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叙事曲的戏剧性分析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波兰音乐家肖邦继承了古典派的传统,并对后起的民族乐派以及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第一叙事曲》的结构、音乐以及演奏处理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肖邦叙事曲中的戏剧性,为肖邦叙事曲的演绎与欣赏提供参考。
  关键词:《第一叙事曲》;戏剧性;曲式结构;音乐主题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2
  0 引言
  在密茨凯维支、克拉辛斯基、斯洛瓦茨基的作品被禁止的地方,肖邦的音乐提高了嗓音,说出自己隐秘而令人信服的语言。[1]早期的意大利叙事曲以主歌和副歌的交替为特征,肖邦是第一个把叙事曲用于器乐作品的人,但肖邦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革新主义者,他打破曲式的传统规范,将不同特点的曲式融合在一起,根据音乐表现需要,运用重组的方式混合使用两种及以上的曲式类型,早早地在具体音乐创作里使用混合曲式,对其后的音乐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第一叙事曲》的结构、音乐以及演奏处理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肖邦叙事曲中的戏剧性,为肖邦叙事曲的演绎与欣赏提供参考。
  1 《第一叙事曲》戏剧性的结构
  肖邦的伟大在于其对音乐曲式的独特改造及其在传统奏鸣曲式基础上作出的創作。华沙起义的失败使肖邦感到极度悲愤,《第一叙事曲》就是在这种情绪下创作而成的,乐曲的情绪先由抒情怀念到充满英雄气概,再通过转折在结束时运用悲剧冲突让乐曲进入戏剧性发展。音乐的情绪在不停变化,而不是以A—B—A形式使尾声回到开始的前后对应的变化。整曲的曲式结构如下: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连接部具有主题展现的功能,表现出乐曲的独立形象,这就区别于传统奏鸣曲式中连接部的桥梁作用以及连接部和主部使他们一气呵成;在这首曲子的展开部中没有出现真正的展开因素,运用变奏手法以及即兴融入等因素代替了真正地展开,使主题在展开部变得充满热情、气势豪迈;再现部中的副部在前,主部在后;乐曲呈现出充满幻想性的展开部后,接着呈现出表现英雄气概的副部,但随后以色彩黯淡的主部来表现悲情,并一直持续到尾声。与传统的奏鸣曲式相对比,主题在这里是被倒置的,并且从调性发展角度看,副部调性并没有转到主调g小调上。从曲式分析、调性走向上看,《第一叙事曲》的结构已经不是单纯的奏鸣曲式了。
  第一,变奏手法的运用。《第一叙事曲》充满强烈的戏剧性,在不断变化中展现出主题内容的音乐形象。肖邦的具体变奏手法基本运用在展开部和再现部,是主部、副部的再次展现,这样的变奏手法丰满了副部,改变了传统奏鸣曲式的副部形式。这样的处理手法使得原来呈示部中表现柔和抒情的副部发展成为展现英雄气概形象的副部。
  第二,展开部也因为肖邦的独创性改造有了再现功能,在展开部运用变奏手法可以增强主体部分的戏剧性发展,并使之具备完整的结构。主部和副部也都分别出现了三次变奏手法,使这首叙事曲具有了回旋曲式的因素。
  第三,再现部的主题是被倒置的,并且和调性一样,形成一种对称集中形式,对称集中的原则显然和奏鸣曲式中对比主题地呈示、展开、再现的原则同样重要。
  2 《第一叙事曲》戏剧性的音乐主题
  肖邦是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他的音乐能使人陶醉沉迷其中,触及灵魂,产生共鸣。“在肖邦的四首钢琴叙事曲中都带有明显的表明作品内容的标题性音乐创作特征。”[2]华沙起义的失败引起肖邦的悲愤情绪,他对密茨凯维支在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的影响下创作的爱国主义史诗《康拉德·华伦洛德》产生了情感认同,虽然并没有明确的线索证明《第一叙事曲》受启发于《康拉德·华伦洛德》,但是英雄气概、爱国主义精神、悲剧的主题形象是《第一叙事曲》和《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共同点。《第一叙事曲》虽然是无标题的作品,但是所表现的音乐整体形象是明确的,是肖邦心理地外现,从整个乐曲的创作主题上来看就是非常有戏剧性的。
  《第一叙事曲》以简短的引子为开始,缓慢而庄严的曲调宛如一位悲痛绝望的朗诵者的开场白,让人们感受到一个悲壮故事的开场。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典型的肖邦叹息和疑问音调,这种音调也在全曲中多次出现.
  从乐谱看,主部在全曲中多次反复。主部的音乐形象一开始是抒情的,显得十分悲伤,似乎在发出无限的感慨,但从22小节起,主部的结构丰富起来,音域扩大并且在左手出现对立声部,这似乎象征着悲伤背后存在一股暗涌,从30小节开始下行模进,这股暗涌渐渐消散。从36小节的连接部开始,作者一直在发展着一个短促的,痉挛式的音型,此时,作者的热情开始高涨,到达了呈示部感情浪潮的高峰。连接部是音乐形象戏剧化的第一步,它和抒情性的副部形成对比,但是随后又渐渐接近副部。在乐曲的呈示部中主部和副部的音乐形象差别十分明显,但还没有构成矛盾,它们可以看作是两种抒情性的表现:主部是叹息,副部是倾诉。从情绪上看,主部是平静却暗藏汹涌,然后感情逐渐高涨,最后又平静下来,而副部却一直都保持着静谧。
  展开部从94小节进入,这是音乐形象戏剧性发展的第二步,一开始就是主部的主题升华,作者开始制造一种急于冲破悲苦阴霾的紧张气氛,音乐形象不再是叹息,勇气在一点点地累积,怒吼似的动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逐渐接近充满英雄气概的副部。副部的主题升华,展开部的主部调性a小调变为热情洋溢的A大调,又从A大调转为G大调,然后在降E大调上展开。作者无限的战斗激情被书写,为摆脱悲惨命运而奋斗的勇气在高涨,激动不已的心在颤抖,无限的自豪感等待着被释放。
  再现部从167小节进入,最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满怀激情的副部,在织体上,左手的琶音非常密集,右手是八度双音进行,音效更加丰满,气势也更加豪迈,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调性非常稳定,再没有展开部的激流涌动,然后渐渐恢复安静,性格却依然强势,可见经过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发展,副部的音乐形象已经发生变化。之后进入惶惶不安的主部,和声是不稳定属音持续音,所以迫切地等待解决,最后终于进入绝望怒吼的尾声,注定了悲剧性的结局,运用丧葬进行曲似的黯淡的和弦和悲壮的宣叙调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让我们深刻感知到作者的悲愤。   全曲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楚——由抒情性向悲剧性的发生转变,虽然其中两个由抒情发展起来的基本主题不尽相同,但是绝不矛盾。由此可见,真正的戏剧性发展动力是贯穿全曲的各个音乐主题本身的性格转变。
  3 《第一叙事曲》的戏剧性音乐处理
  《第一叙事曲》的1~7小节要求演奏者要缓缓奏出大提琴般低沉敘述的音色,仿佛在向一个小姑娘讲故事,预示着抒情并且戏剧性故事地展开。其中1至3小节连奏,每个音都要留下强调的印记,踏板在这里地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每个音都要随着手指动作地进行而更新,以得到清晰干净的音效。第4小节的开端音则需要弱起,处理在听觉上自然地连接上第三小节的最后一个音,以达到乐曲的整体感,踏板在这里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从第3小节到第4小节的连接,踏板可保留住1/3的深度。6~7小节则要强调高声部地处理,在情绪上要在两个小节(三个音)内做出大幅度的渐强,这也表现出肖邦作品戏剧性的音乐构思。
  第一主题从第8小节开始进入,首先是速度上的变化。右手承担起主要的歌唱性的旋律声部,演奏者在这个段落速度不可太快,以实现歌唱和流动听觉的最好效果,而左手在优美的主旋律下轻轻附和,好像感受着轻轻地颔首回应。此时,左手承担着伴奏织体和转调的表现任务,故强弱处理要根据乐理架构起来的音乐情绪进行合理变化,有机而频繁地转调使这个段落在艺术情绪上展露出纠结的戏剧性情绪。乐曲中第25小节地处理需要注意处于下声部的装饰音要和高声部的G同时弹奏,并且要注意声部的平衡。
  从36小节开始属于连接的部分,节奏上要有推进效果。左手承担纠结迂回的中间声部——从F到降E到D,再从F到降E到D,出现在中声部暗语型的戏剧艺术构思展现了肖邦这一音乐巨匠在创作上的伟大之处。此处低声部的断奏不要处理得太短,踏板要跟随每一个断奏短踩,为了跟上节奏并达到清晰干净的音效,踏板不宜踩得太深。
  第38小节和39小节都出现了渐强,又处在连接部分,所以整体感是最重要的,故39小节的渐强要从中强开始向上延伸。从第40小节的“惊惶的”开始转变音乐性格,八度的加入使得叙述语气增强,音乐情绪激昂,但此处的音乐处理要注意保持虽强但不沉的状态,沉重的音效不合适此处向前推进的连接部分,所以此处的情绪要符合全曲的音乐性格和进行需要。
  第二主题从降E大调开始。因为需要安静甚至带着悲悯的戏剧性语气,故快速演奏在这里是不适合的。这个段落要求主旋律生动而又连续,合理舒适的指法编排在这里尤为重要,同时,左手的琶音织体作为伴奏要安静并清晰地贴键演奏。演奏者可以在此处运用相对自由的节奏以构建戏剧性情绪张力为聆听者营造出一种悲痛又哀悯的气氛。
  从82小节起高声部和低声部开始了一段温柔而舒适的、流畅的对话,乐曲的娓娓道来让人和缓又放松,同时又不缺少推动的力量。第85小节的中间声部降D和降C要着重演奏,可以模仿弦乐拨弦的演奏效果,左手的伴奏模式依然是延续连奏的弹法。第92~93小节是呈示部的结尾,音乐的戏剧性语气渐渐远去并消失。
  从展开部开始,第一主题转向a小调,和声变得更加深刻——笔者认为此处作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加深听众的印象。在音乐处理上,94~95小节踏板要踩得长一些,在106小节主题转向A大调,为呈现出丰满的和声效果,这里的演奏风格应是坚定而宽广的。左手虽然要有力地演奏,但不能把和声切碎,所以这里对演奏者是一种挑战,在保持连贯的基础上还要有生命的涌动感,右手的八度虽然加强了语气,但是要强却不硬,音乐的流转和诉说性一直在延伸。113小节要强调装饰音,它像一句哀婉的语句,在此处表现出戏剧性张力。138小节起充满了谐谑的意味,轻巧而愉悦的手指开始跑动,牵动起旋律的线条,渐强减弱让音乐充满如水的流动感。左手低声部的跳音清晰且不突兀的重复,踏板在此处的运用要浅而少,以达到鲜活灵动的音乐效果。继而主题重新回到降E,上声部的旋律连接尤为重要,加重每一个和弦的语气但不能破坏乐曲的歌唱性,170小节的装饰音也是旋律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处是一个技术难点,可以在这里运用自由节奏来缓解技术上的不足。展开部的最后一个段落从206小节开始带有欲望的戏剧色彩,每一组音都要有快速的强调性的张扬。
  尾声回到g小调,这是一个展现技术的段落,戏剧性的情绪冲击,双手重音交错出现,左手的跳音不可太短,踏板可以帮助左手低音稳而足地进行。在这个段落演奏者必须保持兴奋的演奏状态直到最后。243~245小节六连音地跑动进行和半音向上地级进,从弱到强的情绪冲击要求演奏者在节奏上均匀而流畅,每个音触键坚定而敏捷。左手承担起旋律声部,为了达到流动的演奏效果,双手必须准确地在节奏上且配合默契。246小节达到阶梯的最高点后,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4 结语
  《第一叙事曲》完美地结合了叙事诗与音乐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是综合艺术的产物。肖邦赋予叙事曲新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肖邦第一次把叙事曲这种体裁用于器乐曲,同时还因为他的叙事曲无论是在戏剧性曲式结构的创新上,还是在戏剧性音乐主题的写作上,都完全来自肖邦丰富的内心世界,无论是他的爱国热情还是民族主义,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不同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钱仁康.肖邦叙事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1.
  [2] 徐向黎.论肖邦钢琴叙事曲的艺术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04):27.
  作者简介:王灿(1987—),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钢琴表演、教学、理论研究、艺术指导。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主旋律电影在电影市场上的占比逐渐增大,在已有好的故事主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影片依然呈现出了视听语言和观看质量上的差异。本文对热门影片《中国机长》和《红海行动》拍摄制作上的差异进行分析,探求我国真实事件改编的主旋律电影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真实事件;改编;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中国机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民族的服饰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存环境中创造的文化符号。服饰图案蕴含和侧面反映着民族某一阶段的迁徙史、宗教信仰、文化习惯和生活状况。布依族的服饰图案不仅与地域差异有关系,还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民族信仰有密切的联系。本文立足于六盘水市天门村布依族服饰图案,对服饰图案类型、特点以及服饰图案的含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布依族;服饰图案;文化阐释;天门村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5G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万物皆媒”的新传播方式,麦克卢汉提出了技术决定论,面对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能的传播技术,要有敬畏之心。随着媒介技术的普及,青少年群体越来越早地接触社交媒体,他们容易将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误认为现实生活的真实环境,同时出现过度接触媒介带来的“信息茧房”等问题。2021年初,B站UP主“墨茶official”因病死亡一事被网络曝光,事件背后深藏着青少年群体在社交媒体时代呈现出的
期刊
摘要:“月老”是我国古代通俗文学中常见的角色,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月老的文化形象在不同的作品中不完全相同,在部分作品中其形象设置甚至与原本大相径庭。本文将以冯梦龙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与李渔的《怜香伴》为例,对比分析月老传统的文学形象在明清通俗文学中的重构和体现,讨论其重构的可能原因和益处。  关键词:月老;文化形象;冯梦龙;李渔;明清通俗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以大型互动装置最为常见。公共艺术意味着公共领域,面向的是大众群体。公共艺术可以展现一个城市的独特风貌,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大众通过真实存在的作品感受城市风采。交互设计注重公众的参与度,强调参与者与设计作品之间的互动,更加关注公众体验后收获的感受。公共艺术与交互设计结合,能够更加具体地展现两者的优势,从而使大众对城市产生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交互设计;公
期刊
摘要:本哈德·施林克的作品《朗读者》讲述了德国少年米夏同比自己年长21岁的妇女汉娜间的爱情故事,“朗读”这一行为成为两人间意义非凡的联系途径,延续了十多年之久,指引米夏和汉娜完成了自身的成长与艰辛的蜕变。最终,懦弱的少年米夏在种种困境面前变得从容,因无知而冷漠的汉娜也在指引之下完成了自己心中人性之良知迟到的启蒙。作为经历过第三帝国的两代人,两人在沉重的历史阴影下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宏大的历史叙事与
期刊
摘要:作为享有活化石美誉的文化遗产,粤剧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员和观众的审美意蕴交互传承,传播具有乡土题材的俗世之美与本土地域的独特风格的文化。本文从地域的思想观念、历史文化入手,在媒介融合视角下从传承保护等多方面对粤剧及其衍生文化加以研究,以求对粤剧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研究提供助力。  关键词:粤剧文化;数字媒体;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
期刊
摘要:日本设计以其高辨识度的审美风格和细腻的设计手法在设计界享有良好声誉,日式美学对各个国家的设计也影响深远。本文以如今市场上存在的,转型经营较为成功且人气较高的实体书店品牌为例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日式美学思想在书店品牌文化内涵、品牌视觉设计中的表现,展现实体书店品牌传达出的视觉语言和美学风格,同时探究能使消费者与书店产生更多共鸣,能使消费者更加迅速、自然地融入和享受书店文化氛围的因素。从美学营
期刊
摘要:本文以南京仙林樺墅旅游度假村为例,分析其基于场所精神层面的具体规划、改造和保护措施,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特色小镇的保护原则和方法,以期引起我国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场所精神层面的重视,将场所精神融入景观设计中,让民众产生更高的认可度与归属感。  关键词:场所精神;特色小镇;建筑改造;景观设计;人本关怀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
期刊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多姿多彩的花卉文化诞生于上千年以前。花卉纹饰不仅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色彩,同时更偏向于造型创作,是一种可以凸显我国文化特色,既有强烈地域气息、又有强烈中国特色的传统纹饰。本文将现代食品包装设计与传统花卉纹饰结合,探寻两种艺术形式间的共性,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希望现代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能重视使用传统花卉纹饰,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