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抑郁:需要关注的八个话题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95990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兴趣丧失、自罪感、注意集中困难、食欲下降和自杀意念,并有其他认知、行为和社会功能异常。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且发病率逐年攀升。抑郁症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每年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而抑郁症是自杀的重要原因。据研究报道,抑郁症患者群体中的自杀率是一般人群中的8倍,自杀者中约一半为抑郁症患者。
  关注抑郁症,关心抑郁症患者,这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健康素养。那么,抑郁症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们对抑郁症存在哪些偏见和错误认识?哪些方法有助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如何减少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我们特别采集了若干抑郁症患者的真实故事,请长期从事抑郁症诊疗、预防的专家进行解读,以帮助大家客观认识、理性对待、科学防治抑郁症。
  抑郁症是脆弱的代名词吗
  徐娅婷
  小赵是一名大三学生,曾经很优秀,担任过班长,拿过奖学金,性格原本温和、开朗。但在抑郁症折磨下,他有过一次自伤行为,在他人异样的眼光下,他开始变得自闭,不愿与他人交流,慢慢地,连寝室门都不愿出,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旷课多日后,他无法继续学业,被辅导员带到了心理咨询室。
  他向咨询师诉说:“我觉得自己活得很累,每天都在噩梦里挣扎,这种日子不知什么时候会结束。每天呆呆地坐着,感觉脑子很笨、很沉重……我甚至想到了自杀,可是我知道不能这么做,因为有爱我的父母,如果我‘走了’,他们怎么办?我不能任性。就这样,我痛苦着,却又必须装作一切安好.”
  他继续说:“裁不是没有向人求助过,可有些人总说我脆弱,矫情,甚至有人会说出更难听的话。他们根本不懂我的痛苦,却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我,我成为他人口中的谈资,仿佛是一个无事生非的怪物……我每天努力而辛苦地生活着,我真的并不是一个脆弱的人!”
  抑郁不是脆弱的代名词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痛苦不仅源于同疾病的对抗,还源于他人的不理解、不尊重。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症状为心境抑郁、活动减少、易疲劳、内疚、无价值感,甚至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等。抑郁症患者为了不让身边人“担心”,会给自己戴上一副“微笑”的面具,若无其事地与他人相处,但他们的心境却长期处于低落、空虚状态,甚至会为自己偶尔的快乐而感到内疚。大多数人缺乏对抑郁症的基本认识,将其轻易地等同于“脆弱”“不堪一击”,对他们产生误解,这其实是对抑郁症患者的二次伤害。
  抑郁症的患病原因很复杂,既包括生理上的遗传性、心理上的易感性(如性格特征等),还包括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多由以上因素联合作用而致病。许多人会给抑郁症患者贴上脆弱、矯情等“标签”,这是对抑郁症最大的误解。其实,抑郁症患者并不脆弱,恰恰相反,他们比普通人更坚强,因为他们能直面困境而不放弃,在挣扎中寻找希望。
  用平常心对待抑郁症患者
  与抑郁症患者相处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小心翼翼”,生怕对患者产生不好的影响。其实,抑郁症患者可能并不需要这种“特殊化待遇”,因为这无时无刻不提示着他们是患者的事实。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支持和陪伴,以及他人正常、平等的对待。与其费尽心思、小心翼翼地对待抑郁症患者,不如及时带他们就医,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迈出与抑郁症做斗争的脚步,这才是给予患者的最好帮助。
  为什么要治养结合
  赵璐 李霞
  小张患有抑郁症,但程度较轻,对工作和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医生认为他不需要服药,但要求他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并教给他几种方法。此如:学会识别负性想法,井将之改成积极的恩维模式;学会自我放松;等等。小张按照医生的方法坚特了几个月,一开始,他感觉作用不大,有些气馁;但在医生鼓励下,他坚持了半年,情绪终于慢慢有所好转。
  放松与调养,做出积极改变
  对抑郁症患者来讲,除了医生指导下的药物治疗、治疗师指导下的心理干预外,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出改变。
  ·识别和纠正负性想法
  学会识别自己固有的那些“看似正确”的负性想法。有的患者会想:“我要是早点那样就好了”“是我害了他”……留意此类负性想法,及时加以纠正,可将负性想法改成积极、正性的想法,例如,“虽然早点那样做更好,但事情已经过去,应吸取教训,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只有学会客观、积极的思维模式,才能有信心面对新的压力事件,这是对自己心理的养护。
  ·正常、健康地生活
  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注意保持营养健康的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尽可能让自己正常、健康地过日常生活。这样能减少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
  ·采取正念冥想等放松方式
  近年来,正念冥想成为一种流行的放松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方式非常有助于调整心情、改善抑郁。基本做法是: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尽可能专注并观察自己的呼吸,有时走神或者脑子冒出纷杂想法,应接纳,并重新回到对呼吸的专注上。每次练习5~10分钟,往往能让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安静下来。当然,也可采用其他自我放松方式,适合自己即可。
  几分治、几分养,因抑郁程度而定
  现实生活中,人都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多数是抑郁反应。具有抑郁人格特征(遇事悲观、不自信、敏感、过分担心)者,遇上不顺利的事情或者不适应的环境,更容易有抑郁反应。通常,抑郁反应会随着各种情况的好转而消失,不能称之为抑郁症。但是,如果抑郁反应持续较长时间,且达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就医检查了。抑郁症会对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影响:抑郁程度轻者,生活不受影响,能上学或上班,但没有之前积极,潜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本来能做到90分的工作,如今只能发挥到80分);抑郁严重者,会有自杀风险。
  对待抑郁症应该“治养结合”。到底以“治”为主还是以“养”为主呢?这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还要考虑患者内在人格特点与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   ·轻度抑郁症主要靠患者的自我心理调养,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效果。
  ·较重的抑郁症则以治为主。药物治疗,甚至改良电休克治疗是首选,一个周期的治疗为6~8周,待病情缓解后,再根据情况调养。
  ·介于严重与轻度之间的抑郁症患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治疗。无论几分“治”几分“养”,都没有一种方案完美适用于每一个患者。患者应在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指导下制定有针对性、个体化的养治结合方案。
  抑郁症为什么有时不像“抑郁”
  王育梅 王学义
  王女士觉得自己真的生病了:每天晚上睡不好覺,醒后难以再入梦乡;白天头昏、头痛,感觉疲劳、胸闷、心悸、腹胀、记忆狨退,有时还尿频、尿急,她跑了好多家医院,除了儿科末看过外,其他各科都看了;做了各种全身性检查,包括X线、胃镜,一心电图、脑电图、CT、磁共振等检查项目。然而,检查结果一切正常。
  王女士感觉非常迷感,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后来,有医生推荐她来精神,心理科就诊。接诊的医生了解情况后,诊断她患有抑郁症,让她每天服用一粒抗抑郁药。1个月后,王女士身体的不舒服症状逐渐狨轻。她很困感:自己感觉身体不舒服,怎么会是抑郁症昵?
  抑郁症,也可表现为“身体不舒服”
  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有三大核心症状(即抑郁“三联征”)和七条附加症状。
  抑郁“三联征”: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运动抑制。
  附加症状:自信心丧失或自卑,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的罪恶感,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精神运动性改变,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躯体症状。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抑郁症可表现出躯体症状,就是各种身体的不舒服,医学术语叫“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胃胀、恶心、呕吐等。正因为抑郁症可表现为身体不舒服,所以这类患者会多次就诊于消化科、心内科、中医科等科室,常被误诊为某些躯体疾病。此类抑郁症也称“隐匿性抑郁症”。
  “隐匿性抑郁症”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出现的各种躯体不适和自主神经症状。具体表现有以下特点:
  ·内脏或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最多见,如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疲乏无力、胸闷、心悸、食欲不振、腰背酸痛、恶心、呕吐、大小便障碍及性欲减退等。患者常主诉多,且诉说的内容变化多,描述不清。
  ·患者常有疑病症状,反复进行多种检查,绝大多数无异常发现。
  ·症状可以突然出现,长期存在。
  ·由于躯体症状十分明显,患者往往只注意到躯体症状而忽略了情绪问题,以致在求治时只诉说躯体症状而不提及情绪症状。患者多不找精神科医生,而去其他科就诊,但是躯体检查多无异常。患者十分痛苦,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病因。
  诊断须明确,治疗要全面
  为明确诊断隐匿性抑郁症,医生首先会要求患者提供详细病史,进行专科辅助检查,以排除躯体疾病所伴发的抑郁情绪。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躯体疾病,则需要接受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的检查,完成相关抑郁量表或者仪器检查,评估情绪状态。比如,精神科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愉快或者压力性事件,如婆媳关系不和睦、同事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等;是不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不得不独自面对困难。
  不管诊断为哪种类型的抑郁症,都应及早治疗。除服用抗抑郁药物外,心理治疗对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尤其重要。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对症状采取负性评价及不接受的态度。比如,他们时常对自己说:我的病总是治不好,家人都为我焦急,我是别人的负担,活在世上没有用;我对性生活不感兴趣,愧对于爱人;心脏不舒服,可能患心脏病了……他们希望能尽快将病情控制,害怕症状加重,结果反而加重了抑郁情绪;他们对症状过分关注,反而抑郁症状越发严重;他们对症状持有负性评价,对自我及周围环境的事物也消极对待,最终形成抑郁的恶性循环。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改变患者对抑郁症状的负性评价和态度。
  如何走出复发的“怪圈”
  杨蜀云
  吴女士患抑郁症一午多,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医生认为她可以停药并回归正常生活。但回到工作岗位后,她经常听到别人的闲言碎语。因她的性格此较敏感,这些“闲话”难免令她感到不快。她是个很求上进的人,对职业发展有较高的期待。然而,或许是怠过抑郁症的原因,她感觉自己的工作效率此以前有所下降,这又给她增添了一分不快乐的情绪。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由于工作压力较大的缘故,吴女士感觉睡眠、食欲都变差了,抑郁情绪“又回来了”……她不得不向医生求助,被诊断为抑郁症复发。
  抑郁症复发率较高
  抑郁症是一种对患者社会功能影响较大的心理疾病。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抑郁症其实是一种脑部疾病,抑郁症患者大脑前额叶、杏仁核、海马及下丘脑等结构及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改变,而大脑这些部分正是控制我们情绪的最主要部分。如果这些区域的脑功能被过度激活,人会变得消极、孤独、恐惧、抑郁和没有安全感。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的病因仍未完全研究清楚。因此,临床上只能对症治疗。
  抑郁症的复发一直是一个困扰患者及医生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抑郁症患者及家属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抑郁症能不能治断根?”很多研究证实,抑郁症复发率较高:首次患病的患者有近一半在2年内复发,第二次发作的患者再次复发率在80%以上。虽然抑郁症易于反复发作,但患者及家属不应背上思想负担,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要知道以下两个事实:第一,有部分轻型抑郁症是可以自愈的;第二,即使抑郁症复发,仍可通过综合治疗得到控制。
  四个因素易致抑郁症复发
  。性格缺陷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有性格上的缺陷:内向、胆怯、敏感、不善与人交流、多愁善感、自我调节能力差等,对生活中、工作上的压力缺乏足够的应对办法,并且不愿意面对和承担不好的结果。比如,某件事的结局部分令人不满意,抑郁症患者就会认为:“生活和社会对我不公平!”“为什么我总是遇到那么多困难,受到那么大的压力?”“我就是那个不幸的人!”于是,抑郁情绪就很容易产生。   停药抑郁症患者要获得临床治愈,需要规范治疗,经历急性期、巩固期及维持期三个治疗阶段,一般需要1年或更长时间。部分抑郁症患者对抑郁症的治疗缺乏全面认识,听到别人说“抑郁症药物不能吃,会伤肝、伤肾,吃多了会变傻”,便擅自停药。实际上,目前正规医院都已广泛使用新型抗抑郁药物,其副作用小,对肝、肾功能基本无影响。
  他人不理解目前,社会上对抑郁症的接受度仍不是很高,这是导致抑郁症患者有“病耻感”的原因之一。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回到生活中后,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包括家人的不理解、单位领导或同事的不信任及不接受、周围人的议论等等。这让抑郁症患者很难应对,结果往往导致焦虑、抑郁情绪“重现”。
  未适当“降低预期”抑郁症是一种脑部疾病,患者认知功能及学习、工作能力与患病前相比,会有所下降。因此,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后,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少部分患者可能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需要适当降低预期,对生活和工作计划做出调整。如果不能接受这一现实,无疑会造成抑郁、焦虑等情绪,导致疾病复发。
  预防复发的四点建议
  及时随访、咨询抑郁症患者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可及时向主治医生询问。比如:药物怎样服用效果最好?胃不舒服,抗抑郁药需要调整吗?最近工作不顺利,应该怎样调整心态……患者及时得到正确的指导,有助于减轻内心的不安全感。事实上,内心不安全感持续时间越长,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越高。
  不可擅自停药在抑郁症维持治疗期,患者不要过早停药。抑郁症与感冒不同,虽然患者感到自己好了,但是好转的“根基”往往并不稳定;如果过早停药,复发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一般情况下,患者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慢慢减药,直至停药。
  学习心理自助技巧一些心理学课程可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心理疾病,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技巧。抑郁症患者要懂得接纳现实,觉察自己是如何与别人互动的,理解抑郁情绪的发生,学会适当控制抑郁情绪,觉察内心的渴望及生命力,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或面临选择时,有足够多的应对方法。另外,还要培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意识。
  培养兴趣和爱好培养一些个人兴趣、爱好。把眼光放远一些,多去发现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事;问问自己,内心更多在意的是什么,尽量去满足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要,因为这些才是能让人获得快乐及满足的源泉。还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多晒太阳,多到大自然中去体会生命的活力。这些都能帮助抑郁症患者摆脱抑郁困扰,预防抑郁症复发,重获快乐人生。
  社会支持对患者有多重要
  黄欣
  一位抑郁症患者向心理咨询师诉说:“裁抑制不住自己想哭的冲动,有时走在路上,眼泪也会‘自动’流出来……大约半年前的一天,我头脑中突然蹦出一个念头——我不想跟任何人接触,只想一个人静静待着。我觉得孤单,却不想与同事、朋友接触。我想我可能是病了,曾迫切想得到家人的帮助,并告诉他们我的想法。然而,得到的却是家人的不理解和嘲讽,最多只是几句无意义的附和。抑郁情绪围绕着我,周围环境也让我感觉压抑。在我感觉绝望时,我在檄博上看到陌生人关注我的信息,他们鼓励我走出抑郁,这让我很感动.这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关心、在乎我的,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决定求助干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让自己尽快走出抑郁的阴影。”
  抑郁症患者需要“精神陪伴”和帮助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悲伤大同小异,最显著的特点是:在遇到困难或心情不好时,身边很少甚至没有能够给他们提供精神陪伴及实质性帮助的人。
  抑郁症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是一类以持续性情绪低落、兴趣缺失、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等为特征的心理疾病。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与之抗衡的力量,即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抑郁症患者往往会深陷其中,难以走出抑郁的“孤岛”。幸运的是,有些抑郁症患者通过社交网络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并合理利用这种社会支持。研究表明,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应对抑郁,有助于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社会支持,有助抑郁症患者康复
  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抑郁症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孤立感,社会支持犹如雪中送炭:一方面,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应激,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另—方面,能保持他们与生活的联系,带给他们持久的温暖、安全感,让他们重振对生活的信心。尤其是当他们专注于抑郁带来的痛苦时(自残、自杀行为很容易成为当事人缓解痛苦的方式),及时得到社会支持,能降低其对低落情绪的过多关注,提升被关怀、被尊重的体验,能为心理健康的恢复萌发源源不断的动力。
  了解和完善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个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包括个人支持,也包括群体和社会支持。亲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陪伴;朋友承担更多的情感支持,给予其理解、尊重和關怀等体验;良好的社会环境能让抑郁症患者获得更多帮助。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在自己与社会之间隔起一道屏障,这种自我隔离使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日趋薄弱,并让自己陷入反复的抑郁情绪中,形成恶性循环。患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发现薄弱之处,并及时去修复、完善。
  合理利用自身的社会支持资源
  患者感觉自己情绪不好时,可有意识地多与朋友交往,将烦恼、苦恼主动向朋友倾诉,学会感受周围朋友释放的善意和正能量。同时,在接纳自身的抑郁症状后,可以向家人科普—下自己了解到的抑郁症知识,获得家庭的重视、理解和支持。还可拨打专业机构的心理咨询热线,向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倾诉。也可利用网络社区的各种资源,得到网友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
  抑郁伴焦虑,“难治”在哪里
  施慎逊
  万女士45岁,因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失眠、消极念头持续半年而在外院就诊,被诊断为患了抑郁症,接受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药物治疗。尽管万女士按医嘱服药,但服药后胃肠道等不良反应明显,在一个月的治疗过程中多次中断用药。万女士向医生抱怨,自己服药后不但不良反应大,而且感觉疗效不明显。为此,万女士转院就诊,医生详细检查和评估后,诊断万女士患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抉用SN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并对她进行心理疏导。经过7个月治疗,万女士的病情明显好转,服药后的不良反应非常轻檄,治疗依从性好。经过2个月的治疗,万女士自觉病情已有所好转;治疗3个月后,万女士感到基本恢复到病前水平。目前,她扔在继续治疗中。   抑郁、焦虑共存,问题更“棘手”
  抑郁症和焦虑障碍是两种不同的常见精神障碍,但二者在同一患者身上共存的现象很常见。研究显示,大约2/3的抑郁症患者合并焦虑障碍(也称“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中年、女性患者较多见。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愉快感缺乏、无用感或自责自罪、绝望感、消极念头和行为等。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过度焦虑、害怕、恐惧、担忧、紧张、眩晕、颤抖、出汗、口干、呼吸短促、坐立不安等。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存的常见症状包括:睡眠障碍、食欲改变、心血管症状、胃肠道不适、注意力障碍、易激惹、精力缺乏等。因此,临床上有时区分单纯抑郁症和“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并不容易,需要医生对每个患者进行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全面检查和评估。
  临床上为什么要区分单纯抑郁症和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呢?国内外研究显示,与单纯的抑郁症相比,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更复杂(原有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变得不典型,各种躯体症状更为突出),病情严重程度更重,自杀风险增加,药物治疗起效时间慢,患者治疗依从性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因此,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的治疗难度大,患者、家属和医生都要做好心理准备。
  对治疗保持足够耐心和信心
  抑郁症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达到临床痊愈,恢复整体功能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预防复发。抑郁症的规范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首先,由于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起效时间慢,故急性期治疗时,通常2周起效的药物在此类患者中可能要3~4周才起效,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其次,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的患者需要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联合治疗,以更好地控制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尽快达到临床痊愈。第三,应联合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预防复发。因此,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的患者在急性期治疗有效后,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的时间相对更长。
  目前,对于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的治疗药物推荐选用新型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这两类药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和较高的耐受性,被推荐为一线用药。对中老年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患者,还要注意鉴别是否伴有躯体疾病,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中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受性低,常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通常需要“低剂量起始、缓慢加量”,以提高治疗依从性。
  当好患者家属有秘诀
  杨蜀云
  郭先生被诊断患有抑郁症,但妻子肖女士对他很不理解,认为他缺乏意志,甚至有时觉得他“懒”。直到前不久,郭先生有自杀企图时,才引起了肖女士的重视。肖女士陪着他去看了精神科医生,通过医生的宣教学到了很多关于抑郁症的知识,井意识到自己原来的很多观点是错误的。她特意找了很多关于抑郁症的资料进行学习。慢慢地,郭先生感觉到妻子的变化,能与她交流自己患病后的种种感受;当妻子对他表示深深的理解时,他感觉自己的心情也好一些.后来,每次到医生那里就诊,妻子都会主动陪他去,并详细向医生咨询家属应该做些什么。在妻子的失心下,郭先生病情逐渐稳定,情绪也渐渐好转。前不久,医生说,郭先生过段时间就可以停药了。
  患者家属:安顿好自己,才能陪伴好亲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不管什么种族、职业和年龄的人,都可能受到抑郁症的影响。对于抑郁症患者本人而言,抑郁症可能成为长期困扰他们的严重疾患,并使他们难以胜任日常工作,甚至可能使他们丧失与家人、朋友保持关系的能力,严重时可导致患者采取自杀行动。
  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家人,陪伴抑郁症患者的道路无疑是艰难和漫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家人本能地担忧患者的健康,从而产生一些焦虑情绪,或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如此一来,难免出现抱怨、不满。一些患者家属甚至会强制性要求患者做某些事,比如,“要求”患者必须去看医生、上学或工作、参加聚会或外出等。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帮助患者走出抑郁困扰,反而会加重患者的抑郁症状。事实上,家属常常无法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包括情绪低落、无力感、无望感及躯体的种种不适。很多家属也难以坚持陪伴患者走完一个治疗及康复周期。
  对于患者家属来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积极面对现实。只有安顿好自己的内心,才有力量去帮助患病的亲人走出抑郁困境。
  当好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四个建议
  接受现实,接纳患者
  必须接受亲人患抑郁症的现实。告诉自己:“亲人患了抑郁症,需要我的帮助”“我的帮助一定能让他走出困境,重拾自信”……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家屬必须先做一些准备,了解抑郁症是怎么回事。患者家属要认识到:抑郁症是由社会、心理和生理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种心理疾病,很难仅仅靠个人意志去克服,往往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专业的心理治疗,才能获得痊愈。抑郁症治疗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只要能及时就医,并坚持治疗,抑郁症是完全能治好的。
  感同身受,理解患者的痛苦
  尽管抑郁症患者有时表面上装得很“阳光”,但常常感到内心很痛苦。比如,感到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体会不到快乐,没有任何欲望(如缺乏食欲、“食之无味”等);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变得“特别懒”,甚至正常的洗漱都不能完成,严重者甚至整天想着自杀的念头。患者家属只有理解了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无动力”、无助感,才可能陪同患者一起想办法,树立信心。
  鼓励患者表达抑郁情绪
  抑郁症患者经常有病耻感,不愿向人表达自己的痛苦。有的患者鼓起勇气向亲人或朋友诉说,却被嘲笑“太夸张了吧”“不至于吧”等。这样,患者就更不愿向任何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抑郁情绪会越积越多,越来越强烈,最终患者可能会极度压抑,产生“生活没有希望”的想法。因此,家属要鼓励患者学会表达,可要求他用语言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感觉和想法。这时,家人应该回应患者:“是的,我能够理解你是很痛苦、很难的,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克服它!”家属也可鼓励患者“向大自然表达”,如在没人的时候“向大海说出自己的难受”,还可以将这些难受的感受和经历写在笔记本上,等等。当抑郁情绪得到表达后,患者的难受感就会缓解,也会对战胜抑郁症增添一分信心。   积极促成行动,及时规范治疗
  当抑郁症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认同后,他对家人就多了一分信任,对抑郁症治疗也就多了一分信心。但光有信任及信心远远不够,因为抑郁症是一种大脑的疾病,必须要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才能获得痊愈。因此,家属应陪伴患者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治疗。
  如何看待自杀风险,实现“救人”和“自救”
  王育梅 王学义
  不久前,小李因抑郁症住进医院精神科病房。据其父母介绍,小李刚大学毕业,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女朋友又向他提出分手。最近,父母发现他情绪不太正常,总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但他们井末太在意。在他入院的前3天早晨,父母突然发现叫不醒他,结果发现床头柜上有药金子和一个空酒瓶。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急诊科,经过抢救患者脱离了危险.清醒后,小李说自己不如同学们混得好,对不起父母……看着面前这个阳光帅气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他刚与死神较量了一番。
  经检查,小李正经历着抑郁症的困扰。但他从未看过医生,通过查阅网络上的资料,觉得自己有可能患抑郁症。因为担,心同学说他“有病”,也担心被医生确诊为抑郁症后“一辈子被别人瞧不起”,于是心情很低落,以致后来轻生。
  抑郁症患者中,自杀者不少见
  自杀是抑郁症患者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特别是在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中,自杀发生的比例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在中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每年约25万的自杀人口中,一半以上是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与其他各类疾病一样,会让患者的躯体经受痛苦与折磨,如感到头痛、胸闷、食欲减退、明显乏力等。患者深受其扰,但往往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当疾病进展后,又会出现整夜的失眠、消瘦、记忆力减退,工作和学习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大脑好像完全不受自己控制。最后,患者会出现快感丧失,情感丧失,这是抑郁症的一大特点。当属于人类的所有快乐、各种欲望“统统消失”,患者对自己的评价无限降低,觉得自己连累别人、一无是处;当他认为未来一片灰暗、看不到任何希望时,往往会发生自杀等严重后果。
  自杀危险因素有哪些
  ·应激重大负性生活事件或者长期压力性事件都可成为自杀的诱因,包括人际冲突、躯体疾病、工作或经济问题、社会地位改变、名誉受损等。尤其是多个不良生活事件接连发生时,更可“推动”患者发生自杀行为。应激事件常常是“压倒抑郁症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触发自杀。
  ·年龄研究发现,在年龄段分布上,抑郁症患者中呈现15-35岁及65岁以上两个自杀高峰,而老年男性患者是自杀率最高的人群。
  ·职业和社会阶层自杀率较高人群呈两极化,一方面为失业、贫困、无固定职业者,另一方面为医生、律师、作家、音乐家、行政管理人员等所谓的“社会精英”。
  ·社会支持系统
  独居、单身、丧偶者中自杀率较高;在已婚者中,无子女者的自杀率高于有子女者。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物质、经济、精神等方面的支持)是预防患者自杀的“保护因素”。
  自杀前会有哪些征兆
  研究表明,面对生与死的选择,自杀者不会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坚定地“想死”,而是常常处在选择生与死的矛盾中。所以,亲朋好友如果能早期捕捉到蛛丝马迹,让患者早期接受干预和治疗,陪患者渡过难关,可避免悲剧发生。
  抑郁症患者自杀前的征兆如下:①通过各种途径流露出消极、悲观情绪;②表达过自杀意愿或寻求自杀方法,比如上网查询或取得自杀工具、药品等;③主动诉说近期遭受着令自己痛苦的负性生活事件:④情绪突然“好转”(患者常常在所谓的“平静期”发生自杀行为)。
  他人有自杀企图,亲友该怎么提供帮助
  对抑郁症患者说“战胜它”“开心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不起什么作用,这些话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更难过。此时,亲友所能做的一方面是陪伴,即安静陪伴,多倾听,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说教。可以尝试着说:“我发现你确实承受了很多痛苦,我很难过,也真的想帮你。”这样虽然很直接,但并不带有威胁和挑衅的意味,可以尽可能地使患者敞开心扉,谈论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另一方面,要确保其安全,最好做到寸步不离。因为自杀往往发生在一念之间,切不可马虎大意。要收起可能导致自杀的物品,如刀具、绳索、药品等,尽可能给患者营造一个阳光充足、色彩鲜明的居室;陪伴其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这样有助于他改善情绪。
  最后,最关键的是带患者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咨询、就诊,让专业人员给予其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自我拯救至关重要
  要真正摆脱抑郁症,不仅要靠医生的治疗、亲友的帮助,自我拯救也至关重要。
  曾经有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自述:“可能对于一般人来说,想象自杀是非常悲哀和恐怖的事情,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想象自杀,甚至有一种放松、解脱感。即便这样,在最痛苦的那段时间里,我都用理智提醒自己,‘我不能死,我的家人和朋友都非常支持我’……”
  如果患者自杀念头特别强烈,要尽早向精神科医生等心理卫生工作者求助,他们会从更专业的角度来帮助你;可向那些一直能理解你并愿意施以援手的亲人、朋友求助,告诉对方你的感受。不论情况有多么糟糕,你都不是孤立无援的:如果不知道向谁求救,可以拨打当地的紧急求救热线。
  另外,还可写下那些能让你快乐,或者能唤起你欢乐记忆的事物,可以是你爱的人的名字,你的宠物,你喜欢的运动,你喜爱的电影,爱吃的食物,或者山川河流、乌语花香。总之,只要是能让你高兴的事物,都可以写下来。这些美好的事物可以帮助你缓解痛苦的感觉,推迟想要伤害自己的计划,并为解决困难留出一定的时间。
  重建对生命的渴望
  抑郁症患者首先要相信,抑郁症并不可怕。生命有起有落,即便跌落到了谷底,仍旧可以重来。生命的意义绝非自认为的灰暗和无望,信心是打赢这场战役的关键。
  ·憧憬在悲观、消极的时候,多看一些好的方面。憧憬的事物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能力范围。合理的憧憬和愿景展望,可鼓励自己战胜负面情绪;而超越自己能力的,反而会再次打击自己的信心。
  ·找到兴趣所在所有人都有优点,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要让消极情绪、贪念、过高欲望、攀比、偏激、固执等蒙蔽双眼,要学会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所拥有的一切。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去做,例如,學做一道美食,学唱一首歌曲,等等。这些都可帮助患者建立对生活的热爱,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可从一件小事开始,在慢慢积累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更多喜欢的事。
  ·拢一个能够给你温暖、关心、鼓励的人这个^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个陌生的心理医生。通过倾诉,把压抑在自己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并得到合理的分析与建议,可以帮助自己挖掘内在的痛苦,找回那个清醒的自己。
  ·向正能量、热爱生活的人靠近吸收他们的正能量,重燃对生活的信心与动力。当你向优秀的人看齐、学习,以他作为榜样来激励自己时,自己的生命也会走向正轨。
其他文献
PM2.5来自哪里  引起雾霾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它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大小只有人类头发直径的1/20~1/30。PM2.5可以来自于大自然的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等,但更主要来自于人为排放,如煤烟尘、工业粉尘、机动车尾气、建筑及道路扬尘、焚烧等,以及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经过复杂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室内PM2.5的重要来源是吸烟和人的活动。  一年四季
于 康  腸道菌群是存在于人体肠道内的一大群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其平衡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众多,如宿主分娩方式、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生活方式等。其中,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最为重要的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宿主的代谢。  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食物中的成分不仅能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也是肠道微生物的营养来源。肠道微生物参与人体的能量和物质代谢,与健康密切相关。
“电子烟不是时尚,我的青春自有主张!”这是由国际超模刘雯代言的一幅无烟公益海报的宣传语,配注的文字是:电子尼古丁传送系统生成的气溶胶中,许多成分是已知有害健康的毒性物质。由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推的一组无烟公益海报在第33个“世界无烟日”之际迅速刷屏。  近年来,电子烟打着无害、减害,甚至有助戒烟的旗号,亦以其丰富的口味,吸引着青少年由好奇而尝试吸食,发展到逐渐加入烟民的行列。中
这是一位网友的需求,而有朋友说:我不喜欢肉桂的味道,可买回来的五香粉都有那股怪味儿。  五香粉到底是哪些香料做的?是固定的五种吗?  五香粉的养生之道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名誉顾问 温长路  五香粉是中国传统的美味佐料,它的配料其实不固定,主要包括以下药材:  1、花椒  花椒是诸香之首,可直接用于菜肴的加工。它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的作用。入药时治疗胸腹冷痛、虫积腹痛等,可
不知道大家在就医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一些医院门诊药房旁设置的“用药咨询“窗口,有些医院甚至还有药师和医师一起出诊的联合门诊,还有些医院会有药师与医师共同组成的联合治疗团队,每日一起查房交流,共同监护病人。这些活跃在医院特定部门、直接面对病人提供技术服务的药师,就是临床药师。  1. 帮助大家获得及时的药物信息和用药知识  李药师是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心血管专业临床药师。平时,他上午主要在心内科和医生一
5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报告显示,中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从1984年的33.9%下降至2018年的26.6%。其中,男性吸烟率从61%降至50.5%,女性由7%降至2.1%。据推算,中国15岁及以上吸烟者人数为3.08亿,其中男性2.96亿,女性0.12亿。2018年,中国不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8.1%;与2015年相比,二手烟暴露情况整体有所改善。
种植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具有舒适度佳、咀嚼效率高、无需磨损邻牙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越来越多缺牙患者的选择。部分患者在准备做种植牙时被医师告知需要“植骨”,颇为疑惑:“我明明是来种牙的,为什么要让我植骨呢?植骨到底是怎么回事?”  6种情形需要植骨  种植牙是指将种植体植入患者缺牙区的牙槽骨中,使种植体与牙槽骨形成骨结合,然后在已形成骨结合的种植体上安装假牙。种植体和牙槽骨犹如树根和土壤:只有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中国育龄妇女的常见疾病,主要特点是排卯障碍、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痤疮。在不孕症患者中,因持续排卯障碍所致者约占三分之一,而其中90%是由PCOS引起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2018)》指出,生活方式干預是PCOS患者首选的基础治疗手段,尤其是合并超重或肥胖的PCOS患者。诸多临床实践证实,体重减轻10%~15%可使部分患者恢复自发月经,初步具备受孕条件
生活实例  老王因患胃癌入院,医生与他共同制定了治疗方案。手术前,医务人员对老王进行了详细的术前宣教,并让他学习正确的“呼吸锻炼”要领:深呼吸、咳嗽排痰等。老王非常疑惑:明明是腹部手术,为什么要练习咳嗽、排疫呢?难道是医生搞错手术部位了吗?  同在一个病房的老张虽然在术前跟着医护人员学习了“呼吸训练”的方法,但术后由干伤口疼痛,他不敢主动咳嗽、咯痰,术后4天突发高热(体温39℃),感到胸闷,咳嗽及
郑继翠  玩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乐趣,但有时也会带来意外,甚至酿成悲剧。玩具中潜藏的安全隐患常常被家长和孩子们忽视,近年来,玩具引起的儿童伤害事件屡见不鲜。  隐患一:体积太小或零件脱落,易致误吞或窒息  生活实例: 2岁半的小沐忽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且疼痛逐渐加重。家长急忙带他去医院就诊,X线检查显示孩子盆腔内有一串珠样物。家长这才想起,半月前,小沐曾经玩过一种“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