯的制造成本在产品的定价中所占的份量越来越小。但是一个产品的制造成本对于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成本方面的优势自然会成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营销的一大动因。甚至于在国际市场上,比如美国、欧盟等,中国的产品在当地的消费者中已经赢得了这样的评价: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很实惠。那么中国产品的这种成本优势源于何处呢?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看看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历史,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起步,以此作为经济腾飞的起点。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而这是开发国际市场的一大优势。中国就有不少行业利用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继而带来的制造成本方面的优势,拓展国际市场。例如中国的三大鞋都之一的福建晋江,就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而成为世界旅游鞋与运动鞋的生产基地,在晋江当地就有2000多家体育用品制造企业。
2.技术优势
在改革开放二十年的进程中,中国有一些行业在竞争中成长了起来,如彩电、冰箱等家电行业出现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从引进国外生产线做起,到如今产品制造、开发设计等技术硬件都有了同国际家电巨头相抗衡的实力。特别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更是具有技术方面的优势。由此促使这些家电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海信电视开发南非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3年海信将在国内已经趋于淘汰的黑白电视机生产线带到南非,填补了当地的这个空白市场。以此为切入点,海信不断将中国的彩电技术带到南非,并且根据当地市场的需要开发相应的技术产品,如今,海信在南非市场已经成为可以和索尼、松下等家电巨头相抗衡的企业。
3.产能优势
一个企业能够进行国际市场的开发,首要的保证是产品的制造能力,有能力之后方能有足够的产品销往国外。而在中国,由于种种的特殊原因,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国内的消费能力,使得这些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为了争夺狭小的国内市场而进行激烈的遭遇战,但无论如何,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还是无法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况且激烈竞争往往导致利润率的降低。于是为了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发挥,提高产品的利润率,许多企业把目光投向国外,进行跨国市场营销活动。比较典型的行业有摩托车、家电、纺织等。如摩托车行业,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么大的产能国内市场完全无法满足,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向国际市场。在东南亚一带,中国制造的摩托车已经超过了日本制造的数量,取得了区域国际市场开拓的成功。
4.文化优势
社会文化是指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民族特征、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信仰、教育水平、行为规范、社会结构、家庭制度等的总和。社会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最大影响,就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往往决定着不同的消费行为。文化影响着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对商品的价值取向、对广告促销的反应、购买行为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消费方式等。因此,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必须考虑目标国家教育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念对消费偏好、购物方式以及对人们的消费行为的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注重与东道国消费文化环境的融合。而中国企业在开发一些特定国际市场时具有天然的文化优势。例如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东亚国家,中国与这些国家历史上就很有渊源,文化上比较接近,具有天然的亲和力。那么中国企业在开拓这些区域的市场时,相对于来自其他洲的国家就具有文化上的优势,这种优势自然会促使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时首先进入这些在文化上较为接近的市场。特别是一些有关文化上的产品,如电影、服装、音乐等,更容易被文化上相近的国家接受。像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作品的内涵很容易就被日本人所接受。
5.政治优势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一直奉行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论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程度比较落后的国家,中国两个字就代表着友好和诚信。这些国家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进入的障碍相对来说小得多,市场开发难度相应也会降低。这种政治方面的优势给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带来许多无形的好处。这也是促使它们进行跨国营销的一个动因。如近年来中国与非洲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中国企业对于非洲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加大,就是这种政治优势的最好体现。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个国家的保护主义有所加强,在那些弱小国家保护意识更多的被激发的条件之下,中国的良好形象带来的政治优势成为中国企业跨国营销的强大动因。
6.资源优势
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寻找优势是进行战略选择的第一步,而资源的优势具有无可替代性。而中国某些企业就具有这种无可替代的优势。国际市场对资源的需求就会促使这些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如中国是世界上稀土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其储藏量占世界总量90%,因而中国是世界上稀土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7.地理优势
传统上中国西南地区的企业其主要开拓的国际市场为东南亚,而在山东,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就是韩国、日本,地理距离自然会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那么对于中国周边的市场的开发,中国企业自然就会有地理方面的优势。地理距离会降低市场开放的成本,而且会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自然会使产品的价格方面具有优势。如中国的摩托车企业首先开发的是东南亚市场而不是隔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非洲市场。
优势决定着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试图进入或已经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都应该正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以此来确定跨国营销的战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考查企业跨国营销的目的。
一个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无论其出发点是什么,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占领市场,扩大企业的经营覆盖范围,寻找利润增长点,发展和壮大企业。要想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企业就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具有某种优势的企业才可能进行跨国营销,将这种优势发挥出来,使企业的规模壮大。所以说优势在更多情况下是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在一个企业决定是否进行跨国营销的时候,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本企业在国际上具有何种优势?这种优势能否转化为竞争的胜势?总结中国企业跨国营销的情形,有七种优势会促使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1.成本优势
尽管随着营销学的发展,成本已经不单单只包括制造成本,而且单纯的制造成本在产品的定价中所占的份量越来越小。但是一个产品的制造成本对于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成本方面的优势自然会成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营销的一大动因。甚至于在国际市场上,比如美国、欧盟等,中国的产品在当地的消费者中已经赢得了这样的评价: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很实惠。那么中国产品的这种成本优势源于何处呢?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看看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历史,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起步,以此作为经济腾飞的起点。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而这是开发国际市场的一大优势。中国就有不少行业利用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继而带来的制造成本方面的优势,拓展国际市场。例如中国的三大鞋都之一的福建晋江,就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而成为世界旅游鞋与运动鞋的生产基地,在晋江当地就有2000多家体育用品制造企业。
2.技术优势
在改革开放二十年的进程中,中国有一些行业在竞争中成长了起来,如彩电、冰箱等家电行业出现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从引进国外生产线做起,到如今产品制造、开发设计等技术硬件都有了同国际家电巨头相抗衡的实力。特别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更是具有技术方面的优势。由此促使这些家电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海信电视开发南非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3年海信将在国内已经趋于淘汰的黑白电视机生产线带到南非,填补了当地的这个空白市场。以此为切入点,海信不断将中国的彩电技术带到南非,并且根据当地市场的需要开发相应的技术产品,如今,海信在南非市场已经成为可以和索尼、松下等家电巨头相抗衡的企业。
3.产能优势
一个企业能够进行国际市场的开发,首要的保证是产品的制造能力,有能力之后方能有足够的产品销往国外。而在中国,由于种种的特殊原因,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国内的消费能力,使得这些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为了争夺狭小的国内市场而进行激烈的遭遇战,但无论如何,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还是无法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况且激烈竞争往往导致利润率的降低。于是为了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发挥,提高产品的利润率,许多企业把目光投向国外,进行跨国市场营销活动。比较典型的行业有摩托车、家电、纺织等。如摩托车行业,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么大的产能国内市场完全无法满足,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向国际市场。在东南亚一带,中国制造的摩托车已经超过了日本制造的数量,取得了区域国际市场开拓的成功。
4.文化优势
社会文化是指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民族特征、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信仰、教育水平、行为规范、社会结构、家庭制度等的总和。社会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最大影响,就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往往决定着不同的消费行为。文化影响着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对商品的价值取向、对广告促销的反应、购买行为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消费方式等。因此,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必须考虑目标国家教育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念对消费偏好、购物方式以及对人们的消费行为的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注重与东道国消费文化环境的融合。而中国企业在开发一些特定国际市场时具有天然的文化优势。例如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东亚国家,中国与这些国家历史上就很有渊源,文化上比较接近,具有天然的亲和力。那么中国企业在开拓这些区域的市场时,相对于来自其他洲的国家就具有文化上的优势,这种优势自然会促使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时首先进入这些在文化上较为接近的市场。特别是一些有关文化上的产品,如电影、服装、音乐等,更容易被文化上相近的国家接受。像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作品的内涵很容易就被日本人所接受。
5.政治优势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一直奉行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论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程度比较落后的国家,中国两个字就代表着友好和诚信。这些国家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进入的障碍相对来说小得多,市场开发难度相应也会降低。这种政治方面的优势给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带来许多无形的好处。这也是促使它们进行跨国营销的一个动因。如近年来中国与非洲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中国企业对于非洲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加大,就是这种政治优势的最好体现。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个国家的保护主义有所加强,在那些弱小国家保护意识更多的被激发的条件之下,中国的良好形象带来的政治优势成为中国企业跨国营销的强大动因。
6.资源优势
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寻找优势是进行战略选择的第一步,而资源的优势具有无可替代性。而中国某些企业就具有这种无可替代的优势。国际市场对资源的需求就会促使这些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如中国是世界上稀土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其储藏量占世界总量90%,因而中国是世界上稀土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7.地理优势
传统上中国西南地区的企业其主要开拓的国际市场为东南亚,而在山东,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就是韩国、日本,地理距离自然会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那么对于中国周边的市场的开发,中国企业自然就会有地理方面的优势。地理距离会降低市场开放的成本,而且会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自然会使产品的价格方面具有优势。如中国的摩托车企业首先开发的是东南亚市场而不是隔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非洲市场。
优势决定着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试图进入或已经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都应该正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以此来确定跨国营销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