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徐维邦:像梦一样自由

来源 :杭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g5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是导演马徐维邦南下香港的第14年,除夕当天,导演只身外出准备领取本月的救济金,当绿灯亮起,电车叮叮当当驶来,马徐维邦却在路上停住了,丧命于车轮下,终年60岁。没有人知道这是郁郁寡欢的自杀,还是一起单纯的交通意外。这一位从杭州出发的中国恐怖电影大师,用悬疑剧情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马徐维邦,1901年生于杭州。1901年到1919年,马徐维邦在杭州生活了18年。幼时父母双亡,被好心人收留,入赘萧山马家后,创新性地提出来:“小孩可以跟随女方姓马,但我自己还是要保留‘徐’姓的,那就从‘徐维邦’改为‘马徐维邦’吧!”这一改动,变成了全国复姓马徐第一人!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电影业已初步繁荣。在上海滩,国外电影更是与欧美同步上映,此时的杭州也不甘于人后,据《浙江电影志》介绍,在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杭州大世界游艺场、杭州西湖共舞台处已经放映“滑稽新片”和“侦探长片”,这让上海美专毕业并已在杭州美专担任专职教师的马徐维邦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不同于中国故事的国外电影。动态的电影,吸收了美术、音乐、建筑、戏剧等艺术特点,而运动的摄像机让一切变得更富有魅力,让绘画变得更立体,让声音变得更有叙事内容。如果没有电影,西子湖畔应该会多一位复姓马徐的画家。
  马徐维邦不仅脑洞大,执行能力也是一流。在确定爱上电影后,在杭州已有妻儿和稳定工作的他,于1924年開始谋划转行,向当时上海三大电影公司之一的明星影片公司毛遂自荐,顺利被“明星”聘请为美工。听说那时他在杭州美术教育上也做得不错,曾出版过三册《铅笔画临本》,成为中学美术课的静物、风景画教材,但还是决然投入到电影这个造梦机器中。1925年,来上海的第二年,马徐维邦便在《最后之良心》《冯大少爷》等三部电影中担任了影片绘图置景工作,同时朝着自己热爱的化妆术的这条道路上飞奔,在电影中扮演各类“怪人”。
  这一走,便在电影之路上没有回头,走过了中国商业电影的第一次繁荣,走过了上海沦陷时期的孤岛时代,又随着时代潮流一路南下到香港,一直到了35年后的人生终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这样评价他:马徐维邦不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编导,但他是任何中国电影史述中都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作为一个特征鲜明的电影作者,马徐维邦以其严谨认真的创作姿态、精巧幽美的光影色调与冷峻悲凉的入世情怀,精心打造了一种不可多得的电影类型,进而成就了一段令人追怀的电影传奇。
  内心充满热情的马徐维邦,首次作为导演被人熟知的是他于1930年的拍摄的电影《空谷猿声》,电影讲述一位顾博士假扮成大猩猩将几位少女掳到深山中,用五位少女的脑髓炼制长生不老药。这部电影糅合了悬疑、恐怖,还融入了西方的科学背景外加古老中国的仙丹,可谓是脑洞奇大,深得沪上观众的称赞,这部电影比蜚声影坛的美国电影《科学怪人》还早诞生了一年。
  马徐维邦的意义在于他从电影化妆入手,营造怪力、惊悚的故事与环境,但他的脚步却没有止步于为恐怖而恐怖。正如李道新教授所言,马徐维邦以严谨认真的创作姿态,打造了有着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类型电影,这一点在《夜半歌声》里体现的尤为突出。他被《影戏生活》评为中国“十大男明星”,但他想在《夜半歌声》里寄托更多的遐思,在恐怖电影中去探讨一位理想者如何在这个时代倾覆。
  为打造剧本,导演频繁往返于沪宁线,去南京寻求剧作家田汉先生的帮忙。在田汉建议下,中国版《歌剧魅影》的背景放在外敌入侵的时代,主人公宋丹萍是一位追求理想爱情被毁容的革命志士,且看导演是如何在视听上营造这开场的黄金15分钟:
  一段轻柔的钢琴声响起,像是打开了一个八音盒,镜头中出现了一幢孤单的老楼,一位举着灯台的老仆出现在黑白观影中,让跟随着他的脚步向剧场深处走去,流淌的钢琴声、呼啸的风声、摇曳的蛛网、有着破洞的窗户,短短三个镜头呈现了“吸云啸风绕窗户”,好一个破败的房屋!随着老仆持灯入屋,一个巨大的黑影投射在墙上,宋丹萍用他的歌声表达了为何总在“夜半”:
  空庭飞着流萤
  高台走着狸鼪
  人儿伴着孤灯
  梆儿敲着三更
  我愿意学那刑余的史臣
  写尽人间的不平
  导演并没有将笔触止步在黯然神伤的爱情悲剧上,他将对青年的期待、对时势的态度放在“戏中戏”上,电影进行到第15分钟,急促的弦乐替代了轻缓的钢琴声,新的剧团急匆匆地到来,他们在这里即将上演的是《黄河之恋》:
  亡国奴是不能随意行动啊
  鱼还可以作浪兴波
  掀翻鞑子们的船
  不让他们渡黄河
  这一段歌曲由冼星海作曲,田汉作词,正如当年《电影评论》指出:《夜半歌声》之所以能轰动一时,不仅因为它是一部恐怖片,更重要的在于它有严正的主题和动人的爱情,“谁愿意做奴隶”的歌声至今流传不衰,便是证据之一。这段歌曲瞬间在情感上击中了剧中躲在楼阁里的宋丹萍,他说:“我一直在等待一位有希望、有热情的青年人,我没有死,我是忠实的革命战士宋丹萍,这是我的黄金时代(革命时期)。”他开始隔空教授孙小鸥唱歌,这段歌曲在银幕上反复出现,被击中的何止是宋丹萍呢?
  马徐维邦曾经设想自己扮演男主角宋丹萍,无奈影业公司老板张善鲲看了几次试片均不满意,请来了话剧演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的金山饰演。或许是因为马徐维邦消瘦、认真的脸庞不适合宋丹萍在舞台上所呈现的风姿,但他的光彩无法掩饰,《夜半歌声》在上海创下了连续44天满座的记录,直到现在依旧被翻拍与讲述。
其他文献
圆桌会提供了一个话语转换平台  张平:《我们圆桌会》已经开办了十年。自开办起“圆桌会”最坚实的支撑力量就是杭州的专家学者们。为什么呢?  余逊达:圆桌会在城市治理、民主发展、提升市民素质、塑造政治生态以及促进公共治理、發挥媒体功能等方面都有创新。这是专家学者们想去研究它的一个动机。  方益波:圆桌会一大特点是,把很多领域的思维话语体系打通了,包括学者学术的思维、政府机关行政化的思维以及老百姓日常生
期刊
杭州最有名的杭帮菜,要数西湖醋鱼。说起西湖醋鱼的美味,人们就会想起那家坐落在孤山南麓的百年老店——楼外楼。  楼外楼原址在广化寺(孤山寺)与俞楼(俞樾寓所)之间,20世纪50年代后期,楼外楼迁至东面的湖畔老店太和园的旧址。西湖醋鱼最早在此店应市。  说起西湖醋鱼这道名菜的来历,比较可靠的说法是,此菜为俞楼主人、清末儒学大师俞樾根据前人所积累的经验首创。比俞樾早些时候的清代文人梁绍壬,在他所著的《两
期刊
没时间给父亲过生日,来不及侦破心心念念的系列盗窃案,更来不及亲手接过刚刚获评的“杭州市青年岗位能手”证书,33岁的一生就这样匆匆走过。  他是季越坎,建德市公安局乾潭派出所原刑侦副所长。很遗憾的是,这一次,他没能如名字一样,越過这道“坎”——在侦办辖区系列盗窃案期间,因血压增高,突发心脏主动脉爆裂,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021年1月29日凌晨2时许因公牺牲。  来不及整理的警服和还没记完的笔记  季
期刊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杭商群体始终是造就钱塘繁华的重要力量,杭商群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也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  2020杭商品牌案例评选活动由杭州市杭商研究会主办,杭州市青年联合会、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杭州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州传媒品牌促进会、杭州发展研究会、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促进会共同组织,围绕抗疫复工复产、助力精准扶贫、加快数字化改造、推动新消费四个模块,展示了杭商企业的人本担当与创新智造。  贝店的“掌
期刊
雨水之中,我在南方。到乌镇去。乌镇有木心的足迹。这个半生流落在外最终回到江南的文人,写下这样的句子:  江南是绿,  石阶也绿,  总像刚下过雨。  乌镇栖满了鱼鳞瓦。我喜欢鱼鳞瓦,这渐渐逝去的事物是最江南的意象。春天到山里去,隔着一条河,看见对岸的山林、炊烟、鱼鳞瓦,就觉得那才是故乡的屋顶。这春雨点点滴滴地落下来,敲打在瓦背上,或者又从屋檐淅淅沥沥成串地落下来,你也一定会觉得,整个江南的乡愁,都
期刊
我们为什么需要对话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作者:项飙 吴琦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歷时三年完成的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主题的思考。  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思维操练的方法——在
期刊
法国哲人解读中国人  《时间里的中国人》  作者:[法] 柯思婷·佳玥  出版社:三联书店  本书是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國人佳玥,通过自己切身的观察和思考,指出中国人对待时间的智慧,或许是医治西方人“时间病”的一剂良方。  在中国传统中,“懂得等”比“让人等”高明,而真正的掌控,便是每人对自己个人时间的掌控。行走在时间里的中国人,既紧张急迫又耐心灵活,在快慢之间切换,在感情与理智之间切换,随时
期刊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做了一些过头的事情,恭喜你,走神了。春风沉醉,彻夜难眠,想了一些不该想的东西,恭喜你,走神了。  每次见到带4的车牌,都要默默地算24点,甚至停下来算,不管你算得对不对,恭喜你,走神了。  台风的季节,你走神了,以每小时30到40公里的速度走神,所到之处,横扫一切。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你走神了,以每个月减少对世界关注的速度走神,直到,临盆的那一刻,把世界全部忘掉。  每天都在想
期刊
《抗战时期杭州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档案汇编》  作 者:杭州市档案馆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简 介:本书收录了杭州市档案馆馆藏1943年至1948年期间,杭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内抗战损失调查档案,均为原件影印。  本书收录的65件档案,是从杭州市档案馆馆藏的近7万件民国档案这一片“小海洋”中,通过原始的查档方式手工检索“捞取”后,又经层层精选脱颖而出的。在内容上,反映的抗战损失情况涵盖了一般财产、房
期刊
德寿宫位于南宋临安城东、吴山东麓的市井繁华处,曾是高宗、孝宗两任太上皇及其皇后的居所;考古揭示的德寿宫建筑组群,作为我国南方地区宫殿建筑的典范和珍稀实例,代表着南宋宫殿建筑的最高成就。  寻觅南宋:何在、何如?  靖康之乱,宋室南迁,于绍兴八年(1138)定都临安。从此,吴越钱塘,又多添了几分帝王的豪迈;而皇家的崇楼华宇,到了这江南水乡,也增添了几分柔美——这是今人很自然的遐想。两宋界画的比对似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