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_590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玉米品种兴垦3和丰禾1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行距配置和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下玉米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不同种植方式下,2个株型品种在R2种植方式下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产量等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兴垦3和丰禾1在M1和M2密度下较好。[结论]不同株型玉米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采用R2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提高群体光合性能,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在玉米种植上,种植方式R2优势更为突出。
  关键词玉米;密度;种植方式;光合特性;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3-029-04
  Abstract[Objectiv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 patterns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maize were analyzed. [Method]The study used two maize varieties Xingken 3 and Fenghe 1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selected three rowspacing and four planting densities to research the photosynthetic rate,chlorophyll content,leaf area index,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change of output in different group structures. [Resul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2 kinds of plant type varieties grown in the R2 of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leaf area index and yield were higher than other processing.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Xingken3 and Fenghe1 were better than others under the M1 and M2 density. [Conclusion]The study showed different maize plant type under the reasonable planting density using R2 cropping patter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maize population structure, reduc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strains, improved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on of maize. The advantage of R2 was more outstanding on maize.
  Key wordsMaize;Density;Plant pattern;Photosynthetic characeristics;Yield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玉米带最北部,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黑龙江省常规栽培密度为4.5万~6.0万株/hm2。通过提高栽培密度,可促进产量提升。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玉米增产,应归因于种植密度的适当提高,而不是单株产量增加[1]。因此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获取玉米高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种植密度增加,群体内光截获率加大,植株间相互遮阴,通风透光不良,中下层叶片光照条件下降,甚至达不到光补偿点,致使群体光合能力减弱[2-4]。在高密度條件下,如何增加群体光能利用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成为当前玉米栽培的关键 [5] 。
  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机制 [6],群体光合作用也不再是单叶光合的累加,它较单叶光合更为复杂,与干物质生产更为密切。研究表明合理的种植方式可以改善冠层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和CO2等微环境,对于建造良好的群体冠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7-9]。在单叶光合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叶面积大小和空间配置合理更能有效利用太阳辐射能,形成较多的同化产物 [10-12]。可见如何改善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首要问题。该试验选用黑龙江寒地应用广泛的垄上双行、传统小垄以及垄上三行(垄上三行在黑龙江地区的应用并不广泛,故关于垄上三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的理论依据很少)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探明黑龙江寒地地区超高产春玉米最适的行距配置及种植密度,为黑龙江寒地地区建立高产、超高产的合理群体结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土壤条件
  试验田地力均匀,耕作层有机质含量21.60 g/kg,全氮160.65 mg/kg,速效磷9.74 mg/kg,速效钾35.6 mg/kg,pH 7.74。
  1.2试验设计
  该试验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试验基地进行,以2个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兴垦3(代号为X)、丰禾1(代号为F)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栽培方式为主区,分设①垄上三行种植(R1):垄距为140 cm,垄上植株行距为40 cm,采用“Z”字型播种,两垄间边行距为60 cm;②垄上双行种植(R2):垄距为110 cm,垄上植株行距为50 cm,两垄间植株行距为60 cm;③传统小垄(R3):垄距为65 cm。密度为副区,设4个种植密度,分别为4.5万株/hm2(M1)、6.0万株/hm2(M2)、7.5万株/hm2(M3)、9.0万株/hm2(M4)。底肥施尿素247.50 kg/hm2,磷酸二铵247.50 kg/hm2,硫酸钾74.25 kg/hm2,于拔节期追施尿素250 kg/hm2,其他管理同当地大田生产。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乳熟期(吐丝后20 d)和完熟期分别测定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   1.3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产量。对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下玉米产量进行测定。
  1.3.2叶面积指数(LAI)。采用英国Delta公司生产的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测定。
  1.3.3光合速率(Pn)。用美国产Li6400XT OPEN6.1光合测定系统进行测定,每片叶读3次数,取平均值。
  1.3.4叶绿素含量。参照张宪政方法[13]。
  1.3.5干物质积累量。105 ℃杀青30 min,后在80 ℃下烘至恒重称量,重复3次。
  1.4统计分析采用Excel和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不同种植方式对兴垦3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表1),对丰禾1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种植方式间,R2种植方式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方式。2个不同株型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间的产量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表1)。兴垦3在M2密度下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密度,丰禾1在M1和M2密度下产量显著高于M3和M4。丰禾1在M1密度条件下,产量明显好于兴垦3。
  2.2叶面积指数不同种植密度间对2种玉米品种
  的LAI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而不同种植方式对兴垦3和丰禾1拔节期—抽雄期LAI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由图 1 可见,2个品种不同密度群体LAI总体变化基本一致,在生育期
  内LAI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均在抽雄期达到最大值,且各生育时
  期LAI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兴垦3在垄上双行种植方式下9.0 万株/hm2种植密度LAI最高,在R2种植方式下,兴垦3的LAI高出其他2种种植方式22.7%(R1)和11.9%(R3);丰禾1在R3种植方式下9.0 万株/hm2种植密度LAI最高,分别高出其他2种种植方式11.8%(R1)和14.5%(R2)。2个品种在整个生育期内M4种植密度下LAI显著高于其他3种种植密度。R2种植方式下兴垦3在整个生育期内的LAI均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方式,而丰禾1在R3种植方式下LAI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方式。叶面积指数增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从而影响子粒产量。
  2.3光合速率
  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光合速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表2)。其中,兴垦3和丰禾1光合速率在R1和R2种植方式下显著高于R3。不同种植密度间,兴垦3和丰禾1光合速率在M1和M2种植密度下显著高于M3和M4,说明兴垦3和丰禾1在低密度下能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这与2个品种产量的增加相一致。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互作对2个品种的影响均呈显著差异(P<0.05,表2)。2个品种光合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兴垦3和丰禾1的光合速率均在7.5万株/hm2时明显下降,R2种植方式下,其产量在6.0万株/hm2时下降;丰禾1均在6.0万株/hm2时开始明显下降。R2种植方式下,玉米灌浆期能更好地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维持较高光合速率,从而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4叶绿素含量
  由图2可知,随着生育期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均在灌浆期到达最大。随密度增加,兴垦3、丰禾1叶绿素含量均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灌浆期各密度下兴垦3叶绿素平均含量为5.30(M1)、4.96(M2)、5.41(M3)和5.03(M4)mg/g,完熟期叶绿素平均含量为1.44(M1)、1.36(M2)、1.47(M3)和1.44(M4)mg/g,完熟期相较灌浆期各密度下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了72.83%(M1)、72.58%(M2)、72.83%(M3)和71.37%(M4);丰禾1在灌浆期各密度下叶绿素平均含量为4.91(M1)、4.90(M2)、4.85(M3)和4.97(M4)mg/g,完熟期叶绿素平均含量为1.55(M1)、1.41(M2)、1.65(M3)和1.55(M4)mg/g,完熟期相较灌浆期各密度下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了68.43%(M1)、71.22%(M2)、65.98%(M3)和68.81%(M4)。随着密度增加,2种株型品种生育后期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叶片由于株间通风透光不良而呈加速下降趋势,导致光合作用降低,而无法合成更多有机物供给植株干物质积累,兴垦3和丰禾1在M1和M2低密度下的叶绿素含量下降速率较高,其他各生育期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兴垦3、丰禾1在R2种植方式下,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比R1高出4.6%、19.5%,比R3高出1.5%、7.9%,表明R2种植方式在生育后期维持较高叶绿素含量,使植株功能叶片光合作用延长效果好于R1和R3种植方式。
  2.5干物质积累量
  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表3)。不同种植方式下,总干物质量和花后干物质量均表现为R2显著高于R1和R3。其中兴垦3品种在R3种植方式干物质总量最低,丰禾1为R1最低。兴垦3在R2种植方式下花后干物质量显著高于R1和R3,R2种植方式更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丰禾1花后占总干物质量比例表现为R3与R1显著差异,与R2差异不显著。兴垦3和丰禾1总干物质量在M2和M1种植密度下显著高于其他种植密度。种植密度对于不同株型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间互作效应对干物质总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均表现显著差异。
  3讨论
  种植密度对群体光合作用效率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要大于其他栽培方式[14],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获得高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种植方式可以协调高密度条件下群体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养分供给等状况,提高作物群体光合作用并最终作用于产量[15],但不同种植方式必须与相应的种植密度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而不同株型品种对种植方式和密度的要求均不一样。有关玉米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16]。吕丽华等[17]认为,对于不同株型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大,紧凑型玉米表现明显好于半紧凑型和平展型品种。齐延芳等[18]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玉米的光合速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叶面积指数(LAI)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紧凑型品种单株干物质积累随着种植密度升高而增加,但是半紧凑型和平展型品种则在低密度下干物质积累量增大,表明高密度下,2个品种间遮阴严重,光照不足,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干物质积累减少。吴建明等[19]研究认为密度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在后期叶绿素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密度后则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光合作用是产量形成的基础,玉米产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叶片的光合同化物,所以增加总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20]。   该研究发现,2个玉米品种在灌浆期的光合速率随着密度增加而下降,种植密度过大,导致下部叶片早衰,2个株型品种光合速率均开始下降,但是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采用R2种植方式,有利于下部叶片光照条件的改善,延长了其群体叶片功能期。紧凑型品种由于叶片上挺,能将接受的光能合理分配到群体内各叶层,满足了光合作用对光能的需要。叶绿素含量多少是作物光合能力强弱的决定因素之一,叶绿素含量高,光合能力强,有利于干物质积累,2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随密度增加均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R2种植方式下,2个株型品种叶绿素含量均大于其他2种种植方式。2个玉米品种中,兴垦3和丰禾1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总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先迅速上升后缓慢降低,这与陈传永等[21]研究结果一致。而总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同产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4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的LAI、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有极显著作用,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響不显著,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似。不同密度间,兴垦3和丰禾1在4.5万、6.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各项指标好于其他密度,说明半紧凑型和平展型玉米在低种植密度下,植株叶片间的遮蔽减少,改善了玉米田间的通风透光状况,提高了植株的光合利用率,个体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当密度增加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加剧,植株间遮阴郁闭,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干物质积累降低。不同种植方式下,半紧凑型和平展型玉米在R2种植方式下,均与R1和R3种植方式差异显著,获得较高产量。说明2个株型玉米品种在各自适合的密度下,配以R2种植方式能够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最终提高产量。
  参考文献
  [1] TOKATLIDIS I S,KOUTROUBAS S D.A review of maize hybrids’ dependence on high plant popul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op yield stability[J].Field Crops Research,2004,88(2/3):103-114.
  [2] 贾士芳,董树亭,王空军,等.弱光胁迫对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456-2461.
  [3] 李潮海,赵亚丽,杨国航,等.遮光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259-1264.
  [4] 李潮海,赵亚丽,王群,等.遮光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5,13(4):70-73.
  [5] 杨吉顺,高辉远,刘鹏,等.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7):1226-1233.
  [6] 郑丕尧.作物生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7] 李猛,蔡宗兴,万明长,等.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1999,27(S1):53,52.
  [8] 武志海,张治安,陈展宇,等.大垄双行种植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解析[J].玉米科学,2005,13(4):62-65.
  [9] 杨克军,萧常亮,李明,等.栽培方式与群体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17(4):9-12.
  [10] 郭江,肖凯,郭新宇,等.玉米冠层结构、光分布和光合作用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2005,13(2):55-59.
  [11] 董树亭,王空军,胡昌浩.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群体光合特性的演变[J].作物学报,2000,26(2):200-204.
  [12] 徐庆章,王庆成,牛玉贞,等.玉米株型与群体光合作用的关系研究[J].作物学报,1995,21(4):492-496.
  [13] 张宪政.作物生理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14] LI M,LI W X.Regulation of fertilizer and density on sink and source traits and yield of maize[J].Sci Agric Sin,2004,37(8):1130-1137.
  [15]
  王敬亚,齐华,梁熠,等.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5):113-115,120.
  [16] 吕丽华,王璞,易镇邪,等.密度对夏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15(2):79-81.
  [17] 吕丽华,陶洪斌,王璞,等.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8,34(4):718-723.
  [18] 齐延芳,许方佐,周柱华,等.种植密度对玉米鲁原单22光合作用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4,18(1):14-17.
  [19]吴建明,梁和,陆国盈,等.密度和肥料对高油玉米生理性状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4):392-396.
  [20] LV L H,WANG P,LU L Q.The relationship of sourcesink for yield form in summer maize under different canopy structure[J].J Maize Sci,2008,16(4):66-71.
  [21] 陈传永.东北春玉米高产群体结构与功能特点及产量性能定量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其他文献
摘要植物多酚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抑菌、抗炎、防辐射、降血压等生理活性。为有效开发利用东北野生榛属资源,以东北野生平榛、毛榛为试验材料,以榛叶为提取对象,采用溶剂萃取法超声波辅助处理的提取方法,对2种榛属多酚进行提取分离,以确定榛属多酚提取分离最优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获得的最佳提取条件为:80%乙醇作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14 g/ml,75 ℃,浸提3 h,浸提2次,超声波辅助40 min
期刊
摘要概述了椴树属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破眠机理。种壳障碍、存在抑制物质、胚发育不完整以及生理后熟都可能导致椴树属种子休眠。针对其休眠原因不同,指出破眠的方法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以及综合处理法,并揭示出相关破眠机理,以期为下一步开展椴树属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育苗方面的研究,及其在园林绿化及造林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椴树属;休眠原因;破眠  中图分类号S7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
期刊
摘要针对一款自主研发的轮式农业移动机器人,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轮式农业移动机器人定位估计方法。该机器人为前驱模式,依靠差速完成转向。定位方法是在前期的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以左轮、右轮的驱动脉冲数为输入,以左右轮行进长度为输出,训练函数采用Bayesian规则;在后期的定位推算中,则假设机器人左右轮行进轨迹为两段同心圆弧,进而计算机器人几何中心位移。在与最小二乘定位估计方法的实验对比中,基于
期刊
摘要为了定量化分析在不同坡度条件下植被根系对边坡稳定性的贡献,采用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压缩试验测定研究区不含根土体及2种灌木植物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参数,应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不同坡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算例分析,发现当坡度在25°以下时,有根系边坡的稳定系数比素土边坡的稳定系数增大1倍以上;当坡度在25°~50°之间时,种植灌木四翅滨藜的边坡稳定性较种植柠条锦鸡儿边坡平均增加38%,其中四翅滨藜可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土壤中锌元素的耗竭,烤烟中锌元素的匮乏情况逐渐凸显出来。从锌对烤烟生理功能、生长发育、遗传变异、产量和品质以及锌与其他营养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烤烟;锌营养;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3-009-02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pletion of
期刊
摘要  集群品牌是保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集群品牌却存在诸如不能反映品牌核心价值、个性模糊等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该研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引入品牌真实性理论,以浙江临安山核桃农业集群品牌为例,对集群品牌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分析了集群品牌真实性、品牌信任及顾客忠诚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集群品牌;产品真实;形象真实;顾客忠诚;品牌信任  中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基质不同激素对树莓扦插生根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及不同基质3个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树莓扦插试验,探讨不同基质不同激素对树莓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结果]激素种类和扦插基质对树莓嫩枝扦插生根率有显著影响,激素浓度影响不显著;适宜的组合为ABT 200 mg/kg+基质河沙。生长激素对于河沙中树莓硬枝扦插效果不显著。[结论]该试验可为树莓工厂化育苗提供参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钾高效烤烟杂交品种的花药培养,开发新的烟叶技术。[方法]以3个钾高效烤烟杂交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花药培养,调查其花药的萌发诱导率和单个花药萌发出苗株数。[结果] 3个杂交品种的烟草花药均能萌发出胚状体并长出正常植株;在不同品种花药萌发诱导率的对比中,云87×GK3和K326×GK3的萌发率趋于相近,明显高于G80×GK5;在单个花药培养成苗株数的对比中,各个品种虽存在差异,但差异无规
期刊
摘要  [目的] 建立一套快捷、安全、有效的丝核菌菌株DNA提取方法。 [方法]采用Chelex100法提取丝核菌菌株DNA,作为5.8S rDNAITS序列的PCR扩增模板,评价提取的DNA质量。[结果]采用Chelex100法提取丝核菌DNA能够在15 min之内完成,提取的DNA可以直接作为PCR扩增模板,PCR产物经电泳检测,条带整齐、清晰、明亮,产量大,符合常规测序要求,测序结果准确。[
期刊
摘要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实际调研和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了缩节胺的作用机理、主要功效、使用原则、施用技术和注意事项,并总结出适合新疆现阶段缩节胺在棉花生产中的的化学调控技术,为实现新疆棉花高产优质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新疆;缩节胺;棉花;化学调控  中图分类号S14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3-049-02  Abstract Through field i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