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苯与腈氧化物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

来源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uyh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1G(d,p)水平研究了硅苯与腈氧化物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微观机理、势能剖面,考察取代基和四氢呋喃溶剂对反应势能剖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所研究反应均以协同但非同步的方式进行,且总是Si-O键先于C-C键形成。硅苯分子中Si原子上的给电子和吸电子取代基均有利于反应的进行,而腈氧化物碳原子上的2,4,6-三甲基苯基取代基在热力学上对反应非常不利。四氢呋喃溶剂对所研究反应的势能剖面影响不大。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and potential energy profile of the 1,3-dipolar cycloaddition reaction of silanol with nitrile oxide have been studi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at B3LYP / 6-311G (d, p) And tetrahydrofuran solvent on the potential energy profile of the reactio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reactions studied are in a synergistic but non-synchronous manner, and the Si-O bond is always formed before the C-C bond. Both electron donating and electron withdrawing substituents on the Si atom of the silanol molecule favor the reaction while the 2,4,6-trimethylphenyl substituent on the carbon atom of the nitrile oxide is thermodynamically very detrimental to the reaction . Tetrahydrofuran solven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potential energy profile of the studied reaction.
其他文献
编纂第二轮志书教育篇章,要把握好篇目设置,解决“教育设篇还是设章,具体篇目如何设置”问题,做到科学、合理、全面。第二轮志书教育篇章不仅要反映时代特征,还要突出一地教
采用线性组合算符和变分方法研究了极性晶体膜中激子与表面光学(SO)声子强耦合、与体纵光学(LO)声子弱耦合体系的性质,推导出了激子诱生势的表达式,并以AgBr晶体为例进行了数
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建立小菜蛾的ISSR最佳反应体系。通过梯度退火试验,确定不同引物的最适退火温度。优化得到的反
1605年海南岛东寨港发生了重要的地震陷落事件,本文在东寨港采集了305cm长的柱状岩芯DX孔,对岩芯进行了粒度、年代学、地球化学元素的分析,发现地球化学元素在164cm附近有明
以D201和氨基修饰的交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体ZH202为吸附剂,啶虫脒和苯甲酸为吸附质,在单组分、双组分水溶液中,不同温度(288、303、313K)下进行静态吸附实验,考察树脂对吸
为了解脂肪酸(FA)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采用柔性对接技术对配体(EGCG及其结构片段(-)-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没食
以4种吡啶-4-甲醛缩氨基酸席夫碱配体及其相应的4种金属配合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2种细菌进行了抑菌实验,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应用密度泛函理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计算柴油中所含部分烷烃的碳碳键间的键裂解能,与实验数据相互印证找出精度更好的方法。并通过分析理论计算结果,总结柴油中代表烃类的断键规律。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和BP86方法,O原子基于6-311+G(d,p)基组,Ga原子基于Stuttgart基组,对Ga_3O_2~-/0与Ga_4O_3~-/0团簇的各种可能构型进行了几何优化,预测了
为实现对工业装置内流体流动与传递过程的三维实时高精度模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提出了虚拟过程工程(VPE)的构想。在VPE中,为采集实验数据、控制实验状态,需自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