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外译发展研究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006804680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外译及其传播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讨论。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发展现状呈现多角度、范围广、更全面的趋势和特点,但仍存在学术性不高,特点不突出等问题。只有正视问题的存在才能使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关键词:中国文学;外译;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已涵盖各个领域。代表中国软实力的中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仍然无法满足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及认可度是广大学者继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多角度及全面性
  中国文学作品体裁多样,风格迥异,内涵深远,寓意深刻。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要求译者们既要译出作品本身的文学内涵,更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的必备条件。目前,英译者外译作品的体裁主要涵盖中国古典诗词及小说,研究视野更加广泛,比如李正栓、赵春龙的“达文波特英译《萨迦格言》特色研究”,李兆忠的“儒家审美视野中的现代启蒙精神——读《大文学与中国格调》”,张丽丽的“文学经典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楚辞《国殇》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孙雪瑛的“诠释学视阈下的《聊斋志异》翻译研究等。这其中还包括中国古典戏曲类翻译研究,如桑颖颖的“中国戏曲的翻译和海外传播策略研究 ——以《京剧百部经典英译工程》第一辑为例”,赵征军的“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 ——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等。中国文学作品英译评论演技,如冯修文的“中国文学作品修辞翻译研究”, 刘亚猛和朱纯深的“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等。综上可知,中国文学外译研究已经形成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局面,如此的广泛与多样使国内对中国文学。英译研究已经出现出一个全面的、开放、多角度的格局[1]。
  二、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传播的主体与中心
  对于中国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外译主要关注译者本身和作品本体。译者本身的研究主要强调译者的翻译成果及成就;或者从作品本体入手,研究译品的翻译风格、技巧及相关译论的使用等内容。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文章,鲜少有关于作者本人相关作品的英译研究,如“罗贯中作品英译研究”、“蒲松龄英译研究”或“曹雪芹作品英译百年研究”等。更多是“《红楼梦》双关语英译研究”、“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研究”、“《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的描述性英译研究”、“翻译伦理视阈下汉语典籍的文化英译与域外传播——以《三国演义》的译介为例”、“文本世界理论视阈下的《西游记》专名英译研究”、“《聊斋志异》英译:从跨文化操纵到文化和合”等。但是以中国的近现代作家为主体的研究则更多的关注作者本身,比如“郭沫若自传《北伐途次》的英译”、“主题与主题关联性制约理论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评析巴金作品《朋友》的英译”、“翻译适应论下的钱钟书小说《围城》英译”等。之所以呈现以上特点,主要是受到时代背景、作品风格、流传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大国,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就璀璨,高峰迭现,无论是诗词歌赋、小说、散文还是戏曲都为后人留下了灿如星辰的名篇佳作。虽然中国文学界已在外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辉煌的文学成就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能够成功传播的我们优秀文学作品仅占卷帙浩繁的作品中很小一部分。究其原因可能与译者水平的高低有关,译著是二次文学创作的过程,译者除具备高水平、深厚的翻译功底,更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及积淀。除此之外,国外读者群的喜好以及知名文学作品的推广及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广为流传的知名作品的译本,而对于所谓的“新作品”或“非主流”作品则没有过多的关注。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认知和思维上的差别,国外读者群的阅读倾向可能与作家知名度有关,也可能与作品主题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研究者扩展研究视野,不要仅仅将视角聚焦在“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上,也可尝试发现更具个性化的文学作品的译本,从全新的视角分析这些译本[2]。研究者的分析应秉承客观公正,既展示作品卓越的文学价值,又要透彻的分析翻译内涵,促进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同时,加大中国优秀文学品“走出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建开. 借用与类比:文学英译和对外传播的策略[J]. 外文研究,2013,1(1): 91-97.
  [2]李朝全. 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成就概述[J]. 文艺报,2007,11-06: 3.
其他文献
王总编躺在床上,头有点晕.刚刚和编辑部的同仁喝了酒,虽说不是正式宴会,可也杯来杯往,好开心.
期刊
摘要:甲骨文书法对原初与创新要有深度的研习,在继承中所产生的各种风格和流派,要有理性的解析,加强点画造型结构和线质技巧美的探索,从形式美到线条美都极力丰富它的表现力,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应不断汲取其他书体和姊妹艺术的新元素。艺术的创新必然产生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书法家独特的艺术构思、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情感的不同,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就产生了各自不相同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关键词:甲骨文;书法创
患者女,23岁,因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10个月,头痛2个月,视力下降1个月于2006年10月27日入院。2005年12月中旬患者无诱因出现咳嗽、头痛、乏力及发热,体温最高达38.9℃,持续
永定河弯弯扭扭像少女的腰带迷人地飘在地上,缠缠绵绵绕着永仁小城,甜甜地笑着,悠悠地淌着.在河水穿城而过的细腰上,有个如少女的胸脯一样丰满美丽的小山峁,山峁上有个小庙,
摘 要: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传递与理解规律的学科。翻译是通过语言转换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语言转换涉及意义的转换。因此,语义学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语义学理论在翻译中应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对于翻译理论研究与指导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义学;翻译理论;翻译实践  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以语音形式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信息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摘 要:《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的经典之作,它记述了饥饿艺术家的悲剧性命运,书写了现代社会的异化,表现了世界的荒谬感,艺术家的孤独感,无力感和虚无感。本文试图通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的四种关系上的异化,来对《饥饿艺术家》中的“异化”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饥饿艺术家;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自我的异化  《饥饿艺术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我们的共和国为了有效地遏制司法腐败和执法不公等现象的产生,为了建立一支法制化、正规化、规范化的纪律部队,公安警务督察
《诗经》中有大量描写贵族生活的诗篇,其中贵族的形象大都是体型长大健美,为什么会如此呢?本文拟对此进行简要论述。  常言说得好:人的美不在貌而在于心。但是人的外貌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周代贵族们不仅追求面容俊美,而且要求体型长大健美。《齐风·猗嗟》是这样描写鲁庄公的:“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他健壮美好,体格高大,相貌堂堂,眉宇轩昂,体健貌美。男性如此,女性亦然。《卫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