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民间绘画艺术作为研究范畴,针对原生态民间艺术传承中遇到的特征淡化、矛盾突出、发展受限等难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围绕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艺术作品市场化建设与联合保护策略编制三个层面,探讨了助力原生态民间艺术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路径规划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民间艺术;原生态;农民画;文化自觉
伴随市场经济与社会文明发展步入新阶段,当代艺术逐渐暴露出夸张、媚俗、同质化弊病,促使大众的艺术审美观念开始革新,引领了一股对原生态艺术的推崇热潮。原生态主要倡导自然、原始的艺术理念,与传统民间艺术特征相符,农民画作为两种艺术特征融合的载体,其传承与发展策略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原生态民间艺术传承中遇到的难题
(一)原生态特征淡化
农民画作为典型的民间艺术作品,通常以人物为作品的主角,辅之以与农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农作物、农舍等景物,以及猪、牛、羊、鸡等常见畜禽动物,用于刻画出农民与景物、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农民画的创作主体为农民,由于农民多未接受过专业绘画训练,在画面构图、用色、线条描摹上讲求简洁、夸张、色彩华丽,并且掺杂创作者的主观情绪及其生活态度,由此创作出的农民画作品充分保留画作的原始生态特征,传达出鲜明的民间艺术个性[1]。然而近年来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农民赖以生存的原始创作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艺术创作不再成为农民表达情绪的唯一工具和精神寄托,而新一代继承者缺乏浓厚的乡土情结,导致农民画传承领域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作品的原生态特征被淡化。
(二)地域性矛盾突出
从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传承主体视角切入,老一辈农民画画师因年龄增长、绘画作品缺少变现渠道等因素呈逐渐流失态势,而新一代青年画家缺失与农村生活间的亲缘关系,因受教育水平提升、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变化导致其原生态思维被逐渐弱化,对于原生态农民画创作题材持陌生化态度,更加倾向于刻画都市文明下的艺术元素,导致民间艺术创作缺少赖以生存的根基,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矛盾。
(三)本土化发展受限
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民间风俗逐步被现代社会文明取代,民间艺术创作赖以表达的本土化元素正逐步丧失,诸如“留守儿童”、“空心村”已成为农村社会环境中的普遍性问题,加之政府文化部门对于原生态艺术、民间艺术的开发与保护程度不足,导致农民画的本土化发展受到严重局限,民间艺术的生态链濒临断裂[2]。
二、助力原生态民间艺术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加快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打响文化品牌
为唤醒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活力,要求相关职能部门确立产业化发展导向,整合、提炼出农民画中蕴含的地域性特色进行品牌营销、实行资本价值的挖掘,借此培养潜在民间创作主体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自信,为农民画的传承提供前行动力。具体来说,要求地方政府与文化职能部门肩负起民间艺术的传承责任,结合民间文化、地方经济发展等要素进行扶持策略的编制,将民间艺术传承纳入城市文化建设规划纲要中,在顶层设计层面提高大众对于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充分运用地方文化节、国际马拉松赛事等活动创设宣传平台,聚焦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层面实行产业联合发展战略,借助现有平台优势推动农民画等艺术作品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并且由政府提供配套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从而打响文化品牌,依托产业化运作机制推动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
(二)推动艺术作品市场化建设,健全生态链条
从价值创造视角审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传承过程,以农民画为代表的本土作品为实现价值转换、吸引更多创作主体参与,必然需面向市场建立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间的转换机制。要求画师在创作农民画的过程中既要保留本土化、原生态元素,也应当在创作形式、绘画技法和创作内容上呈现出创新色彩。例如借鉴合作社的组织形态,组织成立以传承原生态民间艺术为主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展销活动,借此既有助于扩大农民画作品的欣赏受众群体与宣传效果,同时也为农民画的市场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扩大外部宣传效果与影响力的同时,还应回归本体环境拓宽消费路径,例如选取优秀农民画作品印制成宣传海报,张贴在街道墙体、旅游景点与博物馆等场所,借此促使农民画作品有效融入大众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本土受众的文化艺术欣赏品味,逐步搭建起完整的原生态民间艺术生态链条,为农民画的市场化运作创设先行条件。
(三)制定民间艺术联合保护策略,挖掘现世价值
在实行艺术创新策略的基础上,还应将传承目光投射在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保护视域中,避免作品的原生态特征被淡化。首先,应由地方政府和文化保护部门将民间艺术作品保护工作列入当下以及未来阶段的主要任务中,完善有关艺术传承與保护的法律条款,推出多种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应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有农民画等艺术作品的电子化扫描与录入,完成数字化档案库的建设,借此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永久保存,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民间爱好者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提供资源;最后,还应将原生态民间艺术融入中小学、高校教育体系中,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群体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意识,更好地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论
在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原生态与民间艺术既具有共性特征,也在演进路径上存在极大相似性,因此还需探索原生态艺术与民间艺术的融合机制,聚焦产业化、市场化与联合保护多重向度推进艺术作品的传承与创新,借此形成优势传承聚落,为原生态民间艺术与文化的长足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国君.山西民间美术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9,(18):73-74.
[2]司丽丽.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美术艺术传承发展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8):107-108.
(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文化馆 新疆 哈密 839300)
关键词:民间艺术;原生态;农民画;文化自觉
伴随市场经济与社会文明发展步入新阶段,当代艺术逐渐暴露出夸张、媚俗、同质化弊病,促使大众的艺术审美观念开始革新,引领了一股对原生态艺术的推崇热潮。原生态主要倡导自然、原始的艺术理念,与传统民间艺术特征相符,农民画作为两种艺术特征融合的载体,其传承与发展策略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原生态民间艺术传承中遇到的难题
(一)原生态特征淡化
农民画作为典型的民间艺术作品,通常以人物为作品的主角,辅之以与农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农作物、农舍等景物,以及猪、牛、羊、鸡等常见畜禽动物,用于刻画出农民与景物、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农民画的创作主体为农民,由于农民多未接受过专业绘画训练,在画面构图、用色、线条描摹上讲求简洁、夸张、色彩华丽,并且掺杂创作者的主观情绪及其生活态度,由此创作出的农民画作品充分保留画作的原始生态特征,传达出鲜明的民间艺术个性[1]。然而近年来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农民赖以生存的原始创作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艺术创作不再成为农民表达情绪的唯一工具和精神寄托,而新一代继承者缺乏浓厚的乡土情结,导致农民画传承领域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作品的原生态特征被淡化。
(二)地域性矛盾突出
从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传承主体视角切入,老一辈农民画画师因年龄增长、绘画作品缺少变现渠道等因素呈逐渐流失态势,而新一代青年画家缺失与农村生活间的亲缘关系,因受教育水平提升、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变化导致其原生态思维被逐渐弱化,对于原生态农民画创作题材持陌生化态度,更加倾向于刻画都市文明下的艺术元素,导致民间艺术创作缺少赖以生存的根基,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矛盾。
(三)本土化发展受限
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民间风俗逐步被现代社会文明取代,民间艺术创作赖以表达的本土化元素正逐步丧失,诸如“留守儿童”、“空心村”已成为农村社会环境中的普遍性问题,加之政府文化部门对于原生态艺术、民间艺术的开发与保护程度不足,导致农民画的本土化发展受到严重局限,民间艺术的生态链濒临断裂[2]。
二、助力原生态民间艺术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加快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打响文化品牌
为唤醒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活力,要求相关职能部门确立产业化发展导向,整合、提炼出农民画中蕴含的地域性特色进行品牌营销、实行资本价值的挖掘,借此培养潜在民间创作主体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自信,为农民画的传承提供前行动力。具体来说,要求地方政府与文化职能部门肩负起民间艺术的传承责任,结合民间文化、地方经济发展等要素进行扶持策略的编制,将民间艺术传承纳入城市文化建设规划纲要中,在顶层设计层面提高大众对于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充分运用地方文化节、国际马拉松赛事等活动创设宣传平台,聚焦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层面实行产业联合发展战略,借助现有平台优势推动农民画等艺术作品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并且由政府提供配套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从而打响文化品牌,依托产业化运作机制推动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
(二)推动艺术作品市场化建设,健全生态链条
从价值创造视角审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传承过程,以农民画为代表的本土作品为实现价值转换、吸引更多创作主体参与,必然需面向市场建立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间的转换机制。要求画师在创作农民画的过程中既要保留本土化、原生态元素,也应当在创作形式、绘画技法和创作内容上呈现出创新色彩。例如借鉴合作社的组织形态,组织成立以传承原生态民间艺术为主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展销活动,借此既有助于扩大农民画作品的欣赏受众群体与宣传效果,同时也为农民画的市场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扩大外部宣传效果与影响力的同时,还应回归本体环境拓宽消费路径,例如选取优秀农民画作品印制成宣传海报,张贴在街道墙体、旅游景点与博物馆等场所,借此促使农民画作品有效融入大众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本土受众的文化艺术欣赏品味,逐步搭建起完整的原生态民间艺术生态链条,为农民画的市场化运作创设先行条件。
(三)制定民间艺术联合保护策略,挖掘现世价值
在实行艺术创新策略的基础上,还应将传承目光投射在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保护视域中,避免作品的原生态特征被淡化。首先,应由地方政府和文化保护部门将民间艺术作品保护工作列入当下以及未来阶段的主要任务中,完善有关艺术传承與保护的法律条款,推出多种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应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有农民画等艺术作品的电子化扫描与录入,完成数字化档案库的建设,借此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永久保存,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民间爱好者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提供资源;最后,还应将原生态民间艺术融入中小学、高校教育体系中,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群体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意识,更好地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论
在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原生态与民间艺术既具有共性特征,也在演进路径上存在极大相似性,因此还需探索原生态艺术与民间艺术的融合机制,聚焦产业化、市场化与联合保护多重向度推进艺术作品的传承与创新,借此形成优势传承聚落,为原生态民间艺术与文化的长足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国君.山西民间美术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9,(18):73-74.
[2]司丽丽.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美术艺术传承发展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8):107-108.
(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文化馆 新疆 哈密 83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