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中“基础”的理性思考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基础教育中 “厚基础”的提法提出质疑和反思,剖析了 “基础”的内涵,提出教育应该回归本原,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基础 知识本原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历数我国教育史中的教育大家,前有孔、孟、荀、老、庄,后有陶行知、晏阳初、梁启超等人,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有很多教育思想仍为后人所沿用,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我国教育从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似乎进入了一种十分浮躁的境地,非但没有发扬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反而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教育走到这样一个显得有些尴尬的境地,我们有必要对基础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
  
  1 基础是否真的厚重
  
  我国的基础教育向来是注重双基,以“基础扎实”而闻名。我国学生在知识层面不输于其他任何国家,各学科奥赛我国学生总是夺金摘银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我们的基础真的那么厚重,那么我国建国60年无人染指诺贝尔奖,国内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6 所一流大学在《自然》和《科学》两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和不及哈佛大学一所大学的零头,又将作何解释。应该说,创新是需要有坚实的基础作保障的,没有基础,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教育基础的扎实并没有带来科研创新的迅猛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的基础是不是真的厚重?
  1.1 关于“基础”的反思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打好基础”应该是基础教育最根本性的目标所在。因而问题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要强调基础,而在于基础教育的基础的界定。由于教育的功利化,我们对 “基础”作了非常狭义和片面的理解。由于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与革新的滞后,基础教育过于追求分数与升学率,在教学中基础被窄化为单纯的知识。我们错误地以为,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正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不合时宜、有失偏颇的定位,导致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盲目尊崇和过分追捧,淡化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各种意识与素质的培养。
  1.2 基础的其他内涵
  当我们为知识基础扎实而沾沾自喜时,最为重要的基础却被我们疏忽和遗漏了,正是这一遗漏适当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基础扎实而创新少。除了经常挂在嘴边的想象力、洞察力、兴趣爱好外,还有其它更重要的方面。
  (1) 情感体验。通过学习促使学习者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各国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我国理科学习尤其是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过程;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学习内容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公民素养。公民素养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核心所在,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现今中国成了美国最大的人才输出国,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而后选择滞外不归,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尤甚。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需要我们反思的首要问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其实,中国教育遗忘的远不只这些。还有合作精神、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也是学生走入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
  (3)意志力。《孟子·告子下》中提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意志和毅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是我们教育所缺失的,年青一代普遍不能吃苦,这也是近些年教育出现滑坡的主要根源。
  因而,当我们宣扬自己的基础教育扎实时,应该冷静深入地思考:我们真的是“厚基础”吗?我们的教育还应该注重对学习方法的重视、对学生个性的珍视、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而这些基础对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来说恰恰是最重要的,影响力也是最持久的。
  
  2 教育应回归本原
  
  教育在引导人不断求知、致知,掌握技能,以使学生顺应于社会的要求时,却遗忘了教育的本意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教育给个体带来的不是愉悦、快乐,而是单调、枯燥,甚至是无味。我们应该反思给予学生的是不是最本原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否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身心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归宿还是要回归教育本原。
  2.1 还原知识的生活本原
  客观世界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教育中向学生传递的知识也一样,也是理论与生存实际的统一,不能将两个方面割裂开来。教育界中对学生所涉范围有一个提法:新一轮课程改革前课本是孩子的世界,新课程实施以后世界是孩子的课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是好的,提出要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教育部实际上给我们画了一张硕大的馅饼,至少是目前还无法触及的馅饼。在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不改革的前提下,一切设想都是纸上谈兵。历数教育中的各种弊端,痛定思痛,我们的教育应该做出大的变革,只有这样课程改革中那些美好的理念才能得以实现。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活本原,去体验去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生活中亲自动手去实际操作、任意想象、大胆创新,去实践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只有知晓了知识从哪里来?能到哪里去?才真正懂得了知识的真正含义。
  教育应是基于事实的教育,应向学生传递不附加任何个人色彩的本原知识。课堂教学应是基于事实的真实呈现,而在我们以往的教育中附加了太多的带有意识形态的东西,它遮蔽了我们教育者和学生的眼睛,掩盖甚至歪曲了知识的本体。在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有这样的太多鲜活的例子。向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传递意识形态的知识,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影响了人生观与价值观地建立。学生一旦幡然醒悟,大有被欺骗的感觉。鉴于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每年清华、北大有那么多毕业生毅然决然的赴美不归了?在他人遇到危险的时候张华和范跑跑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张华成了时代的英雄,而范跑跑招来骂声一片,还丢了公职。在这里我们讨论二人孰功孰过没有任何意义,张华对于弘扬奉献精神、激励后人意义非凡,范跑跑也无可厚非,他做出了人性的最本原的最实际的一种选择,连自己都无法保全怎么去谈服务于他人呢?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范跑跑这种教育的“叛逆”,我们倒希望出现的越多越好,这其实也是教育目标所缺失的地方。教育应该真正是“人的教育”,首先应是基于受教育者生命和人性自由的教育。教育应该向学生还原知识的本原。
  2.2 还原学生本原的学习
  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是教育首先追问的一个问题。古代就曾提出教育的功能“建国君民”,深刻体现了教育的教化功能,教育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奉献与适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即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以为他人和社会为基础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抹杀掉了很多学生自由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培养的学生都是顺民,没有一点自己的个性,没有想法何谈创新,这也许是我们国家一直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真正理由吧。
  教育在促进人对生命自身的超越,提升人的生命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寻求和创造人的生命意义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功利主义教育中,过分关注利益与结果,剥夺了学生在学习中应有的一些体验,这里包括学习的自由、学习的情感体验等方面。学生接受的只是受限的、枯燥的、令人乏味反感的教育。教育部在推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理念和初衷是好的,然而在实施当中却变了味道。我们的教育应该首先把我们的学生看作真正的人,办真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育,这意味着真正的教育总是(应是)充满生气,是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对生命的热爱。在我们以往教育中,那些乏味的、冷漠的、不人性的方式应该摒弃。教育改革应该从一切问题的根源——评价与选拔机制着眼,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回归自由、快乐的学习。
  
  3 结语
  
  教育问题追其根源都是社会问题的外在体现。教育出现问题责任不全在教育,而应在社会、在国家,全社会都有责任来认真反思教育问题、反思社会问题,通过改良使社会各方面良性的发展,彻底解决各种教育痼疾。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要有批判和反思的头脑,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真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为社会培养真正基础厚重的有用之才。
  
  注释
  刘斌,汪晓莺.浅论哲学与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王欣瑜,刘文霞.“生活”与“教育”的哲学界定.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徐文彬.课堂教学中的“本原性问题”及其教育价值.当代教育科学,2004(19).
  牛正兰.知识教育与信仰危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乐先莲.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教育与国家关系——罗杰·戴尔的教育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论.外国教育研究,2007(11).
  王淑宁,傅小芳.浅议教育与人的关系——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8(6).
其他文献
摘要高等学校外事工作是各院校与国外大专院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相互往来,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拓宽办学思维的机构。本文从提高对外交流的认识和加强外事工作规范管理等方面着手,提出了关于高校外事工作的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 外事 开展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外事工作是各院校与国外大专院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相互往来,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拓宽办学思维的机构,是高校对外交流的
期刊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的理解是,杰出人才就是指创新型人才。因为人才的概念是很宽泛的,科学创新并不是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我们有很多很好的企业家,他们本身不见得在科学技术上有什么发明创造,但是他企业办得很好。当然,作为杰出人才一般都不是因循守旧人士,往往对新事物有敏感性,如果缺少了这方面素质,也不会成为杰出人才的。一个人如
期刊
摘要如何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从单一的教学者转变为复合的组织者,方能适应教学活动的要求。  关键词诱导学生 自主学习 教师的基本职责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学生学习方式正从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授课本知识角色向指导者、设计者
期刊
摘要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经历了种族同化教育阶段、反种族同化教育阶段的发展历程,多元文化教育目前已成为美国民族教育的主流。了解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可以对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教育事业的实践和变革提供现实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719.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布迪厄在其著作《再生产》中明确指出,尽管教育承担着众多的功能,但其最重要的功能乃是通过作为
期刊
摘要以十七大召开为契机和指导原则,结合在学生党支部两年多的工作经验,本文从支部思想建设、发展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关于学生党支部发展建设的研想,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支部建设,让学生党支部在大学中更能发挥它的效用,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 思想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期刊
摘要自2007年国家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以来,给贫困生带来了福音,但是随着国家助学金资助覆盖面的扩大,一些消极影响逐渐显现。对于国家助学金这一项温暖工程如何保障其初衷的实现,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每位学生工作者认真思考。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家助学金评定和发放过程中逐步显现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助学金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完
期刊
摘要本文就如何系统开展高校非专业素质实训教育谈一些认识。包括把握特点,重点抓好非专业素质教育基础项目实训;加强引导,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训练;注重实效,核心在于处理好实训与测评的关系。  关键词非专业素质 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教育中,开展实践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一般而言,实践实训都是结合专业学习开展的,通过验证、分析、模拟等实践,让学生进一步牢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主要反映在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活动上。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形势已把高等教育选择的主导权赋予了高等教育的广大“消费者”,然而他们在选择接受某种形式和程度的高等教育时往往呈现出“羊群效应”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当今高等教育陷入公平困境的潜在社会规则。本文在尝试解释这一现象的基础上,告诉人们应该注意潜在社会因素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选择 羊群效应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近几十年以来,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成果中,孙绵涛教授的《教育管理学》可谓其中的精品。书中探讨的内容基本覆盖了教育管理学的重要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即透射出对该书的赏析。因此,文中,笔者将首先审视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学现状。其次,从教育管理学学科组成要素、教育管理学的价值论与整合论、教育管理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及教育管理学批判反思的后现代思维等维度分别对该书进行评析。最后,对全书进行总体评价。 
期刊
摘要本文从对当今社会两种对立观点的描述出发,着重探讨高等教育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实现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和谐的路径。高等教育政策要实现公平和效率兼顾和平衡,主要方法是以正确的手段提高效率,以多样的措施保证公平,达到两者的和谐。  关键词高等教育 政策 公平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上面临着两难抉择: 是依据公平性原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