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中具有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体现美好心灵和美好品质的形象,总是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绝好材料。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的思想主题,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塑造
【中圖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40-02
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审美教育就是教师通过动之以情的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一、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情感
自然美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小学课文中有描绘自然美景的,让学生感受瞬息万变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感情激荡,感受天地之博大,宇宙之美好;也有展示植物美的,通过充满活力、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使学生感到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意义;还有表现动物美的,特别是那些人格化的动物,使人感到人世间充满了爱与温情。
在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进行鉴赏,不仅鉴赏自然美的外在美,还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如《老槐树》,作者先描写了老槐树的外形,感到老槐树老而不衰,充满活力,在愉悦中得到巨大的感染力。接着描写了老槐树给人们带来了快乐,这是它的内在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充实的美感。
二、感受艺术之美,陶冶学生情操
将音乐、图画有机的融入课堂教学,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1.体会音乐之美。利用课文中所具有的音乐,对学生情感上进行熏陶,给学生以美的体验、美的享受。如在教学《月光曲》时,开始播放《月光曲》,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意境,让学生感受旋律,尔后的配乐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教学时把课文内容与曲子紧密结合起来,感受音乐的层次与跌宕起伏,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陶冶了情操。
2.感受图画之美。插图中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弥补了学生直接经验的欠缺,丰富了感性经验,实现了从形象感知到理性顿悟的快速对接。有些插图凸显了故事精彩的瞬间,学生在感受画面美的同时也体会出内在的精神品质。教师巧用插图,学生不但视觉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还拓宽了眼界,充实了经验,思想情感也往更深更高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是对插图的审美鉴赏,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分析插图,结合插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分析插图的主次、细节等给予具体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增强了课文的真实性和形象性。
三、发现人性之美,净化学生心灵
教材中具有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体现美好心灵和美好品质的形象,总是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绝好材料。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的思想主题,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重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血的美好心灵。《桥》中老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这些课文通过师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被折射出来的伟大精神、美好的心灵所震撼,从而净化了心灵,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思想。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以美丽为主线,表明居里夫人的美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欣赏居里夫人的外在美,然后分析居里夫人的 “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讨论研究,明白居里夫人的美最主要的表现在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的能力,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四、培养创造之美,表达学生情感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更高的境界,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要有创造美的能力。
首先在识字、写字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写字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其次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美的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情趣,这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再次课堂上精彩的发言使课堂神采飞扬,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思维灵动,创新不断,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自己的情感通过发言很自然的流露出来,这种真实的感情才是最美得。然后用写作表现生活美,学生觉得生活绚丽多姿,有了表现美的欲望,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领悟生活,崇尚真善美,鄙视假丑恶,并把这种思想形诸于笔端,这样我们的学生不就成为了生活美的创造者吗?最后用实践活动展示美。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组织学生课本剧创作表演,使他们体会到这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通过他们个性化的表演,再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生动美,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
总之,只有挖掘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将审美教育充分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够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美的旋律。
参考文献:
[1]朱光潜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吕叔湘的《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98年版。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塑造
【中圖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40-02
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审美教育就是教师通过动之以情的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一、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情感
自然美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小学课文中有描绘自然美景的,让学生感受瞬息万变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感情激荡,感受天地之博大,宇宙之美好;也有展示植物美的,通过充满活力、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使学生感到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意义;还有表现动物美的,特别是那些人格化的动物,使人感到人世间充满了爱与温情。
在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进行鉴赏,不仅鉴赏自然美的外在美,还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如《老槐树》,作者先描写了老槐树的外形,感到老槐树老而不衰,充满活力,在愉悦中得到巨大的感染力。接着描写了老槐树给人们带来了快乐,这是它的内在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充实的美感。
二、感受艺术之美,陶冶学生情操
将音乐、图画有机的融入课堂教学,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1.体会音乐之美。利用课文中所具有的音乐,对学生情感上进行熏陶,给学生以美的体验、美的享受。如在教学《月光曲》时,开始播放《月光曲》,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意境,让学生感受旋律,尔后的配乐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教学时把课文内容与曲子紧密结合起来,感受音乐的层次与跌宕起伏,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陶冶了情操。
2.感受图画之美。插图中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弥补了学生直接经验的欠缺,丰富了感性经验,实现了从形象感知到理性顿悟的快速对接。有些插图凸显了故事精彩的瞬间,学生在感受画面美的同时也体会出内在的精神品质。教师巧用插图,学生不但视觉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还拓宽了眼界,充实了经验,思想情感也往更深更高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是对插图的审美鉴赏,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分析插图,结合插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分析插图的主次、细节等给予具体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增强了课文的真实性和形象性。
三、发现人性之美,净化学生心灵
教材中具有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体现美好心灵和美好品质的形象,总是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绝好材料。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的思想主题,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重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血的美好心灵。《桥》中老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这些课文通过师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被折射出来的伟大精神、美好的心灵所震撼,从而净化了心灵,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思想。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以美丽为主线,表明居里夫人的美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欣赏居里夫人的外在美,然后分析居里夫人的 “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讨论研究,明白居里夫人的美最主要的表现在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的能力,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四、培养创造之美,表达学生情感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更高的境界,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要有创造美的能力。
首先在识字、写字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写字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其次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美的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情趣,这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再次课堂上精彩的发言使课堂神采飞扬,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思维灵动,创新不断,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自己的情感通过发言很自然的流露出来,这种真实的感情才是最美得。然后用写作表现生活美,学生觉得生活绚丽多姿,有了表现美的欲望,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领悟生活,崇尚真善美,鄙视假丑恶,并把这种思想形诸于笔端,这样我们的学生不就成为了生活美的创造者吗?最后用实践活动展示美。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组织学生课本剧创作表演,使他们体会到这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通过他们个性化的表演,再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生动美,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
总之,只有挖掘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将审美教育充分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够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美的旋律。
参考文献:
[1]朱光潜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吕叔湘的《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