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主持人评价体系与媒体品牌形象塑造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nin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网络化给传统的大众媒体带来了严峻的危机意识,处在多频道、多媒体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电视媒体怎样才能树立和保持自身的品牌形象?作为电视媒介代言人的主持人被摆在了变革的醒目位置上。将主持人的评价体系提上日程,就是要强化和提升大众媒介的人力资源建设,多角度、科学地评估主持人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品牌价值,为打造名牌节目和精品节目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实现传统的大众媒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主持人 评价体系 品牌影响力
  中国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主流媒体,是集宣传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监督社会、娱乐大众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传播媒介。功能的多重性使它在整合多种资源后,“依靠政策形成的政策垄断和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传播优势”1。而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体的代言人,已成为节目的品牌被强化打造。
  主持人是电视节目获得可持续发展,并使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但紧张惯性的工作状态易让主持人的创作热情减弱,职业枯竭和心智枯竭的双重压力不仅令他们自身的职业生涯缩水,甚至导致一系列品牌节目的衰落。因此,把主持人作为衡量节目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加以合理规划,将主持人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上日程显得意义深远。
  现阶段,我国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评价渠道主要有三种:来自于业内人士的评价、观众的评价以及收视率调查公司的数据。但是,通过这三种渠道来说明一个主持人是否优秀,还有待商榷。建立科学的主持人评价体系,应该量化评价的每个指标,多角度透析主持人的业务素养、社会影响、市场效益,做到全面、深刻、公正。本文将从“个人价值”、 “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这三个维度来为主持人的评价体系做规划。
  
  一、个人价值
  
  主持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主持人在所在的电视媒体中,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呈现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电视节目,获得行业认可并得到自身满足的自我价值实现。它主要涉及主持人良好的政治修养、独特的表达能力、灵活的掌控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基本的审美眼光。
  但具备了成为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并不表示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优秀的主持人。针对目前电视行业内部、主持人队伍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从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有必要将主持人评价指标的确立同整个媒介发展变化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1、融合性
  主持人与节目是共生共荣的,不能孤立存在。对主持人实战能力强弱的评判必得置于整个节目形态的大背景之下,主持人单纯地靠表现欲、堆积技巧来突出自己,会阻碍传受之间信息分享的通畅,不利于播出目的的实现。因此,应在驾驭节目的过程中淡化“小”我,树立节目本位的全局意识,使自己积极地融入节目,达到“鱼水互动”的境界。
  2、稳定性
  一方面,主持人的锻造要经历发现、培养、成熟、提升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观察、耐心的尝试;另一方面,即便是成熟的主持人,也存在着长久保持旺盛精力、创作热情的疑虑。鉴于主持人在找准风格定位、心理调试、技术提升等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当的调整期,不应把他放在短期的市场监测环境中考察,这样做容易将主持人个性的发挥扼杀在萌芽期,导致人才培养的流产。评价一个主持人,眼光应有瞻前性,要大胆预想他未来的发展潜力和长期的价值回报。
  3、独创性
  被本雅明称为“机械复制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艺术产品的“光韵”正在消失,电视节目也不能幸免,节目类型化的现象十分严重。要想在未来激烈的媒介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不断推出个性化产品。然而,在现代社会,想要长期占有一种创意已经成为不可能,这就需要在同类产品中突出自己的品牌优势。主持人作为品牌经营的重点对象,在异质化的媒介竞争中充当了差异性产品的特色包装,是突显节目独特品质的外化载体。可以说,主持人的个性特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风格特色,且成为节目的显著视觉标志加深了观众的心理印记。在以“内容为王”为突破口的媒介发展策略中,独创性才是延长主持人职业生命,使其具有不可复制性的内核元素。
  
  二、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从主持人的社会影响力层面来说的。近年来,人们对主持人在媒介角色外的角色扮演越加关注。所以,主持人评价体系的范围不仅囊括工作状态还延伸到了生活状态。因此,主持人就更应该自觉并自愿地接受来自社会、公众、其它媒体的严格监督,从修身的点滴做起,强化约束意识、释放职业激情、发挥示范效应、影响公众话语。
  主持人的社会价值是一种无形价值,是构建电视品牌栏目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潜在地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主持人的褒贬、观众的收视倾向,在主持人评价体系中起隐性作用。
  1、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主持人从“人”的角度去向观众渗透一种共通的“情感”,它使主持人与观众在情感上產生共振效应,在时空距离上适当接近,增强彼此认同感。这种感性的情绪包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符合民族心理和当下观看节目的心理需求,在节目主持中有时候是需要被保留下来的。
  李小萌回忆2008年抗震救灾工作时,在《新周刊》上这样说道:“我去之前想,自己的身份可能还是观察、记录,可这个天灾太大了,它大过了一个新闻的属性和事件的属性……这些感受怎样用镜头语言和主持人的方法传达出去,而不仅仅是在观察、评论、报道?既然已经被气氛笼罩,就别太抗拒,人的属性在那里大过职业属性,而这个属性恰好是当时需要的。”
  2、责任使命
  近年来,网络在监督社会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张力,反观大众媒介则呈现出相对滞后性。传统媒体在社会公共利益上的缺失,导致自身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使得老百姓获取信息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网络。在信息数量爆炸、选择多元的传播环境中竞争,大众媒介对信息的甄选、过滤变得更重要了,它被赋予的引导公众舆论的功能应该更加突显。作为节目符号出现在大众媒介平台上的主持人,是节目创作过程中最后一环的“把关人”,一言一行代表了一种媒介判断,是舆论引导的直接施力者。主持人从独特的视角触发,能动地选择和阐释信息的动力,根植于他深重的社会责任感。用“心”做节目,合理地使用话语权,是“主持人”媒介角色的根本归属。
  因为真实呈现了代表在人大分组审议现场的“争吵”,柴静参与制作的两会节目《见证履职,共商国是》不但受到高层肯定,还上了3月6日《新闻联播》的头条。柴静宣告,她要用镜头“见证”人大分组讨论时的博弈和争辩: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反对?不仅如此,她还强调 “不光代表要履职,公民也要履职”,要通过参与两会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一项权利只有你把它当真,它才是真的。”2
  
  三、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的考量是“商业化”、“竞争化”、“市场化”媒介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在新兴媒体的夹击中,传统的电视媒体要抢占收视份额,就不得不把经济收益作为一个重要标尺。在主持人品牌经营化的今天,如何优化配置主持人这一核心人力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是目前以及未来都要不断摸索的现实问题。反过来说,能否为电视媒体——这个以盈利为目的媒介机构带来支撑其长足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经济收益,也成为新形势下评价主持人无法忽略的指标。
  经济价值的考核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电视媒体的第一受众,观众;和第二受众,广告商。电视媒体就是在主持人、观众、广告商的动态博弈中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1、观众追随率
  主持人节目的出现让传播内容趋向多元化,满足了观众多样的收视需求。不同的主持人拥有迥异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一旦与节目风格完美契合就会产生晕轮效应。观众对主持人的关注热度,尤其是固定观众群落的持续存在,会将主持人的品牌形象升级,引发一系列带有其个性符号的衍生产品的连锁反应,实现多领域的投资回报。保持较高、稳定的观众追随率对于获取广告盈利参考意义重大,是主持人实现自我经济价值的关键一步。
  处在多频道竞争的时代,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并不是均等的,而是选择性地收看,他们“往往锁定几个能够提供其最大收视满足的频道,而忽略其他大量的一般性频道”。3主持人的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支配力在收视需求和个人偏好两方面影响观众的收视行为,力争在潜在观众范围内发展可得观众,使观众对节目的收视态度和评价也由满意度最终演变为忠诚度。
  2、广告商追随率
  随着商品市场化的深入和主持人营销概念的升温,主持人为广告产品做形象代言也显得稀松平常。广告商选取一个主持人作为自己品牌的形象,从商品营销的角度说,是看好他身后潜在的观众群及其所代表的巨大购买力市场。这些观众群从人口数量、购买能力、购买意愿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市场存在的要素,在此基础上,广告商会对自己预设的目标消费群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并在这一过程中借由名牌主持人的社会影响力达到产品宣传的作用。同样,主持人为商品做代言也会提升自我商业价值,强化自我品牌形象,提高栏目的知名度。将广告商的追随率指标纳入主持人评价体系的规划是现代媒体经营的必然要求。
  值得说明的是,“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是三位一体的,它们共同影响着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细化每个评价指标所占的权重。同时,主持人评价体系是一个庞大的评价系统,它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政府机构、专业管理机构、专业评审机构以及电视媒介机构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与共同经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注释
   1、《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1期,《2009:中国电视创新对话》,第2页
  2、柴静,新浪博客,《两会不是秀场、公民也要履职》
  3、《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第142页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08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一部国产军事题材电影,《战狼2》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取得的票房成绩,也在于其对国家力量与民族精神的表达。本文基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通过解析电影《战狼2》故事的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的建构过程,探索其对国家力量与民族精神的表达路径。  【关键词】《战狼2》;国家力量;民族精神;故事结构  2017年建军节前夕,电影《战狼2》上映,短短24天便突破50亿元票房大关。作为一部国产军事题
【摘要】《向人民汇报》是南京电视台推出的一档电视问政栏目,政府部门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与人民坦诚沟通,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叙述这档节目在全国众多电视问政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关键词】电视问政南京模式多媒体社会价值  最近几年,部分地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在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下,由地市级电视台开播的“电视问政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当地产生了巨大
【摘要】“全国两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体竞技场。同时,全国两会报道作为重大的时政新闻报道,也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在实力和资源均处于弱势的地方媒体,要通过思路创新扬长避短,构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地方媒体 两会报道 特色    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提升,中外媒体对全国两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据全国两会新闻中心统计,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正式办有采访证的国内外记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整套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并在全国广泛进行实验。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导思想、编写理念、核心价值观、内在结构、呈现方式等问题作简略说明。    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坚持正确鲜明的政治导向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是编写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在要求。教材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摘 要】传统报业融合发展不仅铺就了广泛覆盖的主流价值内容传播网络,更形成一张反应迅速、形态多样、功能全面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与动员网络。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各报网的融媒体传播集中亮相,并在战“疫”的应急报道阶段体现出鲜明的新闻传播业态新趋势。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融媒体;多元化;共享  在春节将至之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形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全国其他地域一样
【摘 要】本文以2011年6月发生在中美之间的“皮蛋风波”作为案例,对冲突双方在这一风波中的跨文化交往行为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虽然中西双方固有的饮食文化差异使得跨文化传播中细致入微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产生摩擦的可能性,但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交流的日常性也为饮食跨文化传播创造了更频繁的接触机会。  【关键词】皮蛋风波 饮食文化 跨文化传播 冲突 消解  “民以食为天”,一句古话不仅道出了食物在中国人心中
【摘要】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康泰纳仕集团全媒体集群运营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集团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其信息内容、传播渠道、组织和经营管理模式及盈利模式四方面具体转型路径,探讨传统杂志业在媒介融合大潮中如何立足并创新。  【关键词】媒介融合;数字化转型;传统杂志;康泰纳仕  一、媒介融合视野下的康泰纳仕  康泰纳仕集团(CondéNast Publications Inc.)是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世界
【摘 要】近年来,以《走近科学》为代表的电视科普栏目出现了收视率大幅下滑的尴尬局面。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其对故事化策略的过分追求所致。本文在分析《走近科学》叙述视角、叙述内容、叙述结构的基础上,探究其过于理性、过于猎奇、过于单一的问题,并寻求电视科普节目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走近科学》 叙述视角 叙述结构  我国的科普事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全面建立起来,在科教电影与科教电视合并以后,科普的传播形
【摘要】进入“互联网 ”时代,媒介融合注入互联网思维。澎湃社论发挥互联网特点,在评论独家、内容深广、版面设计和受众互动等方面有一定的改变和创新。  【关键词】新闻评论;澎湃新闻;媒介融合  一、“互联网 ”时代媒介融合产品:《澎湃新闻》  “互联网 ”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是一场全方位的突围,多层次的革新。媒介融合是传媒行业、电信行业、IT行业,从内容生产到网络渠道再到终端服务的融合。传统媒体通过互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疫情本身的未知性、高风险性,春节期间的特殊性,医疗与防疫资源的紧张性,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爆发性等多种因素叠加,给网上舆情应对、线下疫情处置以及社会面管控带来多重压力和考验,让这场疫情阻击战成为检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考。与17年前的SARS疫情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实疫情所牵扯出的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对政府舆情引导要求更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