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历来难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讲,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让政治课机械而单调,学生基本处于满堂灌的被动学习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调、机械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就此,针对初中生特点,我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德国著名教育家拉伊指出,教学中,要强调驱力、兴趣和注意。在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会引发新的驱力、兴趣和注意。因此,要使教学成功,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引导儿童的兴趣和注意。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头,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那就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何把学生从不知引到已知,从浅知引到深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小品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顺利导入新课学习。
二、引导学生情中悟理,强化感受性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它首先是一个具体的自然环境或是社会环境。他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设计特定的情境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极磋商是促进建构性学习的两个主要途径。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性、传染性是情感的重要特征。中学生的道德感正处于形象性道德感向伦理性道德发展的过渡阶段,其道德感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情境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形成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引起学习欲望和相应的道德情感。
在设置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参与,让学生想象情境中的人和事,并站在情境中人物的位置上体验其情感,品味情境中包含的情、理、趣、韵等多种信息,并互相交流彼此的真实感受、想法,引导学生产生与教学内容要求相适应的共鸣情感反应,即感动的、移情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催化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曲径通幽,觉悟内化。
三、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这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在学习“消费”内容时,我以轿车消费为例进行教学,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对这个例子的反映明显不同,此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了解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
除了要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这一课程改革精神集中在把教学的实质定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进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四、提供道德决策经验,着眼学生发展性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通过广泛的经验得以成长的过程,它不是一种直接学习或条件反射的过程。因此,道德教育的努力方向应该是提供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做出决策的经验,并“建立一种可以促进正常道德发展的情境”。
这个阶段的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情境中蕴含的情和理进行抽象、概括和论证,使学生对该类道德现象与问题情境及其处理原则、方法和指导思想产生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使之升华成为学生人格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讲述初三课文《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录像,紧接着向同学们展示一组拍摄自社会上、学校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的照片。当看到录像中北方地区有些城市生活用水要分时段供应,有些山区、农村居民饮用的是变质的水、红黄色的泥水时,同学们受到的触动还是很大的,对比周围有些人浪费水的现象,同学们纷纷表达了对浪费水的行为的谴责,有的反省了自己平时做得不够的地方。进而我提出要求同学们分组共同拟定节水倡议、节电建议,达成了较好的知行统一的效果和教学目标。
此外,初中生要学好思想品德课,必须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不同方面着手,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刘伟林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德国著名教育家拉伊指出,教学中,要强调驱力、兴趣和注意。在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会引发新的驱力、兴趣和注意。因此,要使教学成功,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引导儿童的兴趣和注意。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头,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那就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何把学生从不知引到已知,从浅知引到深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小品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顺利导入新课学习。
二、引导学生情中悟理,强化感受性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它首先是一个具体的自然环境或是社会环境。他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设计特定的情境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极磋商是促进建构性学习的两个主要途径。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性、传染性是情感的重要特征。中学生的道德感正处于形象性道德感向伦理性道德发展的过渡阶段,其道德感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情境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形成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引起学习欲望和相应的道德情感。
在设置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参与,让学生想象情境中的人和事,并站在情境中人物的位置上体验其情感,品味情境中包含的情、理、趣、韵等多种信息,并互相交流彼此的真实感受、想法,引导学生产生与教学内容要求相适应的共鸣情感反应,即感动的、移情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催化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曲径通幽,觉悟内化。
三、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这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在学习“消费”内容时,我以轿车消费为例进行教学,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对这个例子的反映明显不同,此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了解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
除了要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这一课程改革精神集中在把教学的实质定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进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四、提供道德决策经验,着眼学生发展性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通过广泛的经验得以成长的过程,它不是一种直接学习或条件反射的过程。因此,道德教育的努力方向应该是提供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做出决策的经验,并“建立一种可以促进正常道德发展的情境”。
这个阶段的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情境中蕴含的情和理进行抽象、概括和论证,使学生对该类道德现象与问题情境及其处理原则、方法和指导思想产生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使之升华成为学生人格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讲述初三课文《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录像,紧接着向同学们展示一组拍摄自社会上、学校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的照片。当看到录像中北方地区有些城市生活用水要分时段供应,有些山区、农村居民饮用的是变质的水、红黄色的泥水时,同学们受到的触动还是很大的,对比周围有些人浪费水的现象,同学们纷纷表达了对浪费水的行为的谴责,有的反省了自己平时做得不够的地方。进而我提出要求同学们分组共同拟定节水倡议、节电建议,达成了较好的知行统一的效果和教学目标。
此外,初中生要学好思想品德课,必须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不同方面着手,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