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陪孩子快乐应考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in_c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即将代表学校参加省数学竞赛。此前,他在前几次海选中过五关、斩六将,一度脱颖而出。可面对接下来的“强手对决”,我明显察觉到一向自信的他似乎有些许不安与焦灼。我想,除非孩子有主动排解压力的意愿,否则,外人难以触及内心的劝说只会增加他的焦虑。可我又不能眼见不管,我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吃穿助兴,让孩子放松心情


  先来说说老生常谈的饮食吧。我不是營养学家,所以不分享荤素搭配、科学配比的建议;况且很多时候,突然变换食谱也易触发孩子应考的“警觉性”。我们不如基于孩子原本熟悉的味道,适当整点儿“小清新”“小格调”。
  在孩子备考的这段时间,我把自己历练成了“厨房艺术家”:利用蔬菜冷暖色调的视觉感,比如以西红柿的热情,邂逅西芹的冷静;用紫甘蓝的优雅,见证土豆的沉着;利用各种口味的交融,在清淡的主调中透出些俏皮的活泼感……总之,我不着痕迹地调动着餐桌上的想象力,让儿子味蕾舒适、心情舒畅。
  无论大考小考,身为家长的我们往往比孩子还要紧张,似乎只有看到他们埋头苦读、不修边幅的样子才能稍稍喘口气。这就特别容易让“我是考生”的心理暗示与孩子如影随形,备考的状态反倒慌慌张张、焦头烂额起来。考前一周左右,我特意帮儿子准备出那套没穿过几次的漂亮运动装。这套运动装是用他挣的第一笔稿费购置的,只是由于“入校须穿校服”的限制才少有机会穿。不出所料,儿子对我的决定喜笑颜开。
  可能有家长会问:孩子去考试,有必要专门打扮一番吗?在我看来,优质的审美观亦是孩子品德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简单又精心的着装挑选,不仅是应考态度的体现,朝气蓬勃的外在还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让考场上的他气场十足呢。

谈谈“固有值”,聊聊“期待值”


  且不说望子成龙是天下家长的心愿,孩子自己何尝不渴盼成功?正因为如此,“考不好”的担忧才常常成为孩子应考的压力。当然,孩子大多不愿意主动跟家长汇报自己的思想动向,所以家长可以适当“先入为主”。
  迎考这几天,我故意用夸张的口吻说:“如果儿子能在全省数学竞赛中勇夺佳绩,老妈我没准会在梦里笑到起飞!”说这话时,我留意到儿子脸上的表情美滋滋的,但他旋即轻叹口气:“如果考不好咋办?”
  这时,我们需要协助孩子对应考的“固有值”来作客观的分析。像这段时间的测验成绩、学习情况、内在潜力等,注意多用鼓励的语言,但不要强硬地定义,从而既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让他对自己得出一个较为理性的判断。退一步讲,不妨陪孩子大胆给“考不好”的预想留个白。倘若“期待值”与“固有值”大致相符,孩子自会明白,过度担忧完全没有必要;倘若孩子对考试结果的期许太高,家长可以话锋一转,幽默一把:“要不说每次考试都是检阅自己的一个机会嘛,考得不好恰恰说明咱们还有不少可以努力的余地啊。”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考场上的发挥失常。这类孩子平时学得不错,唯独应考能力差。考试前,我建议儿子放轻松:“想想看,你会做的题目别人不一定都能做得出,你不会做的题目别人未必都会做,那还紧张啥?”儿子点点头:“放心,我或许会超常发挥。”

创造契机,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情


  省数学竞赛在即,儿子已经接连三天没有碰过课外书、象棋了。以往这些项目可是他的“每日必修课”。我明白他有紧迫感,但老是扎身题海战术极易生厌,特别在犯困时,脑筋急转弯会变慢,效率和知识吸收率也会跟不上。于是我拍拍他的肩膀:“老妈在写一篇科普童话,你可以帮我找些资料吗?”看儿子略带犹豫,我赶紧补充:“不会耽误太多时间的!”
  类似这样,我成功启发了孩子考试期间的“玩心”,也发觉“寓学于玩”的备考方式真的不错。家长可以参照孩子素来的爱好,哪怕备考期间也可以陪他们散散步、打打球、听听音乐等,如此能给紧张的复习节奏松松弦儿,还能让疲惫的思维得到适时休息,何乐而不为?至于考试的结果,倒是次要的了。
  家有考生,家长朋友莫着急,不妨也试试用自己的方式尽力营造一个宽松有序的氛围吧。相信那些不动声色的“小心机”一定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帮他们快乐应考,陪他们快乐成长。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其他文献
全家福  不知从何时起,儿子开始对汉堡包、披萨这类快餐感兴趣,隔一段时间不吃就馋得难受。  对于这些快餐,我觉得偶尔让他享受一下不是什么大事。但孩子的爷爷奶奶对这些快餐很反感,常年居住在农村老家的他们,吃惯了香甜美味的土鸡肉,对快餐厅里那些鸡肉简直不屑一顾。  其实,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带儿子吃汉堡包是在他两岁多的时候,他尝了一点点土豆泥又迅速吐出來,说“不要,不要”。但是随着他慢慢长大,儿子对
期刊
摘 要:在严歌苓的创作中,短篇小说《扮演者》很少被提及。但这篇小说其实是严歌苓最具批判精神的作品之一,它以中国现实为背景,对源远流长的“造神”文化进行了剖析和反思,让人们认识到,哪怕被“造”者本是“废物”,但一旦被神化,同样能够催生难以想象的罪孽。  关键词:《扮演者》 人性异化 文化批判  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偶像破坏论》。认为所谓的偶像,不过是一些“一声不作,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最喜欢的事情是看书。  我们家有一间书房,书房里有满满两大排书橱,这些书大部分都是爸爸妈妈看的书,只有一个书橱的最下面一层放的是我的书。虽然我的书在书橱里只摆了一层,但是爸爸妈妈的房间里,还有我的书桌上都摆满了我经常看的书。另外爸爸妈妈的书里也有一些我喜欢的书。我估计,我的书全部算起来,大概也能装一马车。  每天只要有1分钟的时间,我也要跑到书堆里去看书。有一些书,我
期刊
1  在儿子成长的道路上,由于工作繁忙,我只能请婆婆帮忙带孩子。我很感激老人的付出,但婆婆不仅娇惯溺爱孩子,还有很多陈旧的育儿方式,带给我很多烦恼。  儿子出生四个月就得了支气管炎,大家忙着送孩子去医院看病,迷信的婆婆却忙着找人算命。算命人说我和孩子命中有点矛盾,孩子生病期间不能让母亲抱。儿子住院时,我根本就抱不到儿子,反而是婆婆跟医院护士天天吵架。儿子头部血管太细不太好扎针,护士不能一次扎好针。
期刊
细细数来,自1992年工作至今,我已带过23个不同的班级,零距离地观察、了解了千余名学生及其家庭,真切地感受到每个儿童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芸芸众“生”,有着不同的先天禀赋、生长环境、行为特征及表达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幸福的。因为不少学生在小学毕业后依然与我保持着颇为密切的联系,最早是通过写信、寄贺卡,如今是QQ、微信。通过和他们的持续联系,我得以远远地欣赏着他们,为他们的成长而喜悦。  如
期刊
祖孙俩  我的父亲退休前是铁路警察,母亲是一名电信职工。他们勤勤恳恳工作一辈子,努力教育子女成才。对于育儿这个大问题,他们没有太高深的理论,只是把尊重、陪伴、赏识这种教育理念落实到位。  我的父母对待第三代,爱得很理智,儿子和他们相处得像好朋友。  儿子五六岁的时候,一次回外公老家。那是江南水乡,划船曾是出行的重要方式。儿子看到河边的木船,非常好奇,想尝试着划一划。我父亲没有拒绝,乐呵呵地拿好船桨
期刊
1  今年开学我担任小班班主任,为了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环境,我允许孩子们每天带一两样玩具或者零食来园。   一天午睡前,小妍哭着跑到我面前说,她早上放在“甜蜜糖果屋”的跳跳糖不见了。小妍是个懂事的孩子,自理能力也很好,我相信她没有撒谎。  我将孩子们集中到一起,鼓励小妍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经过。我问:“有谁拿了小妍的跳跳糖吗?”全班孩子都抢着回答“不是我,不是我”。孩子们的反应其实
期刊
每一次砌墙就像是打一场“战役”。时间紧,任务重。做熟的泥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用完,会风干变硬;一块墙泥与一块墙泥之间要挤紧压实,吻合成一体,不能有一丁点儿缝隙。  这是很有讲究的技术活,不是谁想干就能干好的。一不小心,墙泥扔下去,或者偏了,或者坍了,或者软了,任何一种情况的出现,对只图个吉利的庄稼人来说,都是不愿、不想也不能看到的。因此,这个砌墙的师傅,一定是要找方圆几十里内最有名的。这个人一定是做
期刊
这篇小文,几次提笔,又几次搁浅,始终觉得思虑不周。近期读了刷屏网络的《南京家长已疯》一文,再次引发了我的表达冲动。  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是“家长”。  至少有三重理解。  一是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地方主要是学校,如“开家长会”“家长学校”,甚至是“带家长”。  二是指一家之主。特别是从前的大家庭,比如,高老太爷、祁老太爷、贾母这样的人。当然,现代社会也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
期刊
小猴子聪聪出门玩,玩得又渴又累时,听到不远处传来阵阵叫卖声:“快来尝尝新鲜的水蜜桃!”聪聪跑过去一看,大象伯伯正在卖桃子呢!  聪聪说:“大象伯伯,我想吃一个桃子。”  大象伯伯笑着说:“好啊,只要你能收集到两句谢谢,我就送给你一只桃子。”  “两句谢谢?太简单了,我这就去找。”  聪聪来到树下,看见犀牛先生正蹲在地上修他的小汽车,于是就走过去说:“犀牛先生,我需要两句谢谢去换大象伯伯的桃子,你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