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召唤大气、深刻的阅读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水多才俊,今朝气更宏。说到教坛的佼佼者,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姜堰“二宏”:徐宏寿和丁宏兵,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已名声在外,更是因为他们仍志在有为。当他们把一大摞材料送到我身边时,我感受到的就是详实和丰厚。听说他们的新著《经典细读与有效教学》即将出版,我真是打心眼儿里为他们取得的成就而高兴,并乐于铺陈几句,为他们鼓劲!
  捧读这本新著的封面,我看到了选题倾心而独到的书名,“经典细读”与“有效教学”关联,将两个热点的话题联系到一起,寻求阅读与教学的衔接和对应,体现的是一种敏锐。
  通读这本新著的目录,我看到了读文用心而适巧的序列,“文本细读(一)”和“文本细读(二)”并列,细中求深与比中求准,寻求阅读与教学的深入和拓展,体现的是一种精致。
  细读这本新著的选文,我看到了设例尽心而精妙的布点,优化“设计”与简要“点评”相衬,致力于理性和感性的相融和相应,寻求阅读与教学的整合和提升,体现的是一种智慧。
  围绕“经典细读与有效教学”,我想说的第一层意思是:当下的阅读教学最难保证的就是教学的质的规定性。
  不少的阅读课呈现的阅读常常是浮于表面的浅阅读、重在形式的伪阅读、偏离正题的旁阅读、违背意旨的反阅读。到头来,学生走不近文本、走不近作者、走不近情境、走不近时代,这就导致了阅读教学效益的少慢差费。对于这方面,我深有感受:一次我听一位老师执教题为《紫藤萝瀑布》的公开课,其中有这样的教学过程和内容:老师在感知性阅读部分用课件演示一道填空题:一株 的紫藤萝,让“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学生回答的是:“像瀑布一样”,老师也没有评判和小结,这一环节的教学似乎就算完成了。其实这就是浅阅读,老师的高明之处应该是接住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和完成具体感悟,明确交代:“像瀑布一样”是残缺的认识,“开得异常地繁盛,又能激发对生命的尊崇和感悟”才是完整的理解。还是在这节课上,老师整个的板书就是“紫藤萝:色、形、香、神”,初一看,还算简洁明了,细一想,文本的精髓根本就不在这里,这是反阅读。作品从停住脚步写到加快脚步,是源于:见到了从未见过的开得这样盛的藤萝(色、形、香、神),不仅如此,意义和价值更在于:从见到想,一是想起关于生死的疑惑和疾病的痛楚,表明受到启发和得到超脱;二是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紫藤萝,宕开一笔,在对比中表明:生命在特定的年代被漠视甚至扼杀。再到感悟:咏物抒怀(由花及人,触景生情),表达领悟生命哲理、汲取精神力量、增强人生信念的情怀。如此理解才是完整的理解,才能体现作品所应该具有的真实而合理的内涵和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阅读是立体的结构,学生看到的基本是表层的,然而文章的好处在深层,即第二层次,我把它叫做意脉。从这个角度说,语文老师走进课堂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看出学生所看不到的意脉,第二个层次是:要用生命去体验的意脉是封闭的,如果作者都直接讲出来,它就不艺术了,语文教师要能把它拿出来。”这段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只有当阅读教学走向了深入和细致、走向了生命的觉醒和融合,才能激活学生无穷的潜能,展现出阅读教学盎然的生机。
  围绕“经典细读与有效教学”,我想说的第二层意思是:经典的阅读走向细化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在两位才俊提供的系列性材料中,我发现《经典细读与有效教学》的成书是具有坚实而厚重的支撑的。首先是读怎样的经典,有了阅读资源的支撑,两位才俊主编的《初中语文经典诵读》读本(一套6册)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其次是有这样的保障,有了技术含量的支撑,两位才俊主持的《初中经典作品细读教学行动研究》申报并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不仅如此,该课题经过审核还被批准为江苏省“333工程”科研资助项目获得了专项经费,不只是能寄意美好,更在于让美好实现,真是难能可贵。
  从读什么到怎么读,两位才俊用自己的实证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通过遴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使学生以多元的姿态亲近经典文本;通过研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形成了小说、散文、古典诗文和中外名著等文学文本的细读教学策略。经典细读,妙就妙在一个“细”字上,正是因为阅读走向了细化,师生的文本细读,才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学生才得以在细读中领悟作品内容,积累言语经验,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习得阅读欣赏的方法;教师才得以在实施作品细读教学时,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对作品细读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更关注珍视、归纳梳理出自己对作品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并将之体现于教学过程中,通过“诵读文本,明文会意”“寻找切点,细读文本”“同类细读,课外延伸”等具体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涵泳语言,让学生贴着语言的丛林,走进经典文本深处,与作者对话,从而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起经典文本的意义。
  经典细读的落实,迎来了阅读教学的生机和活力,阅读教学因为细读产生了提质、增效的可喜的变化。正像两位才俊在课题研究成果中所表述的那样:经典细读,使教师成为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具体表现在:素读:使教师摆脱了教参的束缚;厚读:使教师积累了丰沛学养。涵泳体悟:使学生在细读中触摸言语生命的体温。具体表现在:悦读:在语言情境中激活了学生的“期待视野”;悟读:在言语实践中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视野融合”;异读:在立体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了言语生命的魅力。潜心阅读:使师生的共同成长更为迅速。
  围绕“经典细读与有效教学”,我想说的第三层意思是:经典细读与有效教学的联姻要致力于实现阅读与教学的连通性。
  在新著的六个章节中,作者遴选了18个课题逐一书写了细读感悟,并配置了教学设计和点评。显而易见是要寻求阅读和教学的通联,让细读为设计奠基,让设计给细读示标。
  例如,《七颗钻石》这篇童话的主旨是:通过讲述一个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多次让水,而感动上帝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写作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丰富的想象,在作者的笔下,水罐变得非常神奇,随着作者的想象而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文本细读(一),教师拎住一个“爱”字,展现了小姑娘对母亲的敬爱、对小狗的怜爱、对他人的珍爱,以及母亲不惜牺牲自我的关爱,由小我之爱到大我之爱,实现了爱的升华,见微知著,具体地认知了爱的神奇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文本细读(二),教师运用辩证思维,提炼出四个“变”与“不变”,即:水罐的变化——不变的爱心;拟题的变化——不变的情感;形象的变化——不变的人性;结构的变化——不变的遣词。披沙拣金,精细地领悟了想象的妙用和包含在其中的匠心。所附录的教学设计正是建立在教师细读基础上的设计,因而它能紧扣住“读”字,一读扫除字词障碍,二读了解主要内容,三读明旨、习法,四读感悟、品味,五读想象、应用。通过五读不断地把阅读推向深入和细致,这就摆脱了浅阅读的羁绊,切实地保证了阅读的本真和有效,真正做到了阅读的精细,从而实现了阅读教学所期待的意境兼备、宏约有致。
  总而言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观,正在走近我们,它不但有利于纠正当下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境界。经典细读与有效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应然诉求,也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必然状态。
  曾经,我们追求的是务实、致用的阅读教学,现在,我们觉得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大气、深刻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也必须有大的气魄、大的境界!这是语文的根本所在,也是语文的希望所在!
  在两位才俊的力作《经典细读与有效教学》付梓之际,我想起著者之一特级教师徐宏寿写过的一篇题为《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的散文,作为一个同道,借助这一个文题,我深深地为他们的进步感到欣慰,为他们的更进一步而祝福:
  我是一棵树,我有一个设想,我憧憬语文教学的生机。
  我是一棵树,我有一个团队,我期盼语文教学的活力。
  我是一棵树,我有一个阵地,我追求语文教学的精彩。
  以上所写,实为读后感,为不负两位才俊的盛情厚意,姑且妄言为评点。
  (《经典细读与有效教学》2013年3月由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市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材料作文的要义是给考生一个说话的空间,并不需要千人一面,而是要拓宽考生的思辨、表达空间,它同样给出题者提出要求,要有开放的出题思维。  新浪网针对今年湖北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友给予湖北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点赞比例达56.9%,是近五年来获得好评比例最高的一年,同时新闻媒体随机询问考生,绝大多数考生觉得有话可说,感觉比较轻松。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是新材料作文,整则材料表述的是游客们来到一处风
王荣生博士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文学阅读教学的丰富性与文本意义、教学目标、内容建构及呈现方式的丰富多样紧密联系。高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文章】单学文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命题应该坚守文学阵地——从〈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刍议〉等争鸣文章说开去》,原载《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  【原文提要】《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刊登了徐默凡、李明洁两位语言
(一)警史华章    杜牧的《阿房宫赋》,以汉语独富的情采,剖析中国君权大一统史上一次关乎兴衰存亡的严重教训,显露出年轻作者卓越的史识与风发的才华。其外甥裴延翰遵嘱为之编《樊川文集》作序时,论其文学成就只取一赋一诗:“其谲(委曲讽谏,即‘主文谲谏’)往事则《阿房宫赋》,刺当代则《感怀诗》。”可见杜牧本人一生都以此赋自负自重。唐代是诗文名家迭出,群星丽天的时代,社会公众鉴赏力极高,尤可证此赋决非等闲
《宇宙的边疆》是人教社课标版《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然而却是一篇并不适合作教材选文的文章。是编选者爱屋及乌、只究其一不及其余的选编方式导致了这篇文章的入选。其所反映出来的语文教材的编选取向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现示之以例,深究剖析,就此试探语文教材的选编原则和指导思想。  虽然编者选取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和动机我们很难断定,但从配套教参的“作者简介”中还是可以看出些端倪,大体明白个究底:
前不久,听了一节观摩课,课题为《像山那样思考》。之后,思虑再三,总感觉有些话要说,有对这篇课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也有对这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评判。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理顺文章的行文思路,涵咏作者对山、狼、鹿、牧牛人、猎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持的观点态度,研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表达技巧,理会作者呼唤生态平衡的创作主旨。  从教学设计的层面考虑,正如教者在课后的自述,“文章不太好懂,因为学生不
《中学语文》2014年第6期刊载了严爱军老师《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透视〈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情感特征》一文。严老师认为:《前赤壁赋》在体式上借鉴了汉大赋“主客问答”的结构。“主客”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体两面。若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客”类似“自我”,面向当下,遵循现实原则;而“主”类似“超我”,面向未来,遵循道德原则。  我们不同意严老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客”是“客”,“苏”是
老舍先生的语言清新纯净、优美空灵,如清水芙蓉,无铅华粉饰,却能清沁肺腑,得无穷妙境。如此佳境,得益于他善用虚笔。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巧用设想与想象,化实为虚,营造美妙意境的例子。比如: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偌大一个济南城,在那充满温情的双眸注视下,就这样浓缩成一个乖
一、导入新课  师:文章不是无情物,何必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是让感性回归吧,写身边事,论平常理,抒心中情!的确,今天我们探讨记叙文升格的方法。  二、探讨方法  师:大家看手上这篇文章。这是一位博大无私的父亲,这是一个在困境中坚定信念的强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父亲的心灵世界。把这篇文章自由朗读一遍,如果让你打分,60分的总分,你给多少分?  生:读了文章《为了你,走下去》后觉得比较感人,但是字
一、教学目标  1.紧扣线索,梳理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文章的双线交织之美。  2.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3.抓住矛盾冲突,赏析情节的“生发——突发——爆发”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  4.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文章的深刻主题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情节构成,并体会双线交织之美。  2.从细节、情节的突发事件和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