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编选,我们的原则和立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宙的边疆》是人教社课标版《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然而却是一篇并不适合作教材选文的文章。是编选者爱屋及乌、只究其一不及其余的选编方式导致了这篇文章的入选。其所反映出来的语文教材的编选取向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现示之以例,深究剖析,就此试探语文教材的选编原则和指导思想。
  虽然编者选取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和动机我们很难断定,但从配套教参的“作者简介”中还是可以看出些端倪,大体明白个究底:“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①震撼,是我对这段“作者简介”的印象。
  由此,不难推测出这篇解说词进入编选者视野的原因:“《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文章的作者及其作品在科普领域极具影响。由此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编选者这种“以人论文,以地位定教材”的编写倾向。这里蕴含着的一个简单的思维逻辑就是:名气大、影响大——文章就有代表性、可靠性——有代表性、可靠性就可以考虑为教材。
  教材讲究代表性、可靠性,这无可厚非。但是教材不仅仅是经典的汇编,更不意味着你对教材的特殊性即文章作为教材的适切性就可以有所忽略。如:这篇文章(在脱离解说画面后)适应多大年龄段的人阅读?这篇文章对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典型不典型?读这篇文章需要什么知识背景?学生有没有这个知识背景?这篇文章具不具备作为教材在篇章、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典范性?教材选择具体到篇要不要考虑学科之间、各册之间、章节之间、篇目之间的策应、统筹及逻辑关联?教材编选为怎样的语文教学观服务?我们的编写立场到底是什么?编者的立场是学生的,成人的,还是儿童的?课文的配图算不算课文的组成部分?配图选配的原则是什么?等等。可以说,对此我们长期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也正是造成我们语文教材选编失误的根本原因。
  《宇宙的边疆》在上述方面都有欠当之处,遗憾的是居然还是入选了教材,而且没听到多少反对的声音,出现了一种奇怪的集体缄默,尽管教师在教这篇文章过程中有可能感到无尽的痛苦和别扭。这大概是教师在当下制度体系下的一种无奈和麻木的反应吧?教材是上面的事,与我无关,教师无法也不能改变什么,只有被动的接受,没有畅达的表达和发言的权利,只好用沉默、放弃对待。其实,教材编得好不好,谁说了算?最终还是用的人说了算。可是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呢?编的人不用,用的人不编(想想当年叶圣陶、夏丏尊等和他们的国语教材)。教材好不好一教就知道,可是有多少教材是广泛征求过了这种“教”的意见呢?“编”与“教”需要有更大的互动。当然,人们有理由相信编写者的水平和能力。但若总是高居“象牙之塔”,既难以深刻体会到“教”和“学”的感受和期望,也容易滋长想当然的成分,从而“误入歧途”而不自知。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优秀的解说词,但不是合适的语文课文。完全不该入选教材,其理由如下:
  文章的基本观点错误。作为科普文居然出现反科学、反哲学表述,与地理天文等学科的有关宇宙的认识相悖。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就很不可靠。首先在地理学和哲学上就站不住脚。与高中地理教科书表述的宇宙观相冲突——宇宙具有两个特性,一是演化特性,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经历了一个温度由高到低,密度从小到大的演化过程;二是有限特性,即宇宙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时间上有始有终。“现代科学证实,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仅巨大无比,而且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有着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②从空间角度讲,我们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是在扩大的。因为人类认识和探测的技术在提高。由于探测技术水平的局限,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基于目前人类的探测水平,随着今后探测技术的提高,这个认识可能发生变化。怎么说宇宙将来也“永远”是这样的?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万物都时刻处在变化中,怎么会现在、过去、将来都是一样的?高中地理特别强调“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观察宇宙,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宇宙观”③,语文提供与地理、思想政治学科如此悖反的表述,学科之间“打架”,如何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科学宇宙观?这句话明显是解说者的一种煽情说法,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感性色彩,不是严谨的界说。事实上,文章紧接着就描述了宇宙的形成变化,前后也是自相矛盾的。
  文本带有明显解说词痕迹,脱离画面后,作为单独的文本,多处呈现跳跃性和莫名其妙的东拉西扯,导致文本作为语文教材的典范性差。如:“整个宇亩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这句,“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 明显就与前后文脱节,不衔接,好像突如其来,“上不着村下不着店”。如果有画面在,“我们”就是指画面切换过来的内容,当然就好理解了,这句话的出现就很自然。但脱离了画面,却仍然保留原解说风格,那不莫名其妙才怪。编选者在这点上也许始料未及。还有:“它的旋涡臂缓慢地转动着——每2.5亿年旋转一周。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我们正处于密集的银河中心。但是,假如我们希望找到地球的话,就必须将方向扭转到银河系的边远地带,扭转到接近遥远的旋涡臂边缘的模糊的地方。”这句话貌似形象实则无效。作为交代位置关系的表述,其实什么也没交代,因为相对关系没交代清楚:“扭转到银河系的边远地带”,往哪个方向扭转?银河系有四条主要的旋涡臂,扭到哪条?人家是配合画面解说的,有图有画面这段话指向明确就没问题,但一旦脱离画面背景,仍然这样说,就不知所云,说了等于没说了。事实是,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3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银河系第三旋臂——猎户旋臂上。这段话要是配合画面解释就一清二楚了(如图)。   ■
  还有,未充分考虑文本脱离了解说背景,是翻译作品这一实际情况,对文本表达粗糙随意,不规范、不统一之处未加严谨审核:“它通过引力——跟使我呆在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这是个典型的病句。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显然是表解释说明的。如果这样,那等于说引力是定律!引力怎么会是定律?这句话实际应该这么说:它通过引力——跟使我呆坐在椅子上相同的那个引力——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才对。
  又如:“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1011=1022”,“千亿”、“1000亿”,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面令人匪夷所思,不仅违反数字表述规定,而且人为带来理解的障碍,阅读的干扰。这句话里公式后面那个“1011”实指的是前面提到的“1000亿”,同一个意思,变换了表示方式,就让人思维混乱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有推理的地方。
  配图随意、盲目,意图不明。配图的原则和作用是什么?“教科书配图根据功能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种:装饰性配图、表征性配图、组织性配图、解释性配图。”“美国教科书的配图的功能有以下取向:1、弱化配图的单纯装饰作用。2、强化配图的表征和理解功能。”④相对于西方教科书,他们对配图的认识显然要比我们深化得多。从《宇宙的边疆》所配的三幅图来看,似乎完全忘了这是一篇比较艰深的科普文,仍按一般语文文本对待采用装饰性配图。这些配图我们看到的只是装饰审美意义,并未有帮助理解的作用,以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而且从课文所配的三幅图来看,基本上都是游离文本的。如果硬要追溯配图的作用的话,似乎好像只是一味来刺激人们的想象而设,听听配图名:“草帽星系”、“旋涡星系NGC6872和椭圆星系IC4970碰撞”、“火星荒凉的地表”。配图视那些艰深的文字于不顾,全然忘了所配图的合理性,该配的地方没配,不该配的配了。比如大家都觉得谈到银河旋涡臂的地方应该配一幅银河系全景图,方便理解。结果配的却是草帽星系图。张冠李戴,最后给人的印象就是,你不配图我反倒明白,配了我还越糊涂。“教科书配图并不是多多益善! 无关信息的配图只会增加对学生的信息干扰! 宁可不用也不能滥用无关配图。”⑤
  文本的单元提示里明确表述本单元的目标是: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可是我要说这篇貌似科普实则不普及的文本是难以实现这个目标的。不仅如此,这样的文本对孩子的兴趣、信心反倒是一种伤害,且杀伤力巨大。它会给孩子在建立对科学的感情的过程中带来极大的困惑:普及性的东西都看不懂,那我还能探求科学吗?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不是科普不普及,实则是文本不合适。
  我们不妨来归纳一下这篇课文的入选到底有几宗“罪”:
  1.对文章作为语文教材所需的篇章、语言的典范性失察。文本不顺畅,不规范。一篇顺畅的解说词不一定就是一篇顺畅的课文。借助画面产生的顺畅未必在脱离画面后仍然顺畅。人家是配合电视画面的解说,你硬在脱离画面的情况下,仍不加改造地保留原样说法,这就必然要造成语意的跳跃、不衔接、指向不明、不当省略、支离破碎甚至病句等情况发生,更何况还是翻译作品。优秀的解说词不一定当然就是优秀的教材。之所以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都没有想透,究其原因,不是编选者的学术水平不够,到底还在于对于权威作品的一味尊奉使自己失去了应有的“警觉”。
  2.选编没有系统意识和逻辑意识,没有教材编写的全局观、整体观。《宇宙的边疆》与下一篇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和第五册的《宇宙的未来》在题材上有明显的雷同,都是宇宙话题,宏观世界,为什么不选篇微观世界的文章?从学科上看,高中地理有专门的有关宇宙的知识章节,这也雷同了。
  3.没有教育学、课程学、心理学的考量介入。也就是立场,你是按成人的思维还是按儿童(学生)的思维去考虑?《宇宙的边疆》对于有着科普传统的发达国家的学生来说是科普的,但这未必意味着对没有或缺少科普教育的中国的孩子也是如此。解说词在与背景画面配合时是浅易的、科普的,但这不意味着,脱离了画面后仍具有这个特点。编选者显然忽略了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编选者在选编这篇文本时是缺乏综合教育学、课程学、心理学的考量——学生的身心、思维的成熟程度如何?知识背景如何?其他学科的相应情况如何?要知道,文本涉及到的有关除太阳之外其他恒星的演化规律内容,高中地理教材都是放到了选修教材里的。
  虽只是单篇论及《宇宙的边疆》入选教材的不当,但其呈现的形态,其所汇聚的选编信息却具有标本意义,值得我们教材编选者反思。
  注释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120页。
  ②③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3,4.1页。
  ④⑤何穗,王祖浩:《美国化学教科书的配图研究》,《化学教学》,2008年第12期。
  [作者通联:北京第十中学]
其他文献
从静态语言结构学向动态言语交际学的转向,是当前语文课改的发展趋势。语篇,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它总产生并依存于一定的言语交际场中。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凭空而生,总会带着一定的交际目的,打上言说主体的独特印记,呈现出风格各异的言说形态来。从语篇生成的视角来揭示的言说秘妙,发掘言语外在形式的内在运作规律,是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重要素养之一。  静态语言结构的分析常常会割裂文本与言说主体的有机关联,缺乏对文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自2012年11月,《语言文字报》推出“真语文”大讨论,并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发布《聚龙宣言》,到2013年末《语文建设》杂志和《语言文字报》联合推出为期一年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已有不少语文教师、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参与到“真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后,中小学语文界就展开了对“语文素养”的讨论,讨论集中在对概念的界定和内容的构成上。综合各种讨论,结合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应该由三大系统构成。    一、语文素养的知识系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讨论中的“淡化知识”之声,一度甚嚣尘上。但尘埃落定之后,人们拂扫
深层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把握作品的内容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因为所谓深层结构就是内容关系,而内容关系当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层结构分析又是一种文体分析,因为一定的文本当属一定的文体,而文章体裁与内容形式密切相关。例如小说这种文体,一般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 分析时就得注意环境构成与事件推演;诗歌这种文体,一般讲究意象的选用与意境的营造,分析时就得注意意象的组合以及取象表意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观点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这固然符合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特定环境下的学得和自然状态下的习得共同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不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文必然要具有构成这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否则,语文干嘛还要独立设科呢?那么,语文知识指的是什么呢?语文知识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这些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也包括听、说、读、写的技能、策略、态度这些程序性和
所谓横向展开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横向展开议论的主要好处是论证全面、有条有理,使读者一目了然。  在横向展开议论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环视周围世界。观察、思考眼前的事物,认识、见解往往局限于一隅与表面,环视周围世界,就可让我们的视线射向四面八方,拓宽眼界和思路。如要写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材料作文的要义是给考生一个说话的空间,并不需要千人一面,而是要拓宽考生的思辨、表达空间,它同样给出题者提出要求,要有开放的出题思维。  新浪网针对今年湖北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友给予湖北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点赞比例达56.9%,是近五年来获得好评比例最高的一年,同时新闻媒体随机询问考生,绝大多数考生觉得有话可说,感觉比较轻松。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是新材料作文,整则材料表述的是游客们来到一处风
王荣生博士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文学阅读教学的丰富性与文本意义、教学目标、内容建构及呈现方式的丰富多样紧密联系。高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文章】单学文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命题应该坚守文学阵地——从〈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刍议〉等争鸣文章说开去》,原载《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  【原文提要】《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刊登了徐默凡、李明洁两位语言
(一)警史华章    杜牧的《阿房宫赋》,以汉语独富的情采,剖析中国君权大一统史上一次关乎兴衰存亡的严重教训,显露出年轻作者卓越的史识与风发的才华。其外甥裴延翰遵嘱为之编《樊川文集》作序时,论其文学成就只取一赋一诗:“其谲(委曲讽谏,即‘主文谲谏’)往事则《阿房宫赋》,刺当代则《感怀诗》。”可见杜牧本人一生都以此赋自负自重。唐代是诗文名家迭出,群星丽天的时代,社会公众鉴赏力极高,尤可证此赋决非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