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文字装饰“金马玉堂” 与“文子”的年代浅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ian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器物之上出现较多的黑花装饰文字“金马玉堂三斈士”或“玉堂金马三斈士”诗句及“斈”字的写法,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探索带有此类文字装饰器物的年代,提供了辅助鉴定的依据。
  一、磁州窑“金马玉堂三斈士”
  磁州窑,尤其是彭城窑以诗句装饰的白地黑花大罐、坛、四系瓶之上,常能看到“金马玉堂三斈士”或“玉堂金马三斈士”的文字装饰,而这些器物的年代大多为元代。这些器物在私人收藏及彭城窑址中均有发现。如“金马玉堂三斈士”磁州窑白地黑花四系瓶(图1),以及腹部旋书竖写“金马玉堂三斈士”文字的大罐残片标本(图2)。
  “玉堂”,汉代的宫殿名;“金马”,汉代的宫门之名,“玉堂金马”比喻才学优异,富贵显达。“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的诗句最早出现在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高逸》中欧阳修《会老堂致语》里,是赵概去看望欧阳修和颍州知州吕公,三人一起游宴赋诗时所作。“金马”是汉代学士待诏之处的门,“玉堂”是汉代的官署,后来代指翰林院。这里说他们三个都是翰林学士,但吕公是官府中人,赵概和欧阳修都是退休的人了,所以说是“闲人”。 这句话出现在北宋时期,到成书并经书籍版刻而广泛流行开来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
  据今人考证可信的元人杂剧(元曲)作品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是元代最为流行的诗句。元曲为元代流行的艺术形式,诗文也受到影响。尤其以宋词为多。“玉堂金马”(“金马玉堂”)及“玉堂金马三学士”(“金马玉堂三学士”)是受元杂剧的影响并广泛传播开来,是最常见的诗句。这一点从杂剧中的文字可以看出来。兹将元杂剧中出现的部分诗句总结的情形举例如下:
  1.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病》杂剧,“契子”第一折《寄生草》:“你将那偷香手,准备着折桂枝,休教那淫词儿污了龙蛇字,藕丝儿缚定鲲鹏翅,黄莺儿夺了鸿鹄志;休为这翠帷锦帐一佳人,误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
  2.关汉卿《包待制三斟蝴蝶梦》 杂剧第一折《寄生草》:“你可便斟量着做。似这般甚意儿?你三人平昔无瑕疵,你三人打死虽然是,你三人倒惹下刑名事。则被这清风明月两闲人,送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
  从以上元代杂剧中频繁出现的语句来看,“金马玉堂三学士”在元代极为普及,可谓脍炙人口的词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随元曲而广泛地传播,被窑工用于文字装饰的内容出现于元代磁州窑器物之上,是很自然的事情。因而带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或“玉堂金马三学士”)的磁州窑瓷器,极有可能是元代制作,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金马玉堂三学士”作为装饰纹样的器物为元代制作的推测,从其他窑口发现的器物也能得到辅证。如东莞市博物馆藏龙祠窑白釉刻莲花纹方枕,枕两侧及底部有墨书“寻思万千,皆不闭户读书,经营百般都来看开怀而对酒”(图3)。又枕边墨书“毛宅记用之”和“金马玉堂三浮云,清风明月两寒人”,枕底部墨书“毛宅宝用”及“至治三年二月口日”(图4)。至治三年为公元1323年,是元英宗的年号。
  山西侯马市元代墓葬发掘简报中,有瓷枕一件,呈长方形,面部微凹,前高后低黄褐色釉,细砂质胎,淡黄色化妆土。枕面施白釉,莹润通亮,阴刻双重线边框,中部双线内刻草书文为:“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面上左右角刻缠枝花卉,枕后一道气孔。从墓中的买地券得知,墓建于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即忽必烈称帝之后的第十年,属于元初之墓。
  二、文子“斈”
  “斈”,俗“学”字。“斈”, 六朝时已见,唐宋之后沿用不绝。 唐苏鶚《苏氏演绎》卷上说:“只如田夫民为农,百念为忧,更生为苏,两只为双,神蟲为蠶,明王为圣,不见为觅,美色为艳,口王为国,文字为学,如此之字,皆后魏流俗所撰,学者之所不用。”宋孙逢吉《职官分纪》载开元十九年(731),集贤院四库书中古代书:“齐、周书纸墨亦劣,或用后魏时字,自反为归,文子为字,欠话加点,应三反四,又无常时名辈书记。”两书中提到“文字为学”“文子为字”皆应作“文子为学”, 即“斈”字。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卷中也说:“后魏北齐时,裹俗作伪字最多,如巧言为辩,文子为学之比。”《汉语大字典·文部》:“斈”同“学”,“学”在元版中均写作“斈”。
  磁州窑白地黑花文字装饰器物之中,常见有“学”字的,所见写成文子之“斈”的情形非常多见。“斈”同“学”字, 是“学”字的别字。中国古籍版本之中出现“斈”字最早的是在南宋时期。磁州窑装饰文字中,尤其是彭城生产的标本中,“学”字多写为上反文下子的“斈”字。彭城磁州窑的产品上带有“学”字的,此写法比较统一。似乎有“学”字的都写成“斈”,似是元时期磁州窑工书写“学”字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隐喻着“金马玉堂三学士”,因为彭城磁州窑的“金马玉堂三学士”的“学”字,恰恰写成“斈”。如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的“枕赋枕”白地黑花文字之中有:“圆木警学”一句(图5、6)。“学”字写成“斈”, 即上文(反文)下子的写法。此种写法,如前述中所论及的彭城所见“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中的“斈”字。 此枕可能是观台或彭城窑的产品,馆方认为是宋代瓷枕,个人以为应是元代之物。
  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白地黑花大四系瓶,上有诗云:“落花时节水流香,送客归来笑一场。不锁草堂取乐去,野雀偷笔学题墙。”(图7)其中的“学”字写成“斈”(图8)。 这种大四系瓶标本在彭城见到比较多,应是彭城窑的产品。
  关于“斈” 最早出现的时间,如上所述,为六朝后魏时期。在南宋时期的古籍版本之中出现有此字。此后“斈”字的写法各代都有延用。清代翻刻的南宋古籍之中,也有出现。我国记录辽代之前俗写字的著作《龙龛手镜》,是辽代僧人行均为研究佛经中的异体字、俗写字而编纂的一部俗写字字典,收录了两万六千四百三十余字。六朝乃至唐五代俗字盛行,唐写本经卷之中,俗字颇多。《龙龛手镜》中收录了大量的俗字、异体字,以为研究佛经中俗字的写法。它成书于辽,但由于辽代书禁甚严,把书传入别国者,依法当处死。所以直到宋代熙宁年间才有人得之于俘虏手中,从而传入宋。这样一本记录辽及之前俗写字的字典之中,却没有收录俗写字“斈”字(图9),表明唐、辽时候,这个“斈”字的写法存在但可能并不普遍。那么这个字的写法民间流行的年代,则很可能始于南宋时期。
  此“斈”字的写法,在陶瓷之上作为装饰纹样出现,似乎是磁州窑所特有的书写“学”字的方法。笔者在磁州窑藏家处所见到的彭城出土的元代瓷枕底部残片墨书字样,清晰地写明了“学”字写法中的“斈”和“學”字(图10)。这个枕底的残片是窑工随意所写的记事性文字或习字。证实“斈”字在元代彭城窑艺人中书写普遍,这也与彭城磁州窑器物标本上出现的“斈”字相吻合。反观其他窑口“学”字的写法,似乎并非如此。唐代的长沙窑同样是以釉下彩诗句文字而著名的唐代窑口,但长沙窑诗词文字装饰标本上所见的“学”字是比较正统的“学”字写法。虽然长沙窑也有俗写文字的存在,“学”并没有写成“斈”样(图11),如长沙窑文字执壶上写有“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再如洛阳出土的珍珠地圆腰瓷枕上,同样有“ 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句,“学”字写的是正统的“学”样,并非是“斈”(图12)。这个枕,应该是河南窑口的产品。原鉴定为宋代,笔者怀疑它是元代之物,尽管它的形制有宋的特征,但四叶纹框内划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从以上分析看,为元代最流行的句子。
  元代磁州窑,尤其是彭城窑的“斈”字,有着较为明显的既成写法和书写习惯,是艺人在书写“学”字时常使用的写法。而“金马玉堂三斈士”也是元代磁州窑受元杂剧流传的影响成为较为常用和受青睐的词句。
  以上两种,为古代磁州窑产品,从作为装饰的流行词句和文字书写习惯的角度,提供了辅助断代的参考。诚然,无论是“金马玉堂三学士”还是“斈”字,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磁州窑瓷器上的年代,是个很难厘清的问题。这里只是从使用它们最流行的时期加以分析和试解。作为一种讨论和尝试,这样的探讨还是有益的,尤其是对于梳理目前已存在的磁州窑白地黑花文字装饰标本的年代,是值得一提的。
其他文献
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一二百年来名闻遐迩,影响极为深远。研究《红楼梦》的流派便有十多家,学术专著多之又多,以数百种计,可以说已成一门显学,亦成为我国一种文化现象,彰显出历史文化的开放进步。20世纪80年代北京名作家端木蕻良还出版了他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十余年的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一、二部)受到好评,本文写到的清初江宁织造曹寅的藏书事迹意在告诉广大读者特别是海内外许许多多藏书爱好
期刊
南京有个瞻园,瞻园有个虎字碑,这个虎字碑立于观鱼亭入口处,宽约70厘米,高约150厘米,碑文为一草书“虎”字。这个草书虎字乃一笔挥就,字体浑厚,笔力雄劲,虎形昂然而立,宛如咆哮雄视,堪称“天下第一虎”!然而这么一个著名的景点,近来(2012年)却因这个虎字的蹊跷身世引来了一段公案。  有媒体报道,此虎字乃是汪伪时期南京考试院院长、大汉奸江亢虎所写。江亢虎善于书法,汪伪政府的府衙匾牌即其所书。当然,
期刊
无釉窑变古朴沧桑  早在西周时期(前1029—前771),我国南方一带陶工发现,烧成品中有些局部区域,特别是口沿和肩部表面出现色泽各异的不规则斑块,既说不出原因又不能重复其结果,百思不得其解。这种被冠以“窑变”的“残次品”往往当做“怪胎”一扔了之。到了宋代(960—1279),窑变现象受到河南禹州钧窑的关注,并依据其无法复制的独特性脱颖而出,跃升至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留下“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
期刊
人物名片  郑章贤,福建莆田人,曾师从著名画家林金定先生。现为莆田市画院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
南京现存的古代碑刻铭文繁多,其中位于南京太平门东侧的一块石碑,却记载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一段惨烈而悲壮的历史。  此碑镶嵌于城墙中间,由于记录了湘军统帅曾国藩令人重修被湘军炸塌的南京城墙缺口之事,因此被称作“缺口碑”。该碑高1.84米、宽0.76米,碑身完好,碑文清晰。其释文如下:“道光三十年广西贼首洪秀全等作乱。咸丰三年二月十日陷我金陵,据为伪都。官军围攻八年不克,十年闰三月师溃,贼势益张
期刊
溥心畬(1896—1963)是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诗人。名儒,字心畬,号西山逸士,“松巢”是他作画时题署的名字,满族,河北宛平人。溥心畬出身于皇室贵胄,为清道光帝之曾孙、恭亲王奕訢之孙。他十多岁的时候就民国了,所以他自称“旧王孙”。出生刚5个月就蒙赐“头品顶戴”,他6岁启蒙,拜名师,读《论语》等经典,10岁开始学骑马、满文、英语及数学,溥心畬幼年曾三次蒙召入颐和园晋见光绪帝和慈禧太后
期刊
古青花瓷上的吉祥文化中,有一类文化现象的起源历史悠久,含义深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画面优美,寓意吉祥,是不可或缺的释义题材。它就是以“羊”为主题画面的青花瓷绘艺术。此题材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至“清三代”为盛。它们在碗、盘、笔筒、瓶、尊等诸多青花瓷上,用整幅或开光框内画各种形态的羊,并且周围配上富贵吉祥的花卉撒播其间。不仅使人感到了充满敦睦祥和、悠然自得的宁静和谐气韵,而且还使人感觉到了一种欣欣向
期刊
溥心畬名儒,号西山逸士,是曾于英法联军时,代表清廷订立北京条约的重臣恭亲王奕訢之孙。恭亲王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咸丰之弟,因此论辈分,溥儒正是宣统帝溥仪的堂兄。他自幼聪慧,灵敏过人,六岁便入学,十六七岁读毕十二经;七岁时学作五言绝句,八岁时学七言绝句,九岁以后学律诗及七言古诗,文章由短文以至七百字经义策论;十岁时还学骑马打猎﹙见溥著《华林雪叶》﹚,兼及英数满文;每日读书至半夜,使他奠定宏博深厚的学术基
期刊
解放后,安康地区一些志士贤达,将祖辈珍藏的一些名人书画捐献给国家。现都庋藏在安康市博物馆,其中数十副对联书写者,除状元、探花、宰相、进士的对联外,还有几位文人武将的对联,今拿出来以飨读者。  图1,明末清初,黄宗羲篆书联,纸本,每条纵178厘米,横32厘米。联语为:“宰相废则国政坏天下因之无宁岁,诗书亡而学术杂后世由是多伪儒。”下联左侧落款“宗炎二弟鉴正,兄宗羲书并识”,下钤白文印“黄宗羲”、红文
期刊
2013年金秋,观复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有关陶瓷纹饰——“瓷之纹”的特展。展品包含六朝至清代各个时期的瓷器共167件,装饰图案包罗万象,既有写实的人物、花鸟、风景,也有图案化的各种几何形图案。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纹样集中在一起展示,使我们有机会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陶瓷装饰的发展过程,感受古代陶瓷丰厚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  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一件磁州窑白地黑剔花七叶纹钵引起了我的注意(图1)。这件剔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