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轻易评价,便是慈悲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这个孩子看到电脑就没命了,他就是网瘾症!没救了。”
  “我家老公就是懒!扫帚倒了也不要指望他扶!”
  “我那个同事就是夹生,每次和她说话那腔调哦,好像欠了她钱!”
  “这人就是自私!”“这人就是虚荣!”“这人就是傲气!”“这人就是不靠谱!”
  生活中,充斥着对他人的评价!还不包括在你头脑里沉沉浮浮没说出口的。
  我们太习惯对他人作出评价了!因为从小,我们就一直被评价着长大,家里、学校里、社会上,父母、老师、各种亲戚——“这孩子很用功!”“这孩子滑头”“女孩成绩好没用的,到了青春期脑子就不行了!”,或者,听家长评价他们的同事、亲戚,有时候,前脚人刚离开,后脚,他们就开始评价,仿佛当他们能评价一个人,他们就对一切有了把控感。
  除了对外人的评价,父母更爱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判,或“贬斥”或“褒奖”,对孩子草率地进行“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局限了孩子,所以,拜托,请别轻易评价。即使正向的评价也会让他们担心下次做不了那么好失去父母的爱,或者过度在意外在评价,忽视了内在自己真实的感受。
  从小在一个总是被评价的环境中长大,我们也习惯了评判他人或者“腹诽”自己。但,如评价所云:“他就是那样的!”那就盖棺定论毫无办法了!如果评价让一切就此定格,如果评价就是终点,评价又有什么意义?为了发泄情绪?同仇敌忾?难不成你还认为评价就是教育?实际上,很多时候,评价固化了不良行为,引起更大的逆反。
  我的孩子初到国外读书的时候,一位老師说到“No
  Judge(不轻易评价)”!他就喜欢上了这位老师。
  其实,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对生命保有敬畏和好奇的人,不会轻易评价。看到表象欲生评价时,我们可以再追问一下“为什么”?——“老公为什么懒,为什么即便天天被数落也不愿意去改变?”你也许会回答——“他就是懒哦!”看看,我们就是这样因评价而走进思维的闭环。也许在懒的后面,有他从小被父母否定、打击的创痛,有无数次努力都不行的“习得性无助”,有着深埋进潜意识,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深深的恐惧,怕自己不会做、做不好,怕如当年让父母失望一样让妻子失望,所以就藏进了懒里,扮演一个懒人。
  孩子总是玩游戏?我们再追问一下为什么?为什么他总是一个人、孤独的,不吃不睡地玩?他就是上瘾了!为什么呢?是人,都会想和人玩儿,去各种人际交往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是不是我们的孩子在人际交往、学业中受挫了?于是只能躲到游戏这个孤岛上,弥补现实社会中他的缺失:成就感、人际的连接。
  与女友聚会,她总是迟到很久,或者答应了,却最终没有出现。朋友暗地议论,一个说,我告诉你哦,就是做了老板太太了,了不起了,不把朋友放眼里了!一个说,就是不靠谱哦,我怎么这么远都不迟到呢,我早早出发了,我重视朋友啊。人们通过评价,投射着自己的想法。让我们无预判、无评价地探寻一下。后来得知,她得抑郁症很久了,她也想通过和闺蜜的聚会,踏出家门,和社会连结,但每次出门,她都非常紧张,出一次门好难,好怕,想到不知和女友说什么,觉得好累,于是,各种准备收拾,但又磨磨蹭蹭最终没能走出去!“你要加油!”“你要突破你自己!”是的,你说得没错,但关键是,那个大家都觉得对的事,她为什么做不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为什么不做,一定有她的原因,她的能量让她做不到,她卡住了。
  评价是容易的,但常也是无效的,当我们又要草率评价时,请停一停,我们可以把评价变成探寻!特别是父母,慎用你那张“开光的嘴”,别用评论肆意给孩子敲戳,让我们对另一个生命保持开放和好奇,学会问一问,听孩子真实地说说他自己。
  让我们生出透视眼,更全面、更立体、更有历史观地去看待一个生命,生命因此被交还本来面目,不只是一个平面的“标签”“章印”——我们的评价。
  至于为什么不要评判,《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是这样解释的: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No
  Judge,不轻易评价,便是慈悲。
  洛奇狮荐自《扬子晚报》2019年7月9日
其他文献
你是否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柯达胶卷的经典广告,广告的画面是一个小男孩在幼儿园扮演小老虎蹦跳,忽然虎皮裤子掉下来,他委屈地一转身刚好被相机抓拍。这时传来歌声:“每一刻别悄悄溜走,是柯达留在我身边。这一刻别悄悄溜走,好好珍惜。分享此刻分享生活。”  柯达公司在2012年申请破产保护,但这不妨碍我们继续用相机留住生活的每一刻。在今天,手机的相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照片像素越来越高。像苹果这样的科技公司
期刊
近日,针对中国留美学生章莹颖2017年6月在美国被谋杀案件,有人发文告诫年轻人要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称“父母在,却远游,让父母担心焦虑,让孝敬父母成为空谈”。笔者认为,散布这种腐朽没落的价值观危害极大,它的本质就是教唆子女“啃老”。  “父母在,不远游”出自孔子《论语·里仁》,原话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父母还在的时候,就不要出远门了;非出远门的话,也必须先把父母安
期刊
《吕氏春秋·去宥》载有一个故事:齐国有个人,想弄块金子。这天早上,他穿戴整齐,去了一个买卖金子的交易所。那里已经开张营业,果然有人手上拿着块金子,在那里吆喝。此人不由分说,抢了就跑。几个城管瞧见,手脚麻利,将这个抢劫犯抓住。问道:“众目睽睽之下,你怎么敢抢人家的金子?”那人答道:“我只看到了金子,壓根儿就没见到人啊!”“利令智昏”的成语由此而来。  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辨一切。看起来是笑话,其实大
期刊
一段时间以来,红色景点火热,一些党性教育基地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紧俏场面。不过,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摩肩接踵参观完,有些人连英烈的名字都没记住;队伍呼呼隆隆,嚷嚷得最多的是“记得合影”。红色教育,俨然成了“跟团打卡”“到此一游”,大大变了味儿。  革命遗址,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伫立于烈士碑前,注视斑驳旧物,细读那些慷慨激昂的文章信函,重温艰苦年代的奋斗激情,将给予我
期刊
据新京报报道,程序员研发“原谅宝”一事持续引热议。今年5月,程序员“@将记忆深埋”表示,自己通过大数据完成一个项目,可用于鉴定“渣女”。有网友将其起名为“原谅宝”。被网友指责后,其宣布删除数据库并道歉。6月26日,有网友透露,“原谅宝”已建立公众号和微博。但记者实测发现,相关测试页面有广告,且难以看出核心数据和技术,公号主体是个百货店。28日,“@将记忆深埋”回应,这是冒充的,害他被骂,对方却因此
期刊
平时在校园里听讲座或报告,每到互动提问环节,面对很多“成功人士”,听众中总有人会向主讲人求取一些“建议”,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或得到一些成功的技巧与窍门,以便自己在某些方面也能获取一些快速的提升。于是乎,“要有目标”“做好规划”“贵在坚持”“多阅读”“多学习”“多思考”等耳熟能详的字眼,都会是成功人士挂在嘴边的高频词语。  似乎,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逃不出这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套路”。我常想,这些
期刊
“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有网友受到来自11岁小孩子的“灵魂考问”。她查了资料,自己也无法解释,最后把这个“考问”发到了朋友囤。  说实在的,这个11岁的小孩让我惭愧。我在儿时学习这篇文章、登上讲台教这篇文章、在某些地方引用这篇文章,没有哪一次质疑过这个寓言在逻辑上是不是讲得通——直到这个小孩子将问题提出来。很显然,刘向编辑《战国策》的时
期刊
记者从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了解到,此前已经审议通过的《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7月8日起正式施行。至此,在鼓浪屿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厦门对鼓浪屿的综合保护进入制度化保障时代。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条例》明确,设在遗产区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关单位,除受各自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外,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事宜,应当服从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统一协调和管理。(7月9日中国青年网)  毋庸讳
期刊
最近,一份上海最严苛的保姆家规出现在相关家政群里,规定包括“不要与小区保安或邻居家保姆议论家庭琐事,并透露我们家的隐私”“不要打听我们家里的事情”“不要迟到早退”等20条。一些雇主开出1.2万元的月薪,要求保姆熟背并遵守“20条”。上海家协负责人表示,“20条”确实是目前家政行业非常严苛且极其少有的服务要求,其中没有歧视保姆的内容,属于正常的雇主服务要求。  目前我同家政從业人员超过2000万,大
期刊
近日,上海浦东、嘉定、普陀等多个区,相继查处与审理宣判了一批“套路贷”案件,依法惩处了犯罪分子,形成_,对“套路贷”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  “套路贷”通过虚增债务、制造资金走账流水、肆意认定违约、转单平账、虚假诉讼乃至暴力、威胁等手段,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套路贷”犯罪属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打击对象。  有人认为,“套路贷”也是一种民间借贷。这是一种错误理解。民间借贷的出借人是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