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不同急救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观察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心肌梗死再发率、死亡率,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s,LVEF)、左心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volumeindex,LVESVI)、左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volumeindex,LVEDVI)。结果:观察组的心绞痛发生率、心肌梗死再发率以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LVEF、LVESVI、LVEDVI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因心肌长期、严重缺氧缺血,导致局部心肌发生急性坏死的疾病。伴随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逐渐养成了各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致使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升高的态势。据相关统计结果可知,当前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已高达15%。心肌再灌注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本研究选取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所收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分组对照法分析不同急救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6年1月-2018年6月,选取本院10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AMI,均不具备介入治疗的条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59.64岁。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4~86岁,平均年龄59.5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镇静、止痛、吸氧等一般处理措施。先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3g/d嚼服,以后0.1g/d;再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5000U/次,1次/12h,连用7d;硝酸甘油持续微量泵静脉注射2~3d。根据病情需要,酌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UK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将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快速静滴(30min内滴完);8h后以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日,连用7d,使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1.5~2.0倍之间。同时酌情给予硝酸甘油、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药物。rt-PA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体重标准:0.6mg/kg;首先在1min内静脉滴注总剂量的10%,再在60min内静脉滴注剩余90%剂量的rt-PA。溶栓24h内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之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12h。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死亡率,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s,LVEF)、左心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volumeindex,LVESVI)、左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volumeindex,LVEDVI)。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对比观察组的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以及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的LVEF、LVESVI、LVEDV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危重病类型之一,其主要的致病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以及血管中血栓形成症状,引发动脉内膜出血或者持续性动脉痉挛,使得血管管腔中快速发生持久、完全的闭塞。如果该动脉的供血区域内无有效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则可致使依赖该动脉提供血液的局部心肌出现持续而严重的缺血现象,缺血超过1h即可发生心肌坏死。另外,某些因素能够引发机体凝血瀑布反应,将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在冠状动脉管腔中形成血栓,最终使得冠状动脉闭塞。急性心肌梗死一旦确诊,要立即疏通冠状动脉,及时恢复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溶栓疗法是当今治疗AMI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基层医院应用较为广泛。UK是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能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进而裂解纤维蛋白,使血凝块破碎,缩小或消除血管内血栓,重新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rt-PA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而形成复合物,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溶解血栓。目前,溶栓治疗方法,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尿激酶,是一种肾小球血管中内皮细胞所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可将纤溶酶原转化成为纤溶酶,裂解出纤维蛋白,最终使得血凝块破裂,消除或者缩小血管中血栓,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属于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经现代基因重组技术产生,具有高选择性,能与血栓表面纤维蛋白相结合,从而产生复合物,进而激活患者血管中血栓部位纤溶酶原,使其轉化成纤溶酶,最终成功溶解血栓。据此可见,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方案中,相较于行常规疗法联合尿激酶的治疗方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治疗方案更佳。
综上所述,常规疗法联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急救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并具有较高的价效比,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李淑华.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2):395-397.
[2]李国华.急性心肌梗死108例急救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2014,21(4):57-58.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因心肌长期、严重缺氧缺血,导致局部心肌发生急性坏死的疾病。伴随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逐渐养成了各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致使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升高的态势。据相关统计结果可知,当前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已高达15%。心肌再灌注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本研究选取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所收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分组对照法分析不同急救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6年1月-2018年6月,选取本院10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AMI,均不具备介入治疗的条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59.64岁。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4~86岁,平均年龄59.5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镇静、止痛、吸氧等一般处理措施。先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3g/d嚼服,以后0.1g/d;再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5000U/次,1次/12h,连用7d;硝酸甘油持续微量泵静脉注射2~3d。根据病情需要,酌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UK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将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快速静滴(30min内滴完);8h后以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日,连用7d,使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1.5~2.0倍之间。同时酌情给予硝酸甘油、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药物。rt-PA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体重标准:0.6mg/kg;首先在1min内静脉滴注总剂量的10%,再在60min内静脉滴注剩余90%剂量的rt-PA。溶栓24h内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之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12h。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死亡率,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s,LVEF)、左心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volumeindex,LVESVI)、左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volumeindex,LVEDVI)。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对比观察组的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以及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的LVEF、LVESVI、LVEDV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危重病类型之一,其主要的致病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以及血管中血栓形成症状,引发动脉内膜出血或者持续性动脉痉挛,使得血管管腔中快速发生持久、完全的闭塞。如果该动脉的供血区域内无有效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则可致使依赖该动脉提供血液的局部心肌出现持续而严重的缺血现象,缺血超过1h即可发生心肌坏死。另外,某些因素能够引发机体凝血瀑布反应,将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在冠状动脉管腔中形成血栓,最终使得冠状动脉闭塞。急性心肌梗死一旦确诊,要立即疏通冠状动脉,及时恢复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溶栓疗法是当今治疗AMI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基层医院应用较为广泛。UK是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能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进而裂解纤维蛋白,使血凝块破碎,缩小或消除血管内血栓,重新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rt-PA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而形成复合物,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溶解血栓。目前,溶栓治疗方法,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尿激酶,是一种肾小球血管中内皮细胞所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可将纤溶酶原转化成为纤溶酶,裂解出纤维蛋白,最终使得血凝块破裂,消除或者缩小血管中血栓,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属于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经现代基因重组技术产生,具有高选择性,能与血栓表面纤维蛋白相结合,从而产生复合物,进而激活患者血管中血栓部位纤溶酶原,使其轉化成纤溶酶,最终成功溶解血栓。据此可见,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方案中,相较于行常规疗法联合尿激酶的治疗方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治疗方案更佳。
综上所述,常规疗法联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急救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并具有较高的价效比,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李淑华.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2):395-397.
[2]李国华.急性心肌梗死108例急救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2014,21(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