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总是那么美丽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xiaoyi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aggie每次都很美丽,每次与王家卫的合作都很成功,她总是那么美丽
  有些演员,比如Maggie,生来就有一种“镜头感”,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天生的!这些人在生活中也许没这么突出,但是一到摄像机前,就变得光彩照人。Maggie在生活中就已经很漂亮,她在镜头前就更加漂亮了
  第一次清晰地观察奥利弗·阿塞亚斯,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欢迎酒会上。他看上去没有评委照片上那么英俊,但也不像一个49岁的男人。瘦削、爱笑,穿着普通的黑色牛仔裤和黄棕色外套,外套的口袋还皱着一角,在衣香鬓影的酒会大堂里,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第二次就是相约在他下榻的影星皇冠酒店23层小咖啡厅,那里是一个相对安详和密闭的场所,他卸去了外套来接受我们专访:黑T恤、眼镜随意地挂在圆领一侧,声线偏细,语速很快,偶而眼神飘忽。交谈中,眼前的阿塞亚斯逐渐与评委照片上的面孔重叠,依然是紧张的、羞涩的,但却是温和的,当我们问到梁朝伟,他明显地激动了一小下。
  这次你的影片《清洁》获得了戛纳大奖,你高兴吗?为影片的女主角张曼玉高兴吗?你领奖的时候都想了些什么?
  当然高兴,我很感动。但是对我来说,得奖或者荣誉其实都不重要,拍电影才是最重要的。我喜欢写作和拍电影,工作让我最快乐,感觉最舒服。影片公映,受到好评,在这里(上海)或在那里参展,都是电影之外的事情,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影片的摄制。
  当然,我还为张曼玉(Maggie)感到高兴,能拿这个奖实在是好事,这个奖显示了国际上对她的认可,我希望她能通过拿这个金棕榈一步步成为真正的国际巨星,这就是我希望的,她值得这个称号。事实上,她现在已经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她是中国几位在国际上为人所熟悉的女星之一。在美国,在欧洲各地,她都很有名气。其次对于所有参与本片的人来说,都或多或少是个回报,因此我很高兴。
  米歇尔·傅东先生说,在演艺圈,人们很了解张曼玉,但是大众不了解她。而你却说,在中国,她是最有名的女星了。
  应该说她已经开始为人们知道了,尤其是在这次得奖之后。她在中国拍了很多片子,和成龙、刘嘉玲一起,但是在法国人们只知道她与王家卫合作的那几部,只知道她工作的一部分,以及在一些独立影片中的表现,所以公众对她的了解会少一些。但是,现在人们开始了解她了,《英雄》在法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加上这次的获奖。我想她会越来越有名的。
  你和张曼玉的第一次合作是大约在10年前的《迷离劫》(Irma Vep),这次是你们第二度携手,张曼玉说这次的创意是在飞机上产生的?
  对,第一次合作是《迷离劫》。但第二次……啊?她说在飞机上?唔,我不太清楚。创意是来自于我一直想同Maggie合作一部电影,但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个好主意。我开始在艾米莉这个人物上下功夫,我感到这个人物应该非常合适她,她演起来一定会觉得很有乐趣,因为这是一个她从未尝试过的角色。于是我希望她提议来演这个角色,一个对她来说全新的角色,一个对她来说更为容易的说英文而非说中文的角色,因为她很少有机会出演英文的角色,就这样……所以,就是这样。
  《清洁》这个片名有什么寓意?你为什么为张曼玉设计这样一个痛苦的角色?她说她看到这个片子就会哭,而且很久才从角色中走出来。而在实际生活中你会相信天长地久的童话吗?
  《清洁》是说一个曾经吸毒的人,后来戒掉了,于是就变得“清洁”了。
  的确,艾米莉是一个专为Maggie度身定做的角色,就是为她而写,想着她写的。而且,我为Maggie写这部片子,是想让她有机会呈现多角度的她,呈现她的演艺天赋的多个层面,
  就是这样的。
  但坦率地说,我一点也没想过会拿金棕榈奖,我甚至没想过这部影片会在戛纳电影节上展出,因为我的前两部作品都在戛纳参展了,实在是很少有这样连续3届都有作品入选的情况出现。因此,我想过影片会参展,也许是威尼斯电影节,或者别的什么影展,但不会是戛纳。
  至于“天长地久的爱情”……唔,是的,哦,不,不一定,我是说的确有这样的情况,我想一定有这样的例子,对于某些人来说甚至是必需的。但……
  你不相信恒久的爱情?
  不,我相信恒久的爱情,但是我没有能这样做到(苦笑)。
  谈谈你和她的故事好吗?
  我们相识于1985年……或者不太确定,但肯定是在王家卫的某部片子参展时相遇的,她好像是和刘嘉玲搭戏(疑为《东邪西毒》),就是这样。当时只是偶遇,后来再相识,在1985年末。
  她什么地方的魅力最吸引你?
  我见到了maggie就被她片中的形象吸引了,她引发了我为他创作《迷离劫》的欲望。
  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吗?
  就是一见钟情,可能是下意识地就被吸引了,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女演员给我这样的感觉,而后我们共同生活等等。但的确是因为她是作为这样的一个女演员而吸引了我,就这么多了。
  你认识梁朝伟吗?你介意他和张曼玉的传言吗?听说她现在的新男朋友还是一个法国人?
  我真得不太了解梁朝伟,我们有过几次见面,都是很偶然的相遇,稍有一点认识,但是不了解(开始搓手,有点紧张)。此外我认为,他是个很好的演员(飞快地冲记者笑笑,后又收住)。每次我见到她,都觉得他是个很深沉的人,很敏感,尤其对我来说,他很有趣,因为他身上有一种欧洲男演员很少见的特点,一种难以读懂的特质。或者说是忧郁?对,此中有些很美的东西。至于她的新男友,你们可以去问她自己。
  在你看过的张曼玉的影片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几部?为什么?
  我很欣赏王家卫,Maggie和王家卫合作的几部影片是她所有影片中最漂亮的。王家卫对她的看法和我看她的角度非常不同,我用“情结”这个视角看她,而他用别的。Maggie每次都很美丽,每次与王家卫的合作都很成功,她总是那么美丽。
  我还很喜欢她和关锦鹏合作的《阮玲玉》,还有王家卫的《?》,我不知道中文名字,是和刘嘉玲合作的一部影片(《疑为《东邪西毒》》,我最喜欢这两部。有些演员,比如Maggie,生来就有一种“镜头感”,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天生的!这些人生来就如此。在生活中也许没这么突出,但是一到摄像机前,就变得光彩照人。嗯……Maggie在生活中就已经很漂亮,她在镜头前就更加漂亮了。天赋?对,就是天赋。绝对是这样的。
  你是很了解中国电影的,请问你对于张曼玉、巩俐和章子怡几个在国际上最走红的华人明星的看法?
  应该说要取决于给她们提供的角色。可能很伟大的女星也有过很糟糕的角色,成不了什么大器。反之给她一个很丰满的角色,她才有机会演得很好。我觉得许多中国演员都很有天赋。具体来说,我还没有机会同巩俐合作过,所以我很难比较。这样说吧,我认为Maggie的可塑性更强,因此大跨度的角色更适合她,对她而言比较有利的一点是——她是在英国长大的,她的父母曾在伦敦定居,因此她身上融合了中西两种文化,能理解更多东西。
  你似乎有点腼腆和内向?你在工作时候也这样吗?
  不。在广阔的平原,在拍摄影片的时候,我会觉得更加自在。但在公众场合,我就会觉得不自在,我不喜欢公众场合,比如这样官方的欢迎仪式。我在家的时候,还有身处朋友当中时,都不是这样。我喜欢和人直接的交流,但不喜欢在一大群人当中,我觉得和朋友在一起好多了。
  你对现在的单身生活满意吗?会很快有新的女朋友吗?
  我对我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当然许多导演都和影星有些亲密关系,便于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使导演和演员团结在一起,有机会接近彼此,从而产生复杂的关系,而后进一步接触,发展更深、更有意义的关系,最后了解这个人的品质。
  你相信爱情,是说你还会单身吗?
  对。也许有一天……但目前为止不。这样很好。
  你和张曼玉还是朋友吧?
  当然。我们在一起拍片,那样的话,我们可以待在一起。我们常常心情愉悦地见面。
  谈谈与你合作过的其他女演员。
  我和很多女演员都有过合作,她们各自都有不同的魅力。
  比如与朱丽叶·比诺什合作《迷情约会》。事实上我是先写了剧本,后来她演了,从此开始了她的演艺事业。当时我对她在《迷情约会》中的表演很着迷,我甚至曾提议她出演我的首部影片。但是当时她有片约在身。她是个很成功的影星,但不是我特喜欢的那种。她的路子可以说比较传统。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演员,应该能为尝试新角色而冒风险,这样更加新颖、有创意。
  这与《清洁》专为演员写剧本的方式不同,你平时一般采取哪种工作方式,是事先定好角色,还是先构思作品?
  不,这不一定。比如这次,我确信这个角色是为Maggie写的,甚至《迷离劫》,我也是想到她才创作的。但是,如果不是这样,在我不知道演员是谁的情况下,我很难判断。
  你作为金爵奖的评委,对中国影片有一定的了解,还曾经拍过一部《候孝贤的故事》,是吧?
  是的,这是我的一部纪录片。我与候孝贤很早就认识,是很好的朋友,20多年了。早在1984年,他第一次参加电影节,那时我还没有开始拍电影,我们就认识了。不,应该认识得更早,因为我之前就写了许多有关中国电影的文章,我了解中国电影,但可能我还不了解中国制作的通俗电影,有许多我还没有机会目睹的事情,因此我对中国电影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视野。
  你很早就决定做导演了吗?
  也许没有吕克·贝松开始得那么早,5岁!但我也是从小就打定主意要做导演,一路上经历了许多曲折。1979年开始写短剧,而后为《电影手册》写影评,直到1986年才拍了第一部影片,总之很复杂。我所有的影片都是想尝试一些之前作品中没有过的内容,或者是寻求突破和新意。
  你刚才说自己的影片连续三届在戛纳参展,那么之后的第四部什么时候可以出来?
  其实三届之前也有在戛纳参展的,但是不参评。我同时还有别的影片在参展。参加正式评选的就那三部。至于第四部目前还没有,连想法都还没有,不过我想我今年夏天会开始动笔。
  你偏好独立电影吗?
  我喜欢好电影,但我对于好莱坞电影没有偏见。好莱坞电影中也有很好的电影,其中也有很有艺术性的电影,不是只有平庸的商业电影。有很不错的电影人。有时候,有我很喜欢的影片。不过我个人角度的确是喜欢视角独特的影片。
  本次戛纳大赢家的影片呢?似乎不是戛纳通常的风格?
  不知道,我还没看过迈克·摩尔的这部片子,从政治角度统一,但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表现政治,我认为很危险。
  您认为自己帅吗?你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哪里?
  我想……老实说,这不属于我感兴趣的问题的范畴(笑)。至于最有魅力的地方,你要问我妈妈。
  在我们还试图将问题深究下去的时候,奥利弗·阿塞亚斯紧张的程度加深了,他似乎有意地将手腕上的表举到离我视线最近的地方;而楼下,明星大道的红毯已经铺就,FANS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小咖啡厅里的人也略有骚动。
  半小时后,稍事打扮的奥利弗·阿塞亚斯走上红毯,一身舒服的黑西装,牵引着一位美丽的黑裙女子缓缓向人群致意,那人当然不是张曼玉。
其他文献
日本在二战期间实施了惨无人道的“慰安妇”制度,二十余万中国女性被日军强征为性奴隶,惨遭日军奸淫,受尽无数折磨,身心遭受巨大痛苦。由于日军在战败之际销毁了大量强征“慰安妇”的证据,东京审判未把性暴力作为专门罪行审判,以及受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鲜有日军“慰安妇”制度幸存者勇于承认自身的遭遇,因而在战后该群体几乎处于噤声状态。对于她们的了解,更多人是从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谢冰莹《梅子姑娘》、王思季《
期刊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为了减肥而晕倒,原因是一个月没吃蔬菜。  24岁的时候,她为了增高自断腿骨,代价是半年不能自由活动。  她,要做一个美女,不计后果。  女孩管英的名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2004年初夏,这位来自青岛的“广州第一人造美女”,继北京“人造美女”郝璐璐之后,再次掀起了新一波“造美”热潮。人们习惯用“手术增高第一人”来称呼管英,但是管却自觉自己不够勇敢,因为她并非中国第一个吃螃蟹
期刊
人与符号的较量、互塑是生产竞争和传播流通的必然规律,根性的部分终会内化。无论如何努力拒斥符号,我们的讨论仍得借助术语,就像我们反复填写履历表——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学历、工作——貌似无意识地多次重复塑造身份认同,也训化出与陌生人攀谈和认识他人的感知模式。成熟的作家都经历过去标签化的排异过程,陈谦也不例外。女性、广西人、海外华人、硅谷工程师、作家等身份会依次深化为她的自我认同;也会与加诸其身的创
期刊
本文所要评论的主角史依弘,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1991年以来,多次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中国京剧之星”、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各类重要奖项。史依弘由武旦开蒙,后潜心研究梅派艺术,参与多个京剧新剧目的创作,成为文武兼擅,风格鲜明,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京剧演员。她大量创排新剧目,使她的表演突破了传统京剧行当的局限。而新编京剧《情殇钟楼》又是她和创作团队在艺术探索中的重要成果。 
期刊
一个完美的市场,一个有效的市场,离不开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1983年,张维迎因发表文章《为钱正名》、提出“钱是社会的奖章”,在反对资产阶级精神污染运动中受到全国性批判;  1984年,25岁的张维迎提出“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引发激烈争论,最终被决策部门采纳,中国开始渐进式改革之路;  1998年,张维迎发表文章《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列举中国邮电部垄断和压
期刊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未曾使用),江西修水人。1909年始就读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哈佛大学,1926年海归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48年后历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有《陈寅恪诗集附唐筼诗存》。20世纪90年代因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海内外宛若从地下挖掘一座纪念碑,始公认陈寅恪(以下简称“陈”)不愧为史学巨匠,更是足资标志中华学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现代人格符号。
期刊
萨达姆不仅是位政治家,而且还是大众的娱乐对象,他的娱乐功能很可能远远超过政治家的功能。  当今世界事情之多、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以致萨达姆即将移交给伊拉克新政府的消息传来时,许多人不禁哑然失声:“怎么搞的?差点把这位老兄给忘了!”仅仅一年零几个月前,萨达姆还属于那种咳嗽一声,全球必须洗耳恭听的“世界级大腕”,到如今却为何被世人如此冷落?显然这一现象超出了国际政治所能解释的范围。事实上萨达姆是丰富
期刊
牧惠,原名林文山、林颂葵。1928年生于广西,2004年6月8日,在北京逝世。早年曾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后放弃学业加入抗战。出版30余种杂文集和古典文学研究专著。他是新时期杂文的代表作家之一,尤以其“史鉴体”杂文独树一帜。    牧惠与《思痛录》    牧惠先生走得太突然了!  6月5日,我们还一起参加过关于青少年人性教育的小型讨论会。他的发言还在我的耳边回响。8号下午就传来他突然去世的噩耗。他是在
期刊
今年的6月,无意间成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月份。在里根辞世前三天,一位不平凡的美国人在家中永远地合上了双眼,此人就是美国作家、记者、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  曼彻斯特生于1922年,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约翰·肯尼迪在疗伤时结下友谊,战后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俄克拉荷马日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担任记者,直至1955年离开报界去卫斯里安大学任职。1961年,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曼彻斯特
期刊
巴菲特的嘲讽    爱因斯坦对许多书的评价都非常到位。把托马斯·曼借给他的卡夫卡小说归还时,他说:我看不下去,人类的大脑没有那么复杂的。而对伯特兰·罗素,他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这篇文章不是谈罗素,也不是谈爱因斯坦,而是另一个喜欢罗素的人,因为用罗素式的智慧赚了很多钱,有几百亿美元那么多,因此,他无论从精神和物质上都可以震慑住这个世界上的多数人。  单有智慧,这个世界是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