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间博物馆

来源 :CM华夏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藏家遇上新城市
  阎焰说,他的理想,是“为深圳这座新兴城市留下一所世界级的博物馆”。在民办博物馆领域,如果有人有资格说这样的“豪言壮语”, 阎焰应是其中之一。
  阎焰,深圳望野博物馆创办人、馆长,笔名望野。阎焰的父亲是被誉为集书画家、出版家、艺术评论家于一身的著名国艺大师阎正。四十出头的阎焰,是著名的收藏家、文物研究学者。阎焰已出版各类文物研究图书及著作30多种,在国际古陶瓷和文物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对宋金红绿彩瓷长达20年的研究和收藏,堪为“世界红绿彩瓷第一人”。 2009年,阎焰被评为“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
  深圳,这个南方移民城市,一度被认为是经济的绿洲,文化的沙漠。一位资深的收藏家,一位享有盛名的文物研究学者,为什么把私人博物馆落址深圳呢?
  阎焰说,他与深圳的缘分,从13年前开始。其时,他在深圳创办文物网站。后来,他在深圳完成了最重要的学术研究著作《天边的彩虹——10-13世纪中国釉上多色彩绘研究》。阎焰说,他在当时得到了许多深圳朋友和领导的支持,他感谢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对他的知遇之恩。


  “捡”来的博物馆
  阎焰的望野博物馆设在远离闹市的龙华新区,外观简单朴素,正门蓝色牌匾上写着“深圳望野博物馆”,这是著名考古学家宿白的亲书。
  今天看来,阎焰的收藏故事颇有几分传奇色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几十年眼见文物从垃圾收购站里的破烂到今天价比黄金的土鸡变凤凰的过程,”其核心就是“捡破烂”。
  三十多年前,人们对文物的热情并不像今天那样高涨,很多珍贵的文物都被当作垃圾、破烂扔到回收站,有的被陈列到废品回收公司橱窗,被定价为几分几毛几元。
  还不到10岁的阎焰在父亲的熏陶下,开始对文物产生兴趣,用5角钱买下了第一个收藏品,从此与收藏结缘。至今刚刚过四十岁的他,已成为有三十余年收藏经历的“老收藏家”。在阎焰的文物收藏和研究生涯中,对宋金红绿彩瓷的研究堪称“代表作”。
  红绿彩瓷是什么?有人比喻说,它是元青花的“爸爸”,清珐琅的“爷爷”,是一种流行于宋金时期的彩绘陶瓷。
  上世纪90年代,十八九岁的小伙子阎焰偶然从朋友处看到一件彩色陶制的马头,反复查阅了文献资料后,他最终才确认这叫“红绿彩”,但国内对它的认知度不高,文献介绍也少得可怜。朋友告诉他,这个马头是在单位门前施工的水渠捡到的,由此,阎焰猜测,“红绿彩”的发现与城市拆迁存在某种联系。于是,他开始留心各个工地,并最终在北方中小城市改造的中心区大规模地发现这种红绿彩。那时候,阎焰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各大小工地上“寻宝”,常常被工地的工人认为是“捡垃圾的”。
  现在,望野博物馆内收藏的红绿彩多达220件,约占全世界收藏量的80%。
  对红绿彩的研究和收藏只是阎焰“捡”博物馆的一个缩影。其他许多藏品,也是他以低价买回来的。如他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曾以 600元买下自己收藏的第一个绣墩,要知道这可是一件明代青花精品。
  时光荏苒。一眨眼,当年一件件“捡”来的文物,现在都成为博物馆中令人惊叹的文化珍品。难怪阎焰说,三十余年的收藏生涯 “闭眼回望,恍如梦境”。
  守护精神家园


  随着价值被世人认可,收藏品市场价格一路飙升。当初捡回来的“破烂”,变成了人人眼中的宝贝。对于收藏家来说,拒绝经济利益不啻于一场身心修炼。
  在阎焰看来,每一件藏品都不能用价格来计算,而是数十年的心血结晶,他“珍爱无比”。事实上,过去三十余年,阎焰收藏文物上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珍品,仅在博物馆刚刚申请进国家文物鉴定定级的200件馆藏中,就有37件初步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即“国宝”。
  阎焰说,他开办博物馆的目的,“就是把几十年的收藏更好地展现给世人,让今人看看古人的聪慧与伟大。”
  不过,阎焰也会遇烦恼。
  近几年,民办博物馆在全国遍地开花。一些企业、民间收藏家都开始办起了博物馆。表面上看,办博物馆似乎为创办人赚足名气,然而实际上,民办博物馆不仅不能盈利,而且还要不断投入资金。一旦开馆,每天面对的便是柴米油盐、灯油火蜡,每一项开支都是钱,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望野博物馆是幸运的。由于各项指标均达到政府的标准,博物馆申请到了年度门票补贴,一些临时展览也得到了政府支持,因而解决了部分经费问题。对此,阎焰心存感激。
  尽管如此,望野博物馆还是没有条件按照公办馆标准全员配置。自2012年开馆以来,阎焰把自己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学术研究和展览策划上。除馆长外,他还身兼保洁监工、解说员等工作,事无巨细,都要留心。
  然而,阎焰还是乐此不疲。在与记者通话中,阎焰说,“你可以随时来,博物馆都是开放的。”言下之意,他一直都在博物馆,而博物馆一直在那里。
其他文献
我们把潜意识里对金钱的认知,称之为财商,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通常是形成于幼年时父母对金钱的看法,并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无论你是否意识得到,我们每个人跟金钱都建立了某种关系,而这些与金钱的关系,都暗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通过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思想以及我们对金钱的态度,不知不觉中传达给了孩子。如果父母是能驾驭金钱的人,就会成为孩子最好的人生教练。孩子的成长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完成的,他不会听父母教他什
期刊
4月9日,上证指数在4000点关口巨震,今年一直持有医药B的何文终于经受不住压力,在下跌4%的时候,把手上的B份额清仓。此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正与近20%利润擦肩而过。就在何文清仓后,医药B连续两天暴涨,首次试水分级基金投资的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查阅了相关公告,他发现医药B已经接近上折,才恍然大悟。让他更懊悔的是,就在自己卖出之时,医药B其实还处于较大幅的折价当中。明明到嘴的肉却没吃着,一下子近2
期刊
立夏到,这个夏天,让我们一起旺起来。  太阳在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日-6日之间)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2015年的立夏是5月6日3:52农历三月十八时,所对应的中国纪年就是乙未年辛巳月。  乾卦,巳月,节气,立夏小满。  卦象上看,阳气已经升到极致,天地间万物茂盛,这也标志着大自然告别春天,开始夏的旅程。《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在十二地
期刊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女性和男人们一起站了起来。临时宪法《共同纲领》提到了女性权利,一九五四年的宪法更是白纸黑字,将女人的权利写进了“公民基本权利”当中。中国女性保护走在世界前列,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中国女性,“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或身份”,她们和男人们一样, 拥有自由、尊严和平等。即便体力等方面先天不及男性,但中国女性依旧坚强地顶起了“半边天”,在社会主义国家,她们享受”同工同酬“。  改革开
期刊
2015年的英国大选已近在咫尺,各政党候选人就像中国营销的传奇人物——王婆,拼命向“客户”吹嘘自己的瓜好;在4月初的电视辩论中,候选人堂而皇之地折腾起自己其中之一的衣食父母——中国留学生,层出不穷的“损招”令人应接不暇,曾经政治课本中的“狭隘的、虚伪的民主”等字眼又一次成为脑海中的高频词汇。大选之年必折腾,今年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只能唱着“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次选举时分”出发了。当然,英国
期刊
公募派投奔私募的管理人,堪称投资管理行业的实力干将,亦有所长有所短,其长期业绩特征还需投资者细细考量。  牛市启动公募“奔私”潮  A股市场时隔7年的牛市行情,让公募界的大佬们蠢蠢欲动,纷纷转身投奔私募基金。在最近一年中,公募基金经理的离职率明显偏高,从知名基金经理的去向来看,众多流失的公募管理人均选择了投奔或成立私募基金公司。  从公募基金经理的类型上来看,权益类基金管理人仍然是投奔私募的主流,
期刊
我跟卞潇岑是私信界的朋友,有时候会在私信里面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他问我如何读古诗词,我请他先读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自作主张地认为读了乐府,别的自然垫底,我常常请教他陶瓷的一些问题,诸如这个碗是个什么讲究,那个釉又是怎么回事,他说话的口气平静从容,听不出有多大年纪,从名字上也看不出性别是什么,如此成了忘年交。  其实他是我的年轻的偶像,陶器做得说不出的好,内敛、含蓄,味道深藏。在做陶器的人
期刊
我清楚记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乐队“音速青春”(Sonic Youth)仍然狂飙突进在后朋克与噪音实验两条路上的时候,他就用这只吉他。春夜前往湾仔原Vine教堂改造的音乐厅看瑟斯顿的音乐会,多少有点朝圣心态——瑟斯顿也在开场时就这教堂里的摇滚开了若干玩笑。玩笑归玩笑,这晚瑟斯顿有点掩不住的沉郁,我知道和教堂无关,和音乐无关,只关乎音速青春的另一位灵魂人物:金戈登(Kim Gordon)——瑟斯
期刊
最近,一篇名为《几个文艺青年厌倦了工作,当起了木匠》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疯转,阅读量以数十万计。迷茫的年轻人羡慕他们挑战世俗成功学的魄力,于是想要拜师学艺加入他们的队伍;追求品位的中产阶级对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久违的“匠心”相见恨晚,于是争相下单成为他们的私人定制家具客户。文中的木匠师傅陈志远刚满30岁,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师从艺术家邱志杰,他所受的中国传统文人教育深深影响着他所创办的“
期刊
马可带来“奢侈的清贫”、蒋琼耳展现“中国传统美学”、邱昊把玩“东西结合游戏”……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新中式”风格渐成一派,受到影视明星、政商人士、文人雅客的偏爱。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及配偶在晚宴前就是以蕴含了中国元素的新中式服装来亮相的,设计师以匠心独运的中国设计赋予其全新的时尚感,并开启走向全球时装界的大门。  新中式的流行  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个缩影,中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