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创业不开心那你的公司可以关了

来源 :商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w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做的不是我们想要的,不是开心的,那我们明天就可以把公司关了。
  马云:1964年生,杭州人,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现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TNC(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理事会主席等职务,是中国IT企业的代表性人物。2014年12月马云问鼎亚洲首富。
  我想和大家交流、分享下使命、愿景、价值观这三个看上去比较泛、空的东西是什么。
  (一)
  我曾经在日本街上的一个小店里,看到门口挂了一块牌,说“庆祝本店152周年店庆”。我很好奇,这家店竟然有152年,我跑进店里一看,估计(店面)不会超过20个平方米,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在做糕点。我说:“你们这个店有152年啊!”他说:“152年。我们家的糕点提供给了日本皇宫。”我说:“你怎么不想搞的大一点?”他说:“挺好的,我们几代下来就在这个地方做,我们挺享受的。”我问:“那你们家孩子呢?”原来他们的孩子在京都大学读书,不过毕业以后,也得把这个店搞下去。我无比的感动,他们过的快乐、舒适。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星巴克的老板霍华德·舒尔茨跟我讲的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到伦敦去,伦敦最贵的一条街,非常繁华,寸金之地。中间里面有一个人开了个很小的门帘卖奶酪。奶酪在国外就像我们的盐和酱油一样,根本不可能在那么贵的地方卖。这就像在我们北京最贵的地方开了个酱油店卖一样。
  然后他就跑进去看,想看看这家店怎么付房租嘛,然后看到一个老头,胡子邋遢,在那边唱着歌切奶酪。舒尔茨问老大爷:“你这个店在这开交得起房租吗?”老头说先买20块钱奶酪我再告诉你。然后他买完了奶酪,老头说:“年轻人,你过来我跟你讲讲。”老头说,你看这头到那头,再到那头,都是我们家的。我们家几代就在这卖奶酪。卖了奶酪我其他生意也没兴趣,也不会做,我就买下了很多门帘,结果边上的很多店,都租了我的门帘,我依旧卖我的奶酪,我觉得无比的快乐。我儿子现在还在离这半个小时车程的农庄做奶酪。只有你热爱,只有你坚持,知道自己什么不碰,才能做好。
  你发现没有?企业做大,不一定快乐;做小,不一定不幸福。我们中国人很多时候都是在说,企业要做好、做大、做强。其实我最迷茫的时候,比如,2002年、2003年、2004年是一分钱都没有赚。
  1999年到2000年最头疼的是,投资者天天问你,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你的营收、你的利润是什么?我那时候,觉得最大的收入是什么?每天有很多的感谢信、e-mail发到阿里巴巴,感谢我们让他挣到了钱。虽然我从他们身上没挣到钱,但他从我这挣到钱了,我觉得这东西有价值。只要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能赚到钱。除非你太愚蠢,你为了融更多的资,想泡沫故事,那你就玩完了。
  (二)
  作为老板,你一定要想明白,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能放弃什么?这三个问题决定了你这家企业,在教育学上称之为使命。你要想做战略,离开了这些问题,一切都是空的。所以第一天,你要把战略的基础理一理。是人都想活的长命,活的健康,活的快乐,就这三件事情。其实,企业也一模一样。
  如果你没有准备好,给你10万、5万、1万个员工,你是非常不快乐的。但可能2个人你会非常快乐。所以做战略,第一个问题,先想明白: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能放弃什么。我把这称之为“使命感”。一个组织,要生存下来,一定得有一个坚强的使命。
  我跟阿里巴巴招来的员工讲两个公司的故事,一个是GE(通用电气),一个是迪士尼。GE在100多年前创建这家公司的时候,那时候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他们公司第一个使命就是“让天下亮起来”。那个时候的电灯泡,大概只能亮两分钟、三分钟,灯泡里面的丝马上就烧没了。所以每个人进来,从老板到员工,到管传达室的,都希望这两分钟的亮,能做到二十分钟。招进来的人,都是认同这个事情。GE到今天为止,一切都围绕着电气。加入这家公司的人充满着荣耀感——“我的工作是让世界亮起来”。
  迪士尼的使命是,make the world happy,让世界快乐起来。所以他们最早招进来的员工都是很开心的人,悲观的人没办法进这个公司。他们的戏剧、电影,所有东西都是让大家开心。如果你有这样的使命,你招聘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建的组织是完全不一样。
  我最怕阿里巴巴的人进来是为马云打工,那是很累的。我们共同确定为什么要有这家公司。所有的人围绕这个使命去打工,我也一样。我在公司五年、十五年,所有做的一切都是围绕我们共同的使命展开。
  你的使命很庸俗,你招不到好的人;很高大,那些实实在在的人又不来。你一定要想明白你到底有什么、要什么。我去看一家公司的时候,无论创始人讲的多好,我比较关心的是,他身边的人,到底相不相信他讲的东西。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使命听起来好像很宏大,但是你真正相信,才会有人也相信。你当老板的不相信,那下面的人谁会信呢!
  使命,在公司生死悠关、重大利益抉择面前会发生作用。平时没有用的,平时是忽悠人的。使命不是写在墙上给别人看的,是你骨子里面的。使命不论公司大小,你开个小店卖馄饨,你的馄饨就是让吃过的人都高兴,你会想出一切办法让顾客高兴。没有这种东西,你是不可能在后面孤独的路上走下去的。
  (三)
  第二是愿景。你跟员工讲我们的使命是什么,这个东西怎么不错,大家就会觉得,反正你就说呗。接下来大家关心的是,这个公司会发展成怎么样子呢?我有什么好处呢?不听愿景加入你们公司的人,尽量少招聘。如果员工只关心下个月工资发多少,那你的员工都找错了。
  使命可能听听觉得是空头支票,但是愿景,是要有阶段性的,五年、十年、二十年会怎么样。愿景不是说我明年业绩涨个20%大概差不多了,这不是愿景,这是目标。我们在西方的公司会经常问这个问题,二十年后你的公司到底怎么样啊?二十年我没想过啊。那你这个公司有问题。你要有至少十年、二十年的设想和规划,这叫愿景。   如果你说,我有一个伟大的使命,但是愿景是往另一边走的,那员工就会矛盾了。你要是不讲使命、愿景,那员工不会记住;你讲的多了,那员工会不会说你洗脑。有的人讲阿里巴巴给大家洗脑,错了。我们今天还有几个人能真的被洗脑?原因在于你能真正激发员工心底里的那个东西。愿景和使命碰在一起,会像化学反应一样,激发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出来。他只有把自己点燃了,觉得做这件东西有意义,才会努力做下去。
  千万不要听人讲那些空对空的战略,每一家公司的战略是不一样的,战略是不能复制的,能复制的都是复制品,不能复制的才叫战略。战略你就公布给世界,我要做这件事,这是我的使命,这是我的愿景,还有我的价值观,这些东西是放在台面上的。如果今天的电子商务腾讯拿去做了、百度拿去做了,照样做了一个大平台出来,那肯定就是阿里巴巴做错了。战略是不可复制的,所有可以被复制的东西都是不值钱的。
  阿里刚成立的时候,我们提出的愿景也蛮奇怪的,我们说这家企业要活80年,这家企业要成为世界十大网站之一。这是我们的两个愿景,愿景不能太多。
  我那时候觉得,人生就活80年差不多了,朦朦胧胧觉得企业如人。但后来,我们提出了活102年,我们1999年成立,活102年就可以横跨三个世纪。
  我们当年恬不知耻要成为世界十大网站之一,当然为这个东西我们辩论了很多,我们有没有可能做成。反正我们花10年时间去干,今天我们从各方面来看确实做到了。
  你没有明确的使命、愿景,今天张三来,仿跟着张三去了,明天李四来,跟着李四去。而且你还找了非常好的理由,我们先活下来再说。这个其实是很痛苦的选择,阿里在前面十年很痛苦,有很多诱惑的选择。我们完全可以做解决方案,跑进去说服一个老板,拿两百万帮他做,然后吃回扣,完全可以这样做,老板也会愿意。但是,你是想吃回扣呢,还是想像原来那样做一个交易平台,点点滴滴的熬下去呢?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路。
  我觉得,如果我们做的不是我们想要的,不是开心的,那我们明天就可以把公司关了。现在我越来越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做的事情不是我开心的,不是我愿意做的,我自己都看不起的事情,我不可能坚持那么久。
  (四)
  第三是价值观。我们招进来这帮人,首先要问我们的使命同不同意?同意;愿景好不好?好!接下来就约法三章,我们做事是否讲究诚信、讲究客户第一、讲究拥抱变化。价值观是什么?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操作方法,是创始人和第一波人制定的。
  价值观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需要考核的。不考核这价值观没用。文化,是考核出来的。如果你的文化是贴在墙上的,你也不知道怎么考核,那全是瞎扯。
  我们十多年来每个季度都考核价值观。我们的业绩和价值观是一起考核的。每年的年终奖、晋升都要和价值观挂钩。你业绩好,价值观不行,是不能被晋升的。你热爱同事,热爱你的公司,你因为帮助别人,自己业绩没有完成,那也不行。这两个都做好了才行。这是一整套考核机制。
  公司大了以后,要建立很多制度,制度为重还是文化为重,大家得想明白这个道理。公司内部是制度重要,还是文化重要?一定是文化重要。制度是来强化文化的。有哪个人是看了刑法,读了宪章,知道不许杀人,看了法律说不许杀人,才不杀人的,都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平时的生活习惯中知道的。
  ——潜移默化的文化才是最有效的。
  (特别说明:本文根据马云在湖畔大学公开课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湖畔大学。由马云、柳传志、冯仑、郭广昌、史玉柱、沈国军、钱颖一、蔡洪滨、邵晓锋等九名企业家和著名学者等共同发起创办,位于杭州西湖鹆鹄湾附近。湖畔大学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旨在培养拥有新商业文明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新一代企业家,目标学员主要为创业三年以上的创业者。2015年3月27日,第一届学生入学,学费为3年28万元;马云出任首任校长,曾鸣教授任教务长。
  马云说,湖畔大学跟其他商学院不一样,湖畔大学不是培养企业家怎么创业,而是希望让企业能够活得更长久。
  编辑 周侠
其他文献
何远芳觉得又委曲又生气:我买得起为什么不能买?又没花你的钱,你有什么理由冒火?像以前那样数着工资过日子,每到月底就进入花钱倒计时的生活难道就高尚么?  心病  女老板何远芳的口头禅是:能用钱解决的事就不算个事。但对于老公张宗文,她这句话失效了。  她没想到老公不想过了,不是因为婆媳矛盾,不是因为外面有人,而是他厌倦了有钱的生活。她简直气乐了,你难道想过吸风饮露的生活然后羽化成仙?  何远芳和张宗文
期刊
一个苹果在产地5毛钱,我们在超市和水果摊买到的时候已经变成5块钱,有10倍的价格差距,农产品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今天这里信息丰收了,卖不出去过  剩,明天那里又歉收了,怎么让这些信息无缝被打通,我觉得这里面大有作为。  1、感悟  10年前的时候,我其实也觉得压力巨大。因为当时中国市场上最厉害的是三大门户,BAT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我们觉得有这么厉害的三大门户压顶,他们看起来好像什么都做,中国的互
期刊
出来就是要谈事情的,寒喧时间超过3分钟,搞不好对方会开口说一句:“直说吧,找我什么事儿?”  “话术”和权术一样,是商途与仕途的安心要术。据传,春秋时代的鬼谷子,曾专门编撰了一本教授谋士言语之道的册子,名子叫《话术》,可见话术历史之久远。  如何说好话呢?下文或可借鉴。  1、一眼判断对方属性  有人讲话滔滔不绝,拜托,那不是懂话术,只是有表达欲。开口之前先观察,无论话题还是交谈语速,同步率都很重
期刊
无论是老式的话本小说,还是现代小说,都给我的生活,打开了更大的空间,引诱着我追随着这些小说和故事,去寻访完全不同的世界。也,-F是这样的阅读中,我开始渐渐理解自我选择自我奋斗的价值,而这,不是家长也不是哪一个老师教的,它来自阅读……  朱学东:1967年生,传媒专家、学者,曾任《南风窗》总编辑、《中国周刊》杂志总编,被誉为传统媒体领域的最后一位士大夫。  1967年,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期刊
所谓“假账号”,也就相当于微博里的“僵尸粉”,注册它们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程序员开发的水军软件。注册微信账号,只需要一台三万块左右的电脑,加上两台iPhone6。“一天可以注册1000到5000个账号。注册几个月,就有上百万个账号。”  2016年9月29日,微信公众平台刷量失灵的消息曝出后,高级媒介经理卢韵所在的公关公司,一下子就损失了一笔70万的订单。  订单来自一个做家居的客户。本来,卢
期刊
新任营销总监介入企业后,会有无数双眼睛在不同角度窥探着,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歪曲或夸大传播,新任营销总监一旦表达失当,就可能降低在团队中的威性,几次失误可能会威信尽失。  营销团队的复杂性要求营销总监必须先能驾驭人,才可能管好事。  那么,如果是空降的营销总监,该如何摆新接手的团队呢?  如何介入一个新营销团队  1.不高调。凡事三思而后行。  虽然有观点说营销隔行不隔理,但是行业之间客观上还是存在很
期刊
当年万民空巷,男女老少,大家一齐追《霍元甲》、追《血疑》,比现在的网络粉丝们,不知道要疯狂多少倍。中央电视台,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几乎是仅次于中南海。  一个麦克风的时代  1949年以来,列宁主义在中国建立了一个中心化、垂直性、全方位的政治、经济、社会控制体系,其完整性、强大性和灵活性,在中国是史无前例。例如,只要中专以上学历、在体制内上过班的人,就知道“档案”这个东西的厉害。单位上有“
期刊
为什么有些大号容易遭人攻击,冤不冤呢?说冤也冤,因为有些攻击没什么道理,只是因为你号大,就像大家都攻击《小时代》,比《小时代》烂的片子多了去了,只是没《小时代》赚钱。但说不冤也不冤,就因为你赚了钱,把本来人家可以赚的钱给挤掉了。  王路,青年作家,自幼饱读诗书,号称不读十年以内的著述,以文笔细腻、观察独到闻名于网络文坛。  不久前,有客户跟我说,王路老师,你的声音和猫叔太像了。我不认识猫叔,以为只
期刊
积分制管理是湖北群艺李荣董事长独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用奖分和扣分对人的能力和综合表现进行全方位量化考核,并用软件记录和永久性使用,其目的就是为了全方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解决管理中的各种困惑。  积分制管理体系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为员工建立挣积分的平台,员工的学历、职称、技术专长、职务、技能、个人的特长,以及员工做事,如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服务客户、加班等等;还有员工做人,如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陈德良研究出了一个治疗疥疮的偏方。靠着这个偏方,陈德良四处游医,在电线杠、厕所等公共场所贴小广告招揽生意,很快成了当地少有的“万元户”,盖起了小洋房,这让当时还吃不饱肚子的莆田老乡惊羡不已。而真正让他确立江湖地位的,是他带出的八个门徒,徒弟们四处“开枝散叶”,渐成气候,莆田医帮也由此而来。  1997年,莆田医帮“带头大哥”陈德良正式退隐江湖,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莆田医帮是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