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等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y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舒金庚 书
其他文献
1941年8月15日至17日。新四军在大丰市(当时为台北县)裕华镇(现已并入大中镇)发起了一次当时苏北境内最大的攻坚战。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在旅长王必成、参谋长杜平的指挥下,以步枪、机枪加手榴弹攻克了筑有钢筋水泥结构坚固碉堡的裕华镇,创造了全歼该镇日伪军的奇迹。  重建军部  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与八路军在大丰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苏中、苏北的广大地区成为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
期刊
我国著名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生前说过:“没有母亲对我的那两次敲打,我也不会走到今天。”  是两次什么敲打呢?第一次,范敬宜于1984年从《辽宁日报》副总编辑,调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这在范敬宜的仕途上,确确实实是向前了一步,心情自然十分喜悦。为了让远在上海的母亲也能分享快乐,他就把这一喜讯告诉了母亲。他母亲看了信后,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高兴,而且还给范敬宜回了只有8个字的信:“位高坠重,君
期刊
光荣的老枪 巩怀书  一支老枪  在荣誉室里珍藏  老枪辉煌的历史  浓缩在卡片上  在太行山  老枪射出子弹  直穿日寇胸膛  老枪,是气壮山河的诗章  老枪  同它的主人一样  老当益壮  身板,乌黑发亮  还是当年那样的阳刚  准星,笔直立正  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枪口,仍然盯着  涌起战争乌云的方向  老枪  时刻准备着  重返战场  八一军旗 陈太顺  八一军旗是一部书  书写着一
期刊
在樟树市鹿江街道大路口村,全村60多位老人总会述说晚年的快乐和幸福。82岁的老党员、老村支书邹汪茂,每天坚持参加村老年人协会娱乐活动,常常被人看成刚到70岁的老年人。  地处樟树市东大门的鹿江街道大路口村,属城郊结合部。全村共1235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24人,近半数是老干部。近年来,该村村党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把老龄工作列入《村民自治章程》之中,并长年保障老年人活动
期刊
今年新春之际,是我和老伴金婚之时。当年,我在河北当飞行员。记得我和老伴的第一次见面是政委带着我去的。返回部队后,领导问我觉得老伴怎么样,我说:“组织认为可以就可以。”几天之后,大队长携其妻子去见了我老伴一面,我和老伴的恋爱关系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相识半年之后的1963年农历腊月廿三日晚上9点多钟,大队长和政委把我叫到他们的宿舍,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你春节结婚吧。”第二天。我赶到老伴家,向她家转达
期刊
南庄是山里,山里没有江也没有河,没有江也没有河的山里有座山叫高家山。高家山其实只是南庄的一个小山包。但高家山南边的田野上却有几处天然池塘,有池塘自然就有鱼,有鱼就有鱼竿,也就有了钓鱼的人,而顺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喜欢钓鱼的人。  南庄小学在高家山上,我家当时就住在高家山上,顺老师也住高家山上。顺老师的皮肤有点黑又有些红,脸上凹凸不平,有点像农家坑坑洼洼的晒场。头发短平,白多黑少,齐刷刷一律向后。顺老师
期刊
我喜欢家里的整洁,而老伴可能是因为岁数大,记性不好,用过的东西总是忘记放在哪里了。我常因找不到要用的东西而埋怨老伴。每一次找不着东西。我就会数落一次老伴。总被数落,老伴心里也不舒服,抱怨我对她不好。  一日,老伴又将锅铲丢在了一处。我见了,又唠叨她老毛病又犯了,说着说着,我把以前她乱扔衣服、鞋袜、钥匙等鸡毛蒜皮的事一起抖落开来。我在一边唠叨着,根本没注意到老伴的脸色变化,她冲我大吼起来:“你就给个
期刊
最近,我在整理书刊资料时突然发现一张保存了20多年、由江西师大附中初一小朋友们办的油印小报。它勾起了我对一桩往事的回忆。接着,我翻阅那时写的日记,发现此事在当时的日记中也有记载。事情的原委是:  1988年3月20日下午,一群佩戴着红领巾的少年,怀着对革命老前辈无比崇敬的心情,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方志纯家里。这群少年就是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一(1)班的学生。  众所周知,方志纯是伟大革命烈士方志敏的
期刊
表姐自从跟随被外派到德国工作的老公迁居德国后.开始出现失眠和心烦意乱的症状。她前往附近的一家诊所去看医生,那位医生竟然提议让表姐参加社区的表演剧团,说这样可以化解心理压力,有效改善表姐的心理状态。  要说心理压力,表姐承受的压力可真不小。面对初来乍到的陌生环境,那种举目无亲的失落感就不用说了.最让表姐头疼的还是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她先是给几所幼儿同发了邮件,详细介绍了自家孩子的入园需求和自身情况。
期刊
退休了,我与老伴朝夕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事。何况她脾气泼辣是出了名的,绰号“辣婆子”,与我这“儒气”相悖,弄不好就要吵吵闹闹,家无安日,心无宁时。但我们的晚年生活愈过愈有味,至亲至爱,其奥妙就在于彼此能“吃透”对方。  在职时,我们离多聚少。每次我俩周末相聚,都是亲热有加。自然是如胶似漆。可是时间长了,她的“辣味”就日渐显现。记得有一年暑假,我见她不停地辛勤劳作,可生活和别人家比起来还是窘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