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画中的泼墨泼彩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25158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绘画表现技法。中国画是以线作为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以中国传统特有的作画工具来表现,具有独到的造型方法和意蕴。从用线的表现技法及作品的表现形式看,中国画在其历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是把线条和墨色作为其主要表现因素的,并积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笔墨造型方法。有以线表现的白描,有双勾填色的工笔画,有勾皴擦点染的山水画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特质。泼墨泼彩画的出现,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一般作画方法,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作畫材料,充分发挥了墨和彩的韵味效果,是一种有极大发展空间的艺术形式。
  所谓泼墨就是用笔蘸墨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像把墨泼上去一样。泼彩犹如泼墨,以彩来泼。泼墨、泼彩往往结合应用,泼墨时也可墨中混彩,墨色混泼,也可泼墨后再泼彩。泼墨法有两种泼法,“一种是把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这种泼墨法是唐代王洽始创,因为难于控制形象,人物画很少应用。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在人物画中运用较多。用笔泼墨,先要心存泼意,用羊毫大笔,饱含墨水,随意泼出。泼墨法仍然要求墨水渗晕中略见笔迹,无笔之墨则软弱无意趣。同时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墨韵。”在一定意义上,或许有人会以为泼墨法从技法角度来看是较为简单的。因为泼似乎是一种无意识的作画过程或动作,即由水墨在纸上任意流淌,然后通过画家对流淌效果进行加工,达到某种生动的意象似乎就成了。但这种理解并非完全准确,一是即便泼墨是自然且任意的,毕竟这个泼者是人,其意识还是会以某种形式进行干预的;二是把泼墨法当成是在泼水节泼水那样随意,在中国画意在笔先的传统意义上也是十分不妥的。泼墨法的关键是墨最终达到的效果如泼,但并非达到这种效果的过程是类似于泼那样的自由随意,这一过程凝练了画家长年苦练的功力。可以这样说,越是有意识地追求出无意般的生动效果,其技巧方面的难度越大。
  泼墨法作为一种大写意画法,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在传统绘画长期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创新而来的。纵观中国绘画发展来看,较早的新石器陶器纹饰,晚周的帛画及漆器纹饰,商周的青铜器纹饰等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用线的基础,多表现为装饰风格。汉代是中国画重要的发展时期,汉代绘画全面奠定了中国工笔画技法的基础,汉武帝时创置“秘阁”,收集天下法书名画,美术活动相当普遍。宫廷中也有了专业画家。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造型写实,勾线平涂,反映了应物象形的能力,体现了勾勒填色的技法;汉武帝时代的临沂金雀山壁画,在绘画方式上,勾勒的细线退为辅助的地位,全以平涂的色块为主,有如后世的没骨画i汉代也有勾线退晕染色、仕女三白法(上、下额、鼻留白);也有笔调一反柔细,而以泼辣见长的画格;汉代绘画线条突破了前代仅反映为描摹形象轮廓的笔触,更表现了线条的笔意,表现出画家心手相印的律动感,融入画家个人的修养。三国时期,孙吴曹不兴创作了“曹家样”佛教绘画。南北朝时期,一方面延续了汉代的画风,一面又受佛教西域画风的影响,吸取了西域的晕染法和强烈的色彩(朱与青绿)对比法,在敦煌绘画中有以没骨色彩晕染的方法表现山水画法。唐以前传统绘画很注重用色,重色应用很普遍,隋唐有青绿重彩山水;盛唐以后,水墨画的发展,逐步取代了重彩画。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的观念说明了古代画家对色彩的重视,“至唐代王墨、王维、吴道子的提倡,水墨的观念才出现,到张彦远又主张‘运墨而五色具’,促使中国画走向水墨为尚的道路,几乎否定了色彩的地位。”唐代王洽创始泼墨法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勾线填色技法,发展了张僧繇的没骨体格(所谓没骨法,就是不用线条勾勒,而直接以墨块描绘物象)。相传王洽每于酒酣作画,将墨泼在绢上,随其浓淡形状,用手抹之,画出形象。明李日华讲:“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径,如泼出耳。”后来泛指笔势奔放的水墨淋漓画法。后世有北宋米氏父子善作泼墨山水,南宋牧溪、梁楷、明徐渭、陈淳都是以泼墨见长的杰出大家,董其昌也作没骨山水,并形成了明代以墨法为主导的青绿体格。“董其昌的山水墨色潇洒鲜活,的确可见其墨法独到的地方。他作没骨山水,用笔流动,开始以水墨的方法来使用重彩(石青、石绿),形成一种别开生面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明代开辟的小青绿画法。如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晚年的《山川储运图》,林峦掩映。气韵流润,以米氏墨戏写张僧繇的没骨体格,在墨底山体上薄施青绿,石绿为苔,全图保持了水墨的特色,又见青绿山水的情意,别具秀丽清新的神韵。
  现代著名中国画大师张大千实践并发展了泼墨画,他将传统没骨、泼墨、重彩技法结合起来,并吸取西方抽象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美感因素,开创了化线为面,色墨交融、工写结台,没骨写意的泼墨泼彩画法。用笔奔放,色墨淋漓,恢复了重彩的传统,发展了隋唐以来勾线填色的大青绿和明代开辟的小青绿画法的道路。作为“意居笔生,形随法立”的泼墨泼彩法,常在纸上先泼出一个狂放的大体,因势赋形,使画面初具整体的强烈的动感和力量。二是在大块墨色基础上,趋干未干时,在部分地方用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色覆盖上去。使水、墨彩在形象塑造中产生种种微妙变化。三是采取强烈的对比法,泼写兼施,大胆落笔、细心收拾,以泼墨泼彩强调画面气势,突出墨和色的作用,仅在小部分地方勾线条,相对地减弱画面中点线的恣意张扬。四是利用画面的水迹效果,依靠水分媒介,让水和墨自然渗化,浓淡相间,干后形成水迹斑斓的特殊趣味。五是整体性强。该画法观章见陈,空间境界舒展,从大处着眼,有利于画面趋向单纯化,削繁就简,运用极度概括手法净化画面,因而黑白直觉大效果好。泼墨泼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墨底未干,湿时泼色,以色泼墨,墨色渗化,墨和彩混沌不见痕迹,是彩墨交融的画法。另一种是深重墨底干后,用覆盖性强的石色罩上去,复笔重彩,形成了彩墨交叠的技法。
  泼墨泼彩的创造,打破了过去以线为主要造型词汇、点线为构图要素的惯用手法,作品“取其意而略其迹”,以艺术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景物,抒写画家的心境。填补了中国画某些技法的空白,丰富并发展了传统表现方法,在空间意识方面有较多变化。强调主观意兴和表现自然的主客观统一过程中,使写意与写情,现实与浪漫、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在某种程度上结合,使画面洋溢着现代抽象意味的装饰美,同时兼具中国传统文人画笔墨趣味,使传统审美特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民族绘画审美心理特征和艺术思辨的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以致作品在组织空间的韵律和神采、格调、气息上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独特风格。
  泼墨泼彩画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突破形体轮廓的限制,从有形到无形,给画家带来无穷的探索契机。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了一种厌倦心理。一个学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上语文课头痛,老师讲呀、讲呀,讲的全是一些捏不牢的知识;老师叫我们把课文读呀、读呀,读了两遍,意思早知道了,谁还会再去读?”一言中的,中了我们语文教学中问题之的!  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原因固然很多,但毋庸置疑,教师讲课不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不想从全方位阐述如何上好语文课,只想从课文如何导入讲一些不成熟
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拨乱反正已逐渐回归常态,人们呼唤本真语文、本色语文、真语文,这体现了一种自然的回归和理性的期待。然而我们又经常看到语文教学特别是主阵地课堂中
本文从情感的本质和特征入手,阐述了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分析了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从而提出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到的良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怎样才能实现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应提供怎
目的了解口腔疾病患者口腔保健行为情况,针对性开展口腔健康指导.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500名口腔科门诊病人,获得有关口腔自我保健行为的调查结果.结果口腔保健行为中,竖刷法刷
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方面的特点。就是肖像描写。它讲究“形神兼备”,宋大樽《茗香诗论》中指出“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  那么,在作文中描写肖像,如何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呢?  首先,要认真选择好观察角度,大致说来,肖像描写的角度有三种。即作者观察的角度、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文中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  从作者的观察角度写,便于作者直抒胸臆。描写时,往往夹
自1995年开始,我们使用蟾毒制剂进行快速无痛切髓,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1]。为了进一步探讨蟾毒(为一种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混合物)内快速除痛牙髓的有效部位,我们用70%乙醇对蟾毒进行了提
目的 研究银汞合金粘结修复填体边缘的微漏情况,方法 将制备洞型后40颗离体牙随机分二组,一组采用BAR法充填银汞,另一组按常规充填银汞,所有标本均进行染料渗透试验,观测染料渗漏情况
百度百科中给“教学设计”的定义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这定义肯定也适用于语文。一份绝妙的教学设计
【正】 安阳小屯殷墟妇好墓是难得未被盗掘破坏的殷王室墓葬。这座墓不仅保存了大批精美的随葬器物,为殷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保存有墓上建筑的遗迹,考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