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无畏蛰伏的剧作家

来源 :优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water_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勇,女,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创作电视连续剧《伪装者》、《一触即发》、《猎谍》。长篇小说《一触即发》、《伪装者》、《贵婉日记》。越剧《沈光文》、川剧《黎明十二桥》、绍剧《新香罗带》、舞剧《画皮》等二十台舞台剧。获得中国越剧节剧目银奖,2015“文荣奖”最佳编剧奖,第22届上海白玉兰奖最佳编剧提名奖,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编剧,第3届亚洲彩虹奖最佳编剧提名奖。
  

神奇的阅读时光


  成都川剧院坐落在一个市区很不起眼的老小区的院子里,除了一个特设的小亭子之外也没什么其他特色,办公室也是很浓重的90年代风,并非特意布置成这样,而是它一开始就是如此,从未变过。名噪一时的电视谍战剧《伪装者》的编剧张勇便在这里办公。
  《伪装者》如日中天的时候,张勇也声名鹊起,当时在很多媒体或者电视节目上她都有露脸,见到她本人的时候也并不觉得陌生,貌不惊人、谈吐随和,如果不事先知道《伪装者》出自她之手,你会觉得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她是工人出身,一个有着20余年工龄的“老工人”。
  张勇从小随外婆一起长大,外婆曾是书香门弟家的闺中小姐,博览群书。外婆曾有20箱书,而那些作品中的一大部分,就相当于现在的网络文学。外婆能背诵很多书中的内容,从小便带着张勇跟着背。后来张勇到了上学时就能背《张思德》、《白求恩大夫》、《愚公移山》此类老三篇,放学回家又随着外婆背诗词歌赋和一些名著选文。外婆记得的完整内容也不多,所以彼时张勇背诵的都是些断篇残简,但这些断篇残简为她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谈起这些往事,她很高兴,聊得性起时,她现场背了两段,太熟练,以至于听不清到底背的是什么,就好像说相声的贯口,滔滔不绝。
  小学四年级,她已通读《红楼梦》了。《红楼梦》对她的影响颇大,但她父亲让她不要把红楼梦看太透,里面四百多个人物,形形色色,几乎有着世间每个人的缩影,看多了会觉得人生没啥意义,因为里面总一个人像自己,或与其中一个人物走着相同的路,自己的人生于是似乎不过是在重复别人的罢了,便会颓废伤感。于是自己20来岁时有段时间整个人就真的不好了,说不出来是迷茫还是渺茫。
  后来,张勇开始学习戏曲。昆曲启蒙,但昆曲太难,一直没怎么学会,便跟着收音机学唱黄梅戏、越剧,一些经典的片段,也成为了她的积淀。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各地开张了一些书店,她就疯狂地买书看。当时热衷的是一些传奇性的作品,对文学作品反而涉猎不多。到了高中,她就开始看经典名著,对于国外的名著,看不懂书就先看改编的电影。喜欢看《西游记》、《水浒传》,对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打打杀杀的内容就看得很粗糙。父亲见她如此,便教她学唱,说唱会了你就懂了。于是她把整个三国的戏基本全背完了。一提及此,她又滔滔不绝地来一了段三国的京剧。

创作并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1986年8月28日是张勇进工厂上班的第一天,她激动万分,至今还能清晰地记得那空空的办公室与高高的楼梯。那段时间张勇最幸福的时刻是每天下班吃完晚飯后,看工厂播放的录相,如《射雕英雄传》、《上海滩》、《霍元甲》之类的电视剧,而这台电视机,还是张勇的父亲和一名电工用各种零部件组装出来的。这台黑白电视机给她带来了无数的精神快餐。
  进厂工作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没有了功课的压力,不用读书也不用考试。工厂的工作很忙也很累,经常需要加班,那时候张勇忙里偷闲地看金庸梁羽生的小说,也正是在这时,她开始尝试写弹词宝卷,有时写完之后要么觉得故事情节不好,要么觉得文笔不对,就拿剪刀把作品剪了。有时还学黛玉焚稿,把一些不满意的作品烧掉。她父亲戏谑道:“幸好你没学黛玉葬花,不然咱家的花就遭殃了?”反反复得,她做了大量的创作练习,现在每次动笔前她都会先构思,比如会在早上花4个小时做台词训练,把剧中人个性和生活状态全部整理出来。“我做东西很慢很细,我是一个特别不着急的人。”
  也就是在这种取悦自己的模式下,张勇逐一涉猎舞台剧、话剧到川剧。在完成了一些的舞台剧之后,张勇开始创作小说,便有了后来有人前来购买版权,也有了她的第一部电视作品《一触即发》,随后的《伪装者》再到即将开机的新作《天衣无缝》。
  创作并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每一次完工都令她特别舒服。16岁的时候她便以十年为期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16岁开始学写戏,26岁有东西能出版,36岁作品能登上舞台,46岁能得奖。她一点都不着急,而且这些理想和规划都不偏不倚地全部实现了——27岁,《四川戏剧》刊登了张勇第一部折子戏作品和一部大戏;36岁,也就是2004年,张勇的第一部舞台作品在宁波上台;2015年,47岁的张勇凭借《伪装者》获得了多项大奖。不紧不慢,在自己所热爱的创作常态中顺带实现理想,无关工作、无关生活。
  2008年,张勇的工人生涯结束了,因为在艺术创作上的优异成绩,她被破格调入成都市川剧院任专业编剧。而成都川剧院因为有了张勇,也成为了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

一点想法都没有的人生就太无趣


  《伪装者》的播出令她名震四方,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仿佛一夜之前她从成都市川剧院小小的编剧跻身全国编剧界的翘楚。她会出下一部作品打败自己。“也是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创作,不断突破已有的成果,尝试一些更新的东西。”有人替她担心,若是下一部作品不如《伪装者》,可就是砸了招牌。张勇觉得输了赢了都没关系,也并不能代表什么。创作的快乐是无法替代的,什么都换不来。“所以我一直提倡快乐写作,如果写作都不快乐了,那倒不如不写。成都这样的城市,也不需要拼命去挣钱,所以我就专心快乐地去创作就好。再说《伪装者》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已经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于是,我便一点都不着急,我发现不着急反而更好,我可以沉淀下来专注去写接下来的作品。‘打败自己’这种痴心妄想是要有的,一点想法都没有人生就太无趣了。”


法国凡尔赛宫前的张勇,不论何时都散发着朴素无华的文人气质。
张勇在法国人民广场。

  张勇的作品充满家国情怀,“我们需要引导观众去塑造更好的价值观,比如《伪装者》从头到尾就在讲八个字‘爱家爱国,尊老爱幼’。我接下来还要出一部大古装,展现我们中国传统女性的风骨,愿意牺牲自我、实现自我的坚强形象。优秀的电视作品,剧情好看、三观正、欣赏性娱乐性。我说不出什么好的理论,没上过大学,没研究过文学理论。”
  虽然有了眼界,生活中她还是那个不紧不慢波澜不惊的女人,爱穿旗袍却保持着工人的朴素与开朗。川剧院对编剧人才非常重视,也给了她比较宽松的制度,比如上班不用打卡。张勇平时比较喜欢玩一些不复杂的手机游戏,同一款游戏玩了很多年,并不是为了打发时间,纯粹是自己想玩,而且一定要打通关,不打通关绝不罢休。“要改。”她笑着说,“不过实在改不过来就算了,反正也快退休了。”
其他文献
像粉红泡泡糖吹起来的巨大“金字塔”,分别设有两个柱形孔洞,贯穿于空间内部,好动的游客可以爬行进入,只不过略微的倾斜角度会让这段跳爬之旅不那么轻松,这是设计師故意设置的挑战。这个作品同样出自西里尔·兰斯林之手,他说:这是一次有关物质和形式的体验。身为建筑师,他习惯探索建造材料的极限,其中,“球体”是其执念所在。
期刊
自从把多变发型发布到Instagram之后,來自西非科特迪瓦的时尚设计师Laetitia KY瞬间拥有了20万粉丝。Laetitia借助各种创意发型,表达自己不同的情绪,例如将头发梳成一对手掌,无聊的时候用来猜拳、弹吉他,又或者是一棵圣诞树,上面挂满欢乐的彩球,有时又变成一个跳舞的女孩……其实一开始,Laetitia KY每次至少花3个小时编织这种费工费时的千奇百怪的造型,只是想把黑人“原生黑发之
期刊
来自建筑师珍妮·萨宾(Jenny Sabin)的装置Lumen成为第18届MoMA年轻建筑师项目的优胜作品。Lumen犹如一顶巨大的华盖,不规则的形状使用超过900千米自动化数字针织纤维组合而成,1500个蜂窝状孔洞结构中,有250个呈管状下垂。白天,当观众靠近时,Lumen会喷出透明的白雾,瞬间产生一个清凉的微气候;夜幕降临,白天吸收的太阳能织物开始发光,呈现出微妙的色彩變化。
期刊
一个女孩用一双涂了红指甲的手捂住了自己的哽咽,另一個没有手臂的女孩戴着没有表情的面罩,其他的或噘嘴、或泪湿、或胆怯、或笨拙、或害羞、或消瘦、或扭曲,来自韩国的艺术家Jin Young Yu用透明PVC和软陶结合做成的仿真少女、女青年、妇女让我们极度悲哀,甚至灰心丧气。Jin说,她们是这个世界被遮蔽的人,她们了解这个世界每个人,但是人们却没有意识到她们的存在。这些作品某种程度也是她自己真实的反映,她
期刊
來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艺术家Sophia Weisstub是一个熟练的画家,摄影师和照片编辑,在拍摄了身体的各个部位之后,她依靠着一个更简单的媒介创造了她最受欢迎的作品——涂鸦。她利用嘴唇,睫毛亦或是脚趾头作为画布,加入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表现出来。例如,懒懒的猫、长长的蜈蚣、一只悲伤的刺猬、一匹安静的骏马,她在受访时表示:我们通常会自然地,不断地和无意识地受到我们的身体的启发。这
期刊
Nessim的插畫用流畅线条、鲜明的色彩记录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变化。7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的崛起,很多作品中通过刻意强调女性的性特征来表达70年代女性的自由和叛逆。80年代的Nessim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电脑创作的插画师,她以抽象风格勾勒出女性形象,散发出浓浓的艺术气息。除了电脑插画,她还喜欢把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照片与时尚照片拼贴在一起,探索女性身体与灵魂的关系。
期刊
穿梭在城市的建筑里,你会看到什么?Shulkin是一位新兴艺术家,2001年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明斯克大学,她尝试通过绘画,解釋在工业和高科技下后现代城市化的演变。在寻找表现方法时,考虑到城市建筑结构和尺寸既独立发展又相互演变的可能性,便使用实验混合媒体,探索出建筑里无限简单的构造,唤醒隐藏在建筑里的光感,表现城市发展形式带给她的内心感受。
期刊
1982年出生的美國艺术家Crystal Wagner,最初专注于版画创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为对装置艺术的创作与探索。她擅长巧妙利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材料,如塑料桌布、铁丝网、一元店商品和办公用品店等随手可得之物,创作模仿大自然的艺术装置。有时候为了寻求创作灵感,Wagner会花费大量时间在黄石国家公园和约书亚国家公园等美国国家公园里面闲“逛”,以致于身临其作品《城市中的野葛》《双曲线》
期刊
文那在世界各地画了四五十幅壁画,画的都是她想象里的神仙鬼怪。这些神仙故事,大多是先有形象,后有名字,再有故事,而且在画的过程中可能還会产生其他的故事。丰富的颜色、无需打稿一次成型的线条、千奇百怪的神仙妖精,但这些神仙符号都非已有,而是文那在了解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即兴创作出的形象。今年爱马仕“奇境漫步”中国站的展览,她是唯一一位特邀艺术家。
期刊
日本80后主妇亚由美在年幼的时候就喜欢跟着妈妈学刺绣,长大后虽然成为了房屋设计师,但一有空就会去采购各种手工材料,窝在工作室里刺繡,而且一直绣同一种花朵形状,但不同的是这朵花的配色以及点缀在上面的饰品都不重样。她将花朵刺绣做成耳环,得到大家的喜爱,现在,亚由美成立了自己的首饰刺绣品牌——Pumpulipuikko,每天络绎不绝的订单让她忙碌而充实。
期刊