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渝的匠心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滕文金先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雕塑家,他一生雕塑了许多代表性作品,有的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标誌。但之於他,每件作品都同样重要,因为,他认为可能需要一辈子的积累,才能体现个人艺术成就的。所以,他不忘初心,並有着一颗至死不渝的匠心,体现为他澹泊名利、潛心创作、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掌声与讚扬声中,他反而心静如水
  循着蜿蜒的登山道,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带着崇敬和怀念,笔者再一次来到深圳莲花公园山顶广场,瞻仰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雕像。
  他,身披风衣,器宇轩昂,表情从容;他,大步前行,步伐坚定;他面向南方,满含希望。衬着背後的松柏,格外醒目。顺着他的目光远眺,是大鹏展翅的市民中心,整个深圳中心面貌尽收眼底。1979年,他在南海边画下的这个圈,见证了深圳特区的崛起。这座邓小平雕像,也成为了深圳的标誌之一。
  有这样一句话说:“深圳人不知道滕文金的多,但不知道蓮花山邓小平像的很少。”这座邓小平塑像正是出自於国家一级美术师、雕塑家、原深圳雕塑院院长滕文金先生之手。这座塑像重6吨,主体塑像高6米,诞生历时7年、选址历经10次,从设计,到製作,到最终树立,整个过程,可谓“历经曲折”。对此,滕文金先生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第一,关於选择“走”这个姿势,就经过了多重考虑。首先是听邓小平的家人曾介绍说“老爷子走路特别快”。其次是他回忆起《赫鲁晓夫传》中的一个细节——赫鲁晓夫问毛主席:“你将来接班人是谁?”毛主席就说:“你看,边上那个,走路最快的,比较矮的那个。”毛主席早也看上了邓小平“走路快”这个特点。另外是他还联想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说过“改革开放的步子要迈大一点”。就这样,将邓小平走路快的生活习惯与他的政策统一起来:步子要大,而且要快。
  第二,关於邓小平的面部表情、精神状态,细到衣服的一个褶皱都反复推敲和求证过。当时滕文金、白澜生、刘林、杨金环四位雕塑家全被集中到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一起创作。在雕塑过程中,隔一段时间,雕塑家们都会拍照拿给邓小平身边的人看,细心听取建议,一点一点敲定,直到满意为止。
  第三,滕文金先生认为,就如同音乐一样,雕塑作品也要慢慢品,所以艺术家创作时要有一定的感受和解读,才能让人透过艺术作品关注到作品背後的故事和力量。“例如邓小平雕塑,要表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準’这一主题,他‘走’出去的这一步就是实践,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迈出的这一大步,是走对了的。”滕文金先生解释说。
  2000年11月14日,恰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邓小平塑像终於在莲花山上立了起来。这一天当中有十多万人去瞻仰,此等盛况是史无前例的。塑像揭幕前三天,滕文金先生一直在莲花山上待着,他遇到了很多前来“朝圣”的人:他们有老华侨,他们说没有改革开放的主张,他们就不可能回国、投资;有外国友人,他们感谢改革开放,让他们有机会来到中国工作或学习;还有来自江西革命老区的老太太,她说改革开放让她家里建起了新房……
  这些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的感言,是对他们多年的坚持最好的肯定,让滕文金先生感慨良多。然而,面对掌声和讚扬声,他卻心静如水。当初,邓小平塑像在上海最终製作时,他都不曾放下工作去签上自己的名字。直到今日,他都说:“我从来没把邓小平塑像作为我一生标誌性的作品。从我自己角度看,任何一件作品都是重要的。艺术品不在题材大小,而在能否真实地传情。”
  雕塑是静止的,但艺术作品应该是有灵魂的
  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说,“应物斯威,意物吟志。”这句话意思是,见到外界事物,触发了某种思想,於是借助描述外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以物言志,中国文化传统表现手法之一。
  《棄儿归来》就是以物言志的代表作,是1972年滕文金先生在广州动物园体验生活时的作品。那一天闭馆後,饲养员告知他捡到了一个棄婴,七八个月大,男孩。小身子被仔细地包了七八层衣服,显然是母亲怕他受伤。大家议论纷纷,有说送福利院的,有说想收养的,也有说去找他母亲的……“听到这我的心立马‘咯噔’一下,那个年代,一个母亲因为养不起下了多大决心才丢掉亲生骨肉,如果再把孩子送回去,那母亲又会是什麽反应呢?我能体会到她不捨、不忍又无奈的心情。”於是,他根据这件事创作了这件雕塑,雕的是两只猩猩,大猩猩看到小猩猩回来,不忍拒绝又茫然无措的深情。作品在广州展出时,据说有人还看哭了。
  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它有别於文字,不可能準确地表达出来,但一定能给人以启发、联想和感受。艺术作品是静止的,正因为赋予了它创作者的意念,才变得有了思想,有了灵魂。滕文金先生始终相信:艺术作品是时代的风雨表,艺术家离不开时代,而总能把时代带给他们的感受,通过作品传达出来。这也是滕文金先生所追求的艺术理念,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融合他对时代的感悟,也引发人们深思,反映时代的风貌。
  城市需要物质来丰富,更需要艺术来装点。滕文金先生在特区建设之初便来到深圳,《抚爱》《大象家族》《迎宾图》《上下五千年》等等傑作,给这座新兴城市添上了艺术之花。《抚爱》,是他在深圳的第一件作品,也是当时深圳唯一的雕塑。雕刻的是一隻大长颈鹿照顾小长颈鹿的情景,原深圳市长黄施民在香港的美术杂誌社看到这个作品,问滕文金先生“《抚爱》是什麽意思”,他回答“是关爱第二代的意思”,黄市长立刻想到“我们搞经济特区不就是为了第二代麽”。有人对他说“我来深圳就是觉得这件作品太美了”。是的,人们不一定理解它的内涵,但起码他们觉得它很美。   滕文金先生有一件雕塑作品,名为《失败是成功之母》,雕的是一个驯马师从马上摔下来的瞬间,桀骜不驯的马,手执马鞭不服气的人,很显然这次又失败了。“古人摔过多少次,才驯服了野马。”他介绍说,“就这个时代来说,要创新就不能怕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懈坚持,总会成功。这个雕塑是根据华为老总任正非的创业故事创作的,他在深圳起步,一路失败遇挫,一路成长,才有了今天的世界500强企业。”他相信,从这个雕塑中,人们定能感受到这股“不服输”的幹劲。
  生命不止,匠心不渝
  1979年,滕文金先生首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示动物雕塑作品117年,饱含生命力、人工与天趣合二为一的作品,让人们耳目一新,在艺术界亦得到了广泛好评。“形神兼备,高度概括”,吴作人给予了很高评价;而李可染则惜语如金,“大气”二字再合适不过;江丰说他“使雕塑走进室内,为雕塑开辟了一条新路”。而滕文金先生自己,内心卻十分澹然,“雕动物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是时代造就了一位傑出的雕塑家。
  “我,13岁之前是农民,21岁前是工人,1958年考入中央美院雕塑系,此後便一直从事雕塑。”这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概括。1964年大学毕业後,他被分配到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广州雕塑院,事业之路刚刚铺开,就遭遇了十年“文革”浩劫的洗礼,後在1970年被对口下放。人体模特在“文革”时是被禁的,他也一度失去了方向,曾尝试创作山水画,但临摹了几张後,始终觉得不能“言尽心中之意”。
  1972年,在陪孩子逛广州动物园时,各种各样“裸体”的动物,一下子打开了他的思路:“霍去病墓的牛、马和老虎等动物,颐和园和天安门的石狮子,自古以来,动物雕塑一样可以传情,以物言志,效果甚至更佳。”於是,他便一头扎进了动物的世界里,曾在动物园一待就是三个月。和它们朝夕相处,渐渐地就产生了感情,它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情感表达,他都观察入微。
  是动物们,陪滕文金先生度过了最艰难的文革岁月,让他找到了出路。在紧张的气氛下,他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批斗压力,一方面又要应付日常的工作,只能利用业餘时间完成雕塑创作。“常常开完会都是晚上十点多了,我还是照样幹,因为雕塑是我最大的娱乐和享受。经常做到凌晨四五点,手都酸痛不已,仍然陶醉其中。”展出的百餘件木雕作品都是他业餘时间完成的。然而,他也因为长时间站立创作,导致身体劳损,而留下永远的伤痛。这份执著,难能可贵。
  “我遇到了一个好爱人,我做什麽她都支持,他从来没反对过。”回忆整个艺术生涯,滕文金先生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太太乔红女士。太太是他的同学,比他大两岁,也是一位雕塑艺术家,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陪他走过一路分风风雨雨。二人相濡以沫,情比金坚。
  之前,太太80岁时,“一辈子也没送过什麽礼物给她”,他选了自己创作的第一张画作《黄昏恋》给她,画中两隻天鹅成双成对沐浴在夕阳中,“黄昏美,恋歌也美”,不正像此时的夫妻俩吗?而待他自己80岁时,他认为作品《沉醉於夕阳》最能代表此刻的自己,画的是夕阳中一隻立於水中的大鸟,它眼神安详,沉醉其中,画面简单而和谐。正如他自己,也非常享受现在的“夕阳红”,享受艺术的天地,此刻他是自己的主宰!
  然而滕文金先生喜歡创作,也非常享受创作。由於常年劳损,站立五分钟都很困难,艺术创作只能搁置。他说:“创作劳累不痛苦,最痛苦的事无事可做,做不了事。”
  他说,自己任何一件作品都同样重要。因为,雕塑家和演员不同,他们没有镜头展示自己,作品就是最好的说明,但这甚至可能需要一辈子积累,才能代表你的艺术成就。生命不息,匠心不渝。这就是滕文金先生的“匠人精神”,是一种持之以恒热情,是一种澹泊名利的坚持,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
其他文献
近日,由湖南省湘剧院演员陈爱珠、王阳娟主演的《拜月记之双拜月》,获得法国巴黎“中国戏剧之夜”优秀剧目展演金奖,同时,76岁的湘剧表演艺术家陈爱珠,被巴黎市政厅授予“艺术终身成就奖”。陈爱珠是国家一级演员,芙蓉奖获得者。但因年龄、机遇等种种原因,她始終无缘於文华奖、梅花奖等戏剧艺术大奖。  “中国戏剧之夜”由巴黎市政厅、中法文化交流中心、巴黎艺术协会主办,於今年6月6日在巴黎城堡歌剧院举行,是目前法
期刊
谭天放先生是为建筑而来的,他是真正将建筑艺术放在心上,从容缜密地研究,並付诸於行动之中的人。他为建筑而思,为建筑而虑,视建筑为使命,以建筑为生命。他在香港率先在建筑领域发起一场“竹子”的运动,构筑起全新的建筑世界,掀起的巨浪再一次将他推向时代的风云之中。他说,时代如此进步,建筑设计以及建筑物条例更应该与时俱进,光在原地踏步,是为开历史的倒车,对於建筑艺术的迈进属百害而无一利。二十年了,建筑物条例並
期刊
继欣奕華家庭服务机器人荣获2017年德国iF产品设计奖後,近日又传来喜讯,欣奕华商用服务机器人获得了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德国红点奖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一起併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红点奖被公认为国际性创意和设计的认可标誌,获得该奖意味着产品外观及质感获得了最具权威的“品质保证”。  此次获得红点设计大奖的欣奕华商用服务机器人是一款专门为银行、展厅和机场等商业机构提供全面的商业服务解决方案
期刊
壮志凌云,成就安兴雄业  2017年,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在这20年内,一辈辈香港企业家以勤奋睿智稳固了香港经济的继续繁荣,“香港纸业大王”姚国安先生即是其中一员,此时,他仍旧坚守着顽强拼搏的信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姚国安先生的传奇,便是从低做起。  当年,因家境贫寒,姚国安先生从小就帮父亲做小生意,懂得了做事要勤力、做人要诚信的道理。毕业後,他在一家洋行当文书,开始接触与纸料订单
期刊
梁啓明先生  多才艺、精书法、研丹青、擅篆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者,多年来创作不息,不吝挥毫、不惜笔墨,为世人呈现出许多精美佳作;更教习无数,躬亲培育一众门生,桃李满园;心繫传统文艺之未来,身体力行积极推动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为传统文化发展传播作出贡献。  艺术,是一种专注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说的是坚韧的意志对於人成就自身的作用。对於
期刊
邓永源先生  是一位有思想、有抱负、有爱心的商界精英。顺应父亲的设想,他回到家庭企业,並大胆注入自己的管理理念,根据市场变化进行改革,将企业焕发生机,成为澳门建筑企业中的一枝新秀;受父亲之影响,热衷武术、茶文化、经典国学等中华传统文化並致力将之发扬光大;他服务社团,奉献公益,在濠江之畔事业与慈善並举。  事业:大胆创新,令四十载企业焕发新机  2007年,听从父亲的安排,邓永源先生回到由父亲创立的
期刊
蒙伟明先生  香港停车场行业的佼佼者,与时代同行的理智者,过去的数十年是他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未来的数十年,是他变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全新旅程。他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的思想,在变与不变中,找寻到一个支点,不断向前,不断超越,事业上形成多元化发展,服务中为着一个信念,不懈寻觅着,一心希望行业在大时代中,有更好的出路。  二十年前,香港结束英国统治回归祖国怀抱,香港从此
期刊
蒋超伟博士  是侨港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他不仅医术精湛、仁心仁术,更保持勤学不倦的精神,积极学习先进的医术。经年累月的沉淀,不仅助他遊刃有余地治疗多类病症,也通过他教学相长的工作,促进了国粹中医的承传与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心繫香港中医事业,凝聚同行,共享资源,以一颗毫无保留的赤诚之心,撒下大爱,无私关怀整个业界。  立足社团 贡献不断  在香港中医界,创建已愈百年的侨港中医师公会佔有举足轻重的地
期刊
蔺常志先生  从战火硝煙中走过,历经世事沧桑,一生不泯赤子之心。从军四年的经历,他已将军人的精神永存,一辈子把自己当成一名军人,他珍藏着这可贵的记忆,视为一辈子的财富。这份深情,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是一种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更是一种想为国家、为社会出一份力的责任。  战火纷飞中,心怀报国梦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理解那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採访中蔺常志先生不止一次这样说道
期刊
范振声先生朴实、低调,不太善言辞,但卻是一位非常热心和有爱心的人。他从事金融行业近三十载,历经了行业大风大浪的洗礼,也养成了他沉稳、豁达的处世风格。自1975年来到香港,他始终心繫家乡,並出资、出力支援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现在,他全心投入服务於香港汕尾市陆河同乡总会,让这个平台更好地发挥桥樑和纽带的作用。  创会二十载:继往开来,再谱新篇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也是香港汕尾市陆河同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