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 需要你我同行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xi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灾从社区做起”,就是希望我们的社区居民都能掌握防御灾害的知识,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此,我们采访了国际救援专家侯世科主任,他以自己十年来16次的亲身救援经历。为我们讲述了有关灾害的一些常识,以及他在灾难救援中的所感所悟。
  
  扪心自问 防灾意识差
  
  问:侯主任,您十年来16次出征救援,作为知名的救援专家,就您所了解的目前我国经常出现的灾害有哪些?我国民众对防灾常识的认识现状是怎样的?
  侯主任: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灾害一般包括地震、雪灾、水灾、干旱、滑坡、泥石流、台风、沙尘暴、火灾、交通事故、传染病疫情等等。
  其实扪心自问,我们每个人的防灾减灾意识都不强,我国民众减灾防灾常识的普及现状,更是令人担忧。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的《防灾博览》,介绍了对汶川震区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进行的一次实地调查。调查显示,70%的学生没有接受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而高达85%的受访者表示不会主动阅读有关防震减灾知识的书籍。接受过地震逃生训练的受访者仅占30%,知道地震有相关前兆的仅占35%,不能熟练灵活运用防震知识的占到了90%。这些数据表明了汶川地震灾区广大中小学生很少能接受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
  其他大城市的调查也不容乐观。对地震时的自救方法,民众了解程度并不高,知道在地震时寻找藏身处的占10%,知道可以暂避到洗手间等开间小的地方的占30%,知道应该远离危险区的占60%,知道地震被埋时要保存体力的仅占25%。对地震发生后应尽量远离玻璃幕墙、变压器等危险场所,最大限度的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等避震基本防护知识的,就有24%~40%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
  问:日本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国,我们与他们相比存在怎样的差距?他们在减灾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呢?
  侯主任:1946年12月21日,日本西部发生里氏8.0级地震,死亡仅1443人,我们的汶川8.0级地震死亡8万人,日本地震造成的伤亡数字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两国人口居住密度也有差别),但其中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建筑非常坚固和抗震,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日本政府根据其地震多发的地理特征,强调了建筑质量要在8级以上抗震水平,地震仅仅造成极少部分建筑倒塌,很少因楼房倒塌而造成人员伤亡,死亡事故都是在户外发生的或遭遇山体滑坡,或被滚石击中身亡。同时地震预警系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日本地震局提前十秒成功预报地震信息,使居民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生。
  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个过程,以前经济条件差不允许,现在我们应该在建筑的抗震能力和预报信息上下工夫了。我国对建筑的抗震要求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此外,日本是个忧患意识极强的国家,日本人有着很强的预防灾害的意识,从政府到普通民众都非常注重防震减灾工作。日本人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防灾常识及应急避险训练,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有这类的教育或课程,而我们许多学校却把避灾教育的课时用来补那些考试升学需要的科目了,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安排相关的课程。日本的各个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每年也都有一次防灾训练。电视台、街道、社区也有防灾宣传专题活动、节目等。政府经常向社会公众宣传地震注意事项、自救互救常识,并要求备好应急物品及储备物品,做到有备无患,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问:所谓的应急物品及储备物品主要包括哪些东西?
  侯主任:在日本每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地震急救包,里面有最重要的六样应急物品:橡胶指垫的棉手套、应急食品、清水、蜡烛及火柴、保温雨衣、可以扯成绳子的强力尼龙包。更高级的急救包还有收音机、哨子、维生素片、存折、保温毯、手机和充电器,不需要火和电只要有水就可以加热的速食食品等。这些急救包一般放在睡床下边,并且这个急救包的背面写的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可在我们中国人的家庭里却很难发现这样的急救包。
  储备物品则有饮用水(每人3公升,3天的量)、食品(不需要烹调的紧急食品3天的量)、衣服、缆绳等等。
  
  灾难猛于虎 防灾要有道
  
  问:请您谈谈比较常见的两种灾害,如地震和火灾发生时人们该如何进行简单自救?
  侯主任:地震时若在平房首先打开房门,迅速撤离;切忌乘电梯,如果是住在楼房的一、二层应第一时间跑出去,如果在三层以上的楼房里要躲在承重墙拐角(墙根)或厕所、储藏室等有管道、跨度小的房间或床下桌子下,不要去厨房,以防管道断裂燃气中毒。如果在公共场所,要听从现场人员指挥,切忌跳楼或慌乱拥挤,在影剧院、体育馆要就地趴下或趴在排椅下,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要靠近结实的柜台、柱子边或内墙角,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
  一旦地震时被埋压后要镇静,保存体力,要有信心,在被困的小范围内,把情况搞清楚。震后往往会有好多次余震,要创造条件避免再次的危险。可以用手边儿现有的东西敲击以发出声音,外面的探测仪可以搜寻到声音。如果遇到煤气及其他毒气时,设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如果受伤要自行包扎。寻找水源无望时,自己的尿液也是可以救命的。
  火灾:往往在火灾中丧生的人,并不是被火烧死的,而是被浓烟窒息而呛死的,所以科学地躲避显得尤为重要。
  发生火灾时一定要保持冷静:(1)用水浸湿毛巾、手帕或衣服捂住嘴鼻,弯腰或趴在地上迅速逃离火场;(2)如果在楼上房内,楼梯通道和门已被火封住无法逃生时,应当机立断,用绳子或把被单撕成条结成长带(最好用水浸湿),一端系在身上,另一端在房内找个固定点系好拴牢,然后从窗台爬出,拉着绳子或布条顺墙而下,但要选择不坚硬的地面,同时应从楼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面的缓冲,尽量缩小下落高度,做到双脚先落地,千万不要在慌乱惊恐中轻易跳楼;(3)如果室内有水源,可用浸湿后的被子蒙住门窗,以阻挡火势闯入,等待消防队员或群众救援;(4)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5)如身上衣物着火,可以迅速脱掉衣物,或者就地滚动,以身体压灭火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跳进附近的水池、小河中,将身上的火熄灭,总之要尽量减少身体烧伤面积,减轻烧伤程度。
  问:大家都知道,火警电话是119,那么发生火灾后,该如何拨打“119”呢?
  侯主任:拨打“119”火警电话时要沉着、不要慌乱, 要把话讲清楚。要说清发生火灾的地点,是哪条街、多少号,附近有什么大的建筑标志、起火是什么部位以及报警人的姓名、联系电话等。打完电话后,最好自己或叫其他人到附近路上等待,引导消防车到火场扑救。
  
  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
  
  问:为什么说灾前充分预防,灾后科学自救,应该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侯主任: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其目的就是有针对性地推进防灾减灾教育工作。
  其实灾难距离我们很近,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目前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地震预报作为世界性难题,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尚未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下,任何国家要想准确预报都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尽管避灾常识已说’过多次,但是大家的印象并不是很清楚,其实说多少次都不为过,我国民众这方面的意识不强,尤其是与欧美及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得很远,我国人口众多,这方面的教育很欠缺,再加上某些地区建筑设施条件差,因此,反复强化避灾常识十分必要。
  有句话叫“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医学上提倡治未病,救援医学也提倡在正常安全的生活里,把一切最有效的准备,做在灾难未降临之前。用科学的方法来防灾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是人类社会永远不变的追求。我们要对每一个生命负责,通过各种办法,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避灾自救意识,使公众能够掌握避灾自救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技巧。灾难来临,最及时有效的办法是进行科学的自救,把灾害和损失降到最低。让减灾常识深入人心,让“防灾减灾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你都准备好了吗?”成为公民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意识,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能力和素质,这是我们救援人员发自内心的祈盼和心愿。
  
  灾害无情 人间有爱
  
  问:在多次实战救援行动中,哪些经历让您终生难忘?
  侯主任:每一次灾难都惨烈,每一次救援都难忘。最险的是印尼海啸,没有任何保障,通讯、交通等等一切都处在瘫痪之中,存在许许多多的无法预想的险情;最惨的是汶川地震,面对着用白布裹好的一排排死难的同胞,心灵简直难以承受……最悲痛是海地地震,中国驻海地维和防暴队有8人被埋。我和队友们经过20多个小时的飞行,终于抵达太子港机场,但却无法降落,我们直接从七米多高的地方跳下,40摄氏度的高温、24小时不间断搜救,可是大灾无情,我们还是没能挽救同胞的生命。
  问:这次玉树救援有哪些人和事最让您感动?
  侯主任:在玉树救援时,高原反应很严重,我们前三天没有时间搞吃的,吃一块压缩干粮,节约时间抗震救灾。一个藏族老妈妈让她的小孙子,每天用一个从废墟中拣出来很旧的暖壶给我们送来热腾腾的开水,男孩的父母都在地震中丧生了,他和奶奶被我们救治,她是让孙子记住,是武警救援队救了他们!在救援期间喝热水是一种非常奢侈的享受,尤其是到晚上零下几度,喝上几口热水是非常的幸福,我们从内心感到非常的温暖。我们撤离的时候,在紧张忙乱中抽出一点时间,到灾民帐篷中跟他和奶奶告别,可惜他们已转移到新的地方,由于时间紧急,不能再去寻找他们,未能如愿。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
  问:您一次次赶赴救灾一线,看到了那么多在灾难里挣扎的生命,在痛苦中呻吟甚至死去,您对生命有哪些特殊感悟?
  侯主任:十年来,一次次面对惨烈的灾后现场,这是我们每个救援队员都不愿意看到的,但那是必须要面对的场面。我们的心在流血,那种疼痛无以言表。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最珍贵的是人情,不论国内国外不同肤色不同种族,帮助弱小、救危扶困是人性中的本能。人类要友善,人生很短促,我们要珍惜;生命很脆弱,灾害很无常;防灾减灾,刻不容缓,需要你我同行!
  后记:玉树救援工作结束了,侯世科和他的队员们又在日常的医务工作中忙碌着,等待他们的,是今后更多、更艰苦的救援。侯世科说:作为医生,作为救援战士,救援现场就是战场,倡导和宣传减灾常识,也是他们的责任!
  “防灾减灾进社区”刻不容缓,防灾减灾应成为常识、常态,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其他文献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著名作家雨果的话,可谓人人皆知。  然而,藏于人体三尺之躯的小小心灵,何时能比天地更广阔,又何时会变得窄小幽暗,确实是件令人琢磨不透的事情。  2010年刚刚过去五个月,著名大企业富士康发生的“11连跳”和各地陆续发生的“校园血案”,让人触目惊心。制造“11连跳”的,是富士康年轻的、仅仅二十岁左右的员工。二十几岁,正是人生
期刊
A说:“你看B多幸福,老公工作好、工资高。”B说:“你看C多幸福,坐着洋车,住着洋房。”C说:“你看D多幸福,有自己的梦想、追求,活得有自我。”D说:“你看A多幸福,平平淡淡,恩恩爱爱。”  是呀,谁是幸福的,谁更幸福呢?ABC、你我他?有时我们总是把视线放在别处,总是能看到外面的美好风景,可是正当我们用羡慕的眼神注视着别处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也不知不觉成为了那“别处的风景”呢!  什么是幸福呢?
期刊
建里——体虚之人最好的温和平补“药”    穴位一点通:  我们在胸腹部这条正中线的位置划一条竖线,以肚脐为中心,在肚脐的下三寸是关元,上三寸就是建里。  如果说上中下脘三穴是刘关张三兄弟的话,那么这个建里穴就相当于三国里的赵云,艺高人胆大,而且和刘关张亲如兄弟,关系不相上下,建里与这三个穴一字排开,在中脘穴下一寸,下脘穴上一寸。但为什么这个穴偏偏叫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建里呢?  建是建
期刊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武则天请颇有传奇色彩的嵩山慧安禅师到宫中讲课。此时,慧安禅师已经120多岁了,仍然童颜鹤发,神采奕奕。武则天见了非常好奇,一见面便问他多大年纪了。慧安禅师说,我不记得了。女皇听了更觉惊讶:“这怎么可能呢?一个人怎么会忘记自己的年龄呢?”慧安禅师则淡淡一笑,解释道:“人之身,有生有死,如同沿着一个圆周循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记这年岁有何用呢?何况,此心如水流注,中间并无间隙,
期刊
人类从远古洪荒时代起,便开始了对自身必死之命运的思考,它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类思索的永恒性问题。哲学,被柏拉图定义为“学会死的学问”,叔本华也说:“死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大问题,人生的有限性在生死问题上最突出地表现出来。可以说,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思考,都同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息息相关。人正是由于意识到他终有一死,从而在死亡还没有降临到他头上时,就会思考人为何活的
期刊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我伫立于莫高窟前,让思绪飘向它早已逝去的辉煌,却觉无垠的孤独骤然惊悸于贮满诱惑的心灵,无法阻止想像的色彩趋于暗淡而冰冷。  我虽竭力企及回忆,试图完成一场精神的自慰。然而不能,肤浅的阅历使我在莫高窟的深邃而博大精深的思想之外徘徊,进入视野的只是一帧风景。无奈之余,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用心灵摩挲这风景。当心神趋于宁静,我终于能够稍稍触摸到这风景里所蕴藏的情感与思想。虽然我无法跨
期刊
一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  有一天,禅师为了开悟他,派这个弟子到集市买了一袋盐。当弟子回来后,禅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禅师问道。  “成得发苦。”弟子唾弃着。  禅师呵呵地笑了。  随后,禅师领着弟子来到一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入湖里。然后说道:“现在尝尝湖里的水。”  弟子弯腰掬起一捧水尝了尝。  “什么味道?”禅师问遭。  “甘甜可口。”弟子回答。
期刊
汉字书法与音乐的关系,以《新唐书·张旭传》:“旭自言……闻鼓吹,而得笔法意”为比较早的记载。就欣赏音乐以及书法我是深有感受的,也可能是我偏爱音乐的缘故吧!  在一次评判一个学生的作品时,我谈道:“你的作品中没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感觉。”听到这话他很惭隗,第一不懂这首曲子,也不知道这曲子与书法有什么关系。  当着众多同学的面,我给他们认真地讲起了关于欣赏音乐与练习书法中的作用。《梁祝》
期刊
那天我从省城办事归来,坐在长途汽车上,车内十分安静。有的人在睡觉,有的人微闭双眼听着音乐,有的人斜视窗外,欣赏着路边的风景。也许面对陌生人大家都心存戒意,也不知从何说起,所以谁也不愿主动搭话,都沉默着,只听见汽车发出持续的轰轰声,让人感到烦闷之极。  车至一集市,上来了一群农民工,每个人的身上都背着一个大背包,手里还提着不少的东西。他们皆衣着朴素,皮肤黝黑,双臂粗壮,手上长满了厚实的老茧,一看便知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辉煌,但现实有时却很难如愿。其实,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是不同的,要想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那适合自己的人生是最好的。  我有一个战友,可以说一表人才,个人军事素质也很过硬,对工作那是认真负责。然而,工作起来总是那么的不尽如人意。几年后,就转业到了地方,结果工作很出色,不久就得到了提升。一次,和我通电话,他说:“在部队的时候,怎么用心去做,总是做不好。现在,感觉很轻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